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與爭鳴》專稿⑥丨重大疫情下「陌生人社會」的理性與秩序回歸

2020-12-24 東方網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檢驗。針對疫情防治中呈現的一些新現象、新問題,社科理論界積極發聲,貢獻屬於學人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編輯部於今年1月28日在全國社科學術界,率先推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野下的抗擊新型肺炎」主題徵文。並與東方網評論頻道合作,從徵文中選取部分文章組成專欄予以刊發,希望引發更多思考。


  隨著武漢新冠肺炎的蔓延,2020年的鼠年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註定載入史冊、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國際命名COVID-19。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新冠肺炎,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步伐不斷推進,我們由熟人社會邁入了「陌生人社會」。因新冠病毒來源不確定性、傳染性、新冠肺炎沒有很好的藥物治療、病毒致死性等因素加劇了人們的恐慌、焦慮,出現了一些散布謠言、瘋狂購物、封路封村封門等非理性行為,並一度致使社會失序,如何讓人們回歸理性?讓社會規範有序?讓國家治理有效?這些無不引人思考。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新冠肺炎染病人數的增加,各種「據說」「網傳」的不實信息也在此時趁虛而入,刺激著大家的緊張情緒。根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類謠言及其熱度,騰訊新聞較真平臺與騰訊指數、騰訊公益聯合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十大謠言榜」,人們通過微信、微博、QQ、快手和抖音等自媒體散布著謠言,在宣洩不滿情緒的同時,更多的是對疫情表現出緊張、焦慮,對諸多不確定性的擔憂,對生命安全感缺失的惶恐。當人們看到虛假信息或謠言後,更加劇了人們的緊張焦慮。如果身體出現咳嗽、頭疼等不適症狀,可能會懷疑自己也得了「新冠肺炎」,想去醫院怕被隔離,不去還怕不是普通感冒。有的人聽見「湖北」「武漢」四個字都感到恐怖、窒息,有的地方甚至不接待外來的「湖北」「武漢」人,對於返回的「湖北」「武漢」人封門封戶。

  重大疫情下「陌生人社會」的理性回歸

  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城鎮化導致交往活動和人際關係的分離。人們在甲處工作,乙處居住,丙處消費,丁處休閒,每一種活動都牽扯到一組相互分離、互不相干的人群,因為彼此陌生而相互分離,社會認同和社會互助難以形成,社會整合度隨之降低,熟人社會的道德輿論導向被「陌生人社會」的冷漠、放任、謀私、侵害所替代。重大疫情下,作為低層次的身體安全需要異常迫切、強烈,人們出現了一些非理性心理、行為。

  對疫情由茫然、無視到關注、重視,理性科學日益深入。陌生的疾病,被感染的恐懼,給疫區的人們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重大疫情下「陌生人社會」中的人們愈發表現出防範的眼神、焦慮的心態來面對「來歷不明、形跡可疑」的陌生人。經歷了瘋狂搶購「雙黃連」之後,人們沉寂了許多,開始理性聽從政府的組織,單位和社區的安排。每個人都要保持理性的頭腦,不僅要保護好自己,還要管好自己,不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每個人保持理性參與,科學應對。

  對疫情由惶恐、不安到沉著、淡定,安全感得以提升。隨著全國的確診病例出現了數天連降、清零,一些磷酸氯喹、已治癒者血漿、清肺排毒湯等對新冠肺炎患者已起到不錯療效,死亡人數在逐步減少。民眾對新冠肺炎感染治癒可能性判斷提高,新冠肺炎防控措施的升級提高了民眾的安全感。「隔離病毒,不能隔離愛」。以網際網路為平臺,建立一批以醫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為主的專家型「志願者」服務團隊,針對疫區死亡家屬、重症、確診、疑似、醫學觀察、隔離患者以及正常人群等不同群組制定「一組一策」「一人一方」的防禦方案、諮詢對策,有助於減輕一線醫護工作者的壓力,同時降低疫情蔓延的風險。

  對疫情由疑病、消極到正視、樂觀,情緒狀態得以好轉。隨著全國31個省市拉響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警報,多措並舉、全民參與、全員抗疫,人們信心得以提升,認為自己所在社區被染病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在疫情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情緒也隨之發生變化,身心狀態調整好後,在遵守規定做好防護的情況下需要回歸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即使不能去單位現場辦公,在家通過網絡、電話、視頻等也要把本職工作做好,為社會儘快恢復到正常軌道做好準備。

  對疫情由信謠、傳謠到尊重事實、傳播權威,法律道德「雙翼」啟動。人們對信息的辨別也更加理性,不再更多的相信「熟人」,而相信官方主流媒體。「陌生人社會」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使基於熟人社會信任基礎上的安全感消失。當人們沒有安全感之後,便無法分清社會良莠不齊的信息,不能維護自身的安全。網絡謠言的產生一方面是人們為了宣洩緊張、不滿情緒,是一種心理平衡的手段,也是一種內心訴求,需要政府能理性認真對待,對於人們的客觀合理訴求應及時有效回應,給予恰當解決,使其回歸理性、回歸現實。

