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位臺灣雜誌人嚴選 2017 年 8 本雜誌的冠軍期號 | 紙媒不死

2021-02-28 HYPEBEAST

只要是從事過出版業的雜誌從業人員,絕對能夠切身體會所謂「紙本寒冬」這樣的形容非但沒有誇大,同時這波寒流在網路時代日益發達的情況之下,似乎仍有持續加強的趨勢。單以中國大陸及港臺地區的潮流雜誌為例,包含原生於日本《Boom》的臺灣老牌街頭雜誌《Bang》,已於 2017 年 10 月正式停刊,香港部份則從去年開始包含《新 MONDAY》的並刊、《TOUCH》(前名:《東 TOUCH》)與《Ketchup》紛紛停掉紙本轉戰網路市場,甚至連廣告發展最為蓬勃的大陸,在去年年底也有《SOLE》等紙本雜誌陸續劃下句點。

全盛時期每周出刊 480 萬本的《TIME》,在 2018 年將大砍 1/3 的發行量

針對這點,《TIME》雜誌全球執行長 Joe Ripp 在 2017 年的 FIPP 世界雜誌大會(FIPP World  Magazine Congress)上,也提出了他的看法。Joe Ripp 認為傳統紙本產業要在未來逐漸轉型為內容產業,也就是說在發行量減少的頹勢不會改變甚至更壞的前提之下,紙媒的編輯團隊必須認真的以內容掌握核心讀者將雜誌「精品化」。換句話說,紙媒必須將自身打造成如同 Louis Vuitton、Gucci 這類的精品品牌般,獨特且難以取代,未來紙媒才能有生存空間。

有獨立出版「奧斯卡」獎之稱的「The Stack Awards 」是現今獨立刊物中最受注目的風向球

也許正因如此,即便出版業的前景看壞,但在近年來仍舊有許多獨立刊物與微型出版社在各大創意城市中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面對網路世代的挑戰,現今紙本雜誌開始越來越不具時效性,並以深入探討單一主題吸引核心讀者,同時加強裝幀與平面設計增加消費者購買慾望。

堪稱臺灣潮流啟蒙刊物之一的《BANG》,在 2017 年 10 月無預警宣布停刊

本次 HYPEBEAST 特別邀來 8 位臺灣資深編輯人,範圍涵蓋潮流、時尚、設計與生活,讓編輯群們藉由不同的編輯視角與觀點,為讀者導讀 8 本內容迥異卻各俱特色的紙本刊物。

《a city made by people》


Recommended by 鄧君賢(Sam Deng)
/ Keedan.com 總編輯

《a city made by people》/ 半年刊 / 美國

「我想挑選這本雜誌的原因,是因為它違反了雜誌的原則(缺乏廣編、特輯、專欄等固定格式,同時出刊節奏也十分不規律),但就某種層面上看來《a city made by people》卻又達成了雜誌的目的(夠雜!夠多紀錄!也能從內容中感受到現場的體驗),同時帶給我如何做好一本雜誌的反思。首先,《a city made by people》是一本集資的刊物,最早在 2016 年出現於募資平臺 KICKSTARTER 之上,直到 2016 年在成功集資之後才發行了創刊號。但原本規劃的一年兩刊卻花上了快一年才推出第二刊,而我所推薦的正是 2017 年推出的第二期。本期《a city made by people》從網路內容裡精選五個城市,由各地特派記者(correspondent)供稿的內容儘管風格各異,卻都緊扣刊物名稱與精神撰寫,從城市的人物去構築出城市的面貌。以這種頻率出刊,就等於拋去了活動、單品的傳統雜誌內容,甚至連廣告也是以「Founding Friends」的欄目搭配編輯介紹與品牌素材的內容去呈現。翻閱時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另一本雜誌《LOST》,但在開本與厚度上頭,《a city made by people》的閱讀體驗更接近印象中的傳統雜誌,來自各地、開放式的主題風格各異,乍看像是東一塊西一塊,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每個不同城市似乎又是用相同語言在說話。在各種旅行、生活的獨立刊物興起的當下,《a city made by people》展現的是線上與線下的內容整合的一次示範,讀者從出刊之前就開始參與內容,與素來強調『Magazine for City Boy』、結構鮮明、精心安排的《POPEYE》,以及畫面優雅敘事節奏穩健的《CEREAL》相對照之下,有著相同與相異之處,更是帶來有趣的思考,到底什麼是雜誌,以及什麼才是一本好雜誌?」

