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幻影# 《愛你,西蒙》,特別認真的把握起自己,把握起自己的愛,是真正活好這一生的前提吧。
1、在這裡
我很珍惜每一次坐在中國的電影院大屏幕下觀看同性影片的機會,哪怕這只是一部青春洋溢的校園片,滿懷著愛和成長,鋪墊了所有的溫柔未來,但是依舊讓我覺得欣慰和感動,那些被認知的態度,被尊重的過程,被理解不理解都要表示支持的隱私,讓一個少年人被督促成長,健康的做自己,就算渡過困難的思考期,依然能夠宛若新生。
這樣的影片在正常的途徑下,目前沒有什麼機會在國內的大屏幕上看見,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進入,感覺帶來了一片淨土。是的,對於我來說,這才是淨土。能夠坦然的面對生活,直視感情,清晰的理解自己的感情走向,並且,知道尊重沒有一種選擇。聽起來哪一條要求高呢,好像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但其實任何一點在現在,做起來似乎都異常的困難。
雖然社會、時代的發展和進程,需要時間的努力和抗衡,這是一個過程,不可避免,但是不得不承認,漫長的時光的等待裡,我們去學著正視文化開放,有時候要遠比追逐科學技術困難得多。
在探討國內外對於許多事情的開放程度和理解程度上,差異肯定是有的,但是想一想1954年死於英國的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想想如今被被稱之為腐國的英國,其實社會人文的這個推進,全世界都有不同程度的緩慢,我們覺得悲哀的不應該是一時片刻,而是看看時光被流逝了那麼多,到底人類的步子邁到了哪一刻。也許認知早已擺在那裡,但是在認知面前,還有更強大的理由,是我們能看破,不能說破的事情。
2、青春期
年輕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年輕也是需要一分一秒的度過的。有些人做著年輕人,但是他們渴望成長到另一個階段,而不願安分的享受這段歲月;有些人擔著年輕的名頭,恣意的揮霍和浪費,他們不知道總和為貴,你今日耗去的,他朝也是要償還的;有些人把年輕變成了一本攻略,在未來的生生不息裡,沒有放過每一次機會。每個人賦予不同意義的青春,有時候是記憶,有時候是結局。
感謝我自己那段頗為無拘無束的青春歲月,雖然做不到隨心所欲,但是總算有機會體會到另一種平等和成長。其實沒有辦法去定義平等這件事,我們想要的平等好像總是無法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裡被滿足,但是總是要努力的去爭取這樣一個定義,似乎這樣,才是真正的自由。有沒有想起張雨生的那首《自由歌》,唱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電影《愛你,西蒙》的過程裡,青春這件事情難能可貴的讓人覺得無比暖心。對於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溫暖,在那樣的年紀就可以得到那樣的體諒和理解,那樣的支持和鼓舞,其實是少之又少的。現實往往更殘忍,所以也就顯得本片中的主人公,和他的經歷,更加的令人感到美好和打動。畢竟我們每一個都是從一開始就抱有著希望去追逐的,但是追逐的路上困難重重,世界的包容性不是因為我們的期待而增長的,所以獲得那些懂得和包容,就好像是人人都知道的傳說,可是神仙卻不一定會現身見你。
其實我在說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
3、關於愛
愛這件事情,為什麼要分那麼多條條框框呢。
什麼是師生戀,什麼是黃昏戀,什麼是同性戀,什麼是異性戀,什麼是姐弟戀,分那麼多種類型不累嘛。說白了就是愛了,搞那麼多複雜的程序做什麼呢。對於跨物種我都深表理解的態度,有時候不知道人和人之間為什麼還要計較那麼多種類。人活得太累的某個程度可能就是這個社會屬性。原本以為婚姻是個社會屬性,沒想到優秀的人類們最後把愛情也活成了社會屬性。
當teenager(青少年)學著去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自己要面對何種選擇的態度時,他們人生可以開掛的那一幕才剛剛開始。人生勝利的模式在社會裡自然是功成名就,加官晉爵之類的榮耀,但是作為一個人,毫無選擇的來到這個世界,活好自己這一生,但凡有機會,都能夠做的好像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這件事情可能比世俗最後留下的那點利益看起來更珍貴。別人的十七歲已經在等待遇見愛了,我們的十七歲大概還在等待社會世俗給我們打成績吧。有一天還是可以發現的,優異的成績是最好的外衣,但是這層裝飾的下面,你長得好不好,真是要看自己了。
能夠被身邊的朋友,自己的親人,認可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方向,我覺得是年輕人的幸運,是任何一個當事人的幸運。只是知道的越早,面對的越早,體會生活的幸福時光就會越早。有人一生被淹沒的欲望,有些人早早知道順應。
可能我們痛苦的《東宮·西宮》裡,一直在等待的就是《愛你,西蒙》的種子。可是這隻火苗什麼時候會燃燒,在遙遙無期的等待裡,我們還不知道。
電影院裡的人坐的密密麻麻。中國巨幕廳的承載量裡,依舊架不住的熱情。我們沒有感受過的青春氣息,竟然在校園的同性故事的追求裡被治癒了沉悶。不是沒有好的生活,只是我們往往不懂得如何去追求;不是沒有好的影片,只是我們不會用那樣的思路和模式去創作發現。
愛你,西蒙。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愛你,愛你那寶貴的人生,和溫暖的青春。
生活大概很累,可是美好的一切,都是通用的治癒品。
作者:小佛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