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文藝青年」荼毒的年青一代

2021-02-20 醉女閒談

    前段時間,24歲四川女大學生孤身前往青海無人區的失蹤事件,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是遺憾的是,她的「遺骸」被警方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清水河附近發現。

 

    青海省海西州藍天應急救援中心理事長謝文淋透露:「女孩可能是服用催眠等藥物,使自己在現場昏迷,由於可可西裡無人區高寒缺氧,夜晚氣溫極低,是導致女孩死亡的主要原因。」

 

    她究竟是因為畢業和學業問題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是只是想去可可西裡散心,我們無從得知。逝者已逝,我不想對這件事情有過多的評論,只是,對於了解事情起因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學到些什麼。

    可可西裡,被許多文藝青年視為聖地。中國最大的無人區,有最原始的生態環境,生活著很多珍稀的野生動物,還擁有廣闊的冰川和湖泊。本以為可可西裡是一片無人打擾的世外桃源,但是沒想到這裡卻是神秘可怕的生命禁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未知的野生動物,試想一下,在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內,氣候寒冷,沒有食物,沒有信號,再加上野生動物的侵略,如此還要隻身一人前往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曾經的我,也喜歡獨自旅行,對那片詩與遠方心馳神往。回想那時的自己,對環境的一無所知和無所畏懼,對唯有的那份勇氣沾沾自喜。

 

    現在的我,卻開始害怕獨自旅行,對自然,對人性,對孤獨,可能上了年紀的緣故,我開始覺得責任比自由更有意義。

                   ​1 大學時代的廣播臺

    考上大學,遠離家鄉,獨自在北京學習。遠離生活的瑣碎,遠離父母的嘮叨,追求自由仿佛已經成為此刻的我最幸福的生活。於是,帶著對自由的嚮往,對大千世界的好奇,我加入了校廣播臺,開始參與策劃我最喜歡的欄目—背包客。

    大理,麗江,海南,青海,西藏...每一處景色,每一位嘉賓,每一種生活,都令我著迷與嚮往。

    記得有一次採訪一個學姐,她剛搭車從西藏回來,歷時兩個多月的時間,經歷了很多:經歷過在貼吧上找同行的驢友,剛開始搭車時的困難重重,行駛途中的危險,不同驢友的離開與遇見;經歷過高反發燒,被當地人要過路費不給就讓大狼狗追,看到青藏線火車駛過,最終見到布達拉宮時的感動...

    她在日記裡一天天記錄著:

    第一次坐大貨車,才發現司機後座居然有張床。

    天氣炎熱到中暑,都沒有搭到車。

    司機要求收費,但一直秉承不花一分錢的原則。

    中途有不同的驢友參與進來,又有不同的人離開。

    在藏區被當地人追趕,相機掉在地上,不甘心又回去撿,被抓住交了幾千塊錢。

    高反嚴重,紅景天也不起作用,在旅店躺了三天三夜,甚至萌生了退卻的想法。

    看到青藏鐵路,激動地朝每一位乘客揮手,他們也在朝我揮手。

    最後看到布達拉宮的那一刻,淚流滿面。

 

    簡單的文字講述簡單卻精彩的故事。我一邊在導播室錄音,一邊也跟著流淚。

 

                   2 畢業之後的旅行

    那份對大自然的原始衝動,在畢業之後帶我去了天津,上海,杭州,西安,廈門,內蒙,新疆…

 

    新疆之行是參加了一個車隊,一路開越野車翻越山嶺,穿過沙漠。蜿蜒崎嶇的盤山路,隨時都有掉落山石的風險;不知從何處來的犛牛,會站在懸崖外的地方看著你駛過;不知名的小溪依著山勢緩緩流淌,給路過的羊群最純淨的給養。

    相機記錄下來的那些時刻真的很美好。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但是我認為,思考比行走更重要。

 

                   3 安全意識的缺失

    現在,喜歡獨自或結伴旅行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對環境及路況的不了解,天氣的無法預測,突發情況的滯後處理使得人員失聯的新聞也日漸增多。不得不說,雞湯文真的毒害了一代人。「洗滌心靈」「找尋自我」「背包客」「窮遊」等一系列標榜自身的詞彙層出不窮,聽著好像很有道理,仔細一想,卻漏洞百出。

    鼓吹旅行,拍拍拍曬曬曬,不過是換了個別人待久待膩的地方。帶著空虛的眼睛和內心,到哪裡都不會改變什麼。不僅雞湯文,甚至電影,小說,都成為讓人們走出去的「幕後推手」。

    《七十七天》裡,菁菁草原,茫茫戈壁,無盡的沙漠,和隨時隨地出現的狼群,一切都神秘地令人嚮往,卻又殘酷地令人畏懼。穿越無人區,仿佛是個信仰一樣,令無數人前僕後繼,深陷其中。然而,講述這一切的主人公確是一位坐在輪椅裡的人,在一次拍攝星空中摔斷了雙腿,她過的並不開心。

