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 白話| 隋 智覬

2021-02-19 衢州市區天寧寺

智覬。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其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雲煙,迴旋環繞在自己的心懷之間。等到誕生的時候,屋內突然光明照耀清淨明徹。生下以後,眼珠有兩個瞳仁,每當睡眠時必定合掌,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紀稍大時,凡是見到佛菩薩形象一定頂禮跪拜,遇到僧人則心中虔誠外表恭敬。到了十八歲,投靠湖南湘州果願寺的法緒法師出家,專門持誦《法華經》,並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後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覬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於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並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覬於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覬領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義,通達貫徹諸法實相。

陳朝廢帝光大元年(567),智覬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於瓦官寺,廣大普遍地弘揚禪法。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前往浙江臨海的天台山,結茅庵於北邊的山峰而居住在那裡。沒多久即奉皇上的詔命進入京城金陵。陳朝滅亡後,前往廬山去,後來又週遊荊州、揚州(今湖北、江蘇)一帶。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再回到天台山,前前後後總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萬四千名僧人。用錢贖取的捕魚網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們改成放生池,並且上書於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嚴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捕各種眾生。

智覬法師高尚的德行,不但令護法龍天致敬讚嘆,無數的僧俗大眾都服膺遵從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揚而大大興盛起來。當時的晉王楊廣(即隋煬帝)皈依於智覬求受菩薩戒,尊奉敬稱智覬法師為「智者",因此後人稱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曾經著述《淨土十疑論》,其最後一篇,開示說明「欣厭"兩字的意義。其文章說:凡是想要決定得生西方淨土的人,如果具有兩種「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國。哪兩種行呢?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

何謂「厭離行"?凡夫從無始劫以來,為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牽纏束縛,輪迴生死於六道之中,受盡一切種種的痛苦,從來就沒有厭離五欲六塵的心,所以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因此之故,我們應當常常觀察這個色身,裡面充滿了膿血屎尿,一切濁惡之物從身體的孔竅流露出來,染汙不淨臭穢不堪。《涅槃經》說:「這個包藏種種臭惡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痴無明的羅剎惡鬼,居住在這個身城裡面,有哪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喜好愛樂這樣的身體呢?"又有經典說:「這個身體是所有眾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濁惡而不清淨,系縛背負了各式各樣的毒瘤膿瘡,根本毫無益處,乃至諸天的身體也是如此不淨和無益。"

因此,凡是修行淨土的人,無論是步行或靜坐,無論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候,都要常常觀照這個色身,唯有痛苦毫無快樂,對於六道的生死輪迴,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縱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斷除,也要漸漸地生起厭離的念頭,並且對於這個色身要作七種不清淨的觀想。第一,觀照這個愛好淫慾的色身,是從貪愛煩惱所生,這是根本上種子的不清淨。第二,這個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這是受生之處的不清淨。第三,這個色身,懷孕時住在母親的胎胞臟腑之中,這是住處的不清淨。第四,這個色身在母胎的時候,只飲母親的血液,這是飲食的不清淨。第五,這個色身懷胎十月期滿之後,從產道中生出來,這是初生之處的不清淨。第六,這個色身,表面以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而裡面則膿液汙血到處充滿,這是整個身體都不清淨。第七,這個貪淫慾的色身,死亡之後浮腫膨脹腐爛敗壞,這是究竟歸於不清淨。

觀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惡,那麼觀察別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的。因此能對於所愛戀的歡樂境界,男女的色身形體,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常常能夠觀照它們是不清淨的。能如是觀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慾煩惱自然而然漸漸減少。又必須發願:願我永遠脫離三界雜食及臭惡汙穢膿血不淨的地方,遠離沉溺五欲男女的色身,願我獲得安樂國土清淨法性所生之身。這就是「厭離行"。

所謂的「欣願行",又分為兩種。第一,先要明了發願往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狀況,然後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土。

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於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系縛,淪落沉溺於三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如此六道輪轉不停,無始劫以來未曾暫時休歇,我要到何時才能救度苦難的眾生呢?為了救度眾生,我應當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諸大菩薩,若能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之中救脫眾生。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註解當中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則是攝受眾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心。'『

另外,《往生論》又說:「期願往生淨土,必須具備兩種行:(一)必須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須獲得三種隨順菩提門的正法。何為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門,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遠離我執妄想貪著自身的染汙心。二是依慈悲門,誓願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遠離不願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想要給眾生快樂,遠離只求恭敬供養自身的心。若能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則能得到三種隨順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追求種種的享受快樂。因為菩提涅槃是無貪染的清淨處,如果只為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汙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無貪染的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二是'安清淨心',是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因為無上菩提是究竟安隱一切眾生的清淨處,如果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的眾生,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苦,即是違背菩提大悲門,因此'安清淨心要利益安隱眾生,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三是'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的境界,則是遮障自他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樂清淨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長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人,這個既能自我覺悟又能利益眾生的「無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呢?這就要靠著因為得生清淨國土、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親聞如來說法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能夠在生死流轉的濁惡國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難眾生。如此則能夠慈悲智慧圓融具足於自己內心,不離禪定而時常生起度化眾生的妙用,隨意自在變化無礙,這就是菩提正覺的心。以上就是願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換言之,就是發菩提心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淨土。

