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張勇:我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的未來,而不只是火鍋店

2021-02-13 火鍋餐見

最近海底撈又上熱搜了,被質疑「飢餓營銷」,有空桌卻讓排隊。海底撈回應稱因倒班關閉了部分區域。但廣大網民似乎不買帳,很多媒體也持續跟進炒這件事。餐見君不想討論孰對孰錯,因為這對我們自身的經營毫無益處。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篇,張勇本人對海底撈商業帝國底層邏輯的闡述。因為對於海底撈,外界再多猜測、分析,都不如創始人親自解讀來得直接、準確。張勇說,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而不是靠什麼布局。他自己並不擅長精於算計的規劃,而更擅長解決問題。他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而不只是改變火鍋店

本篇以三人對話的形式呈現,相比原文有刪減。

「三個麵館我是看了報導才知道」

贏了是你的,輸了我賠

陳曉萍 :海底撈的內部創業是怎麼做的。比如,創業發起人的團隊是如何組建的?對於公司的風險和責任又是如何商定的?有沒有成功案例?

張勇 :內部創業在海底撈有一定級別的人就可以發起。餐飲行業的投資往往比較小,比如要開一個麵館,失敗了也沒多大問題。

比如現在比較火爆的三個麵館: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我其實都沒聽說過,是看了報導才知道的。創業成功了有很多好處,你可以成為CEO,也給你很多獎勵,但失敗了就由我承擔,沒有問題。

陳曉萍 :如果他試了一次沒有成功,然後他想要試一個新的方案,你還會讓他去做嗎?

張勇 :如果在合理範疇內,這樣的情況不扣分,而是要加分的。當然肯定會有人幫他分析,去復盤。

我們有一個叫微海諮詢的,專門和我們的隔壁鄰居、同行介紹我們的管理方法,還幫他們招工等等,我們有一套獨創的東西,和別人都分享,對自己人就更要幫助了。

我並不關心這個麵館賠了多少錢,因為這不是致命的。海底撈不是靠一些小聰明,或者什麼市場營銷去獲得成功的。我們靠的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

我不是一個精於計算的人,而是把競爭力鎖在這個地方。如果我有機制能保證那些創業的人,那些推動工作的人是正直的、善良的,他們一定能做出真正的好產品。相反,太過精明、太過算計的人,未必能做出什麼好的產品。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而不是靠什麼布局」

陳曉萍 :剛才我們談到海底撈內部創業創出很多快餐麵館的事情,其實是一個很有機的(organic)產品延伸過程,並不是集團內部討論了多元化戰略才出現的。

張勇 :就像我反覆講的,我們的願景是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成本結構。至於多元化和國際化,將來應該是必然,並不是我關心的。我也不太關心開了什麼麵館,有什麼頤海、蜀海,我都不關心。

我最關心的就是,我們還要繼續幹,因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我們是靠這個取得商業成功,不是靠什麼布局。我關心的是這些領導是不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有了這個核心競爭力,就能做出好產品。

「我覺得自己沒遠見

並不擅長精於算計的規劃

 

陳曉萍 :頤海、蜀海、海海科技、海鴻達、微海等等,組合起來看,就變成了一個海底撈的商業帝國。而且仔細想下去的話,每一個公司都可以獨立上市。這個格局簡直是不得了,超越我的想像力。現在,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張勇 :規劃常常是在我們討論管理時所說的一種理性行為。這種理性行為,很多人都喜歡問:你是怎麼想的,當時你為什麼這麼有遠見?但是我覺得自己沒這麼有遠見。

我的觀點有時候跟大家不太一樣,我認為太過精於算計,或者太過在營銷上面逞強,把員工也算得很清楚的理性行為,實際上是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

理性的商業行為應該建立在所有的夥伴、供應商、股東、員工對你心悅誠服的佩服之上。如果大家對你心悅誠服,才是彰顯了你的理性,而不是簡單的賺錢。

就像我有個朋友講的,跟某某做生意都賺,都是雙贏。我聽了覺得他語氣不對,原來所謂的雙贏是他賺錢,我賺教訓。所以不能每次都是你賺錢,別人賺教訓,否則誰還跟你合作呢?

