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寫下一首詩,雖是大白話卻十分有哲理,可為「警世名言」

2020-12-24 何不秉燭遊矣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說起唐伯虎,第一時間總能想起那部《唐伯虎點秋香》的電影,不知道看過的人有多少?

《唐伯虎點秋香》

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吳門四家」之一,「吳中四才子」之一。 他的詩文以才情取勝。其詩多紀遊、題畫、感懷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麗,有六朝駢文氣息。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採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其中,他的《桃花庵歌》也是一代經典,其中的詩句「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更是廣為流傳。

《唐伯虎點秋香》劇照之四大才子

唐伯虎寫下一首詩,雖是大白話卻是十分有哲理,可為「警世名言」,這一句就是我們下文要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這一句,從古到今都廣為流傳,意思是:雙方有冤讎,應當設法消解,不該繼續結冤。但下一句是什麼呢?很多人卻不知道。那麼,別急,我們接著往下說:

《警世》唐寅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褔悠悠。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唐伯虎藝術形象

「萬事由天莫苦求,子孫綿遠褔悠悠。」

這一句旨在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能強求的道理。我們做事情追求的是順其自然,功夫到了,自然順理成章。

是你的,就是你的,誰也搶不走,爭不過。不是你的,不管你怎麼爭,怎麼求,都不會長久擁有。三千繁華,彈指剎那,似水流年,轉瞬即逝。

很多事,不必弄清楚,糊裡糊塗就是最好的答案。很多人,不必去強留,微笑放手就是最好的祝福。人生,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飲三杯酒休胡亂,得一帆風便可收。」

不是每個人都只要有三餐飯飽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這裡討論的是關於「知足」的問題。

《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何時該終止自己的欲望,怎麼樣才能終止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及時終止無窮的欲望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戎馬生於郊)。

只有由知道滿足而獲得的富足,才是長久的富足。這個由字,指出了長久快樂的根源(故知足之足,恆足矣),這才是老子的大智慧啊!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這一聯「生事」和「害人」兩個詞正倒疊用,頗為耐人尋味。而「何時了」對「幾時休」的兩個問句,也讓全詩更有說服力,充滿著哲思。其實也是對生事害人之徒的勸誡。

我們說,「害人終害己」。善惡到頭終有報,生活不易,做好自己就好了,至於其他邪惡的想法和念頭,自然是不應該有的。畢竟,「冤冤相報何時了」,能和善,就和善!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這一句寫出了詩人對世間仇與怨的理解。他認為「冤家宜解不宜結」,詩人連用了兩個「宜」字,加強了語氣,讓這七個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麼,為什麼要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呢?其實這句「各自回頭看後頭」就是它的原因。

一個人想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也是不行的。有些人過去是你的競爭對手,只要你可以包容他,你再大的仇恨也能消融,再多的朋友都可以結交。所以,佛法講包容心、忍辱心,才能換回人間的真心啊!

看完唐伯虎這首詩,你覺得對你有啟發嗎?來評論區和我一起分享吖!

完。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何不秉燭遊矣!

