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症為孕婦死因前三名!高齡、高血壓、肥胖都可能是高危人群

2020-12-23 騰訊網

子癇前症,又稱為妊娠毒血症,近幾年來已成為孕婦死因的前三名之一,就連藝人大S、陳子玄都曾是此症狀的受害者之一。本文帶孕媽了解子癇前症的典型症狀,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關心一下,看看你會是高危人群嗎?

妊娠高血壓疾病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慢性高血壓,指的是孕前就存在的疾病;第二類為懷孕後才出現的妊娠高血壓;第三類就是子癇前症。子癇前症是多數婦產科醫生最大的敵人,也對孕婦及胎兒造成最大的威脅。

什麼是子癇前症?

不同於以往對於子癇前症的定義,除了是發生於20周以上、合併高血壓、水腫、尿蛋白之外,還包含孕婦的血壓在間隔4小時以上,收縮壓仍高於140 mmHg、舒張壓高於90 mmHg,另外合併有器官損傷、胎盤功能異常或蛋白尿其中一項等,皆屬於子癇前症。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尿蛋白、高血壓,子癇前症所引起的水腫較一般孕婦來得明顯,噁心想吐的症狀也會更為嚴重,甚至出現頭痛、視力模糊,體重也會跟著上升;由於體內水分會跑至其他器官,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尿量也會減少,若是情況更為嚴重時,孕婦還可能出現右上腹疼痛、肝功能異常、溶血或是血小板下降,甚至還會有中風的危險。

發生主要原因,推測是胎盤功能不佳

對於子癇前症的發生原因,目前並無定論,但多數人推測主要是與胎盤演化的過程中滋養層細胞功能不良有關係!

子宮內的螺旋動脈有如水管一般,如果沒遇到阻塞、寬度夠大,就能給予足夠的血液供寶寶使用,但若是懷孕初期胚胎著床於子宮時,胚囊中的滋養層細胞分化異常,胎盤的發展產生缺陷,因此其中螺旋動脈通透性變差、流量少、收縮壓變差,從子宮動脈經胎盤流進寶寶體內的血液及營養,就會造成阻礙,進而造成胎兒發展遲緩,在臨盆之際,也可能出現胎兒窘迫的情況。

小心這些都是高危人群!

近期國內外研究均證實,高齡產婦患子癇前症的風險,比一般孕婦高出近兩倍,除了高齡是患子癇前症的高危人群以外,像是懷孕前就有慢性高血壓,20周之後就可能加重;其他像是患有糖尿病、腎臟疾病、本身有風溼免疫問題,如:紅斑性狼瘡、前胎有過子癇前症、多胞胎、懷過葡萄胎等,都算是子癇前症的高危人群。而這類人群的孕婦,也容易因子宮環境不佳,引發胎盤剝離等狀況。

14周前可做檢測,得知患病機率

若想了解自己是不是子癇前症的高危人群,能藉由測量胎盤生長因子,以判斷孕婦在早期(34周)、中期(34至37周)、晚期(37周以上)可能會發生的機率。

確診為高危人群,服用預防性藥物阿司匹林

孕婦通過以上檢測後,發現自己是高風險人群怎麼辦?檢測的結果只是一份參考值,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生子癇前症,但只要確診為高危人群,在16周以前,醫生會給予孕婦低劑量的阿司匹林,同時也能減少胎兒發展遲緩、早產,甚至是死亡的機率。

另外,肥胖也是高血壓的因素之一,孕婦應留意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分量,以少鹽、少油為原則,也須養成每日量血壓的習慣並做紀錄,如有異常就該服用藥物,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也能適度增加胎盤的血流量,以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分娩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雖產前有服用藥物控制,但仍有部分孕婦會在生產過程中突然發生血壓上升,一旦因子癇前症引發抽筋、抽搐,情況就會演變成嚴重的子癲症,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當孕婦因情況嚴重須住院治療時,醫生除了給予適量的血壓藥,也會打硫酸鎂以控制病情,倘若仍為較早周數的胎兒,也能儘量爭取胎兒能待在子宮內的時間,讓其各器官及狀態發展更加健全。

最佳治療子癇前症的方法,就是分娩。得知自己是高風險的孕婦,就要定期產檢且遵循醫囑。另外,也要觀察胎動,一旦發生胎動減少,就應儘快就醫。當採取上述的治療方式,孕婦的血壓仍無法獲得良好的控制,胎兒的發展也處於遲滯狀態,甚至是窘迫的情況,就該與醫生討論是否要讓胎兒提早娩出,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生完就能解除警報?產後兩周是關鍵