所以理性是否一定完全是精於算計?它是不是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理性的商業行為,應該有心悅誠服的認可,包括我們的流程管理、流程制度的執行。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權威性,另外是不是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從心裡認可它?

當你要想推行一個東西,除了嚴肅性,還要讓他心悅誠服。我今天反覆提心悅誠服,流程制度是這樣,商業的理性行為也是這樣。

規劃這種東西要非常精於算計,你要算到未來幾年是怎麼回事,這需要另外一種才能,我是不具備這種才能的,我可能更擅長於,讓大家覺得這個事情是要去解決,制定製度,賞罰分明,再加上一個心悅誠服。

「我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而不只是改變火鍋店」

陳曉萍 :海底撈2018年在北京的中駿·世界城開了一家智慧餐廳,算是AI在餐飲業的一個嘗試。你能不能分享一下當時決定做這個餐廳背後的一些思考,以及目前餐廳的狀態。

張勇 :我想的是如何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而不只是改變火鍋店。所以我們要思考的事情,是如何通過組織結構變革,通過新技術的運用,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打磨,來改善整個行業的成本結構。

現在我們用小美機器人接聽電話,你打電話訂餐,都是機器人在跟你說話,你還不知道。以前一個餐廳要三個服務員接電話才接得上,現在一個餐廳半個服務員就可以了,服務員的工資就增加了,整個行業的成本結構也改變了。

所以新技術的運用,可以改變整個餐飲行業,因為火鍋店可以這樣做,麵館也可以這樣做,其他的比薩餅店也可以這樣做。

陳曉萍 :因為中餐比較碎片化,製作也很難標準化。相對來說火鍋比較特別,從生變熟的過程是顧客自己加工的,餐館只要提供工具和食材就行。

張勇 :難是因為技術條件沒達到。以前開火鍋店也不可能開到美國去,現在一樣開到美國去,所以難和不難是動態問題。

此外,它也不一定要標準化,標準化是麥當勞的理念,現在有了IT技術,有了人工智慧,為什麼還要標準化?為什麼不能個性化呢?比如我喜歡吃素,我對熱量比較介意,人工智慧可以算出來你喜歡不喜歡。

電話機器人,其實也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在企業運營裡面,包括自動化生產的運營,它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這些都是成熟的技術了。當我們餐飲行業還在討論這些東西的時候,一些傳統的製造產業都已經講精益化管理了。

在20世紀,你如果從事製造業,就會講精益化管理,講六西格瑪,但是餐飲行業誰講這個呢?我們的管理比它落後了很多。所以我們今天運用新技術,是為了用更精準的方式去管理餐飲,這是大背景。

你要開那麼多店,食品安全怎麼辦?如果你廚房裡面不需要人了,全部實現自動化生產,食品安全就解決了。人進不去,老鼠也進不去,這樣安全就提高了。

另外人工效率會提高,待遇也會提高。從顧客的角度,個性化的口味也可以實現。

你以前吃個火鍋是微辣、中辣、特辣,這叫標準,但是你和家人去吃飯的時候,你們都喜歡吃辣,不過對辣和鹽的需求不一樣,你們每個人是一個個體,人家做藥都能做得那麼精準,做火鍋的容錯度比做藥的大得多,難道就做不精準嗎?

