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是青燈不歸客」一詩看不歸客的出世與入世之道

2021-01-07 古代哲學思考

以上,是一首被廣為傳誦的一首小詩,不工整,平仄不押,語意跳躍,從各方面來看這都不算是一首好詩,事實也確實如此,這首詩的刻意拼湊銜接很明顯。但,這不妨礙它朗朗上口,廣為流傳,更是被許多人喜歡。

可見,只要切中人心,詩,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形態。

這首詩是拼湊而來,但是每一句又都有或複雜、或簡單的出處和來源,也可藉此窺探詩人這位「不歸客」的出世與入世之道,頗有感悟。

本是青燈不歸客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冊》寫道: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這是曹雪芹為賈惜春寫的判詞,惜春看破三位姐姐的命運,由彼思己,遂遁入空門。從侯門小姐,到青燈古佛,可謂是雲壤之別,不知惜春是真的看破,還是對俗世的逃避?只是這「獨臥青燈古佛旁」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唏噓,也是這一句「本是青燈不歸客」最淵源的出處。

青燈:古代寺廟的燈常用布做燈罩,顏色呈現青色,所以青燈本身就有脫離俗世,皈依佛門的意思。後來又衍生出清寂、孤獨的含義。

在芸芸眾生的眼裡,佛家,是超脫俗世,紅塵之外的存在,這倒是不假。但是因為佛家的這種特性,也成為諸多人逃避的最佳「避難所」,多少人只是躲在青燈之下徒享清淨,卻貪念不止?真正的佛家自然是真正的不歸客,但是更多人卻也將野心勃勃隱藏於光影之中——這後者,當然不能稱之為「不歸客」。乍看這下,倒也覺得這首變異詩的詩人並不是一個安於青燈古佛的人,但是細品之下,似乎又有另一番意味。

就說「本是」這兩個詞,寓意也似乎並非那麼簡單,是什麼讓這位本來清心寡欲,超然物外的方外高人流連「凡塵」呢?下一句詩中,詩人自己給出了答案——只是因為那一杯紅塵濁酒。

卻因濁酒留凡塵

不是瓊汁玉釀,甚至都不是好酒,僅是一杯濁酒,或許還摻雜許多苦澀辛辣,勾兌過太多的涼水。但是,就這一杯,似乎讓詩人忘記佛祖,忘記極樂淨土,沉浮於在滾滾紅塵中流連忘返。

我們來做一個比方,如果換做我們自己,用極樂淨土換一杯酒,你會做出什麼選擇?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選擇真是太簡單了,一定會選擇遠離喧囂,超然物我啊。同樣的選擇在詩人身上,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或許有人說,這詩人本來就是凡心未了。其實不然,越是不了凡心的人,越是希望了卻凡心,越是會抓住解脫的繩索不放手。詩人正是因為參透凡心,了卻心頭不惑,佛祖長留此心,佛法普照,又何必拘禁錮肉身?

說到此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雪中悍刀行》中的兩禪寺的白衣僧人李當心,娶妻生子,還是妻管嚴,吃肉喝酒,無視佛祖佛經,滿足跑火車,每天都在和購物狂老婆鬥智鬥勇藏私房錢,經常擔心主持不給他發工資,十分防備女兒被徐鳳年拐走,又暗戳戳的撮合自己的小徒弟與自己閨女的感情……當讀懂這個人物的感人之處,當體會到李當心和吳南北那些閒言碎語之後的道理時,我們大概就能真的懂得這句「卻因濁酒留凡塵」了——那濁酒原來並非濁酒。

我們借用一下禪宗的觀點,那就是聖人入聖之後,說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其實達到頂點之後所要做的,仍然是平常的那些事,本來改變的就是心境,與事實本身的改變並不大啊。

不異舊時人,異時舊時履處。

所以,由此看來,既然了悟,凡塵濁酒和青燈古佛也是無差別的,若非如此,難免有形式主義,或者是陷入痴念的嫌疑。

以上兩句,本是青燈不歸客,但因濁酒留凡塵,是我認為最精妙的意義所在——深處凡塵,卻不為凡塵所擾。

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

我個人感覺,這四句話的後兩句和前兩句幾乎是不搭邊的兩句話,但是很有鼓舞人心的意義。這兩句話很地道,也很雞湯。

你關心,或者不關心,日月星辰依然在那裡,無論晴空朗夜,無論陰天下雨,它依然閃耀自己的微光,不在乎別人看不看得見,也不在乎別人怎麼評說,這是星光的執著,也是陪伴趕路人最長久的景色之一。

世間道路千千萬,通往成功的道路卻是最孤獨、最漫長而黑暗的,在這裡,唯有星辰默默相伴,但是數不盡的日日夜夜,最終會迎來天光,不是嗎?