一旦將胎兒分娩出來,子癇前症的徵兆就會大幅減少,但仍有些產婦可能在產後2至4周引發成子癇症,因此產後兩周算是關鍵期,血壓還是可能持續升高,這樣不穩定的狀況還可能持續至3個月。大部分的產婦約產後2周左右就會穩定,3個月後就能恢復正常,只有極度少數的孕婦才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無須過於擔心,但部分產後婦女未來患慢性高血壓的可能性會增加。

其實子癇前症並不可怕,進行檢測後,了解自身可能存在的高危險因素,服用預防性藥物直到35 36周再停止,在產前維持良好狀態,就能大幅降低併發症的產生,順利迎接胎兒的到來!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新方法提升亞洲孕婦子癇前症檢出率
    11至13周亞洲孕婦患子癇前症的風險。 研究發現,相比美國婦產科學院 (ACOG) 和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現有的建議,新方法可提高子癇前症預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使得檢出率提升一倍。 子癇前症影響全球2%~8%的孕婦,也是婦女在懷孕期間出現併發症及死亡個案的主要原因。傳統方法以懷孕20周後出現高血壓和蛋白尿診斷該疾病。
  • 孕婦水腫是生理性或子癇前症?傻傻分不清怎麼行
    準媽咪看過來,若是出現水腫症狀,可不要輕忽,有可能是因為子癇前症所導致;根據統計,孕婦出現水腫的比例高達8成,從懷孕5個月後,就會越來越明顯,這大多是生理性水腫,但也會因為子癇前症導致孕婦水腫,病況嚴重時,可能有致命危險,必須趕緊就醫診治。
  • 三胞胎早產+重度子癇,一不小心就一屍四命,孕婦鍥而不捨為子求生!
    臺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蔡明松說明,「孕婦過去不曾有過高血壓的病史,但在妊娠20周後出現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稱為妊娠高血壓;若妊娠高血壓伴隨蛋白尿,就是子癇前症;當子癇前症患者出現了全身性痙攣,則確定為子癇症」。
  • 重視子癇前期檢測,為母嬰健康保駕護航
    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孕婦群體年齡結構及疾病譜結構變化顯著,高齡孕婦、妊娠合併症及併發症發生人群呈「井噴式」增長。作為產科常見併發症,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導致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及嬰兒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子癇前期更是嚴重威脅母嬰健康與安全,防治形勢嚴峻。
  • 妊高徵並發子癇,孕婦情況危急!醫生與死神賽跑保平安!
    26歲的宋女士是個孕26周的孕婦,因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等來醫院就診,當時血壓達180/120mmHg,考慮患者妊娠高血壓症候群並發子癇的可能,病情危重,送入搶救室搶救。一、妊娠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發生在妊娠20周以後,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浮腫,嚴重時出現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至今仍是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 八類人群更易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結緣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與高血壓並存的一組疾病,在孕婦人群中的發生率為5%-12%,主要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慢性高血壓並發子癇前期和妊娠合併慢性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好發於以下八類人群:1、孕婦年齡≥40歲;2、多胎妊娠的孕婦;3、首次懷孕的孕婦;4、距離上次懷孕間隔時間≥10年的孕婦;5、早孕期檢查血壓: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者6、初次產檢時,體重指數(BMI)≥35kg/m2者;7、既往有子癇前期病史
  • 保護胎兒的基因卻是子癇前症「禍首」
    子癇前症是導致全球孕婦死亡的重要疾病,和出血、感染並列為孕期死亡的三大原因,在所有懷孕中發生率為5%,其特點是母親血壓高,嬰兒通常早產,而且比平時小。在此之前,子癇前症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 一項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從一種叫HLA-G的基因入手,揭示了子癇前症的機制。 研究人員研究了來自芬蘭出生登記處的179萬個嬰兒和1組死胎。他們發現,子癇前症孕婦生下來的孩子中,男孩比女孩少,尤其是那些早產的和在懷孕期間比平常小的嬰兒。
  • 孕婦頭痛眼花上腹痛 警惕子癇前期
