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般良夜》這是他的最後一部片子

2020-10-12 看客土豆塊

死亡,一個我們避諱的話題。最近臺灣著名節目主持人傅達仁在家人的陪伴下選擇了安樂死,這種選擇對我們來說是感動、震撼,對傅達仁來說是對死亡的直視和生命的尊重。其實認識死亡,尊重生命是我們早該學習的事情,或許我們可以以平和的態度看待死亡,勇敢地直視死亡。兩年前一部根據話劇改編,豆瓣評分8.1分的電影就向我們揭示了這個道理— 《那般良夜》

主演約翰· 赫特,曾經獲得奧斯卡男主角提名等多個獎項。還記得哈利波特第一部《魔法石》裡製作魔杖的老爺爺嗎?哈利就是從他的手裡接過魔杖,開始了他的魔法之旅。 對,那個老爺爺就是約翰· 赫特演的。

一生演繹了多個角色的約翰· 赫特在《那般良夜》上映前夕因為胰腺癌離開了人世。於是這部影片成了他留給我們的最後影像。現實與戲劇重疊,片中約翰 ·赫特飾演的拉爾夫最終也因為疾病離開了他的親人。而故事也正是由這個疾病展開。拉爾夫是一個年過70的過氣編劇,因為身患疾病,他希望在離開前能了卻自己的一些心願。其中一個心願就是與兒子和解。拉爾夫與兒子的矛盾在哪呢?在拉爾夫眼裡給兒子出學費,把最好的給他就是對兒子的愛。而在兒子的心裡,除了支票,父親從來就沒有真正關心過他。第一次見面時的樣子父親不記得,甚至當初連他這個孩子父親都不打算要。

於是一心想要與兒子和解的拉爾夫給兒子打了一個電話,希望兒子能夠回家。但是等來的不是兒子一個人,還有兒子的女朋友凱西。因為凱西打亂了拉爾夫想與兒子獨處解決問題的計劃,於是拉爾夫開始用各種話語故意氣走了凱西。一頓飯最終吃得不歡而散。不僅是與兒子,拉爾夫與年輕的妻子雖然表面上恩愛有加,但其實妻子的心裡也有芥蒂。拉爾夫擔心自己的病痛會拖累妻子,但也擔心自己走後妻子孤身一人。擔心是拉爾夫給予妻子的愛。 然而妻子內心最渴望的是能有一個屬於他們的孩子,所以妻子覺得拉爾夫並不懂她,也沒有真正關心她。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和拉爾夫一樣,總是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來愛我們想愛的人,但卻忽視了他們真正的需求。但因為一件事讓拉爾夫有了新的改變。一天,拉爾夫的家裡來了一位白衣人。原來拉爾夫向家人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他聯繫了相關機構,希望用一針結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選擇了安樂死。然而從教堂回來的妻子卻將他從睡夢中搖醒了,他發現自己原來沒死,其實那位白衣人給他打的是讓他入睡的藥。醒來後的拉爾夫哈哈大笑,也許是因為重生,也許是因為還能見到自己愛的人。於是他開始重新面對太陽,感受陽光,感受生活。

重生後的他會陪著妻子坐在安靜的樹林裡,一起感受生活的安靜和美好。和兒子也敞開了心扉,訴說彼此的苦惱。他第一次邀請兒子看他寫的稿子,並希望兒子能和他共同完成剩下的創作。他接納了兒子的女朋友,也期待著自己的孫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開始用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面對某一天的離開。最終拉爾夫與家人和解了,也與自己和解了。拉爾夫是在「死」過一次後更加明白了生的意義。為了希望努力活著,彰顯著生命力的頑強。每當談到死亡,我們聯想到的都是孤獨、 恐懼、消逝等消極的詞語。悲觀、逃避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但是我們卻忘了生與死的對立統一。懂得了生,也就懂得了亡,懂得了亡,也就不會懼怕亡。平和地面對死亡,才能活得更有力量。就如影片結尾說的那樣:「遲暮的人也該燃燒,也該嘶吼。怒斥那光明的泯滅。明智的人深知黑暗合理,因為他們的話語,不曾激發閃電,他們卻也不會溫順地走入那安息的良夜。」良夜代表著死亡,不溫順地走入良夜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態度,積極地活,然後勇敢地面對生的終點。來時燦爛,走時瀟灑,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的態度。

