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論語(十二章)》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還要禮儀做什麼?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還要奏樂做什麼?」
【賞析】仁,是一個人的內在追求;禮樂,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沒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去意義。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
早上明白了仁義之道,晚上為它去死也可以。
【賞析】也有譯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總覺得太狠,學識誠可貴,生命價也高。「死」作為動用法,譯作「為……而死」更好。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對道義通曉(看重),小人對利益通曉(看重)。
【賞析】喻,明白,通曉,這裡可譯為「懂得」。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君子重義,小人重利;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
見到有才華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看齊;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恰到好處,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賞析】對這句話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還可指文學、藝術等等。比如用來談表演,「質勝文則野」如同演小品,「文勝質則史」如同看春晚,「文質彬彬」那是看歌劇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且意志堅毅,因為他任務艱巨而路途遙遠。以實行仁德為己任,不是很艱巨嗎?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遙遠嗎?」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論語·子罕》)
(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來,那是我半途而廢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繼續做下去,那是我堅持不懈做成的。
【賞析】進退成敗都在自己,不要把進退成敗的原因歸於外因,而要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有憂愁;勇敢的人,面不會有所畏懼。
【賞析】我做不到「不惑」,常常犯迷糊;但我能做到不憂不懼。只要能做到寬容大度,就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有何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賞析】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這裡的「其」,是副詞,「大概,也許」的意思。這個詞語很重要,但如果你不願記,我也不強求,因為我也不願記。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於說:「各位小同學,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賞析】這是對詩歌社會作用的最高讚頌。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所以,他老人家不僅要求兒子孔鯉學詩學禮,而且號召所有的學生都好好地去學詩。對於詩歌,我沒想那麼多,只是覺得一個喜歡詩歌的人,一定不是個壞人。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語言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這就可以說是喜歡學習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返歸於周禮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約束自己返歸於周禮,全天下就盡歸於仁了。對仁的追求完全取決於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的做法。」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賞析】「克」有兩種意思:一為「克制」,二為「戰勝」。這裡兩種解法都有意味。克制自我,戰勝自我,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禮儀,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需要。
《論語(十二章)》理解性默寫
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遵守禮儀也沒什麼用的句子是: , ?
2.在《<論語>十二章》中,「 , 」這兩句最能體現孔子的道德價值觀: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3.在《<論語>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
, 。
4.在《<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5.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質」對「君子」下了定義的句子是: , 。
6.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
7.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 」和「, 」。
8.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其中功虧一簣是因為「 」,而能夠持之以恆是因為「 」。
9.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分別是: , , 。
10.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別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1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學生要多讀《詩經》,因為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還「 , 」,意思是還可以團結群眾,抒發不滿。
1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強調詩的重要性,認為詩可以「 」,還可以「 , ; 。」
13.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吃飯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
14.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做事和說話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認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說話要謹慎。
15.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吃飯、居住、做事和說話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後,還要求君子「 ,」,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好學的表現。
16.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要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17.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讚許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18.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的句子是: , ?
【答案】
1.人而不仁,如禮何
2.朝聞道,夕死可矣
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7.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
8.吾止也;吾往也。
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1.可以群,可以怨
12.興觀群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14.敏於事而慎於言
15.就有道而正焉
16.克己復禮為仁
17.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18.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正文翻譯註釋賞析
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侍:侍奉,本指侍立於尊者之旁。侍坐:此處指執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
以吾一日長乎爾:以,因為;長,年長。毋吾以也:吾,作「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以,動詞,用。居則曰:居,閒居,指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無定代詞,有人。則:連詞,那麼,就。何以:用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率爾:不假思索的樣子。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乘:兵車。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攝乎大國之間:攝,夾。乎:於,在。加之以師旅: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師旅,軍隊,此特指侵略的軍隊因之以饑饉: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因,動詞,接著。饑饉,饑荒比及:等到。且:連詞,並且。方:道,義方指是非準則。
夫子哂(shěn)之。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哂:微笑,這裡略帶譏諷。
「求!爾何如?」
「冉有,你怎麼樣?」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sì)君子。」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方:見方,縱橫。如:連詞,表選擇,或者;足:使……富足。如:連詞,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於」講,其:那。以:把。後邊省賓語「之」。俟:等待。
「赤!爾何如?」
「公西華,你怎麼樣?」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麼,但願意學習做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能:動詞,能做到。焉:這裡作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代下文「小相」這種工作。如:連詞,或者。會:諸侯之間的盟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裡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願:願意;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焉:兼詞,於是,在這些場合裡。
「點!爾何如?」
「曾皙,你怎麼樣?」
鼓瑟希,鏗(kēng)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
鼓:彈。瑟:古樂器。希:同「稀」,稀疏,這裡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舍:放下。作:立起來,站起身;撰:才具,才能。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傷:妨害。乎:語氣詞,呢。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曾皙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裡遊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農曆三月。莫,通「暮」。既:副詞,已經。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髮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虛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喟然:嘆息的樣子。與:贊成。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
後:動詞,後出。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皙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夫子何哂由也:何,為什麼。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可他說話卻不知道謙虛。以:介詞。靠,用。讓:禮讓,謙遜。
