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人情冷暖,才知道一定要回家過年

2021-02-20 紅肚兜兒

二十三歲異地工作前,每一個春節都是在家過。

那時,一進臘月,過年的氣氛就熱烈起來。集市上,通紅的對聯福字掛成一片,整扇的大肉在案板上泛著光,鯉魚在浮著冰渣的水裡一蹦老高,人們手裡常提著兩瓶酒,臉上喜氣洋洋。

大年三十,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肉餡噴香一大盆,有人擀皮兒有人包。窗外深冬的風,颳得天空沒有一絲雲彩;窗內暖氣如春,老少齊聚,一邊忙活一邊嘮著家常。

待到晚上,酒足飯飽,全家準時守在電視前看春晚,茶几上,蘋果桔子瓜子酥糖堆成小山,小小的家變成一個遊樂園,孩子美滋滋地接過長輩的紅包,又長了一歲,格外開心。

大年初一晚上,跟幾個要好的死黨一起放煙花,細小卻有勁的「鑽天猴」,我們輪流捏著香去點,看它「嗖」一聲竄向漆黑夜空,霎時閃爍,那是我們眼中的奇蹟。

白天就一起看《西遊記》,大鬧天宮正熱鬧,我們也一腔豪情想「組團」去取經。

過年那些天,家家戶戶都極盡廚藝,頓頓「硬菜」。有時聞著香味兒就尋到鄰居家去,見到紅燒魚正在爐火上「咕嚕咕嚕」冒著熱氣,垂涎三尺。

多年相處的老街坊就跟家人一樣,也不用客套,拿副碗筷就能蹭一頓好飯。

那時以為,日子會永遠那樣慢悠悠地過。

然而,一歲一歲長大,一步一步遠行,最終離家越來越遠,回家過年的次數越來越少,曾經熟識的一切,變成了回憶裡的故鄉。

舊時老友各奔東西,舊日鄰裡一年見不了一次,那些無憂無慮的寒假,那些天寒地凍裡的溫暖相守、歡樂團聚,也成了異鄉飄泊的人難以尋回的年味兒。

不知不覺在外打拼多年。

有很多個春節,是在異鄉度過。偌大的城市,夠繁華夠熱鬧,酒樓裡的年夜飯,五光十色擺滿巨大的餐桌,一群叫作「朋友」的人們,互相流利地說著拜年話,酒敬了一輪又一輪,看起來多麼熱鬧。

可是心裡,總感覺不出過年的滋味。

因為你知道這一切不過是走過場,吃吃喝喝客套寒暄,跟平時的工作應酬並沒太大區別,人人八面玲瓏,聚後即散,並沒人真的關心你這一年到底過得怎麼樣。

臉上的熱情,觸不到心裡的真情。

在一部微電影裡,離開家鄉去遠方闖蕩的人們,努力奮鬥出自己的一席之地,置身繁華都市,工作生活安家置業,落下了腳,卻沒有紮下根——

城市中人與人隔得近,心卻隔得遠,同一棟樓裡住了幾年,鄰裡之間也像陌生人,彼此一無所知,招呼都沒打過;

工作飯局上歡聲笑語,卻只是交際手段,過年在電話裡與客戶熱情寒暄,送上體面的禮物,卻只是為了完成「人情任務」;

在生意場上遊刃有餘,看起來左右逢源,積累了廣泛人脈,攤開來,卻不過是利益往來,嘴上稱呼「兄弟」,心裡計算得比誰都清楚,關鍵時一點善意的小忙都未必肯幫。

這種情節,真讓人心有戚戚。

離家久了,離那種人和事都簡單真誠的環境久了,有時真覺得累。

我們離開家鄉的小圈子,融入了「社會」的大圈子,認識的人數量翻了幾倍,大家見面時總是裝作很熟的樣子,「好久不見」,「最近忙什麼呢」,幾句你早已爛熟於心的對白過後,是一句「有時間約哈」。

