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際高端技術壟斷競爭日益加劇、全球供應鏈技術鏈斷裂、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對提升我國科技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至關重要。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可以繼續應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突破性創新理論模型,並從打造「自主創新2.0版本」、重塑新型舉國體制、調整科技對外合作等方向與策略入手,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上,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為世界科技發展和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關鍵詞:「殺手鐧」技術 「卡脖子」技術 非對稱技術 技術差距 技術戰略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戰略意蘊
在國際科技競爭環境瞬息萬變和創新鏈斷裂重組的新形勢下,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是對當前和未來中國技術發展的要求和部署。
「殺手鐧」技術是指技術主體在創新鏈前端或高級端掌握的「非對稱性技術」(Asymmetric Technology),也就是「我有你沒有」或者技術壁壘大到對方不可以模仿更不可能超越,技術處於絕對優勢的狀態。「卡脖子」技術是指技術主體處於創新鏈中低端,在關鍵領域有明顯「技術差距」(Technology Gap),形成在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殺手鐧」技術是一國技術之長,「卡脖子」技術是一國技術之短。「殺手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出現的本質是技術積累、技術落差、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全球性技術發展的不平衡。
「殺手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都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事關一個國家的技術體系和產業發展在全球供應鏈創新鏈中的位置以及安全發展的大局。處於技術優勢地位的國家傾向於擁有和保持更多「殺手鐧」技術,處於技術劣勢地位的國家則傾向於突破「卡脖子」技術。在技術生命周期中具有明顯技術優勢的國家,會選取積極研發迭代技術並延續技術優勢的戰略。在技術生命周期中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國家,會選取積極研發替代技術(或未來技術)並可能在下一個周期中勝出的戰略。這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目前大國技術競爭的現實圖景,也是我國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局面。
我國處於世界「領跑」位置的技術還不夠多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科技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9》顯示,我國國家創新指數國際排名上升至第15位,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1]。具體指標基本都已達到、接近或超過原定目標值。例如,2019年標誌創新型國家門檻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2.23% ,科技進步貢率為59.5%,國內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達到36.1萬件,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二位,比去年上升一位。
另外,我國打造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世界級技術和品牌,如5G移動通訊、高鐵技術、基建工程技術、超高壓輸出技術、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科技、太陽能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核電清潔能源技術、人工智慧等等,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世界產業版圖和創新版圖。
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來說,處於世界「領跑」位置的技術還不多,大多數依然處於「並跑」和「跟跑」的階段。科技部委託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的「第五次國家技術預測」顯示,在1346項技術中,「跟跑」技術佔一半多,「領跑加並跑」技術接近佔一半[2]。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發達國家的狀態尚未根本改變,截至2019年,我國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一[3]。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關鍵材料依賴進口[4]。2020年1月,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門制訂出臺《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等七個方面,為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問題作出了安排和部署[5]。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理論模型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需要中國特色的突破性創新理論模式。我們認為,可以應用以政策為中軸、以技術與政府為雙輪驅動、以技術與市場耦合為特徵、以大中型骨幹企業為主體的中國突破性創新的理論模式,即中國情境下的突破性創新P-TMO模型,P—政策(policy),T—技術(technology),M—市場(market)、O—組織(organization)。
P-TMO模型的實證基礎是中國典型的突破性創新的實踐案例,即依據歷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等統計出的30項代表性、突破性創新成果,進而遴選20位專家,根據李克特5級評分法,從「技術突破」「市場需求」「政府作用」和「企業組織」這四個方面,對30項突破性創新技術的影響程度進行打分評價。
在此基礎上,使用德爾菲法將專家賦值打分均值轉換為該因素對創新成果的「貢獻度」,如表1所示,對突破性創新影響最大的因素先後為「技術突破」(「貢獻度」為31.5%)、「政府作用」(「貢獻度」為29.0%)、「市場需求」(「貢獻度」為22.8% )、「企業組織」(「貢獻度」為 16.7% )。
從我國代表性的重大創新成果來看,「政府作用」對於推動技術創新影響非常顯著。改革開放以來,「市場需求」對創新成果的「貢獻度」呈現上升趨勢,但是「政府作用」依然是上述重大創新成果取得突破的主要驅動力。如果說西方經典模型是「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即「技術-市場雙驅型」,那麼在「中國情境」中,可以說是「技術驅動」和「政府推動」模式,即「技術-政府雙驅型」。
另一個與「市場需求」因素相關的是「企業組織」。從上述調查可以看出,「企業組織」在中國突出性創新中的作用比較有限。另外,西方突破性創新成果可以出現在大中小各類企業,中小企業的突破性創新能力較為突出;而在中國,突破性創新的行為主體基本上都是大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
結合P-TMO的理論模型,我們可以從新技術、大市場、多組織、強政策四個維度和它們之間的耦合互動關係中理解「中國情境」下突破性創新的發生機制,從而對我國科學技術的長遠發展和戰略轉型作出更好的政策設計。
「中國情境」是理解中國突破性創新的「鑰匙」。「中國情境」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政府決策方面,政府決策速度快,風險承擔能力強,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二是技術屬性方面,產業體系齊全、產業鏈完整、創新要素高度集中,政府可主導技術路徑選擇;三是市場結構方面,國內需求容量大、市場容錯空間大、風險承受能力強,技術領域的市場競爭大多是政府干預下的不完全競爭;四是組織模式方面,組織性質多元,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和幹預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技術路徑選擇等。
