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TMO模型看我國重大創新突破的關鍵因素

2020-12-24 人民論壇網

摘 要:在國際高端技術壟斷競爭日益加劇、全球供應鏈技術鏈斷裂、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對提升我國科技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至關重要。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可以繼續應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突破性創新理論模型,並從打造「自主創新2.0版本」、重塑新型舉國體制、調整科技對外合作等方向與策略入手,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上,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為世界科技發展和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關鍵詞:「殺手鐧」技術 「卡脖子」技術 非對稱技術 技術差距 技術戰略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戰略意蘊

在國際科技競爭環境瞬息萬變和創新鏈斷裂重組的新形勢下,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是對當前和未來中國技術發展的要求和部署。

「殺手鐧」技術是指技術主體在創新鏈前端或高級端掌握的「非對稱性技術」(Asymmetric Technology),也就是「我有你沒有」或者技術壁壘大到對方不可以模仿更不可能超越,技術處於絕對優勢的狀態。「卡脖子」技術是指技術主體處於創新鏈中低端,在關鍵領域有明顯「技術差距」(Technology Gap),形成在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殺手鐧」技術是一國技術之長,「卡脖子」技術是一國技術之短。「殺手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出現的本質是技術積累、技術落差、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全球性技術發展的不平衡。

「殺手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都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事關一個國家的技術體系和產業發展在全球供應鏈創新鏈中的位置以及安全發展的大局。處於技術優勢地位的國家傾向於擁有和保持更多「殺手鐧」技術,處於技術劣勢地位的國家則傾向於突破「卡脖子」技術。在技術生命周期中具有明顯技術優勢的國家,會選取積極研發迭代技術並延續技術優勢的戰略。在技術生命周期中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國家,會選取積極研發替代技術(或未來技術)並可能在下一個周期中勝出的戰略。這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目前大國技術競爭的現實圖景,也是我國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局面。

我國處於世界「領跑」位置的技術還不夠多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科技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9》顯示,我國國家創新指數國際排名上升至第15位,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1]。具體指標基本都已達到、接近或超過原定目標值。例如,2019年標誌創新型國家門檻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2.23% ,科技進步貢率為59.5%,國內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達到36.1萬件,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二位,比去年上升一位。

另外,我國打造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世界級技術和品牌,如5G移動通訊、高鐵技術、基建工程技術、超高壓輸出技術、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科技、太陽能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核電清潔能源技術、人工智慧等等,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世界產業版圖和創新版圖。

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來說,處於世界「領跑」位置的技術還不多,大多數依然處於「並跑」和「跟跑」的階段。科技部委託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的「第五次國家技術預測」顯示,在1346項技術中,「跟跑」技術佔一半多,「領跑加並跑」技術接近佔一半[2]。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發達國家的狀態尚未根本改變,截至2019年,我國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一[3]。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關鍵材料依賴進口[4]。2020年1月,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門制訂出臺《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等七個方面,為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問題作出了安排和部署[5]。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理論模型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需要中國特色的突破性創新理論模式。我們認為,可以應用以政策為中軸、以技術與政府為雙輪驅動、以技術與市場耦合為特徵、以大中型骨幹企業為主體的中國突破性創新的理論模式,即中國情境下的突破性創新P-TMO模型,P—政策(policy),T—技術(technology),M—市場(market)、O—組織(organization)。

P-TMO模型的實證基礎是中國典型的突破性創新的實踐案例,即依據歷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等統計出的30項代表性、突破性創新成果,進而遴選20位專家,根據李克特5級評分法,從「技術突破」「市場需求」「政府作用」和「企業組織」這四個方面,對30項突破性創新技術的影響程度進行打分評價。

在此基礎上,使用德爾菲法將專家賦值打分均值轉換為該因素對創新成果的「貢獻度」,如表1所示,對突破性創新影響最大的因素先後為「技術突破」(「貢獻度」為31.5%)、「政府作用」(「貢獻度」為29.0%)、「市場需求」(「貢獻度」為22.8% )、「企業組織」(「貢獻度」為 16.7% )。