在這兩句詩裡,星光和路人有著同樣的意義,微小、孤寂,又很執著,他們代表著同一件事,那就是堅持,向目標進發。

最後

大家皆凡人,成佛成聖,出世又入世,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難。

但是執著的做一件事,成就心中的滿足,這件事對我們而言,是很值得一試的。

所有人,加油!

相關焦點

  • 「本是青燈不歸客」,一首網紅詩作,充滿頓悟禪意和人間貪歡
    文 | 雪憶柔「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這一首網紅詩,富有禪意且有世俗塵情,它的廣為流傳恰是每個身處滾滾紅塵中的凡人,對這浮世人間的貪歡。「本是青燈不歸客」不禁讓人想起《紅樓夢》中關於惜春的判詞:「獨臥青燈古佛旁」,而「卻因濁酒留風塵」又不得不讓人想到李清照的那一句「三杯兩盞淡酒」。如果您也是野生作家大冰的書迷,就一定不會對「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這句話陌生,是不是跟題目的後兩句很像?我想,這首詩是千人千面的哈姆萊特,是每個人內心的映射,更是具有一定哲理的人生禪意。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為什麼這首網紅詩火了
    伴隨「佛系青年」越來越多地走入社會,有一首「網紅詩」迅速火遍全網: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這首「網紅詩」來自何處?多數人認為,它改編自《紅樓夢》第五回中的幾句詩:「一盞青燈伴古佛,半為修行半入魔。紅塵看破此生後,願長伴青燈古佛。從此青燈伴古佛,不負如來不負卿。」不過翻罷《紅樓夢》,並無此詩。
  • 解讀: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中的詩人
    經常聽到「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你輕輕讀一遍,感覺到是一種從佛家回歸塵世的意味。塵世也罷,佛門也罷。不可能是人一生一直的選擇。《天雨花》第二回:「不念我,少年春,空房獨守;不念我,紅顏女,一世青燈。」《冷眼觀》第一回:「 張令 半世青燈,一行作吏,到任後吏治過於勤勞,偶染痰疾,刻已稍愈。」不歸:1. 不返家。《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為何被稱為「網紅-詩」?
    雖然這不並是韻齊意高的古詩詞,是有才的網友們所寫,卻蘊含著滿滿的正能量,讀來令人備受鼓舞。現被很多網友流傳稱之為是一首"網紅「詩。可眾人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理解也是五花八門。也許這句話妙就妙在這「不一「和"不同"的理解上。不管怎麼說,能引起熱議熱評和熱解,一定有它獨到之處。藉機我也談點個人的"一知半解。我是剛看到「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風塵
    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 「我是」的 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2020年,我將人生分為涇渭分明兩段:疫情前、疫情後。之前,我的人生一直在超負荷狀態運轉,家-單位-抑或去單位的路上。
  • 「痛徹心扉」的英文短句: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
    你的名字只有兩個字,雖構不成一句話,但是已裝滿了我的心。 3.Not that you don't have time, not that you are busy, but you just don't like me so much. 不是你沒空,也不是你忙,只是你沒有那麼喜歡我了。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紅塵:所謂想通了,就是妥協了
    我不知道,我現在只想「好受」一點。所謂想通了,很多時候就是妥協了文:羅西負能量來了。沈從文有個小說,故事梗概是:一位街頭賣藝的孤苦老人,全部家當只有兩隻木偶,黑臉木偶叫趙四,白臉木偶叫王九。有心人發現,兩隻木偶互搏十年,從來都是白臉王九取勝。老人從來沒和別人說過,他的兒子叫王九。
  • 佛教是出世還是入世的答辯
    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又怎會有彌勒菩薩(布袋和尚)的應世顯化呢?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又怎會有阿彌佛的四十八願,廣被三根,利鈍全收,接引念佛人往生淨土,跳出生老病死之輪迴!那麼,反過來說,佛教僅僅是入世的嗎?當然也不是,如果佛教僅僅入世,就會早已化入紅塵,消亡殆盡了。
