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下午,康泰納仕集團正式宣布:
華人女孩 Margaret Zhang (章凝)成為《VOGUE服飾與美容》中國的全媒體編輯總監。
接替此前Vogue中國任職15年之久張宇的職務。
這意味著只有28歲的Margaret Zhang 成為了張宇的繼任者,也成為了全球《VOGUE》史上最年輕的主編。
真是太為90後年輕人爭一口氣!
01
在新主編公布之前,大眾對此有許多猜測和期待。
畢竟《Vogue》中國版的前主編「時尚女魔頭」張宇為雜誌工作了16年,去年的12月才宣布離職。
而在加入《Vogue》之前,張宇也有著豐富的時尚編輯工作經歷。曾擔任《ELLE》中國版的編輯總監,在《Marie Claire》、香港版《瑪利嘉兒》等媒體任要職。
在過去的十年間,她為諸多著名的地區性以及國際性的英語出版物撰稿,包括亞洲地區的《南華早報》、《Asiaweek》, 《Asia Times》, 國際性報紙《the Independent》等。
還曾主持香港英語電臺頻道一檔固定欄目。
前輩的光芒如此耀眼,難怪章凝初上任便受到許多質疑。
關於她的討論整整一天都在微博熱搜上。
有人說她只有28歲還是澳籍,太年輕而且沒有時尚編輯的經驗。也有人擔心她會不會不了解中國的時尚生態圈,無法帶來符合審美的作品。
網傳在選擇章凝擔任《Vogue》中國版主編之前,也有過幾個候選人的。
光從經驗上來說,她們個個幾乎都比章凝豐富:分別是來自馬來西亞的Prada市場部總監Wish Teoh張瑋栩,以及《T》中文版造型總監的Lucia Liu。其中,Wish Teoh張瑋栩更是曾任《Vogue》中文版專題總監。
在選擇主編方面,相信《Vogue》團隊有著自己的深思熟慮,會有一套獨特的標準。但是,又不僅僅是依靠標準去做決定。
曾就讀於雪梨大學的她,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雪梨女孩,會和我們一樣逛華超、喝奶茶、去bondi海邊遊泳。
現在她已經準備啟程前往北京,擔任一個擁有千萬讀者的雜誌主編。
早在 1 月 14 日,還未正式官宣前,菲律賓的時尚博主 Bryan Boy 就提前透露來消息,引起軒然大波。
在 Twitter 上提前恭祝 Margaret Zhang(章凝)當選中國版《Vogue》 的新任主編。
當時就已經引來質疑,她如此年輕,她了解中國嗎?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
而,給予她最堅定力量的幕後推手莫過於得到時尚界女魔頭Anna Wintour的認可。
Anna Wintour也在社交媒體發來祝賀稱讚:
「Margaret Zhang(章凝)的國際經驗、專業度和多領域的數字平臺的涉獵與廣泛的興趣,將帶領《Vogue》中國走向未來。」
康泰納仕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莉的一番話也能看出Vogue的新想法:
「Margaret 了解新一代中國讀者關注的潮流趨勢,並具備商業敏感度去理解和解讀數字媒體時代的媒體趨勢,我們歡迎她用創意和創新的想法去重新定義新媒體,也期待她在促進中國文化與全球時尚雙向交流方面所將作出的努力。」
中國網友這下沸騰了,大多數網友表示非常期待!
"Who is Margaret Zhang?"