《Begin》- 30 Anniversary Issue


Recommended by 李茶(Lee Tea)
/ Ldope.com 總編輯


《Begin》/ 月刊 / 日本

「老實說,《Begin》絕對不能算是一本帥的雜誌,回顧創刊至今的 30 年間,《Begin》鮮少有吸引人的封面,更別說是驚豔的排版了(笑)。但在日本男性時裝的流行世界中,《Begin》總是能夠使用豐富的知識,細膩的解說「好物」的源起與品牌故事。30 年來,這本導購聖經透過旗下不賣弄自我的資深編輯觀點,讓讀者淺而易懂的了解品牌承先啟後的進化論。你可以說《Begin》是「過度流行宅」的代表,但無庸置疑地,今天在能夠讓日本大眾消費族群接受「買好東西」這件事之上,《Begin》絕對是關鍵推手。我想如果有一天,連《Begin》都式微或是停刊的話,那可能就是日本流行業界基本盤崩壞的前奏。」

《米通信》- 創刊號


Recommended by 劉冠吟

/ 《小日子》發行人

《米通信》/ 季刊 / 臺灣

「《米通信》是由推廣臺灣在地食材的「土生土長」品牌創辦人發行,創刊號的主題是介紹宜蘭的米和漬物,除了講述土地、作物的故事外,《米通信》還有收錄各種食譜,很適合用來認識臺灣各個地區的在地飲食生活。在臺灣,《米通信》是首本專門以米為主的雜誌,充分顯示臺灣人對米食還有「吃」這件事的重視,它的創辦人及團隊都不是媒體、文字的本行出身,但是卻能從食材環境、生產過程還有農民故事等不同方面切入,讓雜誌的閱讀節奏更有層次感,是在今年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本紙本刊物。」

《GQ Style》- Spring 2017


Recommended by 王懷祖(Kevin Wang)

/ 《GQ Taiwan》時尚編輯

 《GQ Style》/ 半年刊 / 美國

「因為我是從事平面設計出身,所以對於標題、內容字體到間距留白這些閱讀感受的支微末節,我是非常在意的,單就這點來說,美版《GQ Style》在這件事上幾乎做到滿分。而如果延伸至內容與風格面來看,《GQ Style》將自己定位設定在時尚與潮流之間,所以編輯給的造型穿搭建議都非常實用,以《GQ》一再提倡的「正裝」概念來說,《GQ Style》會教你如何利用一些小技巧讓它變得有趣且不顯突兀,我相信不管是大學生還是上班族都會非常受用。另外每期《GQ Style》總能挖掘封面故事中每個 A-list 心中最柔軟的那塊,無論是先前的 Brad Pitt 或是我推薦這期的 Conor Mcgregor。同時《GQ Style》也會介紹一些很有故事的素人,像是結束伊拉克戰爭後返家的美軍、福島當地的受災戶,還有美國一些頗具潛力的說唱歌手,就連我這麼不愛閱讀的人,也都會津津有味地去看,同時期待下一期《GQ Style》的出刊。」

《RiCE》- No.05 AUTUMN 2017


Recommended by 陳頤華(Eva Chen)

