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70後的朋友,一定對鍋巴粥有很深的印象,特別是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人,提起鍋巴粥來更是一縷濃濃的鄉情油然而生。
小時候的每一個假期我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裡有一個很大的土灶臺,一口很大的鐵鍋,做飯的流程是先把飯做好再炒菜,煮飯方式比我們現在使用電飯鍋要複雜很多,原料都是農作物的秸稈,控制火力大小有一定的技巧,我那時經常幫外婆燒火。
鍋巴飯是先在鐵鍋中把米煮到適當的程度,瀝乾米湯,再倒入鍋中用灶膛中的餘溫悶熟的。把蒸熟的米飯盛到容器中,用一個稻草編織的草桶保溫,鍋中留一有一層黃燦燦的鍋巴,酥脆焦黃,孩子們可以直接用手拿著鍋巴吃,就像吃大餅一樣,格外的香,還可以用鍋巴和米飯揉成飯糰,60後70後的朋友,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接著外婆把米湯倒入鍋中,奶白色的米湯和鍋巴融合,發出嗤嗤的聲響,我們這裡把這種做法就叫「燙鍋巴粥」,這種鍋巴粥柔軟中還帶有鍋巴的酥脆,更有大米原始的焦香,外婆說,吃了鍋巴粥,不會鬧肚子。
60後70後的朋友對鍋巴粥有很深的情感,現在自己想做又沒那種條件了,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普通鍋也能做鍋巴粥,味道純正,不用去農家樂也能品嘗到。
鍋巴粥
【食材】:糙米、晚秈米各一半
【做法】:
步驟一:用一半糙米一半晚秈米,浸泡十分鐘後清冼兩遍,冷水下入鍋中 ,米和水的比例為1:6,水多一點則米湯稀一點,水少米湯就濃稠一些,所以水量也可按自己的喜好添。
步驟二:中途翻動幾次 ,感覺米粒中間沒有硬心,米湯成奶白色漸漸黏稠,準備一個漏鍋瀝出米湯,漏鍋下面用盆子接住米湯,此時米粒表面含漿不易被蒸汽穿透,可用適量涼水淋在米飯中衝淡,這樣蒸出的米飯也鬆散許多。
步驟三:把鍋重新清冼乾淨,倒入米飯攤鋪均勻,再用筷子扎一些氣孔,蓋上鍋蓋燜上氣後,用最小的火力,開始燜飯,每隔30秒移動鍋的邊緣,讓鍋沿邊緣均勻受熱。
步驟四:八到十分鐘後,從出氣孔就能聞到飯香,關火再燜兩分鐘就可以打開了,把蒸熟的米飯盛出來,鍋底會留有一層金黃焦脆的鍋巴,燜出來的米飯也鬆散好吃。
步驟五:把米湯趁熱倒入鍋中,翻動鍋巴再次煮開,香噴噴的農家鍋巴粥就做好了。
總結與建議
有黏性的大米才能做出濃稠的鍋巴粥,所以儘量選擇晚稻米,東北大米來做,煮米的時候可以用手指捏一下,煮的時間不要太長,手指感覺大米沒有硬心就可以,燜飯的時候一定要不停的轉動鍋的邊緣,這樣鍋巴的焦脆程度就會均勻一致,另外家裡如果有小朋友,把鍋巴和蒸熟的米飯捏成飯糰,孩子們都喜歡這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