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被譽為「真三不朽」的聖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王陽明年輕時,在父親王華眼中,算得上是一個「叛逆少年」,甚至他還在15歲時離家出走,去遊歷邊疆大陸,調查地形。
在王陽明17歲時,王華為了讓兒子收起心思,便決定讓他娶妻。可是在新婚之夜,王陽明竟然跑到了山裡的一個道觀中,與一個道士秉燭夜談,而且王陽明還與道士相談甚歡,如同遇到了人生知己。等到了第二天,王陽明才乘興而歸。
我們都知道,人生有四大興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王陽明竟然在洞房花燭夜,選擇與道士談古論今,而忘了良辰吉日、新婚妻子。
為何美色當前,王陽明卻絲毫不動心呢?其實很簡單,男女之樂並非王陽明所追求的,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快樂是追求聖賢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才是王陽的明真正追求,也更容易讓他心馳神往。
也正因如此,王陽明才摒棄了世俗意義上的快樂,樂於與一個道士交談心得。
第一次上私塾時,老師問他,為什麼讀書?王陽明的回答就是:為學聖賢之道。自始至終,王陽明的追求一直就是聖賢之道,從未改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在新婚之夜跑到山上修道,並不難以理解,反而理所應當。
很多普通人覺得王陽明的行為不可理解,其實還是因為他們在追求那些世俗之樂,而沒有看到王陽明的畢生追求。不過世人之所以將男女之樂當成一大享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找到可以將之代替的東西罷了。一旦人們找到自己願意畢生追求的理想,便不會再沉迷種種物慾美色了。
王陽明說:百死千難,但為此心。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一個人一生的修為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心無雜念,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
如果你還想學習更多的王陽明心學升華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來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
無論是內心浮躁,還是遇到困惑,你都可以來讀一讀王陽明,那最終自是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