相關焦點

  • 《那般良夜》那般良夜?
    今晚看的英國劇情片That Good Night片名翻譯成《那般良夜》,也相當傳神。結尾處蒼老、疲憊又倔強的聲音誦讀託馬斯的《不要溫順地走進那個良夜》,特別觸動人心。 溫柔的對待死亡,那般良夜。
  • 《那般良夜》唯美
    電影《那般良夜》正是屬於敘事舒緩唯美的那類,這是英國電影。同樣的故事情節,它完全可以拍成懸疑類情節緊張的那種,但是沒有,整個故事看下來都沒有讓你感到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給人一種洗滌靈魂震撼心靈的美感。故事以老年編劇拉爾夫獲獎開始,這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喜悅快樂,仿佛這事離他很遠,也是習以為常的事。離他很近的是他的日常生活,看病,遊泳,妻子,園丁和她的小兒子。
  • 《那般良夜》
    是一部2017年出品的英國電影。很平靜很溫馨的家庭生活片。一開始看這部電影,出乎意料聽到的是熟悉的國語配音。聽下去慢慢才知道現而今咱們國家從事配音事業的原來只有一男一女兩個人,聽著這倆機器人不高不低不慌不忙不緊不慢的發聲,腦子裡還要快速的轉換成劇中人的真實口吻,著實費勁。如果有選擇的話,我寧願聽原聲看中文字幕。老頭拉爾夫曾經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 《那般良夜》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2020.2.29四年一遇,巧合得看了三部關於死亡的片子。【如果我們生活在一起】、【寂靜人生】、【那般良夜】,此間穿插了【紅氣球】。臨睡前看了一下四年前此時的朋友圈,那天看了CCTV6的【青木瓜之味】,也是此般良夜。那段時間還愁著要搬家,呵呵上帝其實給過你信號,只是你沒get。抱著想再搶救一下的心情,又復去下載了被自己唾棄的交友軟體。
  • 《那般良夜》一部電影看懂一首詩
    不是第一次看到這首詩,卻是第一次讀懂這首詩。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晝將盡,暮年仍應燃燒咆哮;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 《那般良夜》良夜
    英國詩人狄蘭託馬斯,曾有一首著名的詩作《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寫給他病危的父親。他在詩中對死亡充滿怒火,對生命滿是憐惜,替彌留的父親吶喊,不要輕易向死亡妥協,哪怕人生最後的關頭也要抗爭。在他看來,面對死亡,不論是聰明的、善良的、狂暴的抑或嚴肅的人,都不要選擇緘默、脆弱、悲傷、嘆息之舉。都不要溫順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要咆哮,要燃燒,要怒斥。
  • 《那般良夜》走過的路才叫人生
    《那般良夜》在邁入「良夜」之前還懷揣著最後的兩個心願,並不惜一心求死,最後卻因為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一切都變得明朗起來。麥可是拉夫爾與前妻的孩子,當初前妻執意將麥可生下來,直到麥可五歲,父子才見了第一面。在麥可的成長過程中拉夫爾除了給錢,似乎沒有什麼參與度。拉夫爾從醫院回來,希望可以和他唯一的兒子和解,但是好像不是很順利。
  • 《那般良夜》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遲暮之人也該燃燒,也該嘶吼。
    你好呀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在豆瓣上獲得8.0高評分的那般良夜 (That Good Night)這是關於一個一心尋死的劇作家在日暮之前的咆哮Part.1 Ralph是一名年逾七旬的作家,他在年輕時候帥氣而風流
  • 電影(那般良夜)生命越接近終點,越要快樂的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不要溫順的走入那安息的良夜遲暮的人 也該燃燒,也該嘶吼怒斥,怒斥 那光明的泯滅明智的人深知黑暗合理因為,他們的話語不曾激發閃電他們卻也不會溫順地走入那安息的良夜瘋狂的人也歌唱過那易逝的時光而今,旅途中悔恨,卻也為時已晚他們不會溫順的走入那安息的良夜這是英國詩人狄蘭
  • 《那般良夜》那般良夜
    電影正是屬於敘事舒緩唯美的那類,這是英國電影。同樣的故事情節,它完全可以拍成懸疑類情節緊張的那種,但是沒有,整個故事看下來都沒有讓你感到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給人一種洗滌靈魂震撼心靈的美感。故事以老年編劇拉爾夫獲獎開始,這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喜悅快樂,仿佛這事離他很遠,也是習以為常的事。離他很近的是他的日常生活,看病,遊泳,妻子,園丁和她的小兒子。和獲獎一樣離他很遠的還有他和前妻的兒子麥可。
  • 《那般良夜》戀戀塵世
    可是隨著男主角拉爾夫·梅特蘭病情的加重,所剩時間不多了,他仍有一樁未了的心事,那就是同兒子和解。大概是拉爾夫過於強勢,總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兒子身上,總是自作主張為兒子安排一切,卻又固執地要求兒子接納自己的付出,長期忽略兒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忽略妻子的感受和想法,導致妻子和兒子都離他而去。