相關焦點

  • 唐寅最有哲理的一首詩,通篇猶如大白話,但被無數人奉為金科玉律
    提起唐伯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會說熟悉,畢竟影視劇裡的形象深入人心,塑造成了一位極為灑脫的個性,不僅家中有八位老婆,另外還有一位紅顏知己秋香,這也是很多人對於唐伯虎的印象。其實影視劇中關於唐伯虎的形象,那是出於文學創作的需要,經過了藝術加工,並不是真實的唐伯虎,甚至是相差很遠,現實中的唐伯虎過得極為悲慘。
  • 處於彌留之際的唐伯虎,寫下平生最後一首詩,道盡了一生的無奈
    晚年的唐伯虎更是窮困潦倒,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處於迷離之際時還寫下平生最後一首《臨終詩》,道盡了人生的無奈,也寫盡了一生的委屈,可見唐伯虎的晚年過得極為悲苦,時常是入不敷出,連生活都成問題,這也使得他極為傷感,在這首詩中他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娓娓道來,寫下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整首詩每一句都傷感,字裡行間也充滿了憂愁。
  • 唐伯虎詩一首
    』(明)唐伯虎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痴呆半作聾。竊以為,『唐寅』老師是一位極其優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這不,在這首叫做《警世》的詩中,他又販賣了一通勸世界、糊稀泥的理論。大家看了之後,千萬不要信以為真。他老人家可是每月拿著萬把塊的政府工資,可以隨時去泡妞喝普洱茶的作家協會「專職作家」哦。下面,我嘗試用幽默的口吻來翻譯一下。
  • 唐伯虎的《警世》,簡單易懂,卻意味深長!
    《王陽明全書》裡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有個叫楊茂的人,既聾又啞,陽明先生不懂手語,就用書寫和他聊天。王陽明問他:「你的耳朵能聽到是非嗎?」楊茂回答說:「不能!我是個聾子。」唐伯虎用一首《警世》告訴你,要學會忍!警世明·唐寅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動。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 唐伯虎三首《警世》詩,寫透世態人心,句句是人生大智慧
    今天分享三首唐伯虎寫的《警世》詩,這三首詩,寫得通俗易懂,但卻句句是人生大智慧。有許多事,你費盡心機,卻終究算不過天意,你的機心,只會讓人內心疲憊,充滿煩憂,不如修煉道心,讓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痴呆半作聾。
  • 唐伯虎《警世》詩:人算不如天算巧,機心爭似道心平
    今天分享三首唐伯虎寫的《警世》詩,這三首詩,寫得通俗易懂,但卻句句是人生大智慧。 有許多事,你費盡心機,卻終究算不過天意,你的機心,只會讓人內心疲憊,充滿煩憂,不如修煉道心,讓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
  •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
    唐伯虎的《桃花庵詩》很俗氣,為什麼卻有很多人喜歡?很多人對明朝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的「風流」多有誤解,認為他雖然才華出眾,卻是一個流連花叢賣弄才情的浪蕩公子。其實,唐伯虎之風流是在仕途失意之後的真風流。唐伯虎生於蘇州一個富商之家,然而明朝視商人為「賤民」,因此改變家族命運的重擔就落到他的身上。唐伯虎也不負眾望,16歲中秀才,隨後高中解元,一夜間名噪天下。第二年,他策馬揚鞭進京趕考,一路上和富豪子弟徐經同行。明朝科考腐敗,考前試題被徐經從考官那裡買下,唐伯虎也知道這件事。
  • 唐伯虎「天命」之年,寫了一首最狂的詩,桀驁不馴,技壓李白
    唐伯虎的這一份酒氣,與李白有些相似。「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他像極了李白,還有魏晉時期的曹植。 殊不知的是,唐伯虎除了瀟灑恣意之外,還有著憤世嫉俗的一面。也許正是因為他半世坎坷,自命不凡卻又遭現實無情打擊,年近五十他憤世嫉俗的寫下了一首「狂傲」的詩作。
  • 唐伯虎五十知天命,寫一首俗詩,疏狂如李白,讓人唏噓不已
    經過一番曲折,唐伯虎終於與秋香拜堂成婚。但是據史家考證,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妓女,姓林名奴兒,她的年紀比唐伯虎大十幾歲。而華太師是無錫人,要比唐伯虎小27歲。因而,唐伯虎的「三笑」姻緣可謂是後人的杜撰。唐伯虎名寅,字伯虎,是明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詩人,他與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 唐伯虎最著名的一首題畫詩,頭兩句平平無奇,後兩句卻流傳千古
    據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登上皇位那天早晨,突然聽到了嘹亮的雞鳴聲,百官以為祥瑞,朱元璋也很高興,於是當即寫下了一首《詠雞鳴》的詩作,當他寫下前兩句的時候,群臣忍不住笑出了聲,但是後兩句一出,卻令眾人盡皆嘆服,詩曰:
