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2門炮守橋,還缺炮彈?真實志願軍,高炮彈藥放開打

2021-01-18 騰訊網

浴血三八線168

作者:風千裡

高射炮兵苦在平時,冬天生蚤子,夏天起痱子。敵人來了放下碗就打,打完再回去吃。三年沒睡一個安穩覺,沒吃一個溫飽飯……(敵人)飛機總是投閃光彈,一投地裡一片白,一滅黑得啥也看不到,不少人得了夜盲症。」

——原志願軍高射炮兵部隊戰士李維波,多年後回憶起在抗美援朝戰爭當高射炮射手時的日日夜夜

對於高射炮和高射機槍這類的防空武器,我軍其實並不陌生,早在抗戰初期的1938年,八路軍120師就曾從南京方面獲得了6門購自丹麥的麥德森20毫米高射機關炮(Madsen20mmcannon)。但因為對防空作戰缺乏認識,八路軍當時主要將其平射用以對付敵軍裝甲車輛,加上彈藥嚴重不足,並沒有在敵後抗戰中發揮什麼作用。

我軍真正開始成建制使用防空武器,則是在抗戰結束後。當時的東野搜羅了大批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遺棄的防空武器,數量最多的是11式75毫米高射炮,88式75毫米高射炮,96式25毫米高射機關炮,98式20毫米高射機關炮。這些日制炮數量可觀,且剩餘彈藥大,完全可以應對成建制的高射炮部隊高強度作戰使用,而歷經抗戰的洗禮,我軍對來自空中的威脅也十分重視,因此在1945年11月1日,我軍首個防空部隊在本溪成立,即遼東軍區高射炮大隊(下轄3個高射炮連),主要裝備88式高射炮、98式高射炮等日制武器。

在解放戰爭時期,初生的高射炮部隊規模迅速擴大,到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時,我軍已經成立了5個高炮團(全部部署在東北),並在東北野戰軍內專門成立了高射炮指揮部,統一指揮部隊的野戰防空任務。

八路軍120師裝備的一門丹麥產麥德森20毫米高射炮,目前還有一門保存在軍事博物館

瑞典產的博福斯M-1929型75毫米高射炮也被我軍少量繳獲

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推進,昔日蔣軍曾裝備的各型高炮也成批落入我軍之手,有購自美國的M-1式40毫米高射炮,有德械師曾使用國的Flak-18型37毫米高射炮,英國產德維克斯M-1931型76毫米高射炮,還有瑞典產的博福斯M-1929型75毫米高射炮,單是高射炮就有來自英美德法瑞丹等多達6個國家的產品,要是算上高射機槍,其型號來源更是龐雜。這樣堪稱萬國牌的裝備,不僅給彈藥補給和後勤維護帶來相當大的麻煩,高射炮兵的統一訓練也會面臨很大困難。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高炮部隊裝備的日制88式75毫米高射炮

軍事博物館館藏的一門日制96式25毫米高射機關炮

新中國成立伊始,蔣軍空軍頻頻從東南沿海侵入內地領空,對包括上海、南京等重點城市實施空襲,我城市防空壓力空前巨大,而已經部署在城市周邊的各高炮團卻只能依靠日制高射炮艱難成起防空作戰的一片天。至於那些從蔣軍手中獲得的萬國牌裝備,卻因彈藥和數量不足只能閒置一旁。

1949-50期間,我防空部隊雖然配合新成立的空軍有力地打擊了來犯敵機,自身也承受了不小的損失,日制88式75毫米高炮射速慢,精度差,目標又大,極易成為敵機的靶子,而98式25毫米機關炮威力又不足,加之缺乏防空預警系統,單是上海防空作戰期間,負責保衛上海的四個高炮團就付出了數百人傷亡的慘痛代價。更新裝備,強化訓練,就成了高炮部隊的當務之急。

先期入朝的高炮部隊,仍然裝備日制88式高炮

新中國成立後,與蘇聯籤署了進口蘇制防空武器的協議,隨後新銳的蘇聯高射炮和高射機槍以及成批的彈藥配件開始進入我國的防空部隊。我軍從蘇聯購買數量最多的防空炮有兩種,一種是1939式61-K型37毫米高射機關炮,射速快,精度好。主要負責中低空防空任務。另一種是1939式52-K85毫米高射炮,這種大口徑野戰高炮擁有優良的內外彈道性能,射程遠,彈藥威力大,是中高空防空的利器。

