這幾天一條星巴克拒收硬幣的新聞衝上了熱搜
起因是有位視頻博主攢了10斤硬幣,想挑戰一下把它們花出去,結果到了星巴克,點完單付錢的時候吃了閉門羹
網友們紛紛炸鍋,表示不收硬幣屬於違法行為,並且迅速翻出了相關法條:
而星巴克在微博評論回應了網友質疑,大致意思就是說,我們官方沒有說不收~直接接觸現金不利於疫情控制~
聽起來好像也是有那麼幾分道理(不喝咖啡但是特別容易被說服),但是法律就是法律,在自己國家花自己的錢的權利就是應該受到保護。人家就是想靠10斤硬幣吃一天,即便硬幣上全是病毒,要是所有地方都不給收,餓死算誰的?
無獨有偶,前些天還看到了這麼一條視頻,說的是有人帶著八麻袋硬幣去豪車營業廳假裝買車,讓人員工數了一整天,就是為了數錢,對,就是單純為了數錢……
剛開始以為是炫富貼,後來才發現是秀智(熄),因為成功地免費盤剝了別人10個小時勞動力的沾沾自喜。這頓炫富兼仇富心理滿滿的騷操作,讓一眾同樣手裡只有硬幣的看客們重溫了一次阿Q的精神勝利法。
但這真實性值得推敲嗎?所有員工一言不合就開始數錢,還數了10個小時,就問這營業廳是不是閒的?而且你賣車不籤合同先數錢?籤了合同錢不夠不要求分期或補齊?
YY一時爽,但能不能注意一下細節?
吐槽完內容回頭再說這個手工數錢。銀行系統技能大賽時不時爆出個數錢明星,央視爸爸也在真人秀節目裡直播過數錢,給人一種錯覺好像有了銀行職員一雙手,點鈔機都是個擺設。
來源:央視網
歪個樓順便吐槽一下滿大街都是的監控,這東西,經常看法制新聞的都知道,是警察叔叔阿姨們破案的利器。但是不管是影視劇也好,小說也好,總少不了一個情節就是,警員們拷貝回來幾十個小時的錄像資料,然後一部門的人熬夜加班輪流滴著一瓶眼藥水在錄像裡找犯人,找到最後,滿眼紅血絲的主角終於在轉瞬即逝的細節裡發現了犯人的蛛絲馬跡還好,要是眼花了啥都沒看到還得重複好幾遍。
心疼警察叔叔阿姨三秒鐘,然後來看看人民網2017年的新聞:
智能識別犯人面部的監控系統早就上線了,點鈔機也早就普及了,還用純手工是不是欺負中國勞動人民太便宜?
那跟今天說的硬幣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硬幣機它也是真實存在的啊,前幾天就碰到了一臺:
HSBC銀行大廳的存幣機器
使用方法也很簡單:
第一步:按屏幕提示輸入sort code和卡號,就按照銀行卡上的信息輸入就完了。
第二步:將零錢一股腦兒地倒進去。
第三步:等機器數錢。非常快,幾十個硬幣幾秒鐘就能數完列出清單和總額。
第四步:選擇列印收據或直接退出。
那這東西為什麼沒在國內普及呢?去網上搜了一下,還真有人有同樣的疑問,從回答中得知國內還是有些地方有點幣機的,比如遊戲廳、公交公司、地鐵站、個別銀行等:
理論上估計,我國的硬幣保有量肯定不會比某些單個歐洲小國低,點幣機卻這麼少,原因為何呢?因為找不到相關資料,大膽推測一下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是市場需求
不是說中國人沒有存硬幣的需要,而是電子支付過於普及,接觸硬幣和保有硬幣的機會都大大減少。
經常看到各國留學生抱怨手上硬幣太多,其主要來源就是購物時的找回來的零,而花又很難花出去。尤其是像英鎊這樣的硬幣體系,實在太複雜了,有圓有方,大小不一,新版舊版,幣值還不明顯,每次結帳時看看後面的長隊,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數。但在國內,網購無比方便不說,即使出門購物,拿現金出來結帳的人也已經寥寥可數了,更別說用零錢。
而會接觸到大量硬幣的企業,比如公交地鐵公司等,都有自己的數幣機器。(話說現在投幣坐車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可能以後能見到最多硬幣的地方就是各種許願池了吧。。。)
第二是回報率
機器本身是要錢的,維護也是有費用的,但是對銀行來說,它幾乎沒有利潤,除非收取存幣手續費。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源是存貸利差,以及中間業務收入(比如:手續費,匯款費,開戶費,查詢費,保管箱租賃費等)同行拆借,承兌匯票貼現利息收入,信用證,託管業務,還有其他投資(目前國內很少)黃金,期貨,代理業務(例如保險)。而如果銀行推出面向個人用戶的硬幣機,對他們的利潤增長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增加了負擔。
另外就是像上圖中網友提到的,銀行的服務意識還有待加強。隨便在網上搜了一下,就看到很多網友關於硬幣的疑問,畢竟拿著錢花不出去還是挺糟心的。
不知道大家當年有沒有用儲錢罐存過零錢,又有沒有都花完呢?
微信ID:Anne-notes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互動*版權聲明:本文文字為安妮原創,轉載前請聯繫授權;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