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己在家的時候,有沒有在認真學習?有沒有在偷偷玩遊戲、看電視?對於孩子在學習上的自覺性,很多家長都會擔憂又牽掛,尤其是對於有點淘氣的孩子,家長更是頭疼不已。
為了能實時監督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少家長選擇在家裡安裝攝像頭,以此來遠程監督孩子按時做作業、認真學習。近日,「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的話題也登上了微博熱搜,那麼,這樣遠程監控孩子,真的能讓家長放心、讓孩子自覺嗎?
對於「雲監督」,不少孩子很反感
6月份,眼看期末臨近,臨海的楊女士很是焦慮,因為丈夫又要出差一段時間,自己每天去椒江上班,下班回家又比較晚,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小果(化名)每天放學後,有較長一段時間需要獨自一人呆在家。
「平時只有爸爸管得住他,他一個人在家更是沒法保證能否自覺完成作業。」楊女士說,於是,他們夫妻二人就想到了在小果的書桌前安裝一個監控。這個監控,楊女士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操控,進行360度的旋轉,還能與在家的小果進行語音對話。「這樣我和他爸爸在上班時也能看到他是不是在認真完成作業,同時也不用擔心他一個人在家的安全問題。」楊女士說。
一開始,這個監控對於小果來說,的確很有威懾力。每次楊女士點進去看的時候,他都在認真地看書、做作業。「有時候他在玩別的東西的時候,爸爸看到就喊一聲,他馬上就乖乖坐好。」然而,這個監控雖然給楊女士帶來了便利,卻讓小果心裡很不高興。
「寫作業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們為什麼要監視我呢?」對於這個監控,小果也提出過抗議,這種被人實時偷窺和操控的感覺讓他很不舒服。於是,他開始偷偷把攝像頭轉過去對著牆,但是沒啥作用,因為爸爸媽媽可以通過手機操控直接轉回來。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小果就用卷筆刀或是書本擋在了監控前面,果然,這下終於看不見了。
很快到了暑假,出差的爸爸也回家了,監控也暫時派不上用場了。前段時間,楊女士在上班時突然心血來潮,點開監控想看看家裡的情況,結果發現怎麼也連不上了。「估計是孩子給玩殘掉了。」楊女士哭笑不得,「我跟孩子說,只要認真學習,這個監控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孩子還是會有牴觸心理,這我也能理解。但以後如果不得不讓他一個人在家的話,我還是會選擇用監控,畢竟孩子在家我們也不放心,監控並不是完全用來『監視』他的。」
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宅家上網課,一些操心的家長也都選擇用監控進行「雲監督」。初中生小宇(化名)就是曾被「雲監督」的對象之一。為了督促小宇能認真上網課,媽媽就買了監控裝在書房。第一天,媽媽通過監控看到小宇在認真學習,心裡喜滋滋。第二天,監控突然沒用了,回到家一看,發現監控設備被小宇砸了。「特別討厭這種被實時監視的感覺,好像跟看犯人似的。」提到監控,小宇內心充滿了抗拒。
裝監控是種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其實裝監控來監督孩子學習的案例並不少見。近日,江蘇14歲男孩向警方報警,稱自己的父親在房間安裝攝像頭,監視自己,侵犯自己的隱私權。原來男孩沉迷遊戲,每天熬夜打遊戲至深夜,導致學習成績下滑,父母又在外地工作,父親不希望兒子因為沉迷遊戲而墮落,就在家裝了監控來監督孩子。
還有一位媽媽也在自己的家裡搞了一個雲臺攝像頭,就是為了監視自己上一年級的女兒是否按時看書,坐姿是否端正,並且還通過攝像頭的對講機對女兒喊話。
「其實在我的朋友圈以及我的同事裡,有不少家長都有類似的做法。」台州學院椒江附屬中學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浙江省首屆中小學學校心理督導師張靈芝說,「我理解這些父母,但並不支持這樣的做法。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隱私權。用監控360度無死角地盯著孩子,跟翻看他們的日記和抽屜,性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在侵犯他們的隱私權。」
為什麼要裝攝像頭督促孩子做作業?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很多家長裝監控都是因為擔心孩子不夠自律,想通過這種無形的監督,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張靈芝看來,採用監控來監督孩子學習,其實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無形中反而會傷害到孩子。「家長覺得這樣子會讓自己放心點,還能幫助孩子更加自覺,其實反而會讓孩子覺得不自由、很壓抑,而且也傳遞出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無時無刻的監視還有可能會影響親子關係,引發家庭矛盾。」
溝通交流比監控來得更有效
雖然家長選擇裝監控來督促孩子學習,是一種用心良苦的表現,但這種忽略孩子感受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用裝監控來代替陪伴和交流,其實是弄巧成拙,既解決不了問題,還讓孩子反感,傷害了親子關係。孩子每個習慣的養成以及成長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比時刻監督更有效。」張靈芝說,而且聽話的孩子不用監控,不想寫作業的孩子有監控用處也不大。
小麗(化名)是一名初中女生。為了督促她學習,她的爸媽在家裡各處都安裝上了監控。「我感覺家裡完全沒有屬於我自己的空間,有時候想喘口氣只能待在洗手間裡。」小麗說,後來連洗手間也「淪陷」了,「我只有跟他們說我在上廁所或是洗澡,他們才不會闖進來。」時間一久,原本開朗的小麗變得鬱鬱寡歡。
「很多時候是家長的控制欲太強,強行支配孩子的所有時間,讓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有時候家長要讓孩子在完成作業後,也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學習或是做作業是一件煩人的事情,反而會享受到自律帶來的快樂,更有利於他們自覺性的培養。」張靈芝說,而且長時間用監控「監視」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更加不利於他們自覺性的培養。
另外,張靈芝認為,孩子自覺性不強是正常的,家長要端正心態,不要過度焦慮,也不要只關注著孩子的學習,「平時要多陪伴孩子,多了解他們的想法,適當引導,多關注孩子好習慣的培養。」
記者:陳賽
來源:台州晚報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