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創建百八十條廣告計劃對優化師來講是日常操作,工作繁瑣費時不說,一不留神還容易出錯。曾經有個兄弟,一宿堆了80多條計劃,其中一個寫錯了出價(大概是因為太困了吧),第二天還沒起床就被老闆爆頭了。貨真價實的死不瞑目。
很多優化師感覺自己就是個建計劃的機器,啥都學不到不說,出了問題還要背鍋。曾經有人說優化工作沒啥技術含量,就是懟計劃,換素材, 換 定向,出價,人群,反正就是各種換。對於這點來講,我個人持保留意見。不過話說回來,多建計劃的效果還是顯而易見的,不管怎麼說,AB測試也好,試素材,定向也罷,反正這些騷操作是躲不掉的。
對於很多廣告主來說,為了這事兒也是頭疼,每天要督促著代理商新建計劃,趕上那勤快的還好,真有那種不負責的,咣咣給你複製計劃去(複製和新建的區別咱這裡就不詳述了),當真是氣的七竅生煙。聽說有的公司還專門有這種建計劃的崗位,俗稱優化師助理,其實就是人肉搭計劃的機器,一般來講這種崗位的流動性都會很大,其實好理解,誰願意整天幹這種沒技術含量的活。
建計劃的作用和目的?
雖然大量堆計劃這事兒是個苦逼的差事,但從分析產品和用戶的特點、了解媒體的功能、研究素材對投放效果的影響這些角度來說又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幾乎沒人否認「大量建計劃是一個親測有效的投放策略」。
首先來說測新戶咱是不是要堆一批計劃,其次測素材也好,測定向也罷,不弄個AB組合測試麼?一說組合這就沒譜了,素材,定向,文案,人群,出價幾個維度下來,不堆個百八十條是看不出結果來的。然後,新計劃跑一段時間,出現了數據衰退,是不是趕緊建一批頂上去。反正咱優化師的工作清單裡,永遠都存在著新建計劃這項,雖說這活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有時候效果不行,數量頂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回過頭來咱說,一個優化師最大的價值在哪?每天花幾個小時去新建計劃麼?當然不是,多管幾個帳戶,做一些創意性的工作,才是真正體現價值輸出的工作。既然 「大量建計劃」是一件「人嫌狗不待見」的事兒,把人當機器使喚,那幹嘛不直接讓機器去幹這活呢?
自建批量投放工具的坑?
其實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沒那麼貼心。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很多批量發布計劃的工具,要麼是不好用,要麼就是真用起來還不如手動懟計劃的效率高。
要說市場上做這個東西的還真不在少數,畢竟2018各媒體就放出了API對接項目,不少廣告主和代理公司都嘗試過自己去開發系統,最簡單的想法是招個把技術,再配個優化師提供需求和做測試,就能搞出一套高效的發布工具了,但實際結果如何,可能只有做過的老闆才知道。曾經跟個代理公司的老闆聊過,他的想法比較簡單,這事兒也沒什麼門檻,完全可以招個技術要麼買套源碼就能完成系統的建設,但實際上真的這麼簡單麼?
有上述想法的還真不在少數,大家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提升優化師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但殊不知掉進了更大的坑裡。
系統建設需要依靠完整的技術流程。單從技術劃分來講,也分為前端,後端,數據,測試各個環節,再搭上需求分析,業務需求技術轉化,功能迭代升級,這些產品經理的活,想讓工具成形達到可用的成本投入更高。本來想著少花錢多辦事,結果發現技術實現成本比堆優化師還高。更誇張的想買套源碼自己做二次開發,咱先不說幾十萬行代碼怎麼接手的問題,單說您可知媒體端的API更新速度,不要說您不是做技術的公司,就說對這些專門開發SAAS系統的公司都是一件抓頭的事兒。
簡單粗暴的實現形式造成的結果就是細節的流失:
跨帳戶投放的時候,人群包怎麼不能用了?
穿山甲咋投放不了?
創意卡片哪去了?磁貼怎麼也沒了。
我在媒體後臺創建的轉化跟蹤怎麼這裡不能用?
應用包名還要自己填寫?
創意分類不能個性化分配?
幾十個排除人群包要一個個選?
發給媒體的時候怎麼丟屬性?