然後你發現,其實那個人的名字你都忘了。形形色色人來人往,大都是轉瞬即忘的過客,留得住「關係」 ,留不下「交情」。

來去匆匆的城市裡,我們時刻忙碌,但心裡總有一塊是空蕩蕩的,它渴望填充的,不過是推杯換盞人浮於事之外的,一點真情實意

成年人的世界,「交際」變成一項謀生技能,越是結交甚廣,越顯得有本事。

然而,微信好友滿了上限,其中有幾個能說真心話?沒有盡興的把酒言歡,只有隔著酒杯談的生意;沒有真誠的牽掛關心,只有節假日的群發祝福。

離家在外,誰不曾經歷過孤獨沮喪的時刻?努力了大半年的項目付諸東流;愛到談婚論嫁時悵然分手;明天要交房租,今天銀行卡裡只有200塊……可翻遍手機通訊錄,也沒一個電話可打。

誰又不曾嘗過人情淡薄? 事業低谷時,低聲下氣求到的那位「熟人」,社交場上曾拍著肩膀說「咱們是自己人」,而真的需要幫你一把時,他只會顧左右而言他,假笑著把你打發。

城市中人們競爭與防備,友情難以生長,真心難以交付,一切人情往來大都浮於表面。

越成熟,你就越知道人與人之間那一點真情實意有多珍貴,就像微電影中的幾個人,見過人情冷暖,才知道一定要回家過年——

久別重逢那一刻,時間仿佛從不曾流過,離別多年的同學依然一見如故。

十多年前相處的鄰裡依然親切溫暖。


曾經鼎力相助的朋友一直感激在心。


這些濃濃的人情味,如同一杯好酒暖人肺腑,那才是真正的年味啊!


每一年春節,人們千裡迢迢一路奔波,無論春運多擠,都要回家過年。

因為家裡,有我們成長的回憶,有我們最懷念的人情味,有我們日夜牽掛的親人、暢快直言的好友和實心實意的鄰居,正如一向真情為你的毛鋪苦蕎酒所說,年味即是人情味


一年到頭,唯有過年那幾天,在出生長大的家鄉,才是成年人摘掉「成熟面具」的日子,與至親摯友真情相聚,喝一杯毛鋪苦蕎酒敞開心,說說這一年的喜怒哀樂,說說舊日共度的痛快歲月。