    想起早些時候,看了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和劉暢、谷嶽的紀錄片《搭車去柏林》之後被深深吸引,為了實現搭車夢,和大學同學一拍即合,來了場說走就走的搭車旅行,選了離北京最近的壩上草原作為的目的地。

    22個小時,400多公裡,一路上,有人支持,有人不解,有人不懷好意,萌生過幾次退意。烈日炎炎下等了兩個小時都沒搭到車,還差點中暑;兩個帶著大金鍊子的東北大哥邀請我們坐車,被我們委婉地拒絕了;在行駛途中困到不行也不敢睡覺,輪流跟司機聊天;夜晚在湖邊露營忘記帶毛毯,幸好碰到善良的夫妻倆把多餘的借給我們。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雖說記憶美好,但是心有餘悸。「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充斥著我的大腦,令我無所畏懼,卻愚蠢的可笑。

 

                   4 返回真實的生活

    過去,我是為了旅行而旅行。一貫標榜「文藝女青年」的我耗費時間與金錢只為了在朋友圈發幾張自以為好看的風景照,配上寥寥數語,美好而又虛偽。享受著自己在一片庸俗中標新立異的自豪感。時間久了,當狂歡變成寂靜,才發現與自己相伴的時刻最為珍貴。

    返回真實的生活吧,柴米油鹽,喜怒哀樂,鍛鍊身體,努力工作,生活的瑣碎更使人感到踏實。

相關焦點

  • 當「潮」不讓 年青一代託起新國貨
    原標題:當「潮」不讓 年青一代託起新國貨   編者按:  與在物質匱乏年代成長起來的父輩不同,年青一代生活條件相對優渥,用戶價值和理性消費意識回歸
  • 景點又多又美,深受文藝青年的青睞,網友:的確很漂亮
    中國被稱為觀光大國,中國遊客很多,觀光景點也很多,現在國內只要有一些旅遊資源的話,就一定會被作為觀光景點開發,雖然這是件好事,但是想要成為一個知名的旅遊省的話,單單擁有眾多的景點是不夠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也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景點又多又美,深受文藝青年的青睞,網友:的確很漂亮
  • My Little Airport:上一代文藝青年的失敗人生路
    上一代文藝青年,如今應該已經奔四了。
  • 55年前老電影《年青的一代》演員近況,如今達式常80歲
    原創 紅秀說娛 老電影的那些事1963年,話劇《年青的一代》登上舞臺,引起了強烈反響,前往劇院欣賞的觀眾有近兩萬人之多。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看過電影後,很多有志青年也想追隨肖繼業、林育生等人的腳步,投入地質事業,用自己的力量實現理想,「為祖國尋找寶藏」。凌之浩在1976年重拍了這部電影,但兩個版本各有千秋。今天紅秀為大家介紹的是1965年的黑白電影——《年青的一代》。「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 重溫55年前電影《年青的一代》主演達式常80歲 楊在葆85歲
    1963年,話劇《年青的一代》登上舞臺,引起了強烈反響,前往劇院欣賞的觀眾有近兩萬人之多。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趙明執導,他曾導演過《鐵道遊擊隊》和《鳳凰之歌》等電影,還創作過《寂靜的山林》等一眾電影劇本,實力毋庸置疑。
  • 「黃廠」藉口罩荼毒青年涉違國安法
    「黃廠」位於旺角的門店。近期該組織宣稱推出多款口罩,包括「和你訴求」、「和你上班」、「和你返學」,企圖將魔爪伸向各行各業,特別是聲稱要在校園延續「抗爭精神」,荼毒青少年。「黃廠」的口罩明顯煽動「港獨」、「自決」、暴力、反中亂港、反政府、仇警等的歪理及不恰當的政治思想,挑起憎恨,荼毒年輕人,容易對對青年造成永不磨滅及極差劣的心理影響,誤導他們走上不歸路,自毀前程。傅健慈敦促香港國安處和相關的執法部門嚴正執法,依法查封該類店鋪,將相關人士繩之於法,並呼籲家長和老師多加留意自己的孩子和學生,作出適當的教育和溫馨提醒,避免他們誤墜法網。
  • 重溫55年前老電影《年青的一代》,主演達式常80歲,楊在葆85歲
    1963年,話劇《年青的一代》登上舞臺,引起了強烈反響,前往劇院欣賞的觀眾有近兩萬人之多。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趙明執導,他曾導演過《鐵道遊擊隊》和《鳳凰之歌》等電影,還創作過《寂靜的山林》等一眾電影劇本,實力毋庸置疑。看過電影後,很多有志青年也想追隨肖繼業、林育生等人的腳步,投入地質事業,用自己的力量實現理想,「為祖國尋找寶藏」。
  • 汪國真的詩堪稱一代文藝青年的「致青春」
    但時間證明了,他的詩歌在一代人的青春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堪稱一代文藝青年的「致青春」 肖雲儒:他的詩是新詩潮中「報春的燕子」 「汪國真的詩,不屬於深刻思考的時代,但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詩人都做反思型、批判型,我們也需要青春活力、陽光明媚的,汪國真承擔了他能夠承擔的歷史責任。」
  • 重溫55年前老電影《年青的一代》,如今主演達式常80歲,楊在葆85歲
    1963年,話劇《年青的一代》登上舞臺,引起了強烈反響,前往劇院欣賞的觀眾有近兩萬人之多。兩年後,上影廠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趙明執導,他曾導演過《鐵道遊擊隊》和《鳳凰之歌》等電影,還創作過《寂靜的山林》等一眾電影劇本,實力毋庸置疑。看過電影後,很多有志青年也想追隨肖繼業、林育生等人的腳步,投入地質事業,用自己的力量實現理想,「為祖國尋找寶藏」。
  • 上海最小眾景點之一,前身是紡織廠房,現在卻深受文藝青年喜愛