從我國代表性的重大創新成果來看,「政府作用」對於推動技術創新影響非常顯著。改革開放以來,「市場需求」對創新成果的「貢獻度」呈現上升趨勢,但是「政府作用」依然是上述重大創新成果取得突破的主要驅動力。如果說西方經典模型是「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即「技術-市場雙驅型」,那麼在「中國情境」中,可以說是「技術驅動」和「政府推動」模式,即「技術-政府雙驅型」。

另一個與「市場需求」因素相關的是「企業組織」。從上述調查可以看出,「企業組織」在中國突出性創新中的作用比較有限。另外,西方突破性創新成果可以出現在大中小各類企業,中小企業的突破性創新能力較為突出;而在中國,突破性創新的行為主體基本上都是大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

結合P-TMO的理論模型,我們可以從新技術、大市場、多組織、強政策四個維度和它們之間的耦合互動關係中理解「中國情境」下突破性創新的發生機制,從而對我國科學技術的長遠發展和戰略轉型作出更好的政策設計。

「中國情境」是理解中國突破性創新的「鑰匙」。「中國情境」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政府決策方面,政府決策速度快,風險承擔能力強,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二是技術屬性方面,產業體系齊全、產業鏈完整、創新要素高度集中,政府可主導技術路徑選擇;三是市場結構方面,國內需求容量大、市場容錯空間大、風險承受能力強,技術領域的市場競爭大多是政府干預下的不完全競爭;四是組織模式方面,組織性質多元,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和幹預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技術路徑選擇等。

由此可知,中國突破性創新主要是如下四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具有強勢政策能力、決策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的政府機制;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基礎完備水平多元的技術體系;四是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技術創新主幹的產業組織體系等。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基本原則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揚長避短」,而且還是科技發展戰略上的長遠布局,事關國家戰略產業的發展和2035年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必須從長計議,精心組織,系統推進。

第一,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基本遵循。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突出位置。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要堅持四個面向:一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二是要面向經濟主戰場,培養經濟發展新動能;三是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一些事關國家戰略全局的重大領域超前布局,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四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健全支撐民生的科技創新體系。要注意的是,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閉關自守,而是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通過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更好參與全球技術治理,優化全球創新鏈,為世界科技發展和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第二,重塑新型舉國體制,完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新型舉國體制是新時期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體制優勢和基本原則。要進一步凝聚國家意志,突破系統邊界,堅持「設定目標—分解任務—掛圖作戰—協同攻關」的路線步驟,力爭新發展階段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晶片設計、裝備製造、工業軟體、新能源等戰略領域取得創新突破。另外,本文實證研究表明,在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實踐中,「政府作用」非常顯著。應加強對由政府決策、市場結構、技術屬性以及組織模式四個角度構成的「中國情境」的系統研究,完善「中國情境」下以政策驅動為核心的突破性創新的理論模型。特別是要加快制定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產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以及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路線圖,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第三,制訂新時期自主創新二代戰略,推動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新發展。21世紀20年代起,中國科技戰略演變進入「自主創新2.0版本」。 新時期的自主創新,旨在從主要依靠現有技術的引進、集成、組合、應用到新技術基礎理論的自主發展,即實現「從0到1」的突破。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我國必須適時推動創新範式(Innovation Paradigm)轉變,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的戰略方向,堅持把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卡脖子」技術作為基本立足點,把鍛造一些「殺手鐧」技術作為重大戰略指向,推動「十四五」及中長期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轉型。具體來說,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型:從引進技術到更加重視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和「卡脖子」技術自主突破;從技術組合集成到更加重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體系建設;從提倡生產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到更加重視「殺手鐧」技術的鍛造;從漸進性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二次創新到更加重視突破性創新(Breakthrough Innovation)、根本性創新和「從0到1」的原始性創新(Original Innovation)。