未來整個海底撈都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自動化。到今天為止,北京有30多家門店實現了直送菜品,後廚菜品製作基本達到無人狀態了。我們在這方面投入很大,在未來幾年內整個供應鏈都會實現。

明年上半年,上海和南京兩家智慧餐廳計劃營業。我們希望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把90%的老店改造成智慧後廚。

「流程制度能夠被執行到位,不僅靠權威,更重要的是心悅誠服的認可」

張勇 :由於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和碎片化的行業特徵,餐飲業就很難形成現代化的管理體系。不能形成現代化管理體系,當然沒有辦法做大,所以基本看不到世界五百強公司裡有餐飲。

當然麥當勞是上了《財富》500強,但它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用標準的設備生產出標準的產品和服務,和傳統意義上的餐飲很不一樣。

怎麼去應對這三個特徵呢?比如組織結構變革。剛才我提到的連住利益就是組織結構變革。以前老闆和服務員在一起,是僱傭和被僱傭的關係,現在我們通過商業行為去建立共同的目標,形成上下同欲。

陳曉萍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們是用什麼樣的機制形成上下同欲的?這個利益具體是怎麼個連法?

張勇 :上下同欲,就是要利益一致,我們都希望生意好,這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建立規則,比如說不能早退,客人來了,我們就要服務到家。我們有很多規則,這些叫流程制度。


但是這些流程制度能夠被執行到位,不僅靠權威,更重要的是靠這些參與者心悅誠服的認可。如果每一個服務員和店長都非常認可這些流程和制度,他們當然全情投入了;如果完全靠壓下去,那肯定不合適。

所以就要大家一起討論,按流程制度去做,生意就能做大做好,而生意好了,我們每個服務員、每個店長都有好處,這就有了基礎。再加上我們合情合理,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去建立一些制度,大家認可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海底撈在這方面做得還是比較好的,大多數服務員都比較認可我們管理層,他們在內心接受,在行為上也有出色表現。


「我明明有時間用十年來選一個接班人

為什麼不看他做而要聽他說呢」

鄭曉明 :2020年4月份的時候,你推出了接班人計劃,有一封信在網上流傳,對高級幹部實行限高令,鼓勵他們輪崗或者內部創業,用積分來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證明,以及為自己的晉升鋪路,尋找組織內部的高潛人才。

很多公司都採取專家和領導打分的方法來評價有潛力的管理者,你為什麼把積分交給了員工自己?

張勇 :如果一個公司的命運不能夠從機制上改變,老是放在一個人身上,你覺得它能長久嗎?所以一定要用機制來選出新的接班人。

為什麼要用積分的方法,那是因為如果沒有累積的觀察,當著急要招人的時候,你就只能聽他怎麼說了。中國有一句老話「知易行難」,道理誰都明白,就是看你怎麼做。


我明明有時間用十年來選一個接班人,為什麼不看他做而要聽他說呢?現在的積分制就是你做好一件事情,我給你積個分,我最終選的都是積分最多的前幾名,這樣一來,我就把對做事的觀察時間拉長了。

陳曉萍 :這個計劃非常好,能夠甄選出真正能做事的人。具體而言,積分的確定主要是從哪些方面去考核呢?

張勇 :積分就是你多幹一樣工作,你幹得好,我們就給你積分。主要有三個維度:第一,未來的接班人一定是熱愛海底撈的。

第二,對各項業務都要熟練。如果你現在是幹會計的,對廚房或者供應鏈一點都不懂,那你就當會計好了。你要想當總經理,就需要把供應鏈摸一摸,還得把門店的管理摸一摸,而且你要證明你很專業,很懂行才行。所以必須什麼都幹,通過輪崗,逼著他成長。

第三,要有洞察人性的能力。對於一些願意幹好的人,有了這種政策,他們都歡欣鼓舞。我們把這個道路打開了他自然會去積分,到時候誰說了算?積分說了算,幹的工作多,幹得好,每多幹一個是多少分。現在剛剛開始,有十年時間,慢慢來,不急。

陳曉萍 :我同意你的看法。從你的角度來看,培養年輕人做接班人為什麼重要?

