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給予一切眾生大白牛車的究竟利益

2020-11-20 念佛居士

談到「世自在王」,這也是寓意深刻的,表達涅槃三德的名號。「世」是代表他在世間但不被世間法所染的特點,為般若德;「自在」為解脫德;「王」為法身德。

世自在王佛所代表的涅槃三德,亦是十方諸佛所證涅槃三德的加持,是故阿彌陀佛稱性所發的大願,即有十方一切諸佛自始至終的加持力在裡面。正是由於因地中十方諸佛都在加持,所以果地上自然要伸出廣長舌相來稱揚讚嘆阿彌陀佛的功德。

為什麼十方諸佛會加持?因為阿彌陀佛所發大願的核心是大慈悲心,其目標是欲令九法界眾生快速地離開兩種生死苦海,圓成本具的佛性。此乃十方諸佛的共同心願,由阿彌陀佛作代表來彰顯和實施。主伴圓融,隱顯互成。

再看四十八大願。我們已經習慣稱作四十八大願,然從《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來看,漢吳兩譯本只有二十四願,宋譯本只有三十六願,唯有魏譯本和唐譯本是四十八願。

可見也不必拘泥於具體的數字。因為法藏菩薩五大劫的思惟是面對十方九法界眾生來構想的,而九法界眾生的根機、好樂、特點各有不同,無數無量,是故阿彌陀佛所發之願亦應無量,才可稱為「大願之海」。

釋尊只是隨應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眾生的度化需要,從中拈出了四十八大願加以陳述介紹而已,實則阿彌陀佛面對十方一切眾生的願海,是廣闊無邊際的。

四十八大願是大慈悲的結晶,「慈」就是給予一切眾生得安樂,「悲」就是拔除一切眾生之痛苦,是圍繞慈悲來展開的。所以四十八大願從類別上分,莊嚴自己法身功德的攝法身願,只有三條;

莊嚴淨土的攝淨土願,只有五條;其他四十條都是針對眾生而發的攝眾生願。那「眾生」包括極樂世界本土的眾生,也包括他方世界的眾生。他方世界的眾生中,既有他方世界的凡夫,又有他方世界的菩薩。

由此,我們要仔細辨識阿彌陀佛發願的對境和對象。四十八大願當中,有些願很重要。比如:第一願:國中無三惡道願。這一願就是悲心的結果。

法藏菩薩考察了他方世界所有眾生的情形,發現他方世界,尤其像我們這樣的五濁惡世,充滿著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眾生墮到三惡道,最為劇苦。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首先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難問題,不讓眾生再墮到三惡道,於是他所構建的淨土就沒有三惡道。

不僅如此,還有第二願:不復更生惡道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如果想到他方世界去做度化眾生的佛事,也不會再墮入三惡道。這樣就徹底遮止了三惡道的痛苦,給一切往生者最安穩的底線保護。

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到大乘正定聚,即得到不退轉位,稱為阿鞞跋致菩薩。從阿鞞跋致位直趣大乘的佛果,中間不會有迂曲和退轉。

了解了這個願之後,吾人宜隨順此願,發出念佛往生成佛的願,因為阿彌陀佛此願的目的就是讓往生者直趣大乘的佛果,給予一切眾生大白牛車的究竟利益。

第十二願:光明遍照十方願。阿彌陀佛成佛之後,他的身光和心光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彌陀的光明就遍照過去。那我們如何去感知接納這種光明呀?

只要我等眾生信願稱名,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呈現,加持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第十七願:諸佛稱名讚嘆願。為了廣泛地攝取、接引一切眾生,阿彌陀佛要讓法界眾生都能聽聞到自己的名號。為了完成這樁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就發願要十方無量諸佛都來稱揚讚嘆自己的名號功德。

所以阿彌陀佛在法界當中知名度最高,這不是他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完全是利益眾生的悲心所致。

第二十二願:菩薩一生補處願。他方世界的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快速得到一生補處位。如果想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事,也能披上大弘誓鎧,不被他方世界尤其是五濁惡世的五欲六塵所染汙。

而且還能夠「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能夠「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快速成就佛果。這說明淨土法門極致圓頓,具有超越性,不必經過通途法門修因證果的次第,不需要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直至妙覺這樣逐一向上的過程。

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念不退中,即可頓然超越通途四十一個菩薩階位,快速到達一生補處位,速疾成佛。——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續編》

