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張衛健在一個演講真人秀裡說過一個詞語,叫以少為多。他的意思是,讓選手不要給出太多的話題、技巧,不要給出太多的觀點、哲思,只是專一的去陳述一件事,反而可以讓所講的內容深入觀眾的心中。
今天想說的是喝水。關於喝水的道理好像嘮叨過很多次,中醫所說的飲水法則是:【不渴不飲,飲必熱飲,小口慢之】。後來有一天我忽然間發現,其實自己也沒有做到。
一次我和一個不算太熟的朋友約了去看電影,電影開場還有兩個多小時,我們就找了個地方等。一般性的寒暄完了,就開始找話題,總是想找到一個大家都能聊的話題深入下去,好像都比較困難。然後兩個人就往周圍的環境開始眺望,或者就是假裝回復微信。後來我們點的紅茶煮好了端上來,我們就開始聊茶。她很擅長泡茶,也知道不少信息,她說地津津樂道,但我回答不上來什麼,於是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喝茶。
一杯一杯又一杯,終於要去廁所了。心中有一隻小鳥在雀躍:呀,終於可以不用只是喝茶,可以幹點別的事情了。那天下午我大概喝了兩壺茶,去了三四次廁所。但實際上我並不想喝水,喝水只是為了顯得自己不像一塊木頭。
對於我來說,在不想喝水的時候多喝水的感覺常常是噁心,腹脹,食慾下降……但還好只是熱茶。這是身體對待「 不需要水時喝水」的一種反應,意思是,身體說,哥們,歇會吧,喝下的這些,除了尿了的,還有很多我這還沒加工完。
水是需要被身體處理才能轉化吸收為我們身體所需要的津液和氣血。這個轉化過程主要是由脾胃來完成的,有點像是純淨水處理。但是身體又不像是汽車那樣固定的需要加多少油。有個詞語叫做【君子不器】,意思說身體不像是一個固定容量的容器,並不是到一定的時候就需要添加水和食物,要看身體當下的運行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添置水和食物。
這裡說的是不渴不飲。
關於小口慢之,沒有學中醫前我喝水都是這樣的——牛飲。
這是我父親教我的。他以前在部隊裡當兵,喝水吃飯的速度有嚴苛的時間限制,加上當年的物資也不充裕,吃的慢,喝的慢,就容易吃不飽喝不飽。所以他訓練我,學會快吃快喝,比如1分鐘喝一瓶水,兩分鐘吃一碗麵……在我沒有特別覺察的時候,吃喝的速度還是會很快。直到我有一次仔細觀察楊爸。
楊爸6月在江浙地區的講座裡,場地的空調很不給力,話筒也忽然壞掉,後半程的兩個小時裡面楊爸在會場裡冒著汗,用最大的聲音來做演講。
於是呢,我每隔30分鐘,就會過去看看他的保溫杯裡,是否需要加水,但是每次過去看。大約500毫升的保溫杯,在兩個小時裡,只被他喝掉了大約150毫升左右。
出了那麼多的汗,我覺得這個事情不符合邏輯。繼續觀察。
會後參會的媽媽們上來圍著楊爸提問,我看到他喝水的方式,就是把保溫杯裡的水倒在杯子蓋裡面,這個杯蓋大約是100毫升,然後呢,一邊回答問題,一邊喝,我掰著指頭數他喝水的次數,12次,100毫升他分了12口才喝完,並且每一口之間還有1-2分鐘的間隔。
之後我有一次身體很疲勞,我知道是因為津液處於虧損的狀態,需要喝水了。通常我在這種狀態下能喝掉500-600毫升的水,或者更多。但當我想到這個畫面的時候,我也嘗試著學著他的樣子這樣喝水,一小杯水,分10口喝,每次喝一口,在嘴巴裡略含一口,只是浸潤到整個口腔,然後濡濡咽下,停頓一會再喝下一口。
喝了一小杯之後,我感覺到,身體的疲憊感消失了,口中不燥了,情緒也不煩躁了。我頓時感嘆到:天吶,這才是「小口慢之。」
讓水成為津液,而不是尿液,才是喝水的目的。水的吸收利用率,和喝水的速度有很大的關聯。大口喝水的時候,水往往會隨尿液和大便排出,利用率並不高。而小口喝水,是跟隨著腸胃消化運動的一種節奏去供給,喝的少,喝的慢,反而利用率更高。
其實吃飯也該如此,不想吃飯的時候不逼著自己吃飯,吃的時候小口慢之,按照腸胃消化運動的節奏去供給,喝藥也應該如此。自此,我開始用身體的感受體會【以少為多】。然後我想,以後出門的時候,就可以不用再背那個600毫升的大水壺了。
文 | 郭莎拉
編輯 | 郭莎拉
錄音 | 思涵
相關閱讀
三伏天喝熱水可以排寒嗎?
喝水需要矯情點兒 | 喝水的講究
溼是溼,津液是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