  • 無欲則剛,落花有意隨流水,春有百花秋有月,這些名言出處?
    當今網絡流傳的很多名言名句都來自古文古詩,然而有一些名言出處並不為大家熟知,甚至還有以訛傳訛的說法,比如:一、關心則亂,無欲則剛。
  • 唐伯虎一首少男少女詩,將閨房之情趣展現得淋漓盡致,無一字多餘
    尤其當詩人描寫痴男怨女的愛情或婚姻時,更必須做到含蓄委婉,唐朝大文豪唐伯虎非常擅長此道。唐伯虎是一位藝術奇才,他的繪畫豔麗清雅,他的書法秀逸清俊,他的詩歌饒有意趣——可偏偏,他就是學不會愛情。
  • 詭神痴話:落花有意,關心則亂,春有百花秋有月,這些名言出處?
    當今網絡流傳的很多名言名句都來自古文古詩,然而有一些名言出處並不為大家熟知,甚至還有以訛傳訛的說法,比如:一、關心則亂,無欲則剛。這兩句是今人混搭起來的,其實各有出處,「關心則亂」的原句是「事不關心,關心者亂」,大意是說一旦事情與自己相關,就會變得心煩意亂,最早來自關漢卿的《錢大尹智寵謝天香》第二折,原文是:「(錢大尹上,云:)事不關心,關心者亂。」後來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二《範鰍兒雙鏡重圓》也有提到:「徐信正在數錢,猛聽得有婦女悲泣之聲,事不關心,關心者亂,徐信區不數錢,急走出店來看……」。
  • 唐伯虎失意時寫的一首詩,全文連出五個「不」字,卻叫人拍手稱好
    他曾經在最失意的時候寫下過一首詩,全詩總共才四句,卻一連用了五個「不」字,看似與律詩的規則相違背,卻反而讓世人為他拍手叫好。那麼,這首詩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就由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欣賞唐伯虎的才華。為了告訴世人自己的志向,唐伯虎還特地寫了一首詩,題為《言志》圖片來源於網絡:唐伯虎的《言志》唐伯虎在詩的開篇便向大家點明了自己志向,不像道士一樣為別人煉製金丹,也不像和尚一樣,只會在寺廟打坐參禪。還說自己不會去做商人,也不會去下地耕田。
  • 蘇軾一首經典詩,句句是至理名言,處人生低谷時讀一讀便豁然開朗
    蘇軾一首經典詩,句句是至理名言,處人生低谷時讀一讀便豁然開朗中國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三千年的詩韻。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詩歌來表達。既可言志,又可言情。寥寥幾個字,就構成了一首詩,語言精練,意境唯美,令人驚嘆。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跟中國相媲美。
  • 鄭燮出身貧寒曾流浪街頭賣畫,飽嘗人間辛酸,寫下一首詩充滿哲理
    其實除了書畫之外,他的詩歌也是一絕,以這首《山中雪後》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之所以說它有趣,那是由於這首詩不僅抒情,同時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讓人從中看到了一絲希望。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
  • 詩中的哲理,熠熠生輝
    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淨,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 唐伯虎的詩中,既有出世之感又有入世之意的,你知道是哪句嗎?
    唐伯虎,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除了唐伯虎點秋香,為大家所熟知的還有他的畫。今天不講他的風流,也不說他的畫,只來講講他的詩。唐伯虎在桃花塢建屋,名為桃花庵,此詩中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詩作前半部分描繪出了,詩人徜徉於桃花和美酒之間,悠然度日的自在閒適景象;後半部分則表達了詩人,寧願老死於花酒間,也不願意趨炎附勢的高潔態度。來看一下全詩大意:桃花塢裡有座桃花庵,桃花庵裡住著個桃花仙。
  • 蘇軾、李清照各自在新婚之夜寫下一首詩,「肉麻」程度不相上下
    "唐詩"和"宋詞"可以體現了我國歷史上古詩詞發展的巔峰,在唐朝和宋朝可謂是人才輩出,如果以宋朝為例的話,如果要提最有名的詞人的話,蘇軾和李清照肯定要在其中了。蘇軾是宋朝時期最具盛名的詞人,其名程度可以和唐朝詩人李白相媲美,而李清照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女詞人,她寫的詞不僅唯美,還很有深意。
  • 暮春時節落花紛紛,周敦頤寫下一首詩,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這種唯美的景色,也是讓人無數的詩人為之著迷,為此同樣有很多的詩描寫這一情景,譬如北宋大詩人周敦頤的《題晚春》,那就是一首很唯美的詩,通篇短短的幾句美得令人驚豔。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吟餘小立闌幹外,遙見樵漁一路歸。周敦頤,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