除此之外,我國還引進了少量蘇制C-60型57毫米高射炮和1949式100毫米高射炮作為補充。同時,蘇軍在二戰時期大量使用的各型高射機槍也開始加入我高炮部隊的裝備序列,比如ZPU-4式14.5毫米四聯裝高射機槍,DShK12.7毫米高射機槍等。在接受蘇制裝備的同時,我軍也在瀋陽成立了專門的高射炮兵學校,為新成立的10個高炮團培訓炮手。

正在運輸中的志願軍高炮部隊,已經換裝蘇制高炮

就在我軍高炮部隊還在華中和華南對付蔣軍空軍的時候,朝戰局勢急轉直下,美聯軍迅速北上鴨綠江。相比於蔣軍空軍,美國的航空力量更是武裝到牙齒,面對強敵,我軍高炮部隊沒有絲毫退縮,在戰火逼近國境線時,我軍急令在中南和華東軍隊作戰的4個高炮團先期赴鴨綠江畔布防,保衛東北邊境城市和交通線路的安全。

這4個高炮團還裝備著老舊的日制高炮,面對屢次闖入我領空的美軍先進戰機根本無力招架,因此到了1950年8月,我軍又提出擴編18個高炮團,並從蘇聯追加購買540門各型高炮,同時針對高炮部隊技術門檻高的特點,在全國範圍內緊急動員大批有文化有一定數理知識的青年報名參加防空部隊,一時間響應者如雲,大批知識青年來到部隊開始了高射炮訓練。

正在維護蘇制85毫米高射炮的志願軍高炮部隊官兵

使用蘇制37毫米高射機關炮向敵機開火的志願軍高炮部隊

1950年10月,志願軍正式入朝參戰,但當時可供調配的高炮部隊極為有限,東南沿海依然處在蔣軍空軍威脅之下,需要相當部分的高炮力量留守,當時隨第一批志願軍入朝的高炮部隊只有一個高炮第一團的3個連而已,隨後又從上海防空力量中硬擠出4個高炮連(隸屬於高炮第14團)赴朝支援,但顯然是杯水車薪。志願軍空軍當時未形成力量,這僅有的幾支高炮部隊,幾乎就是志願軍面對敵機時能拿出的所有反制力量。

這批仍然普遍裝備88式75毫米高炮的部隊,面對的卻是以F-84,F-86,F-80和P-51戰機組成的空襲部隊,特別是F-86和F-84這兩款噴氣式戰鬥機,速度遠超老式活塞螺旋槳式戰鬥機,75毫米高炮無力是射速、射高均難以對其構成威脅。而除此之外,半島北部崎嶇的山路也讓高炮部隊的機動大受影響,加之部隊缺乏在空襲條件下轉運器材和隱蔽的經驗,入朝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志願軍已經有三個高炮連因空襲,交通事故等原因失去戰鬥力。而就在官兵們還來不及沮喪時,高炮部隊就迎來了他們的首戰。

【志願軍高炮部隊的老對手美國F-84噴氣式戰鬥機,因與F-80一樣在翼尖處裝有副油箱,形似挑著郵箱的扁擔,而與F-80一道被志願軍高炮手形象地稱為「油挑子」】

美空軍的F-86則被志願軍戲稱為「吊死鬼」

1950年11月2日,美空軍一支由4架F-84和4架P-51戰機組成的編隊飛臨我軍在雲山的陣地上空。部署於鷹峰洞的高炮第一團3個連立刻進入戰鬥狀態,75毫米高炮高高揚起,向美機發出怒吼,但我軍射手很快發現按照常規的作戰方式,以88式高炮慢吞吞的裝填速度和有限射高,根本無法對敵機構成威脅,特別是對F-84這種噴氣式飛機,炮手還在費力調整射擊諸元時,F-84已經完成一次俯衝揚長而去。

萬般無奈之下,高炮18連官兵急中生智,將射擊距離縮短到只有1800米,炮彈引信的信管裝定在4秒(即炮彈離開炮口4秒就爆炸,以日軍75毫米高炮的操作標準,這種做法形同自殺)。就是採用這種近乎和飛機拼刺刀的冒險做法,18連一個齊射,就將一架俯衝而來的F-84擊落,成為高炮部隊入朝以來的開門紅。在雲山之戰期間,高炮1團以同樣的戰法又先後擊落敵機1架,擊傷10餘架。首戰成功終於讓接連受挫的高炮部隊士氣大振。

