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平等,一直是我們所探討的社會問題,在古典音樂領域也不例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男女並不平等。
這在孟德爾頌姐弟倆身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姐姐芬妮·孟德爾頌就才華和創作數量而言並不在弟弟之下,一生作有近五百部作品,其中以藝術歌曲為重,堪稱十九世紀女性音樂家的傑出代表。但限於那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她的女性身份使她不得不成為家庭主婦。雖然在貴族家庭女孩能接受足夠良好的音樂教育,但它終究只是陶冶情操的「點綴品」,並沒有以此展開職業生涯的可能。1821年,當芬妮仍然居留於柏林時,孟德爾頌就已經開啟了通向職業音樂家的路程。
芬妮·孟德爾頌(1805-1847)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這樣的局面早已改觀。在前不久剛剛公布的葛萊美獎中,維吉尼亞交響樂團掌門人、女指揮家喬安娜·法萊塔憑藉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當代作曲家肯尼斯·福赫斯的鋼琴協奏曲《精神主義者》,一舉獲得葛萊美獎中的最佳古典合集獎項,而這也是她所獲得的第三個葛萊美獎。這證明越來越多的女性音樂人憑藉自己的實力贏得了業界的認可。
喬安娜·法萊塔
但女性音樂人所佔的比例依然不高,更是有不少令人無奈的事情發生,比如指揮家卡拉揚曾力排眾議邀請「單簧管女皇」薩賓·梅耶進入柏林愛樂樂團,卻遭樂團團員極力反對,雙方一度鬧得非常不愉快。
薩賓·梅耶
回顧西方音樂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性要接觸音樂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這種限制最早可追溯至四世紀時,當時的天主教雖然主張人人平等,但卻排斥一般女性進入教會接觸唱詩班活動,在中世紀,唯一能接觸音樂的女性就是修道院的修女。在此過程中她們必須學會識譜、歌唱,並逐步展現出各自音樂才華,德國女音樂家馮·賓根就是個中代表,她所創作的許多單旋律聖歌直至現在也都成為研究中世紀時期音樂的重要典範。
馮·賓根(1098-1179)畫像
形成女性的刻板印象則始於文藝復興時期。在《朝臣論》這部著作中,詳盡描寫了女性的生活範圍被大大限制在家庭中,經濟上也喪失了支配權。到了文藝復興晚期,宮廷中的侍女被要求須精通琴藝或繪畫的能力,也造就了許多在藝術上有較高造詣的女性。
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社會上開始將女性音樂家視為專業人士,她們也逐步贏得了觀眾的尊重。一些女音樂家開始創作,許多修道院的修女所創作出來的復調音樂都相當出色,史上第一位女性職業作曲家瑪達裡娜·卡蘇拉娜就出自這一時期,創作了不少牧歌和清唱劇,才華受到同時期其他作曲家的肯定。
只是相對而言,女性音樂家的比例實在太低,礙於社會規範,她們也無法隨意出入公共場所,以至於才華只得深藏閨中。1686年,羅馬教皇頒布的詔書中更是寫道:「音樂,會損害女子謙卑的美德」,可見當時的偏見何其之重。
瑪達裡娜·卡蘇拉娜(1544-1590)
到了古典時期,隨著鋼琴和歌唱的普及化,音樂文化慢慢向中產階級擴展,女性開始有更多機會接觸音樂。儘管當時一些有才華的女音樂家已經開始參與音樂演出,但僅限於家庭聚會這樣的場合。法國哲學家盧梭甚至說:「女性沒有創作能力,對藝術不敏感」。
但也有極少部分音樂家對女性加入音樂行業持正面態度,法國作曲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弗朗索瓦·庫普蘭就曾說女性比男性更適合學習羽管鍵琴,因為她們的手較男性更適合彈奏,他的女兒瑪格麗特就繼承父業,成為第一位在皇室演奏羽管鍵琴的音樂家。
18世紀的女性音樂家活動範圍基本限於家庭
此時,受到小提琴開始大量生產的影響,演奏小提琴的女性也開始增多,少數極具才華的女性開始向獨奏家發展,莫扎特的姐姐安娜便是其中之一。
十八世紀中後期,她們在音樂上開始全面發展,作曲、演唱、演奏、教學甚至出版等領域都能見到女性的身影,也得到越來越多男性同行的賞識,莫扎特的《降B大調第18鋼琴協奏曲》便是為奧地利著名盲人女音樂家瑪利亞·特蕾莎·帕拉迪斯而作。
法國大革命後,社會出現變革,讓更多女性參與到音樂中成為可能。中產階級的興起讓音樂有了更多的支持者,大量音樂廳和歌劇院開始興建,著名的德國女鋼琴家克拉拉·舒曼便來自中產階級家庭,聲樂界的亨妮耶特·桑塔克更是在十八歲時就參加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演出,但和同時代的芬妮·孟德爾頌一樣,因社會風氣使然,她們始終未能捅破「男女平等」的最後一道窗戶紙。