/ 《秋刀魚》主編

《RiCE》/ 季刊 / 日本

「《RiCE》的創辦人稻田浩曾在知名潮流雜誌《EYESCREAM》中擔任長達 12 年的總編輯工作,他因為意識到逐漸飽和的時尚市場,不該只是風格的塑造,更應該貼近每個人的生活,因此獨創將潮流結合飲食,以「Lifestyle for Foodies」為軸心,於 2016 年秋天創立季刊《RiCE》。雖說《RiCE》是以食為主,卻大手筆找來蜷川實花、川島小鳥等日本攝影師合作,拍攝坂口健太郎、窪冢洋介等獨具性格的藝人,捕捉一般雜誌難得一見、最自然的「吃相」。另外在內容上,《RiCE》堅持以雙語呈現,以利於向世界傳遞日本飲食的全新面貌。今年秋天出版的第五期《日本酒乾杯》,無論是關於日本酒與米關係的風土特輯,到使用日本米而發揚亞洲各地的米飯料理等單元都精彩非常。《RiCE》透過稻田浩敏銳的時尚眼光,都讓人重新思考日本潮流下一步,是否悄悄地從穿搭走向懂食、享受每一口料理的個人品味。

《Magazine B》- No.58 PORTLAND 


Recommended by 包叔平(Marianne Pao)

/ 《Shopping Design》副總編輯

《Magazine B》/ 月刊 / 韓國

相較於財經或潮流類型,其實生活風格雜誌相對缺乏了購買的必要性,因為此類型雜誌通常不存在迫切需求,所以如何將生活風格雜誌做得讓人『怦然心動』,進而引發想要購買蒐藏的想法,這是每個生活編輯都會遇見的難題。來自韓國,每期專門介紹一件事物的《Magazine B》,以尺寸上來說較一般雜誌來得小些(17 x 24 cm),但它的層次與內容格局卻極具深度與廣度。不收任何廣告費用的《Magazine B》告訴了所有出版人,什麼叫做以「Branding」的格局在做雜誌。在過去三年間,《Magazine B》每年都會選出一個城市做介紹,而今年雀屏中選的波特蘭,正好是我個人非常想去卻沒去過的城市,我一直很想知道是怎樣的城市能夠形塑出如 Nike、《KINFOLK》以及 Voodoo Doughnut 等不同類型的風格產業。同時這期《Magazine B》也以「Good Living」、「Craftsmanship」、「DIY」、「Alternative」、「Weirdness」等五個面向去談這座風格城市。最後,也很建議大家閱讀同樣出自《Magazine B》的「ROLEX」與「 Michelin Guide」特輯,對於《Magazine B》編輯團隊能把這些艱澀的品牌做成如此有趣的題目,讓同樣身為生活風格雜誌編輯的我感到十分佩服。」

《GARAGE》- No.12 Vittoria Ceretti 


Recommended by 徐敏軒(Alfie Hsu)

/ 《men's uno》服裝編輯

「老實說,要選出一本『最佳年度雜誌』對我來說並非一件簡單的事,這種狀態有點類似我平常工作拍照時,要從許多好照片中選出最終使用的大片,而我通常是靠自身『直覺』與『經驗』去選擇。有了以上兩者的輔助,『最佳年度雜誌』的輪廓逐漸浮現,源自英國的《GARAGE》是一本包括了時尚、音樂、設計、藝術等領域的雜誌。在現今不少媒體都往數位化發展的當下,《GARAGE》反其道而行,以本身的紙本優勢結合尖端 AR 科技技術,讀者只要下載雜誌專用的 App,用其搭配紙本閱讀,紙本中的單元便會『立體化』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比如《GARAGE》Magazine No. 12 的封面人物,義大利超模 Vittoria Ceretti 將浮出雜誌與讀者進行互動,同時時尚大片單元中的照片也會以動態的方式呈現,仿佛《Harry Potter》中會動的畫作般有趣且令人玩味。《GARAGE》打破過往的雜誌框架,將紙本拍攝的精髓揉和了當代科技,保留了紙本翻閱的溫度,卻也與未來趨勢巧妙接軌,如同本期所談到的『未來時尚之旅』,其實『The future’s now』不就是紙本雜誌傳遞資訊最初的本質嗎?」

《WIRED JAPAN》- Vol. 30


Recommended by 楊之瑜(Lea Yang)

