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線168
作者:風千裡
「高射炮兵苦在平時,冬天生蚤子,夏天起痱子。敵人來了放下碗就打,打完再回去吃。三年沒睡一個安穩覺,沒吃一個溫飽飯……(敵人)飛機總是投閃光彈,一投地裡一片白,一滅黑得啥也看不到,不少人得了夜盲症。」
——原志願軍高射炮兵部隊戰士李維波,多年後回憶起在抗美援朝戰爭當高射炮射手時的日日夜夜
對於高射炮和高射機槍這類的防空武器,我軍其實並不陌生,早在抗戰初期的1938年,八路軍120師就曾從南京方面獲得了6門購自丹麥的麥德森20毫米高射機關炮(Madsen20mmcannon)。但因為對防空作戰缺乏認識,八路軍當時主要將其平射用以對付敵軍裝甲車輛,加上彈藥嚴重不足,並沒有在敵後抗戰中發揮什麼作用。
我軍真正開始成建制使用防空武器,則是在抗戰結束後。當時的東野搜羅了大批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遺棄的防空武器,數量最多的是11式75毫米高射炮,88式75毫米高射炮,96式25毫米高射機關炮,98式20毫米高射機關炮。這些日制炮數量可觀,且剩餘彈藥大,完全可以應對成建制的高射炮部隊高強度作戰使用,而歷經抗戰的洗禮,我軍對來自空中的威脅也十分重視,因此在1945年11月1日,我軍首個防空部隊在本溪成立,即遼東軍區高射炮大隊(下轄3個高射炮連),主要裝備88式高射炮、98式高射炮等日制武器。
在解放戰爭時期,初生的高射炮部隊規模迅速擴大,到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時,我軍已經成立了5個高炮團(全部部署在東北),並在東北野戰軍內專門成立了高射炮指揮部,統一指揮部隊的野戰防空任務。
八路軍120師裝備的一門丹麥產麥德森20毫米高射炮,目前還有一門保存在軍事博物館
瑞典產的博福斯M-1929型75毫米高射炮也被我軍少量繳獲
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推進,昔日蔣軍曾裝備的各型高炮也成批落入我軍之手,有購自美國的M-1式40毫米高射炮,有德械師曾使用國的Flak-18型37毫米高射炮,英國產德維克斯M-1931型76毫米高射炮,還有瑞典產的博福斯M-1929型75毫米高射炮,單是高射炮就有來自英美德法瑞丹等多達6個國家的產品,要是算上高射機槍,其型號來源更是龐雜。這樣堪稱萬國牌的裝備,不僅給彈藥補給和後勤維護帶來相當大的麻煩,高射炮兵的統一訓練也會面臨很大困難。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高炮部隊裝備的日制88式75毫米高射炮
軍事博物館館藏的一門日制96式25毫米高射機關炮
新中國成立伊始,蔣軍空軍頻頻從東南沿海侵入內地領空,對包括上海、南京等重點城市實施空襲,我城市防空壓力空前巨大,而已經部署在城市周邊的各高炮團卻只能依靠日制高射炮艱難成起防空作戰的一片天。至於那些從蔣軍手中獲得的萬國牌裝備,卻因彈藥和數量不足只能閒置一旁。
1949-50期間,我防空部隊雖然配合新成立的空軍有力地打擊了來犯敵機,自身也承受了不小的損失,日制88式75毫米高炮射速慢,精度差,目標又大,極易成為敵機的靶子,而98式25毫米機關炮威力又不足,加之缺乏防空預警系統,單是上海防空作戰期間,負責保衛上海的四個高炮團就付出了數百人傷亡的慘痛代價。更新裝備,強化訓練,就成了高炮部隊的當務之急。
先期入朝的高炮部隊,仍然裝備日制88式高炮
新中國成立後,與蘇聯籤署了進口蘇制防空武器的協議,隨後新銳的蘇聯高射炮和高射機槍以及成批的彈藥配件開始進入我國的防空部隊。我軍從蘇聯購買數量最多的防空炮有兩種,一種是1939式61-K型37毫米高射機關炮,射速快,精度好。主要負責中低空防空任務。另一種是1939式52-K85毫米高射炮,這種大口徑野戰高炮擁有優良的內外彈道性能,射程遠,彈藥威力大,是中高空防空的利器。
除此之外,我國還引進了少量蘇制C-60型57毫米高射炮和1949式100毫米高射炮作為補充。同時,蘇軍在二戰時期大量使用的各型高射機槍也開始加入我高炮部隊的裝備序列,比如ZPU-4式14.5毫米四聯裝高射機槍,DShK12.7毫米高射機槍等。在接受蘇制裝備的同時,我軍也在瀋陽成立了專門的高射炮兵學校,為新成立的10個高炮團培訓炮手。
正在運輸中的志願軍高炮部隊,已經換裝蘇制高炮
就在我軍高炮部隊還在華中和華南對付蔣軍空軍的時候,朝戰局勢急轉直下,美聯軍迅速北上鴨綠江。相比於蔣軍空軍,美國的航空力量更是武裝到牙齒,面對強敵,我軍高炮部隊沒有絲毫退縮,在戰火逼近國境線時,我軍急令在中南和華東軍隊作戰的4個高炮團先期赴鴨綠江畔布防,保衛東北邊境城市和交通線路的安全。
