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天說一說志臻的餃子

2020-12-22 燕晚衡水

今天是冬至,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學校食堂也早早地開始準備食材,為同學們和老師們包冬至餃子。冬至這天一大早,安平志臻的同學們就吃上了熱氣騰騰的餃子。孩子們端著熱騰騰的餃子,邊吃邊笑,開心地說:「學校真好,冬至為我們包餃子吃,吃了心裡感覺暖暖的。」

下午,孫佳校長帶著孩子們一起去食堂包了暖心餃子,之後將同學們親手製作的餃子作為秘密驚喜為一直帶傷堅持上課的賈杉杉老師送了過去。賈老師收到這份特殊的禮物後,十分驚喜,「真的沒想到在冬至還能收到孩子們親手包的餃子,孫校長還親自給我送來,真的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了,真的好感動。」

老師們也自己給孩子們煮了餃子,給他們帶去了冬日這份家的溫暖。在寒冷的冬至時節,孩子們因為住校,難免思念家人,老師們送去這簡簡單單的心意表達內心的祝福,希望手中這小小的餃子能給孩子們帶去溫暖,讓他們感受到志臻大家庭的關愛。

這次冬至包餃子活動,不僅增進了師生情感,弘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了志臻師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感恩意識。愛的教育不僅僅是老師對學生,也體現在教師本身,學校用愛關心每一位老師,用真心對待每一名學生。熱乎乎的餃子溫暖了冬日,更溫暖了人心!

相關焦點

  • 今天冬至吃餃子 這天是個吉祥的日子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天冬至吃餃子 這天是個吉祥的日子 【今日,#冬至#】2020年12月21日18時02分冬至,數九寒天的開始。 冬至,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習俗;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意義寓意 冬至吃餃子有什麼特殊含義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
  •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那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太說,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 【冬至·團圓】敬老院內包餃子 歡歡喜喜過冬至
    【冬至·團圓】敬老院內包餃子 歡歡喜喜過冬至 2020-12-22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方餃子,南方糯米飯,有關冬至的三大習俗
    一南方人冬至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此習俗來源於民間傳說。據說上古時期有個叫共工氏的人,此人生有一子,這個兒子每日魚肉百姓,惡貫滿盈,終於在冬至那一天死了。可沒想到的是,他竟然變成了疫鬼,繼續殘害百姓。這疫鬼最怕赤豆和糯米,於是人們便在冬至這天吃赤豆糯米飯,以此趨避疫鬼,防止災禍。
  • 「冬至」除了吃餃子,不同省份還有這些冬至習俗?
    天時人事曰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都說「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有人在冬至這天必須來一份餃子
  • 熱乎乎的餃子,暖洋洋的心|天佑集團「迎冬至 包餃子」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中國人對冬至的重視使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年農曆冬至這天餃子是北方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12月21日11點半,天佑餐廳儼然成了「歡樂大廚房」。
  • 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
    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還有說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
  • 冬至吃什麼|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冬至吃餃子寓意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
  • 冬至到,小布請您吃餃子!
    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前後,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這天過後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規定有冬至的月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 南方人冬至吃啥餃子,就是閒得荒瞎鬧騰
    冬至這天,又看到一大波人在為吃啥操心。其實,在我們這裡,冬至原本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並無特別之處。如果有什麼特別的話,那就是「冬至至長,夏至至短」,冬至這天,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而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一過,白晝時間就會慢慢增長,一直到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冬至一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一個月就到來了。冬至,也就意味著寒冬真正要來到的。冬令進補,是從古流傳至今的說法。冬令進補,進而發展為冬至吃特定的食物,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生活環境,食物存在顯著差異。
  • 身為老北京人,您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
    後來到了民國,人們過冬至的心氣兒跟熱鬧勁兒漸漸地沒了,不僅政府不再提倡了,就連老百姓也不那麼當回事了。所以到了今天,人們大都不認為冬至是什麼重要的節日,無非就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頓飯。您瞧,別的沒傳承下來,就剩下吃了。說到吃,很多人都知道"冬至餃子夏至面",還有人說冬至吃餃子防止凍耳朵,那麼您知道這裡邊有什麼典故嗎?
  • 冬至為何又稱「小年」?這天為何南吃湯圓北吃餃子?
    於是,冬至吃什麼,就成為了南北方地區人們備受關注的話題點。北方人說:「冬至要吃餃子」!而南方人說:「冬至要吃湯圓」!當南北方人們為冬至吃什麼而爭論不休時,其實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關於這一不同飲食習俗的淵源。
  • 你不會以為冬至只能吃餃子吧?不同地區吃的冬至美食,快來看呀!
    縱觀各地的不同,冬至這天南北兩方大致形成了「北餃子,南湯圓」的習俗。北餃子對於北方人來說,「無餃子,不過節」。無論什麼節日或節氣,北方人總是用餃子來過節。同時在冬至這天,更是對餃子追求到極致,「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無人管」。每年這天,身為北方人的小編總得吃幾個餃子,就連不能吃主食的小孩,也會被家裡大人用筷子沾點餃子湯來讓他完成這個習俗的傳承!
  • 冬至到了,包點餃子吃,芹菜肉的餃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特別好吃
    冬至到了,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天最長的日子,在古時候,因為冬天很冷,冬至這天夜晚特別長,所以為了挨過這寒冷的夜晚,人們要在這一天吃一頓餃子。 每年一到冬至,大家都要吃一頓餃子,俗話說得好好吃不過餃子。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 餃子、湯圓、年糕、雞湯……你家冬至到底吃啥?
    大家這天到底流行吃點啥?很多北方人表示真的就是吃餃子,老人家常說,「冬至吃餃子,一冬天不會凍耳朵。」甚至還有句俗語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聽當地的老人說,因為一年中冬至的夜晚最長,不吃「桂圓燒蛋」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呢。
  • 老字號冬至推全家福水餃 一口餃子五種食材
    惠豐餃子樓的廚師正在包餃子馬上冬至了,魯菜泰鬥同和居、八大春之首的同春園飯店、北中軸線上美食明珠地安門馬凱餐廳、宮廷御廚創辦的京味兒餐廳二友居、主打手工水餃的惠豐餃子樓等各大老字號餐廳備好了各式餃子,惠豐餃子樓還推出了內含海參
  • 冬至不吃餃子為什麼會「爛耳朵」?
    冬至冬至,民間有「冬至大如年,民間小團圓」之說,家裡的老人也會在冬至這天叮囑我們一定要吃餃子。「不然會凍耳朵」,為什麼會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要吃水餃」這種習俗呢?冬至吃水餃和凍耳朵有什麼關係?作者張仲景,被封為」醫聖」, 而冬至吃餃子就是為了紀念他的 「祛寒嬌耳湯」之恩。相傳張仲景在長沙做太守期滿後,告老還鄉。還鄉時節,正值冬季,寒風刺骨,河水結冰。
  • 誰說冬至吃餃子,我們偏要吃「紅薯粉皮燉羊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冬至已經逐漸從祭天轉變成了祭祖,人們常常在冬至這天祭祖以寄託思緒。— 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曆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古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