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原著所講述的民國江湖傳奇,其中主要人物皆有原型,作者將史實融入小說中,展現了一幅民國江湖畫卷。而據說,《道士下山》作者徐皓峰當初寫作本書時,意為向一本書致敬——這本書就是「中國武俠小說開山之作」《江湖奇俠傳》。
或者說,沒有《江湖奇俠傳》就沒有《道士下山》,更極端一點的話,可以說沒有《江湖奇俠傳》就沒有中國現代武俠小說。事實上,正是《江湖奇俠傳》的誕生,引領諸多寫作者走上了武俠小說的創作之路,這其中也包括金庸。如今,有很多人將考證金庸小說中的歷史事件已然當成了一門學問。殊不知,這種以史實為基礎,融入野史和傳聞,再進行文學演繹的方式,在現代武俠小說創始之初就已經存在。
圖:江湖奇俠傳 世界書局版
《江湖奇俠傳》被看作是中國第一部正宗的武俠小說,該書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作者「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愷然(1889-1957),湖南平江人。向愷然自小喜好文學和武術,不僅武術理論功底深厚,也習武練功,曾赴日本留學,並與日本柔術、劍術家交往、切磋。在留學日本期間,向愷然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憑著對清末留學生的了解和對日本社會的熟悉,寫成小說《留東外史》,對留學生中的醜惡現象進行抨擊和譴責。
1922年,向愷然應世界書局之邀,開始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的創作。這部小說問世之後受到了讀者的空前歡迎,改變了舊派俠義小說的格局,也奠定了他在現代武俠文學中的江湖地位。
圖:江湖奇俠傳 上海中央書店版
《江湖奇俠傳》以近代史上的真人真事為基礎,以湖南平江、瀏陽兩縣縣民爭奪趙家坪一事為引子,通過崑崙、崆峒兩派弟子參與「水陸碼頭」衝突進行小說的鋪墊,並引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張汶祥刺馬」等野史傳聞,從而引出兩大武林門派的恩怨情仇。小說主人公南俠「柳遲」的原型,便是向愷然之友、長沙縣武術奇才柳惕怡。
圖:江湖奇俠傳 嶽麓書社版
查看相關資料,可知柳惕怡少年時拜長沙道士李農田為師,學習少林拳和氣功;後又至上海,師從著名拳術家王潤生(長沙人)和著名太極拳專家吳鑑泉(吳氏太極拳創始人),拳技大進。他胸懷俠義,愛幫貧扶弱,不久便在江湖上有了名氣。
1932年湖南省舉行第二屆國術考試,柳惕怡被聘為評判委員,其對武打的獨到鑑定,贏得時人稱讚。省裡第一屆國術考試冠軍唐徽典不服氣,找到柳惕怡試手,唐連擊數拳落空,柳並不回手。唐徽典以為柳膽怯,拳頭像雨點般打來,柳惕怡被逼得沒法,只得笑喊一聲:「對不起!」語音剛落,唐徽典便跌倒在地,且他竟不知自己怎樣倒地的。1957年,柳惕怡被聘為全國武術運動會的太極拳裁判,贏得「南俠」的美名。
圖:《火燒紅蓮寺》改編自《江湖奇俠傳》
《江湖奇俠傳》對於後世武俠小說的創作以及武俠電影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28年,導演張石川、編劇鄭正秋根據《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拍攝了電影《火燒紅蓮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火燒紅蓮寺》1928年上映,到1931年間,該片拍攝了18集,後來由於抗日形式嚴峻,國民政府下令禁止這種「怪力亂神」的電影,故而未能繼續。後來此類電影的拍攝轉至香港,1935年在香港拍攝的《火燒紅蓮寺(19集)》上映,這使得武俠電影的傳統在香港得到傳承。正是這部《火燒紅蓮寺》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熱,從此武俠電影也成為中國電影異於世界電影的一個獨特的類型片。
除此之外,《刺馬》《霍元甲》《大刀王五》等影視故事或多或少都曾經參考過《江湖奇俠傳》,足以看出《江湖奇俠傳》在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地位」。
本文轉自孔夫子舊書網,原始連結可「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