  重大疫情下「陌生人社會」的秩序重建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新冠肺炎十大謠言進一步刺激了人們的消極情緒,使其更加恐懼、焦慮,甚至憤怒,致使社會信任受損,社會秩序擾亂。重大疫情面前,人們需要更多的是真實性信息和政府強有力的方案、舉措。因此,通過制度化規範、道德性約束、科學化防範、文明化提升,使社會秩序恢復,積極健康發展成為時下重要任務。

  制度化規範:戰勝疫情的基石。成熟完善的制度可以增強人們行為的可預見性,提升安全感,減少因陌生而導致的焦慮不安,使人們心理安穩、行為有序。要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快速應急機制、覆蓋全社會的信用檔案。只有建立成熟、系統、科學有效的應對預案,才能有效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才能使我們的制度更加完善、鞏固和優越,才能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道德性約束:戰勝疫情的基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公民道德建設。體現了全黨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訴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相一致,與華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人類傑出文明成果相契合。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內化為人們的心理認知和日常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真正進駐人們的內心深處,才能在實際中促進「陌生人社會」發展,促進重大疫情的平穩有序。

  科學化防範:戰勝疫情的關鍵點。我們面臨百年發展未有之大變局,處於時代大發展大變革時期,未知的疾病、重大的疫情最終還是要靠科技、科學來應對。這次疫情也暴露了我們一些管理體系不成熟不完善之處,「陌生人社會」處於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政府的決策逐級逐層請示匯報難免有些延後,垂直的科層體制需要融合扁平化管理思想,便於快速處理緊急事項。在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全國一盤棋,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同時應賦予地方政府適當的抉擇權,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

  文明化提升:戰勝疫情的起點。如果說封城、封路、封村、封戶是應對疫情的「硬核」措施,那麼全民文化素養的提升將是戰勝疫情的真正「軟實力」之「硬核」。一個國家整體國民素養、文明程度的提升是一個國家發展強大的根本。只有每個公民的文明素養都提升了,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們人類自身,才能敬畏大自然、杜絕食用野生動物、減少不文明行為,才能提升理性思維、科學認識疫情、快速戰勝疫情。