/ 《關鍵評論網》總編輯

《WIRED JAPAN》/ 季刊 / 日本

「就 2017 年所看過的雜誌之中,若要我以『思考刺激度』、『策展精彩度』與『畫面構成』幾個面向來挑選的話,我會推薦《Wired》日本版第 30 期。也許是因為自身從傳統紙媒跳轉到數位媒體後,益發意識到數位時代在社群網路中的自我主張與身份認同的表達方式,無論是概念複雜度與認知清晰度都與以往更不同而且更多元,而這一期的《Wired》很跳脫框架地從媒體、人物、聲音、經濟學等種種面向探討,每談一個面向就讓我大呼:『Wow,是這樣的,沒錯!』而且,日版《Wired》另一個讓我很讚賞的地方是,這本雜誌的版面構成沒有太多條框,卻又能夠把照片、數位圖像、文字整合成一頁頁美麗的畫面,同時不會影響閱讀。色彩的使用也能夠符合每篇文章的主題,該狂野時就狂到讓人下巴掉下來,但該敦厚時卻又讓人忍不住細細品味。另一個有意思的點是,這雖然是一本一年只出四本的季刊,但每一期裡面都有滿滿的廣告,其中更有一定比例由《Wired》編輯部創意所發展出來的廣編文章,與其編輯部的內容無縫接軌,不會帶給讀者「這是廣告」的感受。我想,《Wired》日本版,因為總編輯的經驗關係,比起英國版與美國版的跨度更大,以數位文化與通訊為基礎,還會帶入設計、音樂、教育、健康等種種議題,很有創意地運用了《Wired》其他版本的資源,加上日本自己的 hack 思維,做出了一本總會讓讀者帶著『Oh!下一頁會有啥新東西』期待感的雜誌。」

目前在臺灣已有兩間分店的 TSUTAYA BOOKSTORE,未來三年還有五間店準備開幕

不知道看完這八位資深編輯人的介紹,是否能讓讀者更了解紙媒的存在意義呢?的確,儘管閱讀時代與習慣讓媒體產業開始有了與過往截然不同的風景。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紙本刊物仍舊不會從我們的生活與青春中缺席,而是改以另一種模式餵養讀者更深層的閱讀渴望。

