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詩中,既有出世之感又有入世之意的,你知道是哪句嗎?

2020-12-28 正能量收穫

唐伯虎,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除了唐伯虎點秋香,為大家所熟知的還有他的畫。今天不講他的風流,也不說他的畫,只來講講他的詩。

《桃花庵歌》全詩為: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詩臨其境】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是唐伯虎的名詩桃花庵歌中的一句。

《桃花庵歌》寫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據《唐伯虎年表》記載:這一年,距唐寅科場遭誣僅六年。唐寅曾中過解元(鄉試第一),後來受到科場舞弊案牽連,功名前程毀滅。此後,他拋卻了名利的妄念,過起了歸隱田園的生活。

唐伯虎在桃花塢建屋,名為桃花庵,此詩中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詩作前半部分描繪出了,詩人徜徉於桃花和美酒之間,悠然度日的自在閒適景象;後半部分則表達了詩人,寧願老死於花酒間,也不願意趨炎附勢的高潔態度。

來看一下全詩大意:

桃花塢裡有座桃花庵,桃花庵裡住著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了些桃樹,他摘下桃花去換酒錢。

酒醒的時候靜坐在花間,酒醉的時候在花下睡眠。

半醒半醉地過了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之間過了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間,不願意在達官顯貴的車馬前卑躬屈膝、阿諛奉承。

車水馬龍是貴族們的嚮往和樂趣,酒杯花枝才是貧賤之人的緣分和愛好。

如果將別人的富貴和我的貧賤來比較,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如果將我的貧賤和達官顯貴的車馬相比較,他們為權貴奔走效力,我卻得到了閒情樂趣。

別人笑我太瘋癲了,我卻笑他們太膚淺。

記得豪門貴族的墓冢前,沒有花也沒有酒,如今都被鋤作了田地。

【一句鍾情】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這句詩淺顯易懂,卻又飽含深意。

唐伯虎將自己的住所起名為桃花庵,在門前種滿了桃樹,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簡直是一派桃花源裡悠然自得的景象。

桃花源乃仙境的代名詞,恰好唐伯虎又以桃花仙人自居,仙境中住著仙人,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幅桃花朵朵、仙氣繚繞的畫面。循著這樣的意境再聯想,仿佛可以體會到樹上掛滿顆顆仙桃,微風吹拂處,桃香醉人的感覺。

前半句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意境,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詩人唐伯虎精神富足的狀態。

精神雖富足,但是也需要食飽衣暖。

詩的後半句便把讀者從出世的意境中拉了出來。唐伯虎需要賣了桃花來換取酒錢,這就需要他與社會產生交集,回到一種入世的狀態。

除了文採斐然之外,唐伯虎的畫作更加出名。有人願意出高價買他的畫,賣畫也是唐伯虎的經濟來源之一。

官運欠佳的唐伯虎,依然有著安身立命的強大本領,讓他得以享受這種半隱居的生活。

【詩歌故事】

如果說前半句描繪了一種出世的意境,後半句則表現了入世的狀態。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伯虎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弘治十一年(1498年),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入京參加會試。一路以來,唐伯虎學業優秀,考試屢屢拔得頭籌,這也是他努力進取的結果。

孔子的儒家思想講究「入世」,倡導人們遵守社會規範,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完善自我,在社會上建功立業,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意想不到的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科場遭陷,仕途無望,這對於一個學霸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有句名言說得好:「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好在唐伯虎的文採畫藝俱佳,從此他便以賣畫度日,過著以花為朋、以酒為友的閒適生活。

歷史上,也有一些棄官歸隱的詩人,比如,陶淵明、蘇軾、王維、孟浩然等。他們雖然歸隱了田園,卻依然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作。