    來源:廣州日報子癇前期及子癇是妊娠期特有疾病,嚴重威脅母嬰安全。子癇前期主要表現為妊娠20周以後出現高血壓、蛋白尿,可累及多個器官,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發生率為5%~8%。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王志堅介紹,及時識別子癇是預防子癇及其嚴重併發症發生的關鍵。
  • 妊娠期高血壓對產婦威脅大,這5個常識須牢記,密切監測不可少
    1、妊娠期高血壓定義妊娠期高血壓是指女性懷孕20周後第1次發生高血壓,舒張壓超過90毫汞柱,收縮壓超過140毫汞柱,做尿蛋白檢查時呈現陰性,生完孩子後5個月左右能恢復正常。懷孕20周後有高血壓且伴有重要器官損傷和蛋白尿,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子癇前期。病情繼續向發展,總出現不明原因的抽搐,這被稱為子癇。
  • 中科院高齡產婦死亡 她得的子癇前期是什麼病
    日前,中科院34歲女研究員,妊娠26周後,因高血壓合併子癇前期入院
  • 先兆子癇可怕嗎,真會致命嗎?做好預防是關鍵!
    先兆子癇就是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多半發生在懷孕20周之後,除了高血壓之外,並會出現蛋白尿、全身性水腫等症狀。先兆子癇的發生率約2~5%。先兆子癇的孕婦也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肝功能異常、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等現象,並可能造成胎兒早產、胎兒發展遲緩、羊水過少、胎盤早期剝離,甚至胎死腹中。
  • 高圓圓懷孕:高齡產婦懷孕,這些事情要注意
    「高齡產婦」,是指分娩當天年齡超過 35 周歲的產婦。沒懷孕的時候,血壓一切正常;但在懷孕以後,出現了妊娠與血壓的升高並存的一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以及慢性高血壓並發子癇前期和慢性高血壓合併妊娠。這些我們統稱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 大於胎齡兒可能與孕婦的齲齒有關 而齲齒與早產和子癇前期無關
    健康的胚胎需要孕婦在妊娠期就有個健康的身體,有時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就可能引起不良妊娠結局,比如齲齒,母體齲齒就與新生兒發生大於胎齡兒(LGA)有關,大於胎齡兒是指出生體重在同胎齡平均體重第90百分位以上的嬰兒。
  • 子癇前期來光顧 孕媽沒什麼好怕的
    孕婦們經常能聽到子癇前期這一個詞語,如果不去查證,相信多數孕婦都不夠了解子癇前期的真正含義及其對母嬰的影響。小編將全面地給孕媽媽們解讀子癇前期的方方面面,孕媽媽們可要聽好了!什麼叫子癇前期?子癇前期指的是一種複雜的紊亂現象,大約影響五分之一的孕婦。
  • 金醫健康|產科隱形殺手——靜脈血栓栓塞症
    原創 婦產科 王鳳芹 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孕產婦血液高凝狀態,是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高風險人群。血栓性疾病已成為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全面開放「二孩政策」以來,高齡產婦不斷增加,高齡妊娠是靜脈血栓栓塞症發生的風險因素,而且其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因素密切相關。孕婦孕期保胎、活動減少、進食增加,肥胖的比例增加,我國產婦「坐月子」的風俗亦限制了產後活動,所以中國孕產婦對於靜脈血栓栓塞症有著其獨特的風險因素。
  • 4種常見的孕期疾病,其實都可以預防!
    好發人群 肥胖、年過40歲的產婦、曾經患有血栓或有家族病史、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異常及懷孕前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者,另外因工作需久坐、久站,甚至已有靜脈曲張的孕媽更要注意。
  • 唐藝昕孕期愛遊泳、陳意涵孕期跑半馬:比肥胖更可怕的是孕婦肥胖
    前些日子#唐藝昕生女#的消息剛上微博熱搜緊接著沒幾天就看她發博在遊泳不管是精神狀態還是身材的恢復都很好還特別說明孕期也很愛遊泳~>易患病 國外曾對 14230 例孕婦進行過一次研究發現超重、輕度肥胖、中度肥胖的孕婦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危險性分別是正常孕婦的 1.74、3.00、4.87 倍全球範圍內
  • 大腿粗未必是壞事:超重和肥胖人群中大腿圍與高血壓風險負相關
    超重和肥胖大大增加了高血壓和心臟病風險,不過近期一項研究表明,在這個群體中大腿圍較粗的人高血壓風險更低。該研究也為高血壓的早發現早預防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及治療思路。
  • 指南針┃妊娠前、妊娠期、產後肥胖管理——國際婦產科聯盟指南(下)
    問:肥胖孕婦有必要補充維生素D和其他營養素嗎?  答:由於維生素在脂肪組織中沉積,肥胖婦女患維生素D缺乏症的風險更高[92]。因此,儘管缺乏強有力的證據支持補充維生素D可以改善妊娠期肥胖婦女的預後,為確保肥胖女性有充分的維生素D,謹慎建議肥胖女性每天補充安全劑量的維生素D[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