第二,內在生起歡欣喜悅發願求生極樂淨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的心,而發起種種觀察憶想,思惟緣想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或圓滿報身等,全身金色清淨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種相,——相有八萬四千種妙好,——妙好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恆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攝取一切憶佛念佛的眾生。又需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七種寶物莊嚴清淨,具足種種殊勝美妙的快樂等等,關於對淨土完整的描述可參照《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所說的。時常精進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回向布施給所有眾生,願共一切的眾生往生安樂國,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麼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願門」。換言之,為了願度一切眾生的緣故,而速求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住不退轉;欣慕喜悅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故,願共諸眾生同登淨土同成正覺。

後來,智者大師自知教化眾生的因緣將要盡了,於是前往剡東的石城寺居住,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於此地。」接著命令第子鋪設床座於東邊的牆壁旁,自己則面向西方,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訶般若波羅蜜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贊《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之後,讚嘆說:「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清淨莊嚴了極樂國土,其間有流水蓮池七寶行樹等美妙的境界,其實很容易就可往生到達,可是卻很少有人具足清淨信心、願意念佛往生。地獄恐怖的火車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懺悔改過、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尚且都能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何況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薰染修習,怎麼會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教誨,以如說修行憶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加持力,往生淨土這件事,決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時有弟子請示說:「不知大師證入什麼果位,在此命終之後往生何處?」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教導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淨(圓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損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圓教的觀行即佛位)。我的師父和道友,現在已經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完之後就端坐往生,如同入於甚深禪定,享年六十七歲,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