回家過年,心暖情真;把酒言歡,毛鋪相伴。

這個春節,毛鋪苦蕎酒陪你歡聚團圓。一杯真情在心底,無論離家多遠,都有我們牽掛的故鄉;無論風雨兼程,都有我們前行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過年回家要學會「裝」... ...
    現在正值過年回家的時間,前前後後加在一起也算是一個短期的小旅行,尤其是很多遠程回家的姐妹們都很糾結帶什麼回家,不想大包小包,又不想亂七八糟。首先要說的就是一定會帶的護照本,回家一定不能忘記帶的就是各種證件以及現金。
  • 【搶票】春節為什麼一定要回家?
    2017年的春節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些,眾多小夥伴都在掐指頭算假期放幾天,紛紛訂購回家的車票,但春節為什麼一定要回家?
  • 春節回家過年圖片,2021回家過年說說
    ,我媽說要是疫情不嚴重還是希望你過年回家的,要是嚴重的話就算了,畢竟路上太不安全了,唉!隨便抓的一個速食米飯,竟然馬上又到了過年回家的時候,路上的你能否給脖子按個家,素萬U型枕呵護頸椎,路途遙遠也不怕。過年回家的朋友們在路上要注意安全,不要為了一點小事情把生命搭進去了。
  • 過年回家,對象準備好了嗎?
    而每次,我都信心滿滿的說,明年帶一個回來,可是過了很多個明年,我都沒有帶個人回去,而我爸媽也真的很有先見之明,我真的成了大家口中的剩女,去年的時候,我就信誓旦旦的保證今年一定帶一個回去……,所以今年就不回家過年啦,真的是沒臉面對他們,等哪天真的找到了,再回家。」
  • 回家,過年!
    轉身看了眼火車站烏央烏央的人,B城的火車站,永遠都是這麼擁擠,但是看起來又那麼親切,都是要回家過年的人吧?呦呦勾起了嘴角,笑得格外開心。前陣子同事小喬問呦呦:「呦呦姐,你今年過年回家嗎?」呦呦認真想了一下:「可能回不去。」呦呦剛畢業三年,就從公司的一個小菜鳥晉升到現在主管的位置,說不辛苦肯定是騙人的。
  • 過年回家一定要pick的幾個顏色的大衣,真的超級顯白又洋氣!
    雖然小編也很喜歡健康的小麥色肌膚,但作為一名亞洲姑娘,頂著一張平淡五官的臉,還是要白~白~白~,才能更顯氣質。然而我們並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有個好底子,我們周圍的小仙女們,是不是以黃皮居多呢?不過一眼望去,就會發現不易出錯的黑色、灰色以及駝色等中性色佔據了主流色彩,這幾種色調的外套的確是百搭耐髒,可穿膩了這些顏色,實在是想換一些亮眼的顏色,所以給大家推薦這幾種顏色,實穿性與其他大衣相比,也是很高的了,過年回家一定要pick起來呀~感興趣就接著看下去吧~1、皮粉色大衣首先就是這樣的皮粉色大衣,相比較那種飽和度過高的粉色,這樣的粉色更加的柔和淡雅
  • 今年過年回家,一定要記得帶父母做這三件事!
    今天小編就總結出了三件過年回家一定要帶父母做的小事,趕快get起來吧!天冷加衣,暖暖貼心陪伴正值冬季,儘管熱鬧的春節氛圍為這個寒冷的季節帶來一絲溫暖,但是年紀漸大的父母還是會比較怕冷,因此帶父母去買一件保暖內衣再好不過了。相信父母穿著子女買的保暖內衣,不僅身上溫暖,心裡也同樣暖暖的。
  • 分享:過年 回家——劉若英
    原諒我劇透了這個淚點最後看完字母知道這個電影原來是根據劉若英《我們的不完美》中的《過年 回家》改編的,我明白了她的初衷。2012年我第一次讀完這部原著,那時的心情就同聽到林爸爸的聲音那樣。特別對於有家庭後的我們格外感觸。
  • 不管是否富貴榮華,一定要回家過年!
    攝影:饒玲        不管是否富貴榮華,過年一定要回家!
  • 你這麼怕過年,幹嘛還要回家?
    他們自發組成了一個戰鬥力賊強的「過年回家互助組織」,目的就是解決共同的難題——回家後會面臨的各種靈魂拷問。就比如,很多大齡未婚青年還沒回家,爸媽早已經不知在相親角駐紮了多久,整個春節都被相親擠的滿滿當當。
  • 要過年了,講四個回家的故事給你聽
    過年,是親情一年到頭存在感最強的時刻。表面的闔家團圓背後,是真正的五味雜陳。關於過年,關於親情,今天我有四個故事要講給大家。四個真正屬於我們中國人的酸甜苦辣。這個故事,來自91年的現實主義國產電影《過年》。有人說,兒女冷血愛錢,難道和父親的缺失、母親的寵溺沒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事實上,這才是這個故事真正戳心的地方,不是嗎?
  • 想回家過年,有錯嗎?
