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 中國經營報綜合 資料 | 中國新聞網、界面、環球網、第一財經等
導讀: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
臧健和從一個被丈夫拋棄、流落香港的街頭小販,變成了比肩老乾媽的富豪。
據港媒報導,香港知名水餃品牌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去世,終年73歲。「灣仔碼頭」的母公司通用磨坊11日晚確認她已離世的消息,並表示將在未來幾天內公布一切相關信息。
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提起「灣仔碼頭」水餃,幾乎無人不曉。中國人愛吃水餃,一個當年因意外流落到香港的青島姑娘,真正把水餃做成了大產業。
臧健和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水餃皇后」或者「臧姑娘」,這兩個名字大體上可以概括其一生。
01
獅子山下奮鬥的傳奇故事
「灣仔碼頭」是家喻戶曉的水餃牌子,也是臧健和於獅子山下奮鬥的傳奇故事。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來自山東的臧健和,自小為補貼家計輟學到縣醫院工作,認識了泰國華僑醫生,結成夫妻,不久誕下兩個女兒,她本以為找到幸福美滿,卻遭到夫家拋棄。1977年,臧健和帶著年僅4歲和8歲的兩個小女兒,在港落地生根。
起初,臧健和在酒樓做雜工。32歲時,她被檢查出有糖尿病,不能再做粗重工作,找工難上加難。後來朋友到她家造訪,對其親手煮的餃子讚不絕口,提議她到街邊擺攤,做累了又可以休息,為她的人生重燃希望。
臧健和東湊西拼自製「搵食」木頭車。她開始在當時人來人往的灣仔碼頭賣水餃養家。當時的香港沒有地鐵,維港上的船運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人流聚集。
普遍的說法是,由於沒有足夠的錢開鋪位,臧健和拿著500塊港幣,自製一輛木頭推車,開始了推車上的賣水餃生活。
凡事皆有困難,一窮二白賣水餃更是挫折不斷。和內地一樣,香港無證經營的攤販屬於違規,需要時時躲避管理隊「走鬼」(香港稱逃避小販管理隊和警察的捉拿為「走鬼」)。而且,吃慣了點心的香港人不習慣北方的餃子,嫌棄餃子皮「像棉被一樣厚,怎麼好意思叫別人吃」。
甚至臧健和都沒有說服自己。她應該自尊心極強,後來出現在大眾視野裡的臧健和,基本是一頭燙得一絲不苟的短捲髮,描繪精緻的嘴唇和眼線,慢條斯理說著一口標準普通話的形象,優雅又精緻。
但那時,從護士到苦工,從苦工到小販,「我推不開我心裡這扇門,最怕的是我抹不開面子。「臧健和後來曾公開回憶道。
02
由小販到香港冷凍食品第一品牌
克服的辦法是硬著頭皮專研,臧健和後期多次講述這段創業初期的辛酸史,比如為了能夠讓水餃更適合大家的胃口,跑大量餃子店,吃幾十種餃子,反覆研究餡子的配方和皮子的擀制,把肥肉與瘦肉之比由五比五改成三比七,同時把厚皮也研製成爽滑的薄皮等。
漸漸吃的人多了,水餃的配方也因香港人口味而改良,她的檔攤排滿人,更曾創下六小時賣1000份的最高紀錄。
1982年,機緣巧合下,日資大丸百貨公司老闆的12歲女兒對臧健和包的水餃情有獨鍾,臧健和因而獲邀合作,水餃進軍商場,自此發跡。
為了感謝讓她走出困境的碼頭,水餃品牌取用「灣仔碼頭」。1985年,臧健和在香港開設第一家灣仔碼頭水餃工廠。
1997年,「灣仔碼頭」與美國通用磨坊公司合作,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
1998年,灣仔碼頭品牌進入內地市場,當時整個內地市場速凍品牌並未成長起來。灣仔碼頭一度成為內地速凍食品界膜拜對象,其市場份額一度超過40%,成為內地商知名品牌,很快在北上廣等地開設銷售點。
據悉,目前「灣仔碼頭」共有15個大型生產基地,每年銷售額超60億,銷售點遍布全國逾200個城市。
臧健和也從一個被丈夫拋棄、流落香港的街頭小販,變成了比肩老乾媽的富豪。
03
「水餃皇后」背後,
印證香港人的拼搏精神
2018年12月,通用磨坊發布2019財年第二季度(截至2018年11月25日)的業績,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業務淨銷售額下滑4%的情況下,旗下的「灣仔碼頭」速凍餃子業務卻迎來8%的增長。
星島日報網11日稱,如今「灣仔碼頭」在香港成為無人不識的品牌,產品包括速凍水餃、煎餃、雲吞及湯圓等,一直深受港人歡迎。
近幾年,臧健和因受糖尿病困擾較少露面,上一次還是去年4月坐輪椅出席中文大學敬文書院臧健和堂命名典禮。
港媒認為,臧健和這個山東姑娘憑餃子發跡的傳奇故事,也印證著香港人的拼搏精神。
香港文匯網提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她周圍一些生意夥伴和朋友選擇移民去加拿大或歐洲,但臧健和從未想過要離開。當被問到為何如此堅定時,直爽的臧健和朗聲笑道:「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