……
對接一個投放系統看似很容易,但讓優化師願意用很難。系統中充斥著無數的關鍵功能細節,哪怕只是一個細節做的不好,優化師就會覺得還不如用媒體端發布效率高。更何況作為優化師早已習慣了巨量,騰訊的專業後臺和發布流程,所以最常見的結果是,費大勁自己搭建的後臺優化師卻並不買帳。
就沒有什麼好用的批量投放工具嗎?
數透數據的 智能廣告群發系統 了解下?
為了適合優化師的口味,從18年開始數透光批量發布的工具就做了三版完全不同的產品形式,要說也算是玩命了。
從優化師抱怨連篇,到話鋒突變,要說把優化師當爺伺候的,這行業內除了數透也沒誰了。不過話又說回來,沒有這種態度,想把產品打磨到優化師能用,愛用的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畢竟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而且使用這種群發工具,發布計劃的成功率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數透專門邀請了幾十個一線優化師,每天利用工具發布,經過上萬條計劃的磨合,從最開始的失敗率40%+,一致降低到現在的不足1%。這過程中的酸爽,恐怕只有同行才能了解吧。
話說作為一線優化師,當初給產品經理提的需求是,每條計劃都能定義不同的內容,儘量避免讓我打字,但我想打字的時候,你還要確保我不會打錯。做到既要批量,又可以每個維度自定義,還要滿足不同人的發布習慣,更要便捷高效。而且我還沒啥耐心去學習適應,最好讓我直接上手就能用。測試標準是以我的手速,每天不要讓我在這個活上幹超過10分鐘。首次適應時間也不要超過10分鐘。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我說完上述這番話時,產品經理摔門而去的場景。
說歸說,這兄弟最後還是憋出來了。為了解決操作習慣和上手門檻問題,避免優化師的不適應,數透直接把EXCEL的操作形式直接搬進了瀏覽器,注意這裡是操作形式哦,可不是把EXCEL搬進來了;什麼是操作形式呢?就是各種快捷操作模式,複製,粘貼,取消,拖拽,順延,自動編號等等。
在操作過程中,我可以通過右鍵挑取各種想要的物料綁定給每行計劃,比如人群包,素材,文案庫,創意分類,標籤等等。真正做到了一鍵匹配而且還能每條計劃不同。舉個例子說,每條計劃設置不同的創意分類畫風是這樣的:
而我在設定定向時候的畫風是這樣的:
當然,如果我願意的話,一路CTRL+C, CTRL+V也不是不行,或者拖拖拽拽也行。
最貼心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優化師的習慣,數透提供了個性化表頭和個性化模板的功能,真正實現了千人千面。
一個模板走天下,我只要每天打開自己習慣用的模板,改改屬性,校驗一下,點倆按鈕上百條計劃就出去了。
其實這裡我還是知道的,數據校驗工作是個很細緻的活,比如說我就不去選擇,而是自己填寫了人群包的名稱,如果我填對了就要能匹配可用,但如果我寫錯了就要提示我哪個錯了,因此就有了下面的畫風:
相比市面上批量創建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數透沒有任何限制;其它產品都會有個批量創建的思路,例如按照定向,或者是按創意,但數透可以做到每個計劃出價不同,預算不同,文案不同,創意標籤不同,落地頁不同,轉化不同,各種隨心所欲的不同,而即便不同還可以高效的完成設置。當想相同的時候(比如測素材測定向的時候),又要能做到一鍵速配;也真是難為了做產品設計的兄弟。
除此之外數透系統之中,還提供了很多的實用功能,什麼透視數據表,素材批量上傳,跨主體同步,轉化批量創建,實時預警,財務報表之類的這裡就不一個一個說了。
使用成本如何?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這個工具賣多少錢呢?會不會很貴?用半個人的成本,解決整個公司的問題,是我們的宗旨。一個月千八百塊錢,對任何公司來講都不會是負擔。如果只是個人,決定不了公司是否購買,數透也會提供個人版帳戶,當然功能上會少一些,自己綁個帳戶體驗一下快感,當別人還在堆計劃的時候,早已走在了別人的前面。
如果想要試用的話,點擊下面的連結,留下你的聯繫方式。可以免費試用體驗,數透會安排技術專員,協助解決你在熟悉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運氣好的話,還能調侃到上面摔門的產品經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