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說起唐伯虎,第一時間總能想起那部《唐伯虎點秋香》的電影,不知道看過的人有多少?
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吳門四家」之一,「吳中四才子」之一。 他的詩文以才情取勝。其詩多紀遊、題畫、感懷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麗,有六朝駢文氣息。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其中,他的《桃花庵歌》也是一代經典,其中的詩句「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更是廣為流傳。
唐伯虎寫下一首詩,雖是大白話卻是十分有哲理,可為「警世名言」,這一句就是我們下文要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這一句,從古到今都廣為流傳,意思是:雙方有冤讎,應當設法消解,不該繼續結冤。但下一句是什麼呢?很多人卻不知道。那麼,別急,我們接著往下說:
《警世》唐寅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褔悠悠。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褔悠悠。」
這一句旨在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能強求的道理。我們做事情追求的是順其自然,功夫到了,自然順理成章。
是你的,就是你的,誰也搶不走,爭不過。不是你的,不管你怎麼爭,怎麼求,都不會長久擁有。三千繁華,彈指剎那,似水流年,轉瞬即逝。
很多事,不必弄清楚,糊裡糊塗就是最好的答案。很多人,不必去強留,微笑放手就是最好的祝福。人生,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
不是每個人都只要有三餐飯飽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這裡討論的是關於「知足」的問題。
《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何時該終止自己的欲望,怎麼樣才能終止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及時終止無窮的欲望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戎馬生於郊)。
只有由知道滿足而獲得的富足,才是長久的富足。這個由字,指出了長久快樂的根源(故知足之足,恆足矣),這才是老子的大智慧啊!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這一聯「生事」和「害人」兩個詞正倒疊用,頗為耐人尋味。而「何時了」對「幾時休」的兩個問句,也讓全詩更有說服力,充滿著哲思。其實也是對生事害人之徒的勸誡。
我們說,「害人終害己」。善惡到頭終有報,生活不易,做好自己就好了,至於其他邪惡的想法和念頭,自然是不應該有的。畢竟,「冤冤相報何時了」,能和善,就和善!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這一句寫出了詩人對世間仇與怨的理解。他認為「冤家宜解不宜結」,詩人連用了兩個「宜」字,加強了語氣,讓這七個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麼,為什麼要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呢?其實這句「各自回頭看後頭」就是它的原因。
一個人想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也是不行的。有些人過去是你的競爭對手,只要你可以包容他,你再大的仇恨也能消融,再多的朋友都可以結交。所以,佛法講包容心、忍辱心,才能換回人間的真心啊!
看完唐伯虎這首詩,你覺得對你有啟發嗎?來評論區和我一起分享吖!
完。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何不秉燭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