隨著討論度不斷增加,這位時尚前衛的年輕女孩再一次走進大眾視線。
02
從小到大,章凝的身上都有一股勁兒。也是靠著這股勁兒,她走到現在。
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從小在澳洲長大,小時候帶糟菜粉被同學嘲笑,她會狠狠的回擊:
它吃起來比你的白麵包花生醬棒多了,你這個混蛋。
她的成長環境和時尚一點都不沾邊,出生成長都在雪梨,父母都是哈爾濱人。
父親是機械工程博士,母親是醫學博士,妥妥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她的家教很嚴格,家裡甚至沒有電視機,接觸外界新聞的途徑是家裡的電臺。
Margaret也沒有讓父母失望,自帶中國小孩的學霸基因,從小到大拿獎學金拿到手軟。
在澳洲HSC考試中以99.85的高分被雪梨大學錄取,大學還修了商學和法學兩個難度都很高的學位。
完成了父母的期望,自己的夢想她也沒有落下。
幼時的 Margaret Zhang 一心想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直到 16 歲。
因為她是亞洲人,別人總會自以為是地強加一些古怪的東方元素在她的芭蕾舞服上,Margaret 被這種有點種族歧視的行為惹惱了,於是開始自己設計製作服裝。
在研究過程中,Margaret 翻遍了各類時尚刊物與博客。逐漸對時裝和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第一次意識到,世界上除了芭蕾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
她平時總會把喜歡的藝術攝影大師的作品保存在爸爸電腦上,存了兩年後,爸爸的電腦硬碟被徹底塞滿,讓Margaret把這些圖片刪掉。
為了保存這些辛辛苦苦收集來的創意靈感,章凝把自己的想法轉移到博客上。
2009 年,Margaret 盛滿靈感的個人博客 Shine by Three 誕生了。上邊不僅收錄了各路大師的藝術作品,還存儲了她的個人日常穿搭,甚至時不時還會寫上幾篇對於時裝新秀的吐槽貼。
除了上傳自己收集的大師作品,她開始自己接觸創作。
拿著單眼相機在暗房裡的時間越來越長,看大師的作品的時間越來越長。
也是憑著這股勁兒,她從一個完全不會凹造型、衣著土氣的女高中生,漸漸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時尚的風雲人物。
努力的人從來不缺風口。
比時尚編輯還及時的更新速度使她迅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同時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當時的她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粉絲,於是,雪梨大學給了她一筆創業基金,「這是塊相當空白的領域,也是一次絕好的機會。」
就這樣,她拿著學校贊助的錢,殺到了紐約時裝周。
「我開創自己的事業跟很多攝影師不一樣—我先是有了很多商業合作,然後才開始想要拍更多個人作品」。
為了解鎖更多風格的穿搭素材,她選擇利用熱度和粉絲數同服飾品牌談贊助和合作,拍攝完之後再把衣服原封不動地寄回。
11 年來,Margaret Zhang 已在 Instagram 上積累了 118 萬粉絲。
日常畫風是這樣的:
單從她的嫻熟的拍攝技巧和獨樹一幟的穿搭風格來看,你很難相信她居然非科班出身。
憑藉著自己對時尚的獨特理解,章凝成功獲得了一些時尚品牌的關注,成為一些品牌的代言人。
後來又和澳洲ABC電視臺,合作了一個名為《時尚亞洲》的節目,專門介紹亞洲,各個城市的時裝、設計和藝術文化。
那時候的她剛剛在時尚圈暫露頭角,每天都面臨著極其繁重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每天都在趕往機場的路上、倒時差已經不是問題了,那時候的她不懂抱怨,只知道:「當它來的時候,你只需要接受它。」
就這樣,身高只有一米六的她,和眾多國際超模一起登上雜誌封面。
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不會用化妝品美白,因為照顧皮膚更重要。」
說起網紅臉,「這是他們想要的,像紋身一樣,為了表達自己。但如果這樣讓人感覺更美,我倒不這麼覺得。」
她的特別在於,無論自己身處什麼圈子,都沒有活在所謂的標準之中。
她知道自己的「短板」,但她從來沒有因為那些所謂的「審美標準」而感到自卑或輕視自己。反而,她把這些「缺點」當成她的獨特之處。
因為她知道取悅自己才能取悅別人,所以她可以成為Margaret Zhang。
03
實際上比起 「網紅」 這個稱呼,Margaret Zhang 更樂於被看作 Bussiness Woman。
看她的經歷,你會發現聰明的人成功靠的從來不是外表。
那這麼一個女孩有問鼎VOGUE中國主編,她憑什麼?
