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作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婦孺皆知,深受大家的喜愛。「頭戴乾坤圈,臂繞混天綾,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哪吒傳奇),這是人們印象中哪吒的經典形象。其實,哪吒的這一形象,歷數朝演變,經過眾多名家和文學作品錘鍊,至明代臻於經典。下面先看看哪吒形象的形成歷程。
哪吒,本是印度佛教中的一個神,為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哪吒」是梵文Nalakūvara之音譯,初譯作「那吒」,元代時方更名為「哪吒」。
初唐長安大興善寺不空和尚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首次出現哪吒的名字:「其塔奉釋迦牟尼佛,教汝若領天兵守界擁護國土呵護吾法,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毗沙門天王」為梵文之音譯,即居四大天王之首的多聞天王,他是佛教的護法神、財神和武神。
在不空翻譯的另一部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也有少數描述涉及哪吒,如「昔防援國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隨天王」、「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 等。
這些描述雖然簡略,卻是哪吒神話傳說的發展源頭。在這些記載中,哪吒隨其父兄一道守護國界,擔負著保護神的作用。
唐代崇佛風氣興盛,佛經中所記載的三太子故事被寫進筆記小說中。如鄭綮《開天傳信記》便載有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故事雖簡單,且沿襲痕跡較明顯,但可看出,哪吒作為神話人物,已在當時為人們所稱道。
哪吒傳說中幾個較新奇的故事情節,可在佛經及其他典籍中找到原始出處。
哪吒與東海龍王三太子搏鬥抽龍筋事,在《秦並六國平話》卷中、《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卷中以及《古今圖書集成》等中都有類似記載。
哪吒誤射石磯娘娘之徒碧雲童子事,與《佛本行集經》中悉達太子彎弓射箭有異曲同工之妙。
哪吒傳說中最令人驚心動魄的剔骨剜肉一節,也可在《雜寶藏經》中見到類似記載,其中小王子跟哪吒一樣,同為7歲。《五燈會元》也載:「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
至於蓮花化身之事,在漢譯佛經中更為常見。
宋代佛經中有不少關於哪吒故事的記載,如在《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密庵和尚語錄》、《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中,已有哪吒「三頭六臂」、「析骨還父肉還母」等情節,並出現「捆繡球」、「混天綾」等兵器,形象較此前飽滿。
元人所撰的《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雜劇,首次將哪吒搬上戲曲舞臺,說其為降妖大元帥,出馬戰鬥時「三頭颭颭,六臂輝輝」,威風凜凜。
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有「哪吒太子」條,編者在參照佛經的基礎上,加以更多的想像,寫了一個較完整的哪吒傳說,其所描寫的哪吒是一位高大威猛的神勇將軍:「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為哪吒形象定型的最早依據,主要故事雖然簡略,但情節基本完備。
《西遊記》第四回描寫道,哪吒「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這一形象,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二郎神醉射鎖魔鏡》、《西遊記雜劇》相比,雖然模樣有些走形,新添了劍、刀、杵、索和風火輪,但主要法寶繡球得以繼承。
在第五十一、八十三回中講到哪吒「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與元人所寫一脈相承。《西遊記》首次將成年哪吒變為小兒哪吒,給他安上了風火二輪,塑造了一個生動可愛的小將形象。
《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降魔之說與繡球這個主要法寶在他身上消失了,而另增火尖槍、乾坤圈、混天綾、金磚、九龍神火罩等眾多兵器,把哪吒塑造成一個戰無不勝、除暴安良的神勇小將軍。
《封神演義》進一步豐富了哪吒的形象,作者用了整整三個回目集中筆墨寫哪吒的故事,包括哪吒出世、大鬧東海、誤射石磯、剔骨剜肉、翠屏顯聖、蓮花再生、父子交惡等,並借鑑《西遊記》中「紅孩兒」的經典形象,此時情節和形象更為豐富,最終使哪吒傳說的敘述達到頂峰。
說到底,哪吒會成為道教的大神,主要是道教的造神運動,道教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與儒教爭鋒,於是把神勇的哪吒列入道教神仙體系,編撰豐滿多彩的故事,抬高哪吒的地位,促進皇家的供奉與民間的崇拜,從而擴大道教自身地位。
乾坤圈——金色鐲子,會變化,可大可小。投擲攻擊,力量巨大,百發百中,可翻江倒海,震蕩乾坤。其色正青,其形正圓,以法天,故其威力可以映月耀日,籠罩眾生(《封神演義》)
混天綾——紅綾,七尺長,能自動捆綁敵人,可翻江倒海,震蕩乾坤。其色正紅,其形正方,以象地,故其威力可以移山倒海,包舉萬物。即使剪斷了也能自動修復。(《封神演義》)
風火輪(火輪)——狀如太極,周轉不已,以明道,故其威力可以追風逐火,生化無窮。雙輪暗藏風火之勢,可踏在腳下作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極快。在西遊記中也是一種兵器。(《封神演義》《西遊記》)
金磚——純金打造,磚形,投擲攻擊敵人。(《封神演義》)
陰陽劍——不同屬性的兩把寶劍。(《封神演義》)
火尖槍——槍身一丈八長,共有兩挺,此借鑑紅孩兒武器。(《封神演義》)
九龍神火罩——太乙真人傳授。罩內騰騰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條火龍盤繞。放出三昧真火。(《封神演義》)
斬妖劍——降妖除魔的寶劍。(《西遊記》)
砍妖刀——降妖除魔的寶刀。(《西遊記》)
縛妖索——自動捆縛妖魔的仙索,像捆仙繩一樣。「縛妖索子如飛蟒」(《西遊記》)
降妖杵——杵是一頭粗或兩頭粗中間細的打擊兵器。(《西遊記》)
繡球兒(八瓣球)——早期有火球的意思。其威力無窮,繡球丟起,山崩海裂。內有十六個頭目,帶領五千瘟陣鬼兵助戰。在諸多早期戲劇小說中都將哪吒看做統帥魔王鬼兵。(《西遊記》《南遊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
九節銅鞭——《南遊記》裡的兵器。
哪吒,作為中國神話中的經典形象,堪與《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水滸》裡的李逵、魯智深相媲美。其鮮明的藝術形象,相信在中國的文學畫廊中始終能熠熠生輝。
本文來源於《簡書》,作者:原來三天溪
如有侵權,請留言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