亨妮耶特·桑塔克(1806-1854)畫像
進入二十世紀,受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女性開始大量進入勞動力市場,隨之帶來的就是社會地位的提升。此時的女性作曲家大多仍來自中產階級家庭,法國作曲家、鋼琴家塞西莉·夏米娜德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少數受到普遍歡迎的女音樂家,也是第一位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的女性。法國作曲家莉莉·布朗熱則是首位問鼎羅馬大獎的女性,引起一片譁然。古斯塔夫·馬勒的妻子阿爾瑪·馬勒也在很早就展現出自己的音樂才華,在成家後也退居二線,不斷支持馬勒的創作,英國女中提琴家瑞貝卡·克拉克不僅常與大提琴家卡薩爾斯、鋼琴家魯賓斯坦等同臺演出,也進行音樂創作。
瑞貝卡·克拉克(1886-1979)
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有才華的女性不再被埋沒,不再默默無聞,也因此造就了許多女性在音樂上的「第一次」,1867年,克拉拉·鮑爾創建辛辛那提音樂學院(後併入辛辛那提大學),也是第一個創建音樂學院的女性;
克拉拉·鮑爾(1835-1912)
娜迪亞·布朗熱(莉莉·布朗熱的姐姐)可能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音樂教師,她的學生包括阿隆·科普蘭、艾略特·卡特、伯恩斯坦、菲利普·格拉斯、巴倫博伊姆等,同時她也是首位執棒費城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英國哈雷管弦樂團、BBC交響樂團的女性,也參與了諸多作品的首演,其中包括斯特拉文斯基《敦巴頓橡樹園》等。
本周一晚節目出場的女指揮馬林·阿爾索普與布朗熱頗有些師承關係,因為她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伯恩斯坦。阿爾索普在2013年時,也成為首位登上逍遙音樂節終場之夜的女性指揮家,造就了一段樂壇佳話。
阿爾索普與老師伯恩斯坦
另一個「首次」則發生在近3個月前,美國女指揮卡瑞娜·卡內拉琪斯執棒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於2018年12月8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演出,正是2018年諾貝爾獎頒獎音樂會,而卡內拉琪斯也成了有史以來首次執棒該音樂會的女指揮。
卡瑞娜·卡內拉琪斯成為首次執棒諾貝爾頒獎音樂會的女指揮
本場音樂會的實況將在本周三的節目中播放,音樂會上的另兩位女性同樣不容忽視,樂團在開場將奏響當代瑞典女作曲家、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教師安-索菲·索德奎斯特所作的《運動》。該作由瑞典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委約,以慢、快、慢、快、慢的速度呈現,旨在表現人類的脆弱。
喬治亞小提琴家麗莎·巴蒂雅施維莉在16歲時(1995年)問鼎西貝柳斯小提琴大賽,成為該賽事最年輕的獲獎者,本場音樂會上她將與樂團合作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麗莎·巴蒂雅施維莉
本周二,我們曾介紹過來自瑞士的「靈魂的激情古樂團」將「重返」的節目,並由樂團創始人、瑞士女小提琴家梅瑞特·露琪執棒,一整場巴赫家族的曲目將對音樂家提出不小的考驗。
梅瑞特·露琪
今年2月1日,立陶宛指揮家米加·格拉津葉特-泰拉成為環球唱片旗下廠牌DG的籤約藝術家,這是該品牌第一個長期籤約的女性指揮家。米加現任英國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她的前任不乏西蒙·拉特(曾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現任倫敦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安德裡斯·尼爾森斯(現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總監,2020年將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這樣的超級大腕。