抗美援朝後期,一名志願軍高炮手目睹一架被擊中的美軍戰機墜落

除了37毫米和85毫米高炮外,DShK12.7毫米高射機槍也是重要的防空火力補充

這種冒險的打法,固然體現了志願軍高炮部隊官兵極大的勇氣,但畢竟只是依靠舊裝備的權宜之計,不可能成為固定戰術。隨著蘇制高炮的大批到來和新銳力量的補充,志願軍的防空力量逐步形成規模,1950年底,又有4個裝備37毫米高射炮的高炮團入朝加入戰陣。到次年初,在朝的高炮團又先後擴編成高炮師。到第五次戰役結束,雙方在三八線一代形成對峙時,志願軍的高炮部隊已經擁有4個高炮師,另有3個高炮團以及40餘個獨立高炮營。

這些部隊除了擔負野戰防空任務外,還要肩負交通要道,橋梁,機場和城鎮的防空任務,在志願軍空軍尚無力顧及的地方,高炮部隊當仁不讓地成為粉碎敵軍空襲的中堅。1952年美軍重兵攻打上甘嶺時,出動大批飛機為地面炮火提供引導和校正,得知這一情況,高炮部隊緊急出動,連續幹掉多架前來低空偵察的敵機,硬是逼著美機抬高飛行高度以躲避密集的炮火。而在美國的F-86和F-84帶彈前來空襲時,志願軍高炮編織的密集火力網又讓他們損失慘重。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被高炮幹掉和擊傷的美軍飛機居然多達270架,其中高炮601團更是在一周時間內接連拿下14架敵機,效率之高可謂空前絕後。

到了戰爭後期,志願軍高炮部隊無論裝備還是彈藥都已相當充裕

而到了1953年的金城戰役期間,志願軍的防空部隊,無論是裝備水平,作戰技術還是彈藥規模,都已是登峰造極,像電影《金剛川》中僅以兩門高炮守衛橋梁的窘迫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炮手們也不可能會數著僅有的炮彈,以近乎狙擊的方式打擊來犯的敵機。多門37毫米和85毫米高炮輪流向空中傾瀉彈藥,在天空中形成巨大的彈幕,才是這一時期志願軍高炮部隊真正的作戰狀態。