由此可知,中國突破性創新主要是如下四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具有強勢政策能力、決策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的政府機制;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基礎完備水平多元的技術體系;四是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技術創新主幹的產業組織體系等。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基本原則
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揚長避短」,而且還是科技發展戰略上的長遠布局,事關國家戰略產業的發展和2035年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必須從長計議,精心組織,系統推進。
第一,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基本遵循。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突出位置。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要堅持四個面向:一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二是要面向經濟主戰場,培養經濟發展新動能;三是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一些事關國家戰略全局的重大領域超前布局,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四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健全支撐民生的科技創新體系。要注意的是,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閉關自守,而是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通過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更好參與全球技術治理,優化全球創新鏈,為世界科技發展和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第二,重塑新型舉國體制,完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新型舉國體制是新時期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體制優勢和基本原則。要進一步凝聚國家意志,突破系統邊界,堅持「設定目標—分解任務—掛圖作戰—協同攻關」的路線步驟,力爭新發展階段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晶片設計、裝備製造、工業軟體、新能源等戰略領域取得創新突破。另外,本文實證研究表明,在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實踐中,「政府作用」非常顯著。應加強對由政府決策、市場結構、技術屬性以及組織模式四個角度構成的「中國情境」的系統研究,完善「中國情境」下以政策驅動為核心的突破性創新的理論模型。特別是要加快制定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產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以及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路線圖,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第三,制訂新時期自主創新二代戰略,推動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新發展。21世紀20年代起,中國科技戰略演變進入「自主創新2.0版本」。 新時期的自主創新,旨在從主要依靠現有技術的引進、集成、組合、應用到新技術基礎理論的自主發展,即實現「從0到1」的突破。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我國必須適時推動創新範式(Innovation Paradigm)轉變,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的戰略方向,堅持把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卡脖子」技術作為基本立足點,把鍛造一些「殺手鐧」技術作為重大戰略指向,推動「十四五」及中長期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轉型。具體來說,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型:從引進技術到更加重視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和「卡脖子」技術自主突破;從技術組合集成到更加重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體系建設;從提倡生產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到更加重視「殺手鐧」技術的鍛造;從漸進性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二次創新到更加重視突破性創新(Breakthrough Innovation)、根本性創新和「從0到1」的原始性創新(Original Innovation)。
第四,把握髮展方向,落實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工作布局。把握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調整科技對外合作的方向與策略。根據我國戰略產業亟需和發展基礎,遴選確定量子科學、腦科學、納米科學、空天科學、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發育編程、全球變化及應對、蛋白質機器、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等重點領域。加強應用數學和交叉研究,搶佔前沿科學研究制高點,繼續擴大「殺手鐧」技術的戰略優勢。加強產業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業技術含量,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擴大上述優勢產業領域在國內循環的基礎性作用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布局。前瞻性研究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5G商用、6G研發、人工智慧、數據產業等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繼續實施軍民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增強「殺手鐧」技術在強軍與富民中的雙重作用。
【本文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教授】
注釋
[1]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 https://www.wipo.int/global_innovation_index/en/2020/.
[2]陳磊:《我國第五次技術預測顯示:「領跑加並跑」技術接近一半》,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802/c1007-28603823.html,2016年8月2日更新。
[3]夏旭田、繳翼飛:《工信部原部長:中國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僅1/3,近期公布第四批單項冠軍》,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191213/herald/3c79420f6350069dfa522a1666824290.html ,2019年12月13日更新。
[4]王慶凱:《工信部副部長:中國製造業核心技術短缺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8/07-13/8565912.shtml,2018年7月13日更新。
[5]《科技部等部門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科技日報》,2020年3月4日,第1版。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