  • 唐伯虎的詩中,既有出世之感又有入世之意的,你知道是哪句嗎?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詩臨其境】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是唐伯虎的名詩桃花庵歌中的一句。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真正領悟禪機的人,能如風般自由來去於紛亂塵世間,如「孤雲出帕,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雖然天天吃飯,卻沒咬到一粒米;雖然日日行走,卻不曾踩過一方土。誰不知水往低處流?但水的上升或下降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我們不能決定雲水的升降,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 蘇東坡:出世和入世,誰說只能二選一
    引起我格外關注。 畢竟,咱們號一直寫的就是古代文人嘛,關於這個話題,我覺得自己也能嘮上兩句。 的確,出世還是入世,向來是古代文人們的終極人生命題。 入世,即求仕為官,兼濟天下;出世,則退隱山林,獨善其身。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水滸裡最知名的和尚,當屬魯智深,其武藝高強,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又和佛有緣,最後得一善終,善哉!智深之性情,大概一「直」字,一「義」字,一「佛」字可概括。大概每人內心都藏著這「義」,見不平事總要罵上幾句,但敢於付諸行動者渺渺,一是懼怕那「魔」,二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何足道焉?
  • 【訪談】莫妮卡·德瑪黛:出世與入世的藝術之道
    雖然高鼻梁、深眼窩的莫妮卡不能完成中國人對隱者一襲白衣立於渭水之上或是崑崙之巔的想像,但是她的生活卻完全是出世者的姿態。沒有接觸過莫妮卡的人完全想像不到,她是一個有著佛學「一花一世界」智慧的人,她對生活是一種「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閒適美學態度。她有著一張典型的西方面孔,卻藏著一顆東方智慧的心。
  • 出世和入世該怎麼做?
    不管你入世也好,出世也罷,都是在培養和完善我們這顆向善的大願之心。該怎麼做呢——別說空話,多做實事。幹一點實事,勝過萬千空話。實際上,在我們做實事的過程當中,也並不只是在幫助他人,我們幫助的首先就是我們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做事的過程,就是在將佛法裡的定力與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考驗那到底是智慧,還是一種與生命無關的知識。所以我也一直強調,做事是最好的修行。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風塵(下)
    雲軒忙扶住她,溫柔的道:「別動,你受傷了,要好好休息。」「我自己的傷,我自己清楚。」說著下床就要向門外走。雲軒無奈,只好由她,自己卻依然有些放心不下,何況盜劍的謎題還沒解開,雲軒只好跟在後面。 一路上,翎月都心無旁騖的趕路,雲軒跟在其後,不敢距離太近,只是始終保持著翎月能在自己視線之內的距離。走到一個村口,卻見翎月拐彎不見了人影。
  • 相比《甄嬛傳》的入世,《如懿傳》的出世,段位是真的高
    《紅樓夢》不敢寫影評,怕自己淺薄無知,玷汙了。看《甄嬛傳》,也是因著這樣的初衷,沒有動筆。後來看《如懿傳》,40多集時就開了二倍速。由於劇情太過悲苦,當時以為不會再看。劇中主題由孜孜不倦的宮鬥,到厭煩了宮鬥,這是作者世界觀的改觀。因而,也決定了《如懿傳》的故事走向和主題宣揚。這與「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忘我,最高的功夫是沒有功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你知道真正的「出世」、「入世」是什麼意思嗎?
    點綠色小喇叭收聽文章語音不要小看因緣法,我們每天眼睛一睜開,就得面對因緣法,如果我們一輩子都無法明白因緣法,自然就會活在自己的想法中。許多人以為剃頭出家,或避居山林,寺廟,或盤腿打坐,就叫「出世(間)」。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表面上,這兩句話讓中國文人在儒道之間找到平衡,讓他們可以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由選擇,此路不通,就換另一種。但在實際上,這並不容易做到,「入世」不易,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社會,最終又有幾人能夠真的「兼濟天下」;「出世」也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幾人可以完全做到「獨善其身」?
  • 當杭州畫室遇上《食物語》:不是青燈不歸客,卻為濁酒戀紅塵
    古來青燈對月兩相望,月下歸人攜酒眷悵惘。只一句,應是濁酒挽杯勿相忘,貪戀紅塵,紅塵盡晚。「誰又是誰繞過的人間山河,起風的夜裡遇到的人間煙火」,如今珍酒悉化為靈,誕生於杭州之江畫室,命名空桑。意寓原本不期相遇的兩種關係,以如此的方式巧巧熟悉,演變驚鴻,且看他們如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