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獎,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對這部電影,我在大陸或海外的華人朋友們一方面承認其優秀,但也有不少保留之處。但在美國上映後,(我所觀察到的)美國本土文化界的反應是非常一致的,發自內心的讚賞和叫好。比如奧斯卡頒獎前一星期,看到了這樣的說法:寄生蟲不需要靠奧斯卡證明什麼,而是奧斯卡需要頒獎給寄生蟲來證明自身的品格。說實話,我還沒看過哪部影片能獲得這樣的評價。因此當時就知道寄生蟲獲獎是幾乎一定的了。
為何美國文化界會給予此片如此之高的評價?簡單的說,這部電影討論了美國當前很受關切的一個話題:(經濟層面的)階級不平等。
但要細說起來又比這個複雜得多。比如,並不像不少人所認為的,美國不存在嚴重的階級不平等或者美國知識分子對這類現象認識不足,所以才會被《寄生蟲》震撼到。恰恰相反,美國不但存在深刻且不斷加劇的階級不平等,還存在種族、性別、性向等各個方面的不平等問題。美國知識界這方面的問題意識也是世界領先的。相比之下,東亞國家倒是部分由於傳統,部分由於種族、文化的高度同質性,對種族、性別等方面的不平等認識有待提高。比如,《寄生蟲》主要聚焦於階級問題。
或許這恰好就是《寄生蟲》在美國獲得極大好評的原因。美國政治方面,長期存在一類奇怪現象,即種族議題與階級議題互相抵消。這一現象原因很多,比如,民權運動以來美國右翼一直通過煽動白人底層民眾的種族仇恨來抵消他們對越來越嚴重的收入不平等議題的注意。在這種情況下,白人民眾大多生活在泡沫之中,以為美國仍然、永遠是那個通過羅斯福新政後構建的經濟相對平等,中產佔絕大多數的社會——儘管實情已經越來越不如此。
另一方面,好萊塢白人為主導的商業精英所拍攝的電影,滿足於通過對種族、性別、性向問題的展現來表現自己的woke,而對經濟層面的階級話題挖掘不深。經常,收入不平等成為種族、性別問題的衍生問題——貧窮是因為受到了種族等方面的歧視,沒這個問題的(例如白人、男性)至少能是個生活無憂的中產。換而言之,充分市場經濟下的自由競爭+個人奮鬥的美國神話仍然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只是受歧視群體被拒絕納入這一體系。
這些影片展現的白人群體,呈現高度同質化的特點:絕大多數是普通中產,外加少數富豪。他們之間關係的展現,或者是像阿甘通過老實做人,勤懇工作再加點運氣實現階層躍遷,或者是像《居家男人》(尼古拉斯凱奇主演)中所表現的,中產生活不特別富裕但是也老婆孩子熱炕頭平安喜樂,一點不比對衝基金大富豪的金錢美女但其實孤家寡人來得差。總之,這些本質上屬於勵志片,體現的是「歷史終結」條件下的美國生活。這種生活中也並非不存在內部衝突,只是這類衝突更多是《大爆炸理論》中Sheldon及其兩岸學術精英同學與Sheldon媽媽這種內陸保守民眾間的文化衝突。
但也不能說好萊塢不存在展現階級不平等議題的影片。2018年的喜劇片Sorry To Bother You,2019年的驚悚片Us都是其中優秀典型。但似乎這兩部片子都未能火起來,因為可惜的是,他們被當成了僅僅展現種族問題的影片而被忽略了其中的階級不平等維度。比如Sorry To Bother You中的主角是黑人小夥,他乾電話推銷,從同事黑人大叔那裡得到的秘訣在於一定要和客戶模仿白人口音,這是個重要笑點。這些雖然都是種族問題的展現,但這部片子當然首先是關於階級不平等的。只是白人觀眾看到這些,很容易會出於思維定勢將其歸類為又一部關於種族不平等的影片,從而下意識的以為和自己關係不大。
所以《寄生蟲》對美國文化界的震撼就不難理解了——不是因為這片子展現了美國沒有的東西,而是他展現了美國也深刻存在但好萊塢沒能呈現的東西,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這部影片又恰好因為完全屏蔽種族議題,展現的都是社會的標準主流人群又使得美國主流族群人士容易代入——這一點很重要,有些人以為美國人喜歡這部片子是因為對東亞社會作為他者的獵奇(就像先前西方人對中國女人要裹腳這一現象的獵奇),這就恰好把事情弄反了。
再加上韓國影片與好萊塢套路不同的獨特展現技法,也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我對電影本身技法知識很少,就不多說了。
所以,《寄生蟲》在美國獲得如此好評完全是情理之中。像以前一樣,又有人認為好萊塢是在搞「政治正確」,這是對美國無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