莊子的道家思想講究「出世」,秉持一種清淨無為、復返自然的態度,也可以理解為認清自身的定位,做好本分的事情,捨棄世俗的攀比與貪婪。

不經歷夏花的絢爛,怎能體會秋葉的靜美。

年輕時,我們應盡力拼搏進取。前方的景色雖美,也需付出努力才可接近。拼搏的道路上,難免有困頓和失意,不妨韜光養晦,安之若素,依然可以找到展現自身價值的舞臺。

從唐伯虎快意人生的詩句中,希望我們能領會到深意,並得到一些啟迪。

此篇文章,發表在《一口氣讀懂詩詞名句》系列圖書第三冊中

相關焦點

  • 你知道真正的「出世」、「入世」是什麼意思嗎?
    你知道真正的「出世」、「入世」是什麼意思嗎?點綠色小喇叭收聽文章語音不要小看因緣法,我們每天眼睛一睜開,就得面對因緣法,如果我們一輩子都無法明白因緣法,自然就會活在自己的想法中。許多人以為剃頭出家,或避居山林,寺廟,或盤腿打坐,就叫「出世(間)」。
  • 由「本是青燈不歸客」一詩看不歸客的出世與入世之道
    這首詩是拼湊而來,但是每一句又都有或複雜、或簡單的出處和來源,也可藉此窺探詩人這位「不歸客」的出世與入世之道,頗有感悟。本是青燈不歸客《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冊》寫道: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我們應將禪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之中,不能僅在打坐的時候用禪,世上的人事物都有禪意。所以正果,正道即使是在滾滾紅塵之中也可修得。真正領悟禪機的人,能如風般自由來去於紛亂塵世間,如「孤雲出帕,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
  • 佛教是出世還是入世的答辯
    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當代高僧宣化上人又為何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創建道場,組織眾人翻譯出版多種外文佛經,大宏佛法,成就斐然,使得裡根總統亦來皈依呢?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怎會有觀音菩薩的聞聲救苦及其?怎會有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及其九華山道場?怎會有文殊菩薩之五臺山道場及普賢菩薩之峨眉山道場?
  • 入世與出世,這是個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的精神困局
    表面上,這兩句話讓中國文人在儒道之間找到平衡,讓他們可以在「入世」與「出世」之間自由選擇,此路不通,就換另一種。但在實際上,這並不容易做到,「入世」不易,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社會,最終又有幾人能夠真的「兼濟天下」;「出世」也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幾人可以完全做到「獨善其身」?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行者的修行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 【訪談】莫妮卡·德瑪黛:出世與入世的藝術之道
    莫:我讀過《莊子》書裡的故事,比如子非魚的故事(《莊子·秋水》篇中「濠梁之辯」),但我更欣賞老子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為我覺得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說不清的東西,藝術就像是老子所說的「道」,讓人無法用語言說清楚,但它又是真實存在的。
  • 出世和入世該怎麼做?
    不管你入世也好,出世也罷,都是在培養和完善我們這顆向善的大願之心。該怎麼做呢——別說空話,多做實事。幹一點實事,勝過萬千空話。實際上,在我們做實事的過程當中,也並不只是在幫助他人,我們幫助的首先就是我們自己。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做事的過程,就是在將佛法裡的定力與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考驗那到底是智慧,還是一種與生命無關的知識。所以我也一直強調,做事是最好的修行。
  • 蘇東坡:出世和入世,誰說只能二選一
    但在其人生的價值取向中,其實還有一條暗線,往往為人所忽視,我也是近期重讀多版他的傳記書才發覺到,那就是: 終其一生,在積極入世的同時,蘇軾其實還是一個對官場與功名利祿毫不留戀的心靈隱者。 你看,一個兩度制勝科場、名動京城的有為青年,一個被皇帝親口蓋章說有宰相之材、前程不可估量的官場新星,居然口口聲聲叮嚀弟弟將來不要貪戀高官厚祿:你答應過我哦,咱們要一起歸隱噠!
  • 詩酒人生——唐伯虎