第四,把握髮展方向,落實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工作布局。把握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調整科技對外合作的方向與策略。根據我國戰略產業亟需和發展基礎,遴選確定量子科學、腦科學、納米科學、空天科學、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發育編程、全球變化及應對、蛋白質機器、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等重點領域。加強應用數學和交叉研究,搶佔前沿科學研究制高點,繼續擴大「殺手鐧」技術的戰略優勢。加強產業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業技術含量,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擴大上述優勢產業領域在國內循環的基礎性作用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布局。前瞻性研究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5G商用、6G研發、人工智慧、數據產業等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繼續實施軍民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增強「殺手鐧」技術在強軍與富民中的雙重作用。

【本文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教授】

注釋

[1]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 https://www.wipo.int/global_innovation_index/en/2020/.

[2]陳磊:《我國第五次技術預測顯示:「領跑加並跑」技術接近一半》,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802/c1007-28603823.html,2016年8月2日更新。

[3]夏旭田、繳翼飛:《工信部原部長:中國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僅1/3,近期公布第四批單項冠軍》,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191213/herald/3c79420f6350069dfa522a1666824290.html ,2019年12月13日更新。

[4]王慶凱:《工信部副部長:中國製造業核心技術短缺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07-13/8565912.shtml,2018年7月13日更新。