「唯求則非邦也與?」
「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唯求則非邦也與:唯,難道。邦:國家,這是指國家大事。與,同「歟」,疑問語氣詞。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唯赤則非邦也與?」
「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麼誰能做大相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理解性默寫
1.文中孔子不以年長自居,採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三個弟子毫無顧慮地說了各自志向:「 , 。 :『 !』 , ?」
2.文中面對孔子的提問,個性魯莽卻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 , , ; , , , 。」
3.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對於宗廟祭祀之事,他說「 , 。」
4.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 , 。」
5.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晳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裡沐浴著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的語句是: , , 。
6.文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鬆、親切、活躍的環境。他說:「 , 。」
7.文中對於子路的回答,孔子沒有直接表態,而是用「 」去暗示,這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
8.文中孔子最贊同曾晳的回答,從「 :『 !』」這句話可以看出來。
9.文中寫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0.文中從言談、動作、神態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 」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 「 , 」可以看出;公西華更謙虛,從「 , 。 , , , 」的對話可以看出;曾晳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 , , 」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
【答案】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4.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5.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6.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7.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9.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10.率爾而對/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季氏將伐顓臾》原文翻譯註釋賞析
季氏將伐顓(zhuān)臾(yú)。冉(rǎn)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季氏: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名肥。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為孔子弟子。見:謁見。有事:這裡指軍事行動。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為國家大事。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yù)之中矣,是社稷(jì)之臣也。何以伐為?」
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它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這裡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誌。(在蘇教版中,「是」復指「爾」,用作代詞)過:責備。先王:指周之先王。東蒙主:指受封於東蒙。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主:主管祭祀的人。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這,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社稷是祭祀穀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徵,這裡指魯國。社稷之臣意譯為附屬於大國的小國。何以伐為:為什麼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憑什麼。為:表反問語氣。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夫子: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diān)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且爾言過矣。虎兕(sì)出於柙(xiá),龜玉毀於櫝(dú)中,是誰之過與?」
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搖晃著要倒下卻不去扶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裡跑出,(佔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裡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職位;如若不能,就應辭去職務。陳:施展。就:擔任。列:職位。止:不去。危:名詞作動詞,遇到危險(搖晃著要倒下)。持:扶持。顛:跌倒。扶:攙扶。相:攙扶盲人走路的人(輔助者)。兕:獨角犀牛。柙:關猛獸的籠子。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佔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櫝:匣子。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bì)。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
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季氏的私邑,及今山東費縣。一說讀fèi,當地人稱費(fèi)縣。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guǎ),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待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幹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捨棄,撇開。辭:託辭,藉口。有國有家者:有國土的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國: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不擔憂人(東西)少而擔憂社會不安定」。患,憂慮,擔心。寡,少。均無貧: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窮。和無寡:和平了,人口就不會少了。安無傾: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夫:句首語氣詞。如是:如此。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安:使……安定。相:(xiàng)輔佐。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國,保全國家。幹: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幹戈:指軍事。蕭牆:國君宮門內迎門的小牆,又叫做屏。因古時臣子朝見國君,走到此必肅然起敬,故稱「蕭牆」。蕭:這裡借指宮廷。
【賞析】
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間,公室(魯君)和私室(三桓)之間的主要鬥爭有:①前594(魯宣公十五年)針對三家分地擴展頒布了「稅畝」制度;②前562(魯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魯昭公二十五年)欲誅季,三桓聯合進攻,昭公被迫逃亡。這鬥爭一直繼續到戰國初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說:「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季氏將伐顓臾一事,不見經傳。後世注家以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轉達了孔子的意見,季氏懼禍而止。《史記·孔子世家》載:「仲由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魯哀公三年),其時子路隨孔子在陳。至於二人何時同為季氏家臣,則不得而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據推測當在魯哀公初年。
孔子一貫反對「陪臣執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記載。
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第一段話說明了他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即顓臾在魯國一向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顓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一向不構成威脅;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顓臾素來謹守君臣關係,沒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話體現了他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此文是篇駁論,借對話形式展開批駁,破中有力,運用了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現實事例,顓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種論據,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達孔子的觀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打顓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顓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於盒中,二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於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若不能勸諫季氏放棄武力,致使顓臾被滅,也是他們的失職。
文中有三處用了反詰句,「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反詰句的運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強烈,批駁力較強;也使肯定的答案寓於反問當中,使肯定更為有力,語氣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季氏將伐顓臾》理解性默寫
1.孔子在《季氏將伐顓臾》中談及國家治理時要處理好貧富懸殊的問題,否則會影響到國家的安定。他說的原話是: , 。
2.《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用「 , , 」預示季氏之患不在於顓臾,而在於國內。
3.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原因是 , , 。不能伐,也沒必要伐。
4.在《季氏將伐顓臾》中,體現孔子治國理念的句子是 , 。其中,「來」是對外政策,「安」是對內措施。
5.《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孔子認為「均」「和」「安」才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標準,這是因為他認為 , , 。
6.《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因為冉有、子路兩人心口不一,十分生氣,「 」一句表達了他對此等行為的厭棄。
7.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借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子路沒有盡到家臣的職責的句子是 , , ?
【答案】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3.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4.既來之,則安之。
5.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7.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