    在他們眼中,一定要回家過年的人都只是矯情,因為回家過年並不是「必要」的事情。 那這個情況,我過年能不回家嗎?說直白點,這次不回去,誰知道下次見面是什麼情況呢? 還有那些常年在外的農民工們。他們通常在正月十六後出來工作,到臘月中旬回家。一整年,至少十一個月都在外面,沒有旅遊,沒有節假日。 回家過年是他們一年裡最大的期待與執念。
  • 《過年回家》——心靈的回家之路
    片名《過年回家》,英文譯名《seventeen years》(十七年),講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個組合家庭的故事,工廠的技術工人於正高與女工陶愛榮各自帶著自己的女兒於小琴和陶蘭組建的新家庭一起生活。,臉上洋溢的是幸福的笑容,一個家庭的開始一定是為了幸福而去,而過程和結果與當事人憧憬的卻大相逕庭。
  • 疫情形勢嚴峻,外出務工人員回家過年,還是就地過年
    對於疫情,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給予病毒反彈的空間。時值冬日,病毒在嚴寒的環境下,不僅不受影響,反而能更存活。現在又快要過年了,很多人看到這種情況,不禁要問還能不能回家過年,還是選擇就地過年。越是在這個時候,越不能亂了陣腳。要積極配合防疫措施,做好防疫工作。不要去有風險的地區走動,平常要注意防護。在家中要常備口罩和消毒液,防患於未然。
  • 帶對象回家過年?無人生還
    離過年還有一個星期,我媽清早就給我打電話,劈頭蓋臉來了這麼一句。「對對,一個人。我小年夜那天早上10點鐘飛機到浦東。」「曉得了,我心定了。我和爸爸去接你。」我懷疑我媽現在比我還害怕過年。過去兩年我帶回家過年的男朋友,讓這位老阿姨心理上受到嚴重創傷。特別是去年過年之後,二位老人再也不問我有沒有新的男朋友,什麼時候打算結婚。
  • 【回家】過年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過年回家,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是什麼?相信很多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媽,我回來啦!」,殊不知,這就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正如《媽 我回來啦》這首歌曲唱的那樣:肩上的行李來不及放下,身上還披著厚厚的雪花,熟悉的家門前心裡想個啥,脫口而一出的一句話,媽,我回來啦!
  • 參賽:過年了,只想回家!(散文)
    隨便點一下老媽食譜上的年菜都會半夜流下哈拉子:白斬雞(一定得是走地雞,沒有就去菜市買回來自己養一個月)、扣肉、炸魚、炒魷魚、粽子(南方的綠豆肉粽)。。。等等不一而足,太多美味的年菜了,沒法數,數不過來!特別要提一下我老媽的拿手絕活,綠豆肉粽,不是吹牛,吃過的沒有不想念的。特別是我那三個姐夫,平時也許會沒啥共同話題,但是唯有說起這個粽子,總會異口同聲地說:「丈母娘的粽子真的沒得說!」哈哈!
  • 真的想回家過年,但真的回不去...
    這些天陸續收到同學群中好消息,唯獨在北京工作的王鵬,沒想過回家過年。越來越多人帶著行李坐上列車回家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卻堅守在異鄉,度過一個個沒有家人陪伴的春節。陳偉,一名廚師,3年沒有回家過年;老韓,老伴回老家過年,自己不回去;小苗,畢業之後是第一年沒回家過年;王鵬,主動申請春節值班;老高,永遠堅守崗位,沒有春節。不回家過年的他們,究竟是為了什麼?
  • 這屆打工人,回家過年都這麼難
    去年我一個人在北京過年,感覺很悽涼。除夕的晚上,和家人視頻的時候,雖然也在強顏歡笑,但當時我心裡就暗暗發誓,以後絕對不一個人在外面過年。今年,我早早就買好了票,也早早就告訴了爸媽,一定回家過年。為了我回家過年,媽媽準備了很多我愛吃的臘魚臘肉。
  • 在海外的遊子過年是什麼感覺過年不回家的你
    家既是他們出發的地方,也是他們的歸宿。不能回家的他們究竟是怎樣看待過年的?主人公:不器(化名)  身份:英國在讀經濟學碩士今年是第1次不回家過年自從進了臘月,一部關於春節的BBC紀錄片成為了身邊很多同學熱議的話題。剛開始看的時候,本來也沒有什麼淚點,但是眼眶卻不自覺地溼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