張勇  :二三十歲的人是精力最旺盛的,而且有無窮無盡的欲望。現在像我這個年齡,你給我一輛好車,一個好東西,我未必會喜歡。但你要給一個二十歲的小夥子,他非跳起來親你兩口;你給他一個好的房子,他會覺得幸福得不得了。


這種欲望促使人特別努力工作,努力上進,保持工作的激情。所以我們現在的接班人計劃,會喚起大批年輕人的工作激情和創意。

做一片不往下掉的樹葉

用財富做事

陳曉萍 :最後請你總結一下,你最想和別人分享的創業體驗、管理思想和智慧,尤其是對未來的年輕人。

張勇 :我們海瀾之家有個同學,他給我打了一個比方:如果把一棵大樹比成一個行業,我們每一個企業的老闆就像是樹上的一片葉子。樹葉每天都有往下面掉的,也有每天新生的。沒人關心誰掉下來,也沒人關心誰長出來。但是對於個體來講,掉下來的叫創業失敗,或者正在創業。

人總有創業的衝動,就是到了我現在的狀態,也在暗暗下決心做點新的事情,我只是不好意思說。創業是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但是當財富達到10億或者100億,會怎麼樣呢?

人是很奇怪的,他有了10億想100億,有了100億想1000億,而這種願望就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所以你要讓我談感悟,我就告誡一下創業者,追求財富是我們創業的一個目的,但是財富是用來做事的,不是用來炫耀的,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財富拿來炫耀。開始炫耀的時候,葉子就要往下掉了。

另外,有了財富,我們對貧窮也要有一個正確的看待。

我說我害怕貧窮,我想過富裕的生活,但是我從來不覺得貧窮可恥。貧窮本身並不可恥,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方法改變貧窮,如果你為了達到創業的目的,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來改變貧窮,那就很可恥了。

今年我50歲了,就是這些感悟,要靠雙手改變命運,用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改變貧窮。你看我現在是這副休閒裝束,過去十年我也是這樣,二十年以後還是這個樣子。(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創首發復旦商業知識)

推薦閱讀:

動輒開店100+,這個細分品類憑什麼引發「現象級」跟風潮?