IMAGE CREDIT A CITY MADE BY PEOPLE, BANG, BEGIN, GARAGE, GQ STYLE, HYPEBEAST, MAGAZINE B, RICE, TIME, WIRED JAPAN

相關焦點

  • Magmania雜誌遊擊展
    、創意人,於2017年創立於廣州。(寧波市江北區寶馬路8號 八號公園3號樓)、主辦方:假雜誌、Be Water Journal水象註:《Be Water Journal水象》創刊號在「假雜誌」有售。第11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4|編號223:他不僅跑遍世界去拍照,還滿世界買雜誌成癖第12期 30本生活方式類小眾雜誌精選|時尚雜誌沒法看了,生活方式類雜誌才是未來第13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5|The Plant雜誌藝術總監Carol Montpart 生活沒有完美,就像植物也不完美一般
  • 這本香港雜誌,想幫你找到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2016農曆新年以後,Peter Wong回復我說他最近都在為雜誌前途奔走。「奔走」兩字令人唏噓。以月刊頻率(除1、2月及7、8為合刊)發行了近兩年的《Magazine P》在2016年3月改為季刊發行,雜誌正在進行改版及轉型。
  • 有些紙媒依然讓人愛不釋手,他們承載的不止是情懷
    紙媒已死?身為新媒體的小編卻不這麼認為,每次路過書店總要直奔雜誌櫃檯搜羅一番,每周也定會抱幾本帶進辦公室與小夥伴們共同參閱。
  • 這本遊戲雜誌,觸動了我心底的舊日情結
    因為不僅有身邊的朋友給我過了 24 歲的生日,還收到了去年給自己的最後一件禮物,這是一本雜誌,從臺灣發貨,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才拿到我的手上。而且這本雜誌,居然要 100 多塊人民幣,也不厚,起初拿到手以後,真是有種虧大了的心思,想著就挨坑這一回就得了,以後再也不買了。
  • BeWaterJournal水象第2期發布/地球這艘飛船上沒有乘客,我們都是船員.
    ——Marshall Mcluhan本公號久未更新,只因為要以自出版的方式來做一本內容紮實的雜誌,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之外,還需要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借這個公號,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在《Be Water Journal水象》第二期的製作過程中的一些想法。
  • 紙媒之死 香港媒體戰(上)
    早在去年3月和今年3月,《壹周刊》內部已進行了兩次裁員,業界一直盛傳,這本擁有25年歷史的老牌香港雜誌將於今年之內壽終正寢。新聞業界沒有人會質疑媒體轉型有多迫切,然而,《壹周刊》管理層似乎太晚才意識到危機感。多名《壹周刊》員工和前員工表示,《壹周刊》如此結局,既是大勢所趨,也是鐵達尼號船長和領航員們錯失轉軚(扭轉方向盤)最後機會的結果。
  • VART 雜誌【電子版】總61期 2015 . 06期
    787毫米×1092毫米1/8印 數:1-2000冊版 本:2014年6月第一版2014年第一次印刷書 號:ISBN 978-988-19311-0-8定 價:|中國RMB¥50 |香港 HK$80 |臺灣 NT$250第6期雜誌內容
  • 紙媒逆流而上的秘密——從Monocle雜誌到「最美報紙」
    出院後,他開始雜誌設計。第一本與人合辦的設計雜誌wallpaper*取得成功,高價賣給時代華納。2007年創辦了自己的寶貝Monocle,包涵國際事務、文化、商業、設計和旅行。但它的含金量卻成為全球神話:市值七千萬英鎊,年利潤超過六百萬英鎊,而最初的投資只有三百萬英鎊。Monocle的傳奇在於,紙媒日暮之際,仍穩定增長,廣告收入佔到60-70%。2011年推出24小時廣播節目,開始階段月增一百萬聽眾,反過來又為紙媒帶來訂戶。如果說做紙媒是復古,廣播卻是超前,如今更是當紅了。Monocle的廣播電臺就在雜誌大廈裡,50來個廣播編輯記者,成本不高,效果極佳。
  • 【門道】《伊周》停刊了, 但時尚雜誌未來的路還很長
    >2016年最後一個月,正式宣布停刊的《伊周Femina》雜誌發行了它為期8年的最後一期。在最後一期的封面上,劉雯、範冰冰、周迅、李宇春等8位曾經登上過《伊周Femina》封面的女星同時出現,被幾位女星包圍在中間的,是幾個醒目的大字:謝謝八年陪伴,再見!姚晨、範冰冰、白百何、周迅等藝人或工作室,紛紛發微博表達了對伊周8年的情感,「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回憶,遇見過,珍惜過,再見《伊周Femina》」。