[5]《科技部等部門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科技日報》,2020年3月4日,第1版。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
    &nbsp&nbsp&nbsp&nbsp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nbsp&nbsp&nbsp&nbsp「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
  • 關於供應鏈金融發展中亟待突破的難題及創新實踐建議(收藏)
    供應鏈金融發展中多重製約亟待突破銀行保險機構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實踐中,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亟待推動解決。部分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缺乏專項激勵及容錯機制。核心企業是供應鏈金融中最重要的參與方,同時也是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的關鍵因素。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核心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決定了上下遊企業的生存狀況和交易質量,並為整條供應鏈融資提供了擔保。如果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風險易傳染擴散至鏈條上下遊企業,並使得供應鏈合作夥伴之間出現整體兌付危機。
  •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實現多項突破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不斷挺進科研「無人區」。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
  • 科技部: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增至第...
    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黃浩)21日下午,在題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國家航天局專家表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同時,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成功實現了多方面技術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對於我國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後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後、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 發布會|「十三五」期間,雲南累計突破800多項重大核心關鍵技術
    12月23日,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九場:創新型雲南建設專題發布會在昆明召開。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5年的3.29%提高到2018年的5.15%;累計突破重大核心關鍵技術800餘項,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新產品540餘個。
  • 【四經普】盛來運: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看我國創新發展
    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近年來雖然不斷取得突破,但與美國(2.79%)、日本(3.21%)等科技強國相比仍有差距。二是投入結構有待優化,原始創新投入不足。多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始終在低水平徘徊,儘管2018年提升到5.5%,但是相比於發達國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基礎研究經費佔比不到0.5%,多數企業更願意選擇在風險小、難度低的成品開發和組裝等環節進行創新。
  • 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2020年度第一批項目...
    根據《國務院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發高〔2017〕344號)等文件要求,現將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2020年度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
  • 重大突破!馬航MH370墜機地點初步鎖定,美國果然有重大嫌疑……
    重大突破!馬航MH370墜機地點初步鎖定,美國果然有重大嫌疑……一直以來,馬航MH370的下落都是世人關注焦點,近6年時間來,國際社會就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入調查,但每一次都無果而終,而據外媒10月27日報導,近期有國外專家發現了重大線索突破,並初步鎖定了馬航MH370的墜機地點,報導指出,此次推斷的墜機地點位於印尼班達亞齊,而在此之前,外界普遍認為馬航MH370在起飛後折轉飛向印度洋方向,在此前的搜救行動中,搜救隊伍一度發現了疑似
  • 中國海軍或將迎來重大突破,能否超越美國,未來7年的發展很關鍵
    中國海軍或將迎來重大突破,能否超越美國,未來7年的發展很關鍵要說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部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美國的11支航母戰鬥群,沒錯,時至今日美國的海軍實力仍然是全球第一,不過我國海軍也有處於世界第一的時候,在大明永樂年間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下西洋
  • 山東創我國小口徑巖芯鑽探最深記錄
    科技創新是推動地質調查事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據了解,在找礦戰略行動中,山東取得了很多新突破、新成果,地質科技不斷強化創新,理論指導找礦作用凸顯。一是產學研緊密結合促找礦。山東省地質工作者在研究總結過去找礦經驗的基礎上,在「認識-實踐-再認識」的找礦過程中,建立了「階梯式」成礦模式和「熱隆-伸展」成礦理論,為膠東深部找礦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勘查模型,攻克了膠東深部金礦找礦關鍵理論技術這一世界性難題,拓寬了找礦空間,在這一理論指導下,膠東深部找礦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二是新技術、新設備研發能力顯著增強。
  • Devel Cell:男性不育研究重大突破!精子缺陷的表觀基因組或是關鍵...
    文章中,研究者利用Gcn5基因突變的小鼠模型進行研究,這就能幫助他們從精子發育早期到受精等階段密切追蹤精子的缺陷狀況,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理解男性不育發生的機制,並且還能闡明表觀遺傳學突變是 如何從雄性生殖細胞傳遞到胚胎中的。
  • 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此前,中核集團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為我國聚變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才基礎。
  • AI為科技強國「添翼」,百度挑起智能時代創新大梁
    據悉,會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工作報告中指出:面向「十四五」,應緊緊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著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通過應用驅動倒逼基礎研究,真正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著力加強體系能力建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建成更加高效開放的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
  • 突破「卡脖子」技術建設創新平臺 科技「硬核」加碼美麗河南
    河南大學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劑關鍵技術,實現了鎘、砷等重金屬汙染土壤的安全修復,產品已在濟源、新鄉等地的重金屬汙染農田使用;許昌金科資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關鍵技術,讓建築垃圾處理的「世界性難題」有了中國方案;河南中原黃金冶煉廠有限責任公司力推的金銅冶煉含砷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我國含砷廢渣處理工藝上的一次重大創新
  • 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的VPR結構模型
    關 鍵 詞:創新創業教育;VPR;評價結構;多層次模型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5年度教育學重大課題「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課題批准號:VIA150002[1]威斯珀(Vesper,K.H.)和格特納(Gartner,W.B.)通過對全球範圍內商學院專家的訪談調研,提出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的「七因素評價法」,包括高等學校提供的創業類課程情況、教師出版創業類教材或專著情況、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校友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情況、校友選擇自主創業情況、校友創業項目的創新情況、高等學校學者的創業類外延拓展活動。
  • 111思維模型:TRIZ創新模型
    2、TRIZ的核心觀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矛盾的發現與排除。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通過分析最重要的專利而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必須得到技術系統發展規律的支持。3、TRIZ的問題解決思路當我們遇到的問題,最先想到的是試錯法,但是試錯法是隨機的無序的,在運氣好的情況下可能很快找到答案,運氣不好可能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成本。
  • 突破瓶頸!中國科學家成功建立起B肝病毒感染模型
    因此,如何誘導獲得功能成熟的細胞並在體外保持其功能性是再生醫學的關鍵瓶頸。在過去幾十年中,各國科學家們都在努力探索,嘗試著改變培養材料、培養方法等。但可惜的是,都沒有能建立起一個簡單高效且相對穩定的功能細胞體外培養體系。
  • 鄧小平「兩個轉變」外交思想的提出歷程及其重大意義
    歷史表明,「兩個轉變」外交思想的醞釀提出及其發展歷程,不僅十分準確地回答了當代中國所處歷史方位和在國際政治中所居戰略地位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還對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因此,它是理解新時期以來中共外交思想發展脈絡的一把關鍵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