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原因,外出釣魚已是奢望,唯有翻看回味過去的釣魚經歷。
去年春天驚蟄過後,釣友老魏在我們這裡一個大水庫的入水口有很好的收穫,聽說後,周六下午就整裝前往試釣。我記得當日南風約四級,水流較緩,因平日總在靜水中施釣,很不適應流水作業,所以直接找了一個彎道無明顯流水處下鉤,下午一時三十分開釣,五時結束,魚獲約五斤,均為一兩以上的純野生鯽,最大的單條有六兩以上。看了下旁邊兩位傳統長竿釣友,水平較高的與我魚獲差不多,水平較差的比我少了一半。暗自慶幸自己臺釣與傳統結合釣法有一定的優勢。
我常用的裝備是,魚竿5.4手竿與4.5手竿各一根,主線2號,子線1.5號,七星漂與立漂混用,牛B鯽+適量蚯蚓液浸大米作誘餌,釣餌為紅蚯蚓。
次日周日,早早就來到老釣點,利用熟人優勢,找了一條小船。駕船到河中間無明顯水流且靠近水草的地方打窩下鉤,但下鉤約兩小時無一條魚獲,這時候昨日的高手又來了,他用的是九米長竿加長線,兩把長竿直接甩到河中間,不打窩,釣餌是不管多長的紅蚯蚓,一鉤掛一條,沉底跑鉛釣法,只見他左提右拉,忙個不停,真羨慕他手裡的那個大炮竿,乾脆停下手中的釣活,直接觀望高人的釣法,發現他的兩把竿都直接打在河中間的流水位置。
見此情景,想到再不改變作戰方法就真的為不識時務也,於是,迅速將小船移到河道中間的攔網上固定下來,雖然主攻目標為河道中間的流水處,但對流水較緩的彎道處心存僥倖,直接學習傳統釣友的方法,不再追求什麼靈敏度與時機了,加大鉛墜,換上最大號漂,用整條的蚯蚓掛鈎,甩到河道中間的流水處,下鉤後幾分鐘就能中魚。
而布窩後的平流處只能偶見小口,一直釣到十三時,肚子開始抗議了,而恰在此時,魚鉤上了攔河的竹子上,廢了一把魚鉤,換上了網購的一個較小號的魚鉤再戰,但惱人的事情出現了,剛換上的小鉤上魚了,一條約二兩多重的金黃鯽被我按常用手法拖到了船邊,準備提魚上船時,魚跑了,悲憤之情難以言表,很明白,就是因為鉤太小,造成的跑魚,此時的我已是飢腸轆轆,加之跑魚的鬱悶,提起魚護看了下,至少在五斤以上。
最後總結,魚無常勢,釣也無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