相關焦點

  • 04-395現代 顧守合 淨土聖賢錄白話文(第四冊)
    每天學習一遍   往生西方淨土信心增強一次如需要下載內容:回復:{1}--《淨土聖賢錄》 有聲書回復:{2}--法師講經內容回復:{3}--其它有聲書更多內容:04-380民國 張母 淨土聖賢錄白話文(第四冊)04-381
  • 04-337民國 李慧芝 淨土聖賢錄白話文(第四冊)
    每天學習一遍   往生西方淨土信心增強一次如需要下載內容:回復:{1}--《淨土聖賢錄》 有聲書回復:{2}--法師講經內容回復:{3}--其它有聲書更多內容:04-320民國 戴李氏 淨土聖賢錄白話文(第四冊)04-321民國
  • 《淨土聖賢錄白話》—清 路坤、吳允升
    當時就在他弟弟的官府中,刺舌血,書寫《阿彌陀經》,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不久就告辭回家,平常自己讀書教導孩子,以修行佛道自樂。不久之後,他的兒子進入縣學,於是叫他的兒子以教學讀書養活自己。從此不問家事,一心一意地念佛,無論寒暑及生病都沒有間斷。  路坤和周光是好朋友,常常以淨土行業互相砥勵勸勉。路坤體型一向肥胖,因為努力修持刻苦精進,而漸漸消瘦。
  •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感應錄:雷鋒塔下觀音像頂放光明
    白話 宋·慧才 慧才。俗姓王,浙江永嘉樂清人,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〇〇八年)獲準剃度,年十三歲時,受具足戒,前往四明山追隨學習於法智大師。由於悔恨自己的愚痴遲鈍,因此時常持誦大悲咒。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清淨僧人,身長數丈之高,脫下袈裟披在慧才身上。第二天,蒞臨講座聽經時,豁然開悟,從前一直到現在所聽聞到的佛法,一時之間都洞徹明了。後來拜見慈雲遵式大師,以師禮來奉侍服勞,日夜精勤從不懈怠。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出家
    若其立向上志,發大菩提,研究佛法,徹悟自性,宏三學而偏贊淨土,即一生以頓脫苦輪。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則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無大志向,欲藉為僧之名,遊手好閒,賴佛偷生。名為佛子,實是髡民。即令不造惡業,已是法之敗種,國之廢人。倘或破戒造業,貽辱佛教。縱令生逃國法,決定死墮地獄。於法於己,兩無所益。如是則一尚不可,何況眾多?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圓滿家庭教育的實踐,是一般老百姓,克盡倫常,盡其職份,化育栽培聖賢之人應盡的職責。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最方便、最直接、最圓頓的修行妙法。這本書,行文雖然笨拙樸素,但是義理非常切重要害,似乎是專門為修行淨土的人說的,實際上蘊含了提倡因果報應的理論及實行家庭教育的道理。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本論》(原文、白話譯)
    >佛教以孝為本論印光法師 原著圓濤法師 白話譯它能軌範天地,塑造聖賢。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至美之德,釋迦如來乘之以證得覺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經》說:「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是人民的行為準則」。     佛陀在《梵網菩薩戒經》開示:「應當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之為戒,也名之為制止」。所以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以孝順為根本的。
  •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感應錄:念佛感見觀世音菩薩聖像
    白話 二十世紀 郭陶氏、子郭聘初 郭母陶居士。四川雲陽縣人。 (《淨土聖賢錄白話》•佛學半月刊第一二五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重排序
    藐視淨土法門而不屑修,其於《華嚴》,將復視作何等?又於《華嚴》末後歸宗一著,為復尊重之也,為復藐視之耶?此無他,蓋未詳審通途、特別法門之所以,及自力、佛力大小難易而致然也。使詳審之,能不附於華藏海眾之班,一致進行,同求往生乎!光自束髮讀書,即受韓、歐、程、朱闢佛之毒。幸無韓、歐、程、朱之才,使稍能相埒,則必致自誤誤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矣。
  • 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
  • 《淨土聖賢錄易解》 韋提希夫人、五百侍女
    此時韋提希夫人心生歡喜,讚嘆未曾得見如是不可思議之境界。心中於是豁然大悟,證得無生法忍。而五百侍女,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極樂世界。世尊為她們全部授記,皆當往生西方淨土。往生彼國後,獲得諸佛現前三昧。(觀無量壽佛經)
  • 【166】《藥師如來本願經》白話譯文
    前五為福行,第六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而行而斷迷惑證真理,渡生死海。因為菩薩六度之行的方法無窮盡無極限的緣故,又稱度無極。【佛道/菩提】:無上正真之道佛道:梵語是菩提佛道指通往無上的圓滿智慧、圓滿覺悟的方法和道路。
  • 蕅益大師:禮淨土懺文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第一之二<願文二>(十四)禮淨土懺文快聞淨土,宜速知歸。勤精進而已憾其遲,更怠緩而擬將何及。爰發懇心,共期三昧,修往生之願儀,矢七日以無雜。六時行道,四威攝心。仰叩圓悲,必垂妙應。願深求正法,不染情塵。行與志齊,道追古聖。盡舍緣務,痛念無常。八風不動,四誓莫移。乃至外護行人,並植深因,同歸淨土。師僧父母,歷劫親緣,法界靈蠢,過現有情,蒙法藏之願光。承阿彌之慈力,三障頓除,四土等淨。以此發願功德,總報三有四恩,同圓種智。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一)
  • 歷代往生咒神異事跡錄 四個感應事跡
    歷代往生咒神異事跡錄一,道珍法師傳道珍法師以講說涅槃經為業,一日於打坐時見數百人乘坐一七寶裝飾的寶船前往西方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釋劫運之由(3)
    聖賢道義,斥為迂腐。任己臆見,而為提倡。盲引盲眾,相牽入火。致令天災人禍,相繼降作。蚩蚩蒸民,誠堪憐憫。於是有心世道者,奮發大志,欲為救援。以為此等業果,皆由唯知自私自利,不知三世因果、善惡報應。以為人死神識即滅,有何靈魂,隨罪福因緣,受生於人天,及三途惡道耳。既善惡同一磨滅,何不任意所為,以期身心快樂乎?由是逆天悖理,損人利己,以及殺害生命,取悅口腹之事,熾然競作,無所顧忌。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30-232(原文及白話)
    列子論力, 多屬於機械變詐之才智, 聖賢之所不言。聖賢所言者, 皆克己復禮之修持也。「唯聖罔念作狂, 唯狂克念作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木從繩則正, 後從諫則聖。」「惠迪吉, 從逆兇, 惟影響。」「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欲寡其過而未能。」「假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人皆可以為堯舜。」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誡具足信願(1)
    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淨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
  • 追求極樂淨土的10個原因,建設人間淨土,需要的8個條件!
    人間淨土必須具備8個條件:1.現代社會問題很多,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環境亂,空氣汙染。因此,美化、清淨生活環境,從家庭到社會沒有髒亂、汙染,是人間淨土的第一個條件「國土沒有環境的汙染」。2.現在的社會,可以說人民的物質、經濟生活都很富有,只是有些人不知道經濟、物質是要從勤勞及結緣裡慢慢獲得,總希望一下子就能發財、富貴,所以竊盜等破壞了淨土的形象。在人間淨土裡,經濟是淨化的,沒有財產的佔有,只有均富的日用。所以,人間淨土的第二個條件是「經濟沒有財產的佔有」。3.天生我材必有用;無用,有時更是大用。
  • 東土韋提希:隋朝獨孤皇后往生淨土,異香滿室,天樂振響
    一下子贏得滿朝歸心,這為新生的隋楊政權樹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 獨孤皇后少年時代父母雙亡,這是她人生難以釋懷的遺憾。《北史》載:後早失二親,常懷感慕,見公卿有父母者,每為致禮焉。 隋文帝即位之後,為了補償妻子的心事,給予了嶽父獨孤家族和嶽母崔氏家族很高的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