本周四的節目中,米加將攜手洛杉磯愛樂樂團為觀眾獻演;同樣來自立陶宛的女指揮吉德·斯萊吉特將在周六的節目中,與一眾同樣來自立陶宛的音樂家一起,帶來兩部當代作品,以彰顯女性指揮家在該領域的實力。
米加·格拉津葉特-泰拉
墨西哥裔指揮家奧朗德拉·德·拉·帕拉以自己的經歷,證明了女性指揮家可以顏值和實力並存。美籍華裔指揮家張弦也曾表示「英雄不問出處,指揮無論男女」,周五和周日的節目中,我們將見證這兩位當紅女指揮的駕馭能力。
張弦
事實上,我們欣喜地發現,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提高,女性音樂家有「加速」出現的態勢,而本周五正值國際婦女節,在此我們以一整周的「女性指揮家系列」作為特輯,以試著證明:在音樂上,女性同樣可以非常出彩。
每天20:00,我們都會為您帶來一場空中音樂會,所有音樂會由歐洲廣播聯盟(EBU)授權提供。鎖定「947愛樂廳-歐洲現場」,就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FM94.7經典947。具體收聽辦法可參考本文底部。
女性指揮家系列音樂會
2019/3/4(周一)20:00放送
指揮:馬林·阿爾索普
聖保羅交響樂團
長笛:伊曼紐爾·帕胡德
莫扎特 歌劇《魔笛》序曲
羅伯特·佛布斯《魔笛幻想曲》
伯恩斯坦《哈裡爾》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 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
女性指揮家系列音樂會
2019/3/5(周二)20:00放送
指揮:梅瑞特·露琪
靈魂的激情古樂團
羽管鍵琴:克裡斯蒂安·波澤伊登霍特
約翰·克里斯多福·弗裡德裡希·巴赫《d小調交響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d小調第一羽管鍵琴協奏曲》
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降E大調小交響曲》
威廉·弗裡德曼·巴赫《F大調小交響曲「不協和」》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D大調第三羽管鍵琴協奏曲》
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g小調交響曲》
女性指揮家系列音樂會
2019/3/6(周三)20:00放送
指揮:卡瑞娜·卡內拉琪斯
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
小提琴:麗莎·巴蒂雅施維莉
安-索菲·索德奎斯特 為管弦樂隊而作的《運動》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f小調第四交響曲》
女性指揮家系列音樂會
2019/3/7(周四)20:00放送
指揮:米加·格拉津葉特-泰拉
洛杉磯愛樂樂團
鋼琴:史蒂芬·科瓦塞維奇
霍恩羅現代阿爾卑斯號角四重奏
莫扎特《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
格奧爾格·弗裡德裡希·哈斯
為阿爾卑斯號角與管弦樂隊而作《大協奏曲》
海頓《D大調第三十一交響曲「號角」》
女性指揮家系列音樂會
2019/3/8(周五)20:00放送
指揮:奧朗德拉·德·拉·帕拉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小提琴: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
威爾《西班牙狂想曲》
科恩戈爾德《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米約《屋頂上的公牛》
拉威爾《達芙妮與克洛埃》第二組曲
女性指揮家系列音樂會
2019/3/9(周六)20:00放送
指揮:吉德·斯萊吉特
立陶宛國家交響樂團
鋼琴:安德留斯·茲萊貝斯
女高音:莉娜·丹布勞斯凱特
女中音:賈斯蒂娜·格林吉特
男高音:艾德格拉斯·蒙特維達斯
男低音:奈裡胡斯·馬塞維庫斯
瑞典廣播合唱團
艾薩-佩卡·薩洛寧《鋼琴協奏曲》
拉明塔·塞爾克斯尼特《黃昏與黎明之歌》
女性指揮家系列音樂會
2019/3/10(周日)20:00放送
指揮:張弦
北德廣播愛樂樂團
鋼琴:丹尼斯·庫祖金
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聖-桑《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降e小調第六交響曲》
撰文:x0
編輯: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