這4個高炮團還裝備著老舊的日制高炮,面對屢次闖入我領空的美軍先進戰機根本無力招架,因此到了1950年8月,我軍又提出擴編18個高炮團,並從蘇聯追加購買540門各型高炮,同時針對高炮部隊技術門檻高的特點,在全國範圍內緊急動員大批有文化有一定數理知識的青年報名參加防空部隊,一時間響應者如雲,大批知識青年來到部隊開始了高射炮訓練。
正在維護蘇制85毫米高射炮的志願軍高炮部隊官兵
使用蘇制37毫米高射機關炮向敵機開火的志願軍高炮部隊
1950年10月,志願軍正式入朝參戰,但當時可供調配的高炮部隊極為有限,東南沿海依然處在蔣軍空軍威脅之下,需要相當部分的高炮力量留守,當時隨第一批志願軍入朝的高炮部隊只有一個高炮第一團的3個連而已,隨後又從上海防空力量中硬擠出4個高炮連(隸屬於高炮第14團)赴朝支援,但顯然是杯水車薪。志願軍空軍當時未形成力量,這僅有的幾支高炮部隊,幾乎就是志願軍面對敵機時能拿出的所有反制力量。
這批仍然普遍裝備88式75毫米高炮的部隊,面對的卻是以F-84,F-86,F-80和P-51戰機組成的空襲部隊,特別是F-86和F-84這兩款噴氣式戰鬥機,速度遠超老式活塞螺旋槳式戰鬥機,75毫米高炮無力是射速、射高均難以對其構成威脅。而除此之外,半島北部崎嶇的山路也讓高炮部隊的機動大受影響,加之部隊缺乏在空襲條件下轉運器材和隱蔽的經驗,入朝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志願軍已經有三個高炮連因空襲,交通事故等原因失去戰鬥力。而就在官兵們還來不及沮喪時,高炮部隊就迎來了他們的首戰。
【志願軍高炮部隊的老對手美國F-84噴氣式戰鬥機,因與F-80一樣在翼尖處裝有副油箱,形似挑著郵箱的扁擔,而與F-80一道被志願軍高炮手形象地稱為「油挑子」】
美空軍的F-86則被志願軍戲稱為「吊死鬼」
1950年11月2日,美空軍一支由4架F-84和4架P-51戰機組成的編隊飛臨我軍在雲山的陣地上空。部署於鷹峰洞的高炮第一團3個連立刻進入戰鬥狀態,75毫米高炮高高揚起,向美機發出怒吼,但我軍射手很快發現按照常規的作戰方式,以88式高炮慢吞吞的裝填速度和有限射高,根本無法對敵機構成威脅,特別是對F-84這種噴氣式飛機,炮手還在費力調整射擊諸元時,F-84已經完成一次俯衝揚長而去。
萬般無奈之下,高炮1團8連官兵急中生智,將射擊距離縮短到只有1800米,炮彈引信的信管裝定在4秒(即炮彈離開炮口4秒就爆炸,以日軍75毫米高炮的操作標準,這種做法形同自殺)。就是採用這種近乎和飛機拼刺刀的冒險做法,1團8連一個齊射,就將一架俯衝而來的F-84擊落,成為高炮部隊入朝以來的開門紅。在雲山之戰期間,高炮1團以同樣的戰法又先後擊落敵機1架,擊傷10餘架。首戰成功終於讓接連受挫的高炮部隊士氣大振。
抗美援朝後期,一名志願軍高炮手目睹一架被擊中的美軍戰機墜落
除了37毫米和85毫米高炮外,DShK12.7毫米高射機槍也是重要的防空火力補充
這種冒險的打法,固然體現了志願軍高炮部隊官兵極大的勇氣,但畢竟只是依靠舊裝備的權宜之計,不可能成為固定戰術。隨著蘇制高炮的大批到來和新銳力量的補充,志願軍的防空力量逐步形成規模,1950年底,又有4個裝備37毫米高射炮的高炮團入朝加入戰陣。到次年初,在朝的高炮團又先後擴編成高炮師。到第五次戰役結束,雙方在三八線一代形成對峙時,志願軍的高炮部隊已經擁有4個高炮師,另有3個高炮團以及40餘個獨立高炮營。
這些部隊除了擔負野戰防空任務外,還要肩負交通要道,橋梁,機場和城鎮的防空任務,在志願軍空軍尚無力顧及的地方,高炮部隊當仁不讓地成為粉碎敵軍空襲的中堅。1952年美軍重兵攻打上甘嶺時,出動大批飛機為地面炮火提供引導和校正,得知這一情況,高炮部隊緊急出動,連續幹掉多架前來低空偵察的敵機,硬是逼著美機抬高飛行高度以躲避密集的炮火。而在美國的F-86和F-84帶彈前來空襲時,志願軍高炮編織的密集火力網又讓他們損失慘重。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被高炮幹掉和擊傷的美軍飛機居然多達270架,其中高炮601團更是在一周時間內接連拿下14架敵機,效率之高可謂空前絕後。
到了戰爭後期,志願軍高炮部隊無論裝備還是彈藥都已相當充裕
而到了1953年的金城戰役期間,志願軍的防空部隊,無論是裝備水平,作戰技術還是彈藥規模,都已是登峰造極,像電影《金剛川》中僅以兩門高炮守衛橋梁的窘迫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炮手們也不可能會數著僅有的炮彈,以近乎狙擊的方式打擊來犯的敵機。多門37毫米和85毫米高炮輪流向空中傾瀉彈藥,在天空中形成巨大的彈幕,才是這一時期志願軍高炮部隊真正的作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