斜槓青年身份多。她用iPhone手機拍攝照片,成為第一位登上澳大利亞版《ELLE》封面的亞洲面孔。
2015 年,成為倩碧全球代言人,那時她才22歲。
2016 年,自己親自掌鏡,一舉登上了《Vogue Me》中國版的創刊號。也是紅秀等雜誌的長客。
跟米蘭達·可兒,一起拍攝施華洛世奇的廣告,她既是拍攝者,也和可兒一起出境,氣場也完全不輸。
如果你看過她的博客,會發現她的每一條標籤都不是玩玩而已。
2016 年,她就同七個合伙人一起成立名為 BACKGROUND 的諮詢公司,專門從事一系列奢侈品、生活方式和品牌創新方面的中西文化橋梁搭建工作。
這項工作佔據了她事業的 60%,另外 10% 給了攝影,還有 30% 是 Stylist,只剩下可忽略不計少得可憐的那點才是做博主。
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無法收了別人錢然後在自己的 Blog 上推銷。
在 Margaret Zhang 看來,「博客應該成為承載你記憶的陣地」。
於是她的 Instagram 上真的滿滿的都是日常的吃喝玩樂,像普通的 20 歲女孩一樣。
在數字時代下,聰慧的她充分利用時間和優勢,在各個領域遊刃有餘。
被問到有什麼不擅長的,「嗯,我不能踢一個不圓的球,」她說。
數字媒體上取得的傲人成績沒有打消Margaret Zhang的不安。「這個行業讓我們覺得,如果我們只打卡一秒鐘,我們就會錯過一些東西。但現實是,我們這一代實際上錯過了很多,因為我們被訓練去記錄一切。」
「我不能說我已經完善了這種平衡,但有時我會保持沉默,因為有些事情最好保持沉默。重要的是要花幾周時間來斷開與外界的聯繫。」
這也是她坐擁118萬粉絲卻拒絕在社交平臺上做付費內容的原因。
「將一個人的整個職業生涯歸結為他們在軟體上獲得了一些數據,這可能是最愚蠢的事情。另外,如果一個人不能從中賺到錢,你就不能說這是他的職業。我有一個Instagram帳號,但它對我的工作來說是次要的,它是交流的工具。」
Margaret Zhang其實不會花大量時間瀏覽ins,一天只睡5小時的她通常只是發完照片後馬不停蹄開啟一天的工作。
至於外界關於Margaret Zhang對本土文化是否有足夠敏感度的質疑,從她19年坐客Australia Spotlight的播客節目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回答。
在被問到長期為中西方公司提供諮詢經歷時,她在其中談到澳洲的華裔群體中有濃厚的中國傳統,這給她帶來了優勢。
小時候的中文學校、亞裔朋友的氛圍和家庭教育為她灌輸了很多中式觀念,而她本人也經常定期回中國,會有意識地了解以及熟悉現在的文化和傳媒等。
Margaret Zhang強調讓西方公司重視文化理解十分關鍵,對於國內這樣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市場,不經過嚴謹市場調研而帶來的危機是負擔不起的。
也許自己的樣貌或時尚風格不對所有人的胃口,但寫的東西卻往往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懷著這樣的想法Margaret Zhang持續發表著關於時尚或者音樂、商業策略的見解。
她的愛好其實比大眾能看到的更為廣泛,哲學、混沌理論、衝浪.無論主編的最終人選是否是她,時尚業未來的人才方向已經初現端倪:創造力和商業能力兼具,邏輯、理性、審美等多個品質都擁有的綜合人才更有望在競爭激烈的後疫情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Vogue Business公眾號介紹稱,《Vogue 服飾與美容》在紙質刊、數字和社交渠道積累了超過 5700 萬讀者,近年來一直在數位化方面積極探索,活躍在微博,小紅書等等平臺。
「海外市場對中國缺乏全面且深刻的認知:人們往往把它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個體和創新力的國家,」
章凝這樣說。
「我認為《Vogue 服飾與美容》有一個巨大的平臺,不僅可以向全世界,也可以向本土的公民傳達這些個性化的信息。
這裡有一個巨大的機會來支持當地的人才 —— 在電影、音樂、藝術及時尚領域 —— 並把它帶到全球舞臺上」。
無論如何,《Vogue》作為遭受數位化衝擊的老牌傳統集團打破常規任命數位化背景的90後擔此重任,魄力相當大。04
在澳洲待久了,我們會發現,澳洲很多耳熟能詳的時尚博主都是華裔。
比如誤打誤撞進入時尚圈的魔法酷Girl——Fernanda Ly,這個姑娘總帶著一頭粉色直發,眼神堅定。
美國秀場頂尖選角總監評價她:我感覺她非常與眾不同,很自信又有自己的味道。
創立了澳洲時裝帝國的Jane Lu,勇敢裸辭,甚至登上了澳洲的富豪青年榜,成為澳洲乃至海外的女孩追捧的對象。
接地氣的Yan Yan Chan,信奉「少即是多」的美學,很少化濃妝,用最真實的狀態在年輕人中快速出圈。
時髦的標準,在她們這裡總有新意。不隨波逐流虛化在人群中,懂得如何取悅自己並展現自己時,你的魅力自然也會隨之展現。
用章凝說過的話來說,也送給所有的人:
「我只是做自己,自信是最珍貴的奢侈品,當你披上自信的外衣,誰會在意你多白、多高、多有錢?
有態度+持續努力,才能成就最獨一無二的美麗。祝福她,她的人生目前真的太精彩了,期待她領導的《VOGUE》會有驚天動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