相關焦點

  • 討論點《金剛川》的軍事層面,看似不合理才更彰顯志願軍奇蹟
    所以說,這一系列因素導致了在金剛川的戰鬥中,雙方都沒有太多的牌。少數能拿出來的大牌,數量也很少。所以,美軍的榴彈炮要省著點用,它就不可能對志願軍可能潛伏區域進行飽和式轟炸,而在志願軍高炮陣地存在的情況下,美軍轟炸機也不敢貿然出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美軍榴彈炮陣地沒有在志願軍後續修橋過程中持續密集轟炸,說白了,都是因為彈藥有限。
  • 《金剛川》:那座打不垮的橋
    是因為當時志願軍明確規定,「不準對空射擊打飛機」,理由是輕武器對空射擊不僅打不下飛機,反而會暴露地面目標,從而招致敵軍更準確的轟炸。這是志願軍在入朝參戰初期用鮮血換來的教訓。《金剛川》裡,確也有類似情節展現。
  • 金剛川吳京炮兵班被美軍戰鬥機打碎,20毫米炮彈威力有那麼大?
    2門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大戰美軍戰機,並取得了擊落2架「海盜」戰鬥機的輝煌戰績。片中它在對地攻擊時使用的正是4門20毫米機炮,安裝在飛機機翼上,每側2門,每門備彈231發。當時一群美軍士兵正爬上一輛癱瘓的虎式坦克,意圖消滅裡面的車組成員,突然遭遇德軍一門20毫米高炮的襲擊。頃刻之間,虎式坦克上的美軍士兵就被20毫米炮彈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殘酷洗禮,被打得支離破碎肢體四濺,無一倖存。
  • 《金剛川》只是志願軍後勤保障的縮影
    敵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在該營3連陣地爆炸,3班的37高炮炮位瞬間被火海吞沒,炮上的偽裝全部被燒毀,有五六名炮手受傷,只剩下多處被燒傷的一炮手劉四還在炮上。他先撲到瞄準座上,盯著瞄準鏡轉動方向輪,找好方向,接著又撲到二炮手的位置,雙手控制射擊仰角,腳踏發射開關,壓進炮膛的炮彈呼嘯著直奔敵機。一陣巨響,一發炮彈正中敵機腹部,墜落到附近的山坡上。其餘敵機見勢不妙,掉轉機頭逃跑。單人單炮擊落敵機,劉四創造了志願軍高炮部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紀錄。戰後,志願軍總部為劉四記一等功。但這只是敵機的第一次空襲。
  • 志願軍的豐碑——評電影《金剛川》
    剛受邀看完#電影金剛川# ,說實話超出預期。去之前我以為是大場面戰爭片,實際是圍繞一座橋,過橋,護橋,炸橋,修橋,中美四個視角講述一個故事,故事創作的非常好,情節緊湊全程2小時無尿點。影片中沒有高級領導,沒有高大全的人物,通過基層士兵的視角,講述了抗美援朝中敵人的強大和我軍的無畏信念、犧牲、保家衛國的勇氣。
  • 被《金剛川》隱藏的志願軍看家本領
    而那個真正賦予我軍「根和魂」、確保我軍打得贏不變質的東西,卻在這些影視作品中統一「被隱藏」了。沒錯,我說的就是那個真正造就培養了千萬名「特殊材料製成的人」的我軍政治工作。下面,就讓我們一邊講電影,一邊結合《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政治工作經驗彙編》這本真實史料,看看當時真正戰場上的高炮部隊是怎麼通過政治工作來確保勝利。
  • 看完《金剛川》,還可以期待《長津湖》
    》電影裡的關於橋,和高射炮,包括美軍的真實歷史事實。然後我現場就開始搜資料看,有興趣可以看看的資料書,描述比較樸素真實的要在金剛川過橋的其實是志願軍的汽車和炮車而且,橋也不止這一座,以下是從其他地方看到的資料:在水面寬、流速小的地段,又鋪設了一條水下便道,晝夜通行。他們還利用美國佬送來的飛機副油箱,架起了空中滑行吊鬥索道,保證單兵飛渡金剛川。就算電影中,被炸來炸去的橋實際上也是沒有橋面的:為了免除洪水威脅,同志們架起了一座高水位橋。
  • 講武談兵|血戰到底的底氣:談電影《金剛川》中的志願軍武器
    之後,隨著蘇聯提供的大批武器裝備陸續運回國內,志願軍高炮部隊迅速換裝蘇制高炮,並且大幅擴編。當時,蘇聯提供的高炮型號主要有三種,包括:M1939型85毫米高炮、M1931/1938型76毫米高炮以及M1939型37毫米高炮。其中,數量最多的為M1939型37毫米高炮,多達956門,其次是M1939型85毫米高炮(120門)。
  • 《金剛川》票房破6億,熱映背後,莫忘抗美援朝這段悲壯史
    《金剛川》取材於1953年抗美援朝最後大決戰——金城戰役影片講述修橋工兵為了保障部隊通行,用血肉之軀築起生命之橋,劇中演員賣力的演出詮釋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志願軍戰士不畏生死的悲壯慘烈《金剛川》的故事原型中,抗美援朝志願軍連長張振智,不屈不撓的帶領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了被反覆轟炸的橋。在影片中,這座橋遭遇了四次轟炸。而在拍攝現場,整個劇組遭遇了丹東百年不遇的颱風,導致這座橋三次被淹沒,劇組不斷重複的工作也是修橋2. 有人認為單人操作高射炮不可能,然而張譯單人操作的原型,正是志願軍高炮兵英雄劉四。
  • 無論怎樣評價《金剛川》,「人橋」都是悲壯的一幕,值得細細品味