  (作者分別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探索與爭鳴》專稿⑨丨公共事件集體記憶的共時書寫——新媒體...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檢驗。針對疫情防治中呈現的一些新現象、新問題,社科理論界積極發聲,貢獻屬於學人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編輯部於今年1月28日在全國社科學術界,率先推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野下的抗擊新型肺炎」主題徵文。
  • .| 劉國恩——流行病下的經濟與健康:下一步更理性的應對與措施?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第二屆歐洲論壇 | 劉國恩——流行病下的經濟與健康:下一步更理性的應對與措施?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部副主任劉國恩從醫療衛生領域對新冠疫情的影響展開了深入分析和探討,並發表題為「流行病下的經濟與健康:下一步更理性的應對與措施?」的演講。
  • 澳門通過疫情「大考」 社會秩序穩步恢復
    新華社澳門12月26日電題:澳門通過疫情「大考」 社會秩序穩步恢復新華社記者王晨曦回顧澳門近一年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歷,從最初的嚴防死守、娛樂業停擺,到之後的恢復與內地通關、防疫常態化,本地新冠肺炎疫情已保持近9個月「零確診」、無死亡病例、無院內感染、無社區傳播的紀錄。
  • 維護良好秩序 從身邊小事做起(來信綜述·面對疫情,我們怎麼做⑤)
    3月14日,安徽省滁州市市場監管局食品藥品稽查支隊執法人員在社區宣傳如何識別真假疫情防護用品。李曉村攝(人民視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凝聚起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
  • 疫情中的我們如何信任陌生人?「三立」加「兩立」
    我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每天都可能接觸很多的陌生人,而對陌生人初接觸的態度方法,相信大家都各有心得。但不得不說,這疫情前後,有些方法論還是得調整的,下面就一起來探討下。「行如風,立如松」,以此看作風。我們希望和陌生人取得信任關係,這裡面的假設是,雙方都應該是守信之人。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是個騙子,那顯然就「所託非人」了。所以,我們不管是人際交往還是尋求幫助,都要有一定識人之明,不然白白浪費了時間不說,後續也無法展開甚至帶來損失。就本人而言,在疫情前,謹守「三立」,從作風,互助,誠信三個方面和陌生人接觸。
  • 專訪康希諾生物董事長:疫苗是讓社會回歸正常秩序的關鍵工具
    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很大程度上是讓社會回歸正常秩序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工具文|《財經》記者 趙天宇 編輯|王小自從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信息發出後一個有效的疫苗,實際上是讓大家放鬆,是讓社會回歸正常秩序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工具。」宇學峰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怕病毒突變?疫苗可以更新換代《財經》:你是如何選擇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路徑的?
  • 生活重啟|社會經濟秩序穩步恢復 四川達州通川區全域按下「重啟鍵」
    作為「低風險地區」,達州市通川區已全域按下「重啟鍵」。目前,通川區的餐飲、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行業逐漸復甦,全區重大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也開始有序、穩步推進,人們的生產生活正慢慢回歸正常。市民最直觀的感受是,通勤「早晚高峰」回歸,早餐店、火鍋店等紛紛開門,城市又有了「煙火氣」。
  • 張文顯:構建智能社會的法律秩序
    卡理斯瑪支配型是以「卡理斯瑪」(超凡人格魅力)為合法性(正當性)基礎,人們對支配者個人及他所啟示或制定的道德規範或社會秩序之超凡性、神聖性、其英雄氣概或非凡特質的獻身和效忠精神表示認同、確信和崇拜。法制支配型是以理性為其合法性(正當性)基礎,人們確信法令、規章必須合於法律,以及行使支配者在這些規定之下有發號施令之權力。
  • 賈慶國:疫情加速世界秩序重構 去全球化走不通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賈慶國:疫情加速世界秩序重構,去全球化走不通這次疫情既有加速去全球化的趨勢,也有繼續推動全球化的趨勢。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多深,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在賈慶國看來,這次疫情既有加速去全球化的趨勢,也有繼續推動全球化的趨勢。中國在處理中美關係時要務實理性,「要考慮怎麼使兩國關係相對穩定,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合作。」賈慶國指出,這次公共衛生危機將加速世界秩序重構的進程,也進一步說明了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彆氣,你理性一點!」
    來源丨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作者丨熊珂偉 編輯丨大大 理性或情緒:戰爭 自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無論是疫情本身,還是社會運作,都給每個人在生理健康上
  • 【中國網評】出離理性:疫情下的美國對華關係時間軸
    梳理疫情在武漢暴發至今的時間軸,污衊中國瞞報疫情數據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在疫情和疫情之外,美國從未有片刻停止對中國的暗算和「黑手」。1月23日,疫情告急,武漢「封城」。5天後,美國國會眾議院審議通過「2019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向「藏獨」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
  • 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2020·年終專稿)
    歲末之際,本報從今天起推出「2020·年終專稿」系列述評,聚焦大變局下中國與世界的深度互動,回顧特殊年份負責任大國的勇毅擔當,矚望後疫情時代世界的發展走向。2020年,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人類航船遭遇激流險灘。巨大挑戰,考驗人類破浪前行的意志和能力。風高浪急之時,更要把準方向。
  • 薛瀾:疫情是中國進入現代風險社會的一個「成人禮」
    在薛瀾看來,這堂風險社會啟蒙課以後,要完善國家風險治理體系,「如何從制度上進行改革,激勵地方政府從被動的應急管理轉變到主動的風險治理,是一個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是時候直面風險社會了《財經》:作為一次突發公共衛生危機,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諸多問題。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這次疫情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 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反應與應對方法,我們邀請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主任姜榮環解答官兵關心的問題——  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十分嚴峻
  • 疫情啟示錄:重大疫情發生後潛在輿情風險評估及防範(上)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夾雜各類亂象,攪動輿論,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將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內容優勢,給出「人民解讀」、「人民方案」,推出策劃《疫情啟示錄》,陸續從金融科技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區塊鏈技術解決公益信任問題、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效能、重大疫情中如何做好信息的發布、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重大疫情發生後潛在輿情風險如何評估及防範、重大疫情中的謠言處置機制、重大疫情中的新聞直播的挑戰、
  • 湖南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
    ,最大程度地減輕疫情的危害,保障我省養殖業健康發展,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進出口貿易和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省防治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在應急狀態下即為省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指揮部。指揮部具體職責是:研究決定全省重大動物疫情防治工作有關問題;統一指揮全省重大動物疫情的處置工作;部署和總結年度防治工作;具體實施本預案;督促有關部門、下級人民政府落實本預案;指導監督市州指揮部的應急工作;完成省應急委交辦事項。
  • 世界和平論壇丨疫情如「一道閃電」,照出缺乏世界秩序的現實
    本次特別會議主題為「後疫情時代:中國與世界」。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多個國家的前政要、智庫負責人和戰略家們針對當今世界人類所面臨的新安全挑戰進行討論,提出建設性方案,努力推動國際社會的安全合作。在會議議程中,多國專家首先探討了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變遷。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西方音樂中的理性與感性如何從鬥爭到調和丨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
    「啟蒙運動意義上的理性有一個重要特徵,這就是:相信經驗、要求與現實生活發生關係,這樣一種思想的背後是相信人的理性的巨大作用。」那麼,在這種理性思潮影響下的音樂,自然也就朝著理性邁進了一大步。 第三種足以體現音樂內容理性的體裁是歌劇,以馬斯卡尼的真實主義歌劇《鄉村騎士》為例,該作品選擇了現實生活中的題材,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 以上三種音樂體裁的作品都涉於現實,並且反映社會,如此一來,原本感性的音樂便被提升到了可物象化和概念化的理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