相關焦點

  • 張勇:海底撈的底層邏輯
    為什麼要創業?當然是想過上好日子啊。這樣邏輯就非常簡單,你過上了好日子,跟你幹的員工也想過好日子,那就大家一起來幹。你本來說改變命運的目標是想買一套房子,結果開個火鍋店沒多久,房子就買到了。但你又看到其他人沒房子住,還欠了一堆債,就要想辦法讓他們也買上房子。
  • 揭秘:海底撈張勇如何讓員工死心塌地
    還有,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前段時間還把張勇邀請過去講了堂課,如何向海底撈學習用戶體驗。這些千億級大佬為何這麼熱衷學習海底撈,我認為,不只是服務,不只是用戶體驗,而是另一個大難題:如何讓員工死心塌地。  海底撈是從四川簡陽起家的企業,早期不少員工來自四川簡陽。但海底撈的很多餐廳,都開在一二線城市。
  • 張勇:海底撈就這8條制勝心法,但是80%的人都做不到
    元合夥開了火鍋店,這就是海底撈的開始。放到任何餐廳面前,食品安全問題都是致命的,為什麼大家還能相信海底撈?一定不只是因為堪稱「公關教科書」的幾封道歉信,而是海底撈二十多年的經營,顧客從海底撈員工身上感受到的一貫的真誠、負責,令大家相信,海底撈一定會說到做到。
  •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我做了那麼多親情化舉動,卻「敗給」一個吧檯小姑娘
    楊小麗是跟著張勇打天下的第一人,也是海底撈的第一副總。當年海底撈走出簡陽的第一站,是西安,店長就是楊小麗。有一天,張勇講述到,楊小麗給他打來電話,興奮的說:張哥,我們有車了。張勇問,什麼車?楊小麗說,一輛小麵包車,剛買的。張勇就傻了,一家剛剛異地開分店的小火鍋店,店長買了一輛車,竟然沒跟老闆請示。張勇卻也完全沒怪罪她,後來,這也就成了海底撈的文化。
  • 海底撈市值破2000億!創始人張勇:公平就是多勞多得
    1994年成立的海底撈,經歷過餐飲行業的幾經輪迴,但是海底撈沒有淪為庸常之輩,反而走向一個又一個的新高度。儘管人們常常調侃,海底撈你學不會。但是這一家火鍋店,卻成了網際網路巨頭學習的熱門對象。小米創始人雷軍,不僅要求高管體驗海底撈,還要在服務上向海底撈學習。
  • 張勇:海底撈商業帝國底層邏輯,就8個字
    2018年9月,海底撈在港交所上市,市值1000億港元,當時已經是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飲企業,創始人張勇身價近600億人民幣。 不到3年,市值翻了3倍多,這還是在經歷了2020年疫情的情況下。 海底撈是如何做到的?
  • 備受歡迎的海底撈火鍋,它的創始人張勇是如何創辦海底撈的
    海底撈的創始人是張勇,張勇出生在四川的一個小縣城裡,中學畢業之後張勇進入了一家技校學習,在技校裡的時候他經常曠課去圖書館看書,正是因為他當時經常看書,這就為以後他創業和經營提供了很多思路。技校畢業之後張勇進入了一家拖拉機廠工作,在拖拉機廠工作的時候他也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經常去全國各地考察,想找到商機然後自己創業。後來他辭職了決定自己去創業,1994年的時候,第一家海底撈火鍋成功開業了。
  • 張勇:海底撈成功的章法
    實際上這一形式自2003年就開始了:受到「非典」的影響,餐飲行業陷入低谷,海底撈也未能倖免,營業額直線下降,往日賓客滿座的火鍋店變得冷冷清清。身為西安店的經理,楊小麗開始尋思對策:客人不願進店就餐,那可以給客人送上門去,她馬上就在報紙上發布了一條關於海底撈火鍋外賣的消息。送火鍋上門,這很新鮮,海底撈的訂餐電話立刻響個不停。
  •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你學也學不會的,都是最基本的東西
    目前,海底撈還在向海外擴張。若談到中國公司情感文化管理中的佼佼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火鍋連鎖店「海底撈」。情感文化到底在海底撈管理中扮演何種角色?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海底撈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這種成功能否複製?在張勇看來,情感文化固然重要,但一家企業要想做大做強,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還應聚焦於不斷優化流程和制度。
  • 海底撈的底層邏輯:勤奮、誠實、正直和善良
    陳曉萍:非常好。現在我問一下,海底撈的內部創業是怎麼做的。比如,創業發起人的團隊是如何組建的?對於公司的風險和責任又是如何商定的?有沒有成功案例?張勇:內部創業在海底撈有一定級別的人就可以發起。餐飲行業的投資往往比較小,比如要開一個麵館,失敗了也沒多大問題。
  • 名人學堂 30億元火鍋秘密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
    張勇有著怎樣的管理哲學?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海底撈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與張勇進行了對話。「雙手改變命運」 問:海底撈的核心價值觀——「雙手改變命運」,是怎麼樣形成和確立的? 張勇:餐飲是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消費者體驗至關重要。
