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世自在王」,這也是寓意深刻的,表達涅槃三德的名號。「世」是代表他在世間但不被世間法所染的特點,為般若德;「自在」為解脫德;「王」為法身德。
世自在王佛所代表的涅槃三德,亦是十方諸佛所證涅槃三德的加持,是故阿彌陀佛稱性所發的大願,即有十方一切諸佛自始至終的加持力在裡面。正是由於因地中十方諸佛都在加持,所以果地上自然要伸出廣長舌相來稱揚讚嘆阿彌陀佛的功德。
為什麼十方諸佛會加持?因為阿彌陀佛所發大願的核心是大慈悲心,其目標是欲令九法界眾生快速地離開兩種生死苦海,圓成本具的佛性。此乃十方諸佛的共同心願,由阿彌陀佛作代表來彰顯和實施。主伴圓融,隱顯互成。
再看四十八大願。我們已經習慣稱作四十八大願,然從《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來看,漢吳兩譯本只有二十四願,宋譯本只有三十六願,唯有魏譯本和唐譯本是四十八願。
可見也不必拘泥於具體的數字。因為法藏菩薩五大劫的思惟是面對十方九法界眾生來構想的,而九法界眾生的根機、好樂、特點各有不同,無數無量,是故阿彌陀佛所發之願亦應無量,才可稱為「大願之海」。
釋尊只是隨應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眾生的度化需要,從中拈出了四十八大願加以陳述介紹而已,實則阿彌陀佛面對十方一切眾生的願海,是廣闊無邊際的。
四十八大願是大慈悲的結晶,「慈」就是給予一切眾生得安樂,「悲」就是拔除一切眾生之痛苦,是圍繞慈悲來展開的。所以四十八大願從類別上分,莊嚴自己法身功德的攝法身願,只有三條;
莊嚴淨土的攝淨土願,只有五條;其他四十條都是針對眾生而發的攝眾生願。那「眾生」包括極樂世界本土的眾生,也包括他方世界的眾生。他方世界的眾生中,既有他方世界的凡夫,又有他方世界的菩薩。
由此,我們要仔細辨識阿彌陀佛發願的對境和對象。四十八大願當中,有些願很重要。比如:第一願:國中無三惡道願。這一願就是悲心的結果。
法藏菩薩考察了他方世界所有眾生的情形,發現他方世界,尤其像我們這樣的五濁惡世,充滿著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眾生墮到三惡道,最為劇苦。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首先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難問題,不讓眾生再墮到三惡道,於是他所構建的淨土就沒有三惡道。
不僅如此,還有第二願:不復更生惡道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如果想到他方世界去做度化眾生的佛事,也不會再墮入三惡道。這樣就徹底遮止了三惡道的痛苦,給一切往生者最安穩的底線保護。
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到大乘正定聚,即得到不退轉位,稱為阿鞞跋致菩薩。從阿鞞跋致位直趣大乘的佛果,中間不會有迂曲和退轉。
了解了這個願之後,吾人宜隨順此願,發出念佛往生成佛的願,因為阿彌陀佛此願的目的就是讓往生者直趣大乘的佛果,給予一切眾生大白牛車的究竟利益。
第十二願:光明遍照十方願。阿彌陀佛成佛之後,他的身光和心光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彌陀的光明就遍照過去。那我們如何去感知接納這種光明呀?
只要我等眾生信願稱名,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會呈現,加持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第十七願:諸佛稱名讚嘆願。為了廣泛地攝取、接引一切眾生,阿彌陀佛要讓法界眾生都能聽聞到自己的名號。為了完成這樁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就發願要十方無量諸佛都來稱揚讚嘆自己的名號功德。
所以阿彌陀佛在法界當中知名度最高,這不是他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完全是利益眾生的悲心所致。
第二十二願:菩薩一生補處願。他方世界的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快速得到一生補處位。如果想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事,也能披上大弘誓鎧,不被他方世界尤其是五濁惡世的五欲六塵所染汙。
而且還能夠「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能夠「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快速成就佛果。這說明淨土法門極致圓頓,具有超越性,不必經過通途法門修因證果的次第,不需要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直至妙覺這樣逐一向上的過程。
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念不退中,即可頓然超越通途四十一個菩薩階位,快速到達一生補處位,速疾成佛。——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