相關焦點

  • 佛教:佛陀教育與淨土宗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因為看到眾生生、老、病、死、苦,看到這個才發心來從事於研究,從事於教學,目的是如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苦是從哪裡來的呢?從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迷了,沒有覺悟,所以你的思想、觀念、言行都是錯誤;錯誤的思想、言行帶來的後果就是苦。所以佛通過自己的參學、修行達到覺悟了,明白之後自己的痛苦也就解決了。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西方極樂世界誠然實有,但此極殊勝世界亦只有是我們的「心」方可去的,而不是你這個娑婆世界的「色身」去。所以,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修行或有多途,但卻無不以修心為要!
  • 淨土聖賢錄 白話| 隋 智覬
    第一,先要明了發願往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狀況,然後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土。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於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系縛,淪落沉溺於三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
  • 佛教淨土宗祖師贊
    淨宗祖師贊淨宗始祖慧遠尊。儒門宗匠智慧人。學六經融匯貫通。達官顯貴眾人欽。捨棄富貴與榮華。道安法師為落髮。立身行道披袈裟。勤修苦練悟大道。廬山東林種白蓮。淨宗道場渡有緣。念佛三昧詩文寫。常觀西方殊勝景,讚美淨土極樂城,無量壽佛放光明,83歲肉身換金身。淨宗二祖善導尊,專修淨土妙法門,念佛光明從口出,每天念佛幾萬聲。嚴守戒律不毀犯,激勵弟子苦修行,精細事物大眾吃,粗糙劣質自留存。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宗的傳承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談到宗的傳承,自然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
  • 淨土宗與極樂世界——心淨則佛土淨
    從今天開始,咱們介紹另一個很重要的宗派——淨土宗,這也是我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而且也是至今還能保持傳承的三宗之一。這個話題也比較大,紅塵君打算用三到五篇文章來分析,這第一篇主要講一下淨土宗的來歷,依據,以及最主要的特點。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觀想:指觀想念佛(淨土宗早期的一種念佛方式)淨宗二祖善導大師贊彌陀報化非虛現,所述應當佛語尊。信願持名行具足,生西念佛易修門。善師:淨土宗第二代袓師善導大師。2. 得錢財:少康大師將乞食所得之錢,教兒童念一聲佛號即與一錢。3. 烏龍:睦州烏龍山。4. 見佛來:少康大師每念佛一聲,口隨出一佛,念十聲出十佛,時稱之為「後善導」。(善導大師也有此光明之相)。
  • 淨土宗: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並流通之法
    說明淨土法門的啟化因緣正好從眾生生命憂患深處,從眾生煩惱處,經佛啟迪,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心,從眾生煩惱淤泥中伸展出覺醒的蓮華,綻放出解脫的芬香。這對於在生死苦海中掙扎沉淪的我等眾生來說,是一多麼重大的幸事呀!
  • 聖淨空法王:密宗比淨土宗高,但不適合普通人
    中國佛教有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淨土宗:要讚嘆眾生的閃光點
    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盡舉也」。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悟開師書》)是故吾人當常薰習。不僅在做功課、做法事的時候,就是平時待人接物,我們也要有這種心理上的傾向,要讚嘆。一切眾生總有閃光點,要讚嘆他的閃光點,不要一見面就找茬,天天挑別人的毛病。
  •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另外,此論還闡明了對世俗諦法究竟是怎樣安立為有的道理,以補《中論》之不足,因此有學者稱這部論是《中論》的餘論。《十住毗婆沙論》是對《華嚴經》中的《十地品》的注釋,是龍樹闡述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的菩薩道思想的著作,書中對彌陀信仰的易行品所做的說明,歷來備受關注。作為大乘論典,《十住毗婆沙論》對認識淨土思想的形成及其影響有重要作用。
  • 藥師佛的「琉璃淨土」與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的4點特色是什麼
    琉璃淨土政清明,治安良好,在藥師佛的琉璃淨土中出現。第四個特色是「身心康樂」。琉璃淨土的居民,身體都非常健全,生活都很快樂,不必為醫藥衛生而憂愁,尤其是與無上醫王的藥師如來在一起,不但沒有身體上的各種疾病,連心理上的貪瞋痴也沒有。人人身心康泰,完全在解脫聖道上精進用功。
  • 佛教已經衰敗了,學淨土宗的人,已經把佛教變散文了
    六道輪迴圖最近,我看了電腦與手機網際網路上很多撰寫佛教的文章,很悲哀,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說明佛教已經衰敗了,很多學習淨土宗的人,把佛教散文化了,撰寫的文章,除了配上一些淨土宗的佛像之外學習淨土宗的人,根本不按釋迦牟尼佛所傳承的佛教基本教義精神核心撰寫文章,而是自由發揮,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只要在文章裡面配上一些淨土宗的佛像圖片,滿篇綺語,胡說八道,談的根本不是佛法,談的都是世間法,談的都是人間俗世的一些生活瑣事與雜七雜八的事,或自己胡思亂想出的一些生活感悟之類,專業的人,一看根本不是佛教方面的文章,頂多算人間俗世的散文文學作品之類的文章。
  • 大白傘佛母的心咒
    大白傘佛母的心咒Weng ma ba ma deng ma he mo ha ai ma嗡、 嗎 吧、 嗎 燈、 嗎 呵、磨 哈、哎 嗎、zhi ne zha hong bo hong sa ha ne ri智 呢、扎 吽 波 哄、 薩 哈 呢日、zhong mi za zha zhong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一旦能夠往生淨土,四十八條願的利益統統能夠圓滿具足。同時,阿彌陀佛建立其他四十七願的目的,是給我們一個信息,發起我們願往生的心,引導我們進入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比如說三峽移民,政府要建立新的村莊,要有房屋,要有土地,要有通訊,要有道路,這所有的一切是為了什麼目的呢?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新的居民來住。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
  • 佛教:淨土宗的修行心法,只要記住淨空法師給的這十個字就夠了
    其實要判斷某種說法或者某個講師是佛是魔並不難,邪法一般都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心外說法,喜歡用神通和異能吸引人;第二,用暫時和眼前的利益誘惑人,但從長遠來說卻都有害無利;第三,不談因果,總是一味地強調捷徑和方便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