  • 海底撈質量再出包!處罰經理治標不治本,如何系統化改善才是關鍵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以經營川味火鍋為主、融匯各地火鍋特色為一體的大型跨省直營餐飲品牌火鍋店,全稱是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勇。2018年9月26日海底撈正式在香港上市,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撈市值2千億港元;2020年,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的陸續公布,近期頻頻出事的海底撈甚至預計虧損超9億元。在品牌經營上,堅持「無公害,一次性」的選料和底料原則,嚴把原料關,配料關。二十多年來的經營,打造具四川火鍋特色的火鍋品牌,逐步從一個不知名的小火鍋店起步,擁有近2萬名員工。
  • 海底撈上市!財務體系曝光!身價600億的張勇:談錢,才是對員工最好的尊重!
    張勇也完全沒怪罪她,後來,這也就成了海底撈的文化。這種授權,如何不讓員工有主人感?餐飲行業大多包吃包住,但很多餐飲企業服務員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裡的夥飯。海底撈的宿舍一定是有物管的小區,雖然擠一點,但檔次是高的。房間有電腦,有wifi。海底撈的服務員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飯也不在店裡,是由阿姨做菜。有人說海底撈培訓好,先培訓再上崗。可你知道嗎,海底撈的新員工培訓,包括如何使用ATM機,包括如何乘坐地鐵:買卡、充值等等。
  • 海底撈張勇跑成新加坡首富!高,實在是高!
    這讓海底撈成為全球最值錢的餐飲公司,也讓張勇躋身世界超級富豪陣營。但早在海底撈上市兩年前,它的底料供應商就已經在資本市場上頭角崢嶸了。這家公司叫頤海國際,它的大股東依然是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頤海國際看似神秘,它成立於2013年,註冊地點在開曼群島。開曼群島是英國在美洲西加勒比海上的一塊屬地。其支柱產業是離岸金融,而且因為政局穩定、稅收優惠、金融保密制度成熟,成為很多投資者迷戀的熱土。
  • 海底撈終於上市了,為啥靠的是火鍋料,而不是火鍋店?
    :餐飲老闆內參(ID:cylbnc)作者:內參君地球人都擋不住的海底撈終於上市了,不過上市的支撐不是服務"有毒"的火鍋店,而是身藏幕後的火鍋料。7月13日,海底撈掌門人張勇在港交所敲鑼,旗下子公司頤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上市。海底撈終於藉助頤海,邁出了進軍資本市場的步伐。從此,餐飲業的上市故事又多了一種新版本。
  • 海底撈換「鍋底」
    消費者為海底撈所痴迷,同行和競爭對手們也不斷光顧,連百勝中國這樣的餐飲巨頭都不例外;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也悄然出動,還派出「臥底」,潛伏進入;海底撈甚至感動了揚州市政府,連城管局、環衛局的領導都前來取經……所有人只想知道一件事:張勇為何能讓員工如此真誠地付出一切?海底撈的秘密是什麼?
  • 海底撈創辦人張勇問鼎新加坡首富!高,實在是高!
    這讓海底撈成為全球最值錢的餐飲公司,也讓張勇躋身世界超級富豪陣營。但早在海底撈上市兩年前,它的底料供應商就已經在資本市場上頭角崢嶸了。這家公司叫頤海國際,它的大股東依然是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頤海國際看似神秘,它成立於2013年,註冊地點在開曼群島。開曼群島是英國在美洲西加勒比海上的一塊屬地。
  • 海底撈是如何打敗這15萬家火鍋店的?
    在全國擁有各種分店900多家,超過海底撈的768家,從門店數量上來說,當為全國第一火鍋連鎖品牌。創始人李德建在2014年時,已感到海底撈給德莊火鍋帶來的巨大壓力,在一次行業大會上對記者表示:「重慶火鍋正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如果不改變,將很難面對新的市場,很難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 海底撈二號人物:屢屢救火,曾被踢出局
    (天下網商記者 章航英)海底撈「一號人物」、今年49歲的張勇計劃退休了。當然,這個計劃要十年,甚至十五年。接班人將在施永宏、苟軼群、楊小麗三人之外的10萬多名員工中選出。被排除的三人是海底撈創始團隊成員,張勇的理由是他們」太貴了」,並調侃他們「對未來的董事會來講,性價比確實不高」。
  • 海底撈張勇:老闆們別再制定愚蠢的制度讓員工沒積極性
    比如,在談到如何保持企業的創新力時,張勇認為,好的想法在一個組織裡面是不缺的,但是很多領導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出了很多愚蠢的規章、流程和制度,其實就是在拼命扼殺好的點子和創意,「創意對一個企業來說是最嚴峻的挑戰,有些老闆特別聰明,想像力特別豐富,我們稱之為天才,但是要想讓一個團隊充滿創造力,就只能靠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