    電影《金剛川》就是表現這段真實的故事。護橋武器是電影中展現的兩門高射炮。在護橋戰鬥中,張飛用自己的「權利」拿到「主攻炮」的危險位置,把關磊安排到安全地帶的「隱藏炮」位置。在第一次遭遇空襲時,謹小慎微的張飛為了節約彈藥,不輕易射擊。性格急躁的關磊坐不住了,他擠下張飛,連發數炮,擊落一架敵機。
  • 《金剛川》單人單炮擊落美軍戰機不真實?不!我軍真有這樣的英雄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在最近上映的電影《金剛川》中,志願軍高炮部隊作為三個章節的其中一章,可謂是濃墨重彩!而電影裡最激烈的對抗,也發生在美軍戰機與志願軍高炮班的對決中。美軍在夜間出動了F4U-5N「海盜」夜間戰鬥機,對守衛金剛川工程橋的志願軍高射炮陣地進行空襲,彈雨甚至將志願軍戰士的軀體打碎,而張譯、吳京飾演的高射炮兵戰士則操作2門單管37毫米高射炮,發出了不屈的怒吼。這段場景非常感染人,讓人們感受到我志願軍戰士在技術裝備落後的情況下表現出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 《金剛川》——藝術與史實(上)
    李承晚集團不但宣布南韓退出停戰談判,還在6月17日晚突然強行扣留四個戰俘營的朝鮮人民軍戰俘2.7萬餘人,編入南朝鮮軍隊,有意製造了破壞戰俘遣返協議的事件。為了促使美國在板門店談判儘快籤字,志願軍總部決定發動金城戰役。為保證在指定時間完成向金城前線輸送兵力和物資的目的——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志願軍戰士以血肉之軀架起金剛川上的「工兵橋」。
  • 《金剛川》:血肉和精神鑄就通往勝利之橋永不坍塌
    這部命題作文式電影,儘管是名導管虎掛帥出徵,可8月才開機拍攝,原定10月25日首映的,竟還提前了兩日上線,自屬應景獻禮類作品,能趕出來已屬借力中國電影工業突飛猛進的技術。不曾想,兩小時的沉浸後,發現《金剛川》超我預期良多。見多識廣的人都在說,該片分等待過橋的士兵、前來偵查毀橋的飛行員和防空警戒護衛的高炮排等幾個視角拍攝的手法,是師從國外大片《敦刻爾克》,甚至還說抄作業都抄得不像。
  • 從《金剛川》到老電影《橋》:趕走侵略者何惜用血肉築起長城
    抗美援朝熱血電影《金剛川》從還沒上映就已經點燃了大家的愛國熱情,九十分君也抽時間接受了一回愛國教育。是的,為了和平,不管哪個國家,都不乏「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英雄。而就像《金剛川》中,張飛帶戰士們葬下關磊帶的一個高炮班,青山處處埋忠骨,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獻身烈士197655人,有的英魂至今仍遺留異國。還真是——太平本是英雄定,未見英雄享太平!
  • 《金剛川》4大淚崩時刻,你哭了幾回
    電影《金剛川》講述了抗美援朝中的一段戰爭往事:從1953年7月12日開始,至13日凌晨5:07主力軍全部過江為止,為了確保大部隊在6點前順利過江到達金城主戰場,志願軍們冒著美軍戰機輪番轟炸的危險,一次又一次搶修金剛川上的工兵橋。
  • 影視推薦|《金剛川》被遺忘的英雄志願軍!
    有人說《金剛川》不就是把一個故事重複播放了三遍嗎?不,在我看來《金剛川》三個視角講述一個故事的方式非常的高級! 2 張飛關磊兩人多用口哨來交流,每一次的哨聲都有特別的含義。 在關班長打完所有炮彈後,拿起信號槍照亮敵機,是為了讓張飛的隱藏炮位可以把敵機打下來,那時他吹響的最後一聲口哨其實是在告別,他在給張飛說,兄弟,接下來到你了。
  • 歷史比電影《金剛川》更慘烈,2500枚炸彈都沒炸毀「生命之橋」
    金剛川上,千枚炮彈都炸不毀的橋歷史上參與金剛川修橋作戰的英雄叫張振智,他是江蘇省東海縣人。當時,金城前線那條叫金剛川的河爆發了一次慘烈的大戰,河上本來有一座大橋和一座人行橋,敵軍為了阻止志願軍過河,出動飛機將兩座橋炸斷。金城戰役打響後,志願軍部隊後勤物資必須經過這裡運抵前線,沒有了橋,就等於切斷了前線部隊的生命線。
  • 志願軍打擊敵機的「英雄兵器」,蘇制37毫米高射炮
    近日,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影片《金剛川》上映,片中美軍飛機和我志願軍高炮部隊圍繞一座浮橋,展開了炸橋與守橋,鬥智鬥勇的血與火的較量,戰鬥打的異常悲壯,最終志願軍取得了擊落兩架美軍
  • 金剛川戰鬥遠比電影激烈!戰士守橋80餘晝夜,迎敵黑寡婦和洪水
    圖片:電影《金剛川》是圍繞這座橋來展開的,戰史上的金剛川大橋遠不是這樣的小木橋。 三連需要在8天內,在60多米寬的金剛川上建造起一座能夠通行卡車、炮車的橋梁,任務很艱巨! 要架橋就要先伐木,由於敵人已經盯上了金剛川巖裡渡口,一開始就在周圍山上進行炮擊,還不時派出戰機進行對地攻擊。
  • 我眼中的《金剛川》與韓戰
    此片我認為導演想從整體上展現韓戰期間我志願軍所遇到的種種殘酷挑戰與志願軍戰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跨度從1950年戰爭之初到1953的戰爭之末,但有大雜燴之嫌,原因有三:1. 彈藥: 志願軍有三怕,怕缺彈藥,怕吃不上飯、怕受傷,但分階段,分場合。影片一開始就突出了第一個怕,沒有足夠的高炮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