  • 《那般良夜》那般良夜。
    拉爾夫是一名年逾七十的過氣編劇,如今身患疾病的他還有兩個最後的心願:和被自己遺棄多年的兒子邁克和解;確保自己沒有成為年輕的太太安娜的累贅,畢竟他已經開始走入人生的「良夜」。可是,拉爾夫與邁克和解的心願卻因為他與邁克女友發生爭執而被打破。不久後,孤身一人的拉爾夫僱傭了一位神秘的「到訪者」,希望對方能讓他走得不那麼痛苦。然而,這位到訪者卻設下了一個驚人的陷阱。[1]
  • 《那般良夜》平淡的燃盡生命最後的燭光
    內心經歷過,掙扎後決定死去,發現自己又醒了過來,這對於老人來說,是完完全全的生命的又一次機會,得知自己要當爺爺了,肌肉萎縮,癱瘓在床,也要留下最後一口氣看到自己的孫子,這是生命帶給另一個生命的希望。這是生命的力量。
  • 電影《黃金時代》:一部充滿悖論的片子
    可是當我走進影院去感受《黃金時代》時,3個多小時,三分之一的上座率,整個片場鴉雀無聲,觀眾不能容忍弄出哪怕一點點聲音來破壞觀影氛圍,更別說逃離了。坐下來細細品味,覺得整部片子從拍攝到觀影群到蕭紅的一生,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悖論」。
  • 李益一首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描寫愛情,而且寫得那叫一個纏綿悱惻,讓人讀了之後,無不感動不已。唐朝有很多的詩人寫過愛情詩,但是李益的愛情詩,可以說是寫得感情真摯,把自己的全部的感情都融入了進了自己的詩詞中。應當說唐朝眾多的詩人中,如果要論寫愛情詩的話,唯獨只有李商隱能夠與李益相比,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唐朝,寫愛情詩寫得最好的兩位詩人。
  •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暮年也應當燃燒咆哮
    這兩天看了兩部片子,《好萊塢往事》和《騾子》。 片中的瑞克因在《The FBI》的精彩演出而有了到義大利擔任男主角的機會,而《Lancer》是一部跟風當時當紅西部片美劇《Gunsmoke》的作品,只制播了兩季便收攤,但卻因而成了解析「小李子飾演的瑞克到底是誰?」的眾多線索。 不過,據說這角色其實綜合了四五個真實影星做為角色設計,譬如還包括了查理士布朗遜、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
  • 唐朝很別致的一首失戀詩: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有人說,愛情裡最深的痛,不是你愛的人不愛你,而是他(她)曾經愛過你。曾經的刻骨銘心,最後卻成過眼雲煙。無情的人兒決絕地轉身離開,徒留痴情的他(她)苦苦等候。就像李益的詩歌所言「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寫情·李益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裡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 為你讀英語美文 x 星際穿越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1946年發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詩集《死亡和出場》,評論界普遍認為他是繼奧登以後英國的又一位重要詩人。1953年11月9日因連喝了18杯威士忌而暴斃,年僅三十九歲。
  • 周星馳《回魂夜》最後真的死了?結局是這個寓意?
    《回魂夜》是周星馳拍過的唯一一部鬼片,當年票房撲街,但歷經時光的檢驗,這部電影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喜歡。恐怖橋段加無釐頭搞笑,竟產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讓我們驚嚇之餘,還能開懷大笑。回魂夜作為大話西遊上映後緊接著拍的一部電影,當年的票房比大話西遊還爛,只由1600萬,然而看了十幾遍之後,我覺得這又是周星馳的一部被低估的電影!這是一部1995年的香港電影,有劉鎮偉指導,周星馳主演,黑色幽默喜劇片。片中周星馳明顯地仿照《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主角讓雷諾(Neo)的造型.。黑墨鏡,黑外衣,還有盆栽。
  • 《動物世界》這是一部可以讓人們重新定義國產電影動作片的良作
    《動物世界》這是一部可以讓人們重新定義國產電影動作片的良作。精巧打磨的質感 尤其是動作戲夾雜著漫畫色彩的同時在輪渡上的遊戲對賭過程也拍的張力十足 鄭開司是電影的靈魂人物他的性格魅力在進入遊戲狀態後格外耀眼睿智、擔當、勇氣,每一面都有較好的呈現李易峰可以說是讓路人刮目相看期待韓導演的第二部續集比日版電影更過癮。福本伸行原漫畫難改編之處在於賭博過程中人物有太多心理博弈和計算的過程,影像化很容易變得拖沓且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