    古往今來,飲酒而題,酒香飄溢的佳句篇章數不勝數,詩從酒出,酒添詩興,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中國獨有的詩酒文化。說起唐伯虎來,想必我國不知道他的人不多,早些年一部《唐伯虎點秋香》更是使得他家喻戶曉都知道了唐伯虎其人。「坐對黃花舉一殤,醒時還憶醉時狂。」今人談古代賢者才子,難免被這個放蕩不羈,風流倜儻的江南才子所顛覆。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智深之「義」,大概源於其內心之善,因善,所以見不得惡,仿佛水火不能相容,這或許也是其師傅說,其和佛有緣之故的原因吧!也或許暗含,你的去處,早已在你的所作所為裡含著,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相上的事情,因果說了算。
  • 唐伯虎「天命」之年,寫了一首最狂的詩,桀驁不馴,技壓李白
    加之通過《唐伯虎點秋香》影視劇,大家對他的風流成性更是深信不疑,其實歷史上並非如此。 唐伯虎的祖上曾經顯赫,先祖唐儉曾跟隨李淵一起起兵,受封「莒國公」。傳到他父親這輩,家道早已中落,父親靠小酒館維持生計。
  • 相比《甄嬛傳》的入世,《如懿傳》的出世,段位是真的高
    這與「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忘我,最高的功夫是沒有功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有了閱歷,方能置身事外,成為冷靜的旁觀者。這是《如懿傳》的境界。如懿在對待宮鬥方面的境界,像極了出世。她一直希望超脫宮牆內女子宮鬥的常態,做一個天地間的自由人。然而,這只是她的心之所向,沿途布滿了荊棘,充斥著陷阱,浸潤著艱辛,能夠做到者,世間寥寥。萬幸的是,她做到了,卻也付出了最大的代價。
  • 入世戒色還是出世戒色
    中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萬惡淫為首」。可見色是人們多麼喜愛而又多麼憎惡的東西。其實,在現實社會中,色是很難被戒掉的。因為從生理來說,人是有雄性和雌性荷爾蒙的,再加上性意識的助力,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不色。
  • 唐伯虎一首少男少女詩,將閨房之情趣展現得淋漓盡致,無一字多餘
    不過,被女人深深傷害過的唐伯虎卻沒有對愛情失望,這是他豁達開朗的人格所折射出來的希望,正如他自己所言「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唐伯虎把世事看得很開。他曾寫下一首有趣的閨房情趣詩,將新婚的愛情生活寫得有聲有色,無一字多餘。
  • 梅堯臣的一首詩,意新語工,與蘇軾的名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作品通俗平易、又極富理趣,讀者總是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於是就容易理解和記憶。嚴羽曾說,詩者,吟詠情性也。唐代詩人就可以寫出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妙品。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採用一語雙關的手法,令人過目不忘。北宋也有一位詩人,詩歌成就極高,更被後世極力推崇。
  • 唐伯虎寫下一首詩,雖是大白話卻十分有哲理,可為「警世名言」
    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說起唐伯虎,第一時間總能想起那部《唐伯虎點秋香》的電影,不知道看過的人有多少?《唐伯虎點秋香》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吳門四家」之一,「吳中四才子」之一。 他的詩文以才情取勝。其詩多紀遊、題畫、感懷之作。
  • 「人生若只如初見」的後半句竟然隱藏在唐伯虎的一幅畫中,有意思
    」代表什麼意思呢,恐怕知道的就沒那麼多了,原來這也是有典故的。這幅畫名字叫《秋風紈扇圖》畫中題有一首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無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詩中大意是,秋天來了,天氣漸涼,美麗的畫扇用不著了,應當收藏起來了。
  • 「後海有樹的院子」入世可遊走自如,出世便怡然自若
    後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閒散之地,岸上的民居與居民,周邊的王府和名人故居、四合院更為它鋪陳著京味和歷史的無窮韻味。跨界作家馮唐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四個可遇不可求夏代有工的玉此時此刻的雲二十來歲的你後海有樹的院子而馮唐便遇到了一處
  • 唐詩、宋詩與明詩,三朝鬥詩哪家強?(解詩之桃花朵朵開)
    有人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唐代有詩,宋朝就有詞無詩了嗎?答案是:NO!宋代除了有精絕的宋詞之外,也有宋詩。而且與唐代的詩風有異。有人說「詩緣情發」,意思是有了情感通過詩歌而抒發出來(當然詩人靠詩而抒情,凡人靠罵街而表憤)。唐代詩歌以抒情為主,詩仙李白最為突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