  • 從雜誌望出去,看到的臺灣書店風景丨雜誌*書店 1
    此後,2015年、2016年、2017年都有發行地圖冊,其中2015年出版《書叢中的微光》,2016年出版《臺灣書店歷史漫步》。2017年獨立書店協會開始發行自己的雜誌《獨書人》。幾乎是同個時段,2014年臺灣的書店業者組織創辦「友善書業合作社」,為廣大中小書店業者提供訂書服務;2017年,友善書業合作社也出版了自己雜誌《閱讀的島》。按照這個時間順序,非書業相關的雜誌社策劃發行的以書店為主題的雜誌,2015年發行了2本,正是臺灣書店風潮鼎盛的時候。
  • 雜誌已死?不!BranD 帶你找回那個原本有趣、怪誕、瘋狂的自己
    :發掘全球50本瘋狂雜誌及獨立出版物,從新解釋雜誌的定義!1:對話11位雜誌主編,包括《Brutus》、《the big issue》、《&Premium》等,探討雜誌出版的意義。3:對話雜誌編輯,揭開一本雜誌的內容製作的背後。
  • 發出8個雙誤!張帥僅贏3局不敵2017年法網女單冠軍,慘敗而歸
    發出8個雙誤!張帥僅贏3局不敵2017年法網女單冠軍,慘敗而歸3月9日消息,WTA皇冠賽美國印第安維爾斯站女單第二輪比賽中,中國選手張帥狀態不佳,她毫無抵抗力,以2-6、1-6的比分慘敗在賽會22號種子2017年法網女單冠軍奧斯塔彭科拍下,遺憾止步女單第二輪。
  • 2017年7期、8期儲蓄國債8月10日發行 最高利率4.22%
    {"title":"2017年7期、8期儲蓄國債8月10日發行 最高利率4.22%", "url":"/hot/2017-08-08/435332.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17-08-08/9efce966dc57fd3809b9dc6112156f40
  • 臺灣連線——POPEYE╳&Premium雜誌海外唯一特展直擊
    展覽進門右手邊的第一面牆,以臺灣12位跨界名人作為雜誌迷的代表,介紹了他們對於日本雜誌的印象,以及這些雜誌是如何成就了現在的他們。臺灣旅遊新媒體「旅飯」共同創辦人認為:「雖然《POPEYE》不是一本旅行志,可它的旅遊主張是很讓人感動的。比如以『let’s take a short trip』為主題的2015年7月號,裡面有一本別冊,是日本全國的off beat travel,就是非大眾化的旅行,47都道府縣!
  • 能夠預言NS的紙媒時代,終究一去不復返了
    《電視遊戲一點通》出版於1991年8月,書中介紹了電視遊戲主機的發展歷史、遊戲機的選購、維修等內容,以及14款FC遊戲和9款MD遊戲的攻略、52款FC遊戲的秘籍,是一部攻略本形式的遊戲科普叢書。不過遺憾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電玩迷》都沒有獲批官方版號,最終這部書只出版了2期變暗淡收場。但是《電玩迷》所嘗試的玩家投稿、讀者來信等內容,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向,為此後登場的遊戲雜誌所借鑑。
  • 2019年日本女愛豆上雜誌封面排行榜,橋本環奈只排第8?!第3名的雜誌我一定買!
    2018年下半年寫真偶像雜誌封面銷量排行榜第八位,2019年第十位,穩定前10,前景還是很廣闊的。果然是看臉的世界,黑歷史什麼的都不重要,該買的還是買買買……第九名:筒井彩芽(乃木坂46)雜誌封面5次,售出176萬本
  • 都2020年了,滑板雜誌你只知道《Thrasher》?
    在咖啡廳坐下來之後,你會打開你的電腦手機網上「衝浪」, 還是拿起一本沉甸的雜誌度過一個下午? 紙媒不可能放上一張GIF,但是網絡媒體也無法替代紙媒的溫度,在這個時代,有人會選擇逆流而上。
  • 在「紙媒將死」的哀嚎中,他們昂然地走到了第十年
    一篇題為「我們一起『殺死』報紙,17家紙媒邁不過新年!」的文章,寫道:自2015年開始,國內紙媒集中選擇在元旦停刊成為一大現象。其中,15年元旦停了4家,16年為10家,17年為6家,18年高達19家。
  • 「嚴選」周榜 | 亞太餐廳明星榜「城市」TOP10(第三輯)
    1、本榜單基於「悅旅嚴選市場觀測系統」中採樣,未涉及到的餐廳管理公司/餐廳品牌,不在本次調研範圍及榜單之內。2、未進入各項指數排行榜前十位的餐廳管理公司/餐廳品牌沒有在本榜單體現。嚴選理由:坐落於黃金地段,除了不出錯的菜品,這裡的服務和溫度,讓整個用餐體驗變得完整又美好。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15號置地文華東方酒店7樓
  • GQ雜誌 2月號/2017 第245期 炎亞綸封面
    還剩幾本雜誌需要的可以淘寶拍 複製這條信息,打開手機淘寶即可看到【現貨 GQ 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