    導讀上海最冷門的景點之一,卻深受文藝青年的喜愛,休閒拍照的好去處上海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但這裡曾經也是十裡洋場,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展現出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文藝風情。也是具有文藝、創意的城市,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處小眾景點,是上海久負盛名的創意園區。M50創意園,M50是莫幹山路50號的簡稱,位於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是原上海春明粗紡廠等紡織廠房改建而成的創意園區。充分利用園區資源聚集的能力和匯集起來的資源,將M50放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作為一個以「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的品牌去打造。
  • 《一人之下》年青一代十大戰力排行,誰會是繼老天師之後最強者
    上期我們將《一人之下》的老一輩十大高手排了出來,老天師張之維毫無爭議的排到了第一,今天我們將要排的是年輕一代的十大高手,按照的是目前已經出場的人物來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可以在評論區給出自己心目中的年青一代前十!
  • 中大暴徒荼毒深,學生會辯護惹群嘲
    輕鬆關注我們今日最新消息稱,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中大)開學日穿黑衫暴徒裝的曹姓中大學生入讀中大前已深受「港獨」分子梁天琦荼毒,前年黑暴吸「獨」上癮,更是化身為「港獨」軍師陳雲的信徒,投身黑暴、走向「獨」路。
  • 讓年青人宣傳年青人丨漳河新區面向青年深入開展黨的十九屆五中...
    1月6日至7日,漳河新區黨工委宣傳統戰部為充分發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講「兩團多隊」的作用,深入落實「讓年青人宣傳年青人」的工作要求,特邀請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青年宣講團成員來到新區,面向新區機關青年幹部職工、企業青年代表、學校少先隊輔導員進行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
  • 集結青年文藝力量 共繪「文化東城」圖景
    來自文學、戲劇、書法、美術、攝影、民間藝術、音樂、影視等東城各文藝家協會的30位優秀青年文藝家代表匯聚一堂,共同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暢談學習心得和藝術感悟,為「文化東城」建設建言獻策。東城團區委書記、區青聯主席肖華強,區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志勇出席活動。
  • 文藝青年這種病,得好好治
    文藝青年身上總有一種迷一樣的氣質,讓人捉摸不透。我,自認為曾經也是一枚文藝青年。寫詩,寫小說,攝影,畫畫,當一個理想主義者。沒事兒就擺出一副思考狀的樣子,不是吾故意為之,而是由內而發……於是別人就叫你——文藝青年,於是就沾沾自喜了。
  • 臺灣首席文藝青年,馬世芳《耳朵借我》
    ▲這張照片是在馬世芳家的客廳拍的,照片上是年青的李宗盛、蘇來等人,大家群聚而坐,在鏡頭最前方,鄭怡巧笑嫣然。馬世芳童年的記憶,大抵與這張照片相去不遠——家中的民歌手來來去去,大多是大學生,見了面還要叫聲叔叔阿姨。但對於這樣的場景,年幼的他通常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 重拾「文藝青年」這個字眼
    ▼「文藝青年」這個字眼,在我自己的詞語體系中也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就像大多數事物一樣,被越多人使用,就存在越多被誤讀、失去本真意義的可能。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我們終於成功地把「文藝青年」改裝成了一個損人、罵人的貶義詞。為躲避這種浪潮和鋒芒,我這些年敘事時,便用「讀書的人」來指代自己本來要表達的「文藝青年」那個主體。
  • 6年前的電影《心花路放》,一個文藝青年死去,一個文藝青年活著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這部電影講了兩個文藝青年的故事,一個是黃渤飾演的耿浩,一個是袁泉飾演的康小雨。相同的是,他們都愛好音樂,喜歡大理,有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生旅途中,一個人慢慢離開了自己的文藝世界,活出自己的另一面,一個人還保持著文藝青年的內心,繼續又一段人生旅程。
  • 當文藝青年和吃貨青年去旅行,這就是區別
    文藝青年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吃貨青年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嘗嘗。小編想問,你是哪一種呢?文藝青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一看。吃貨青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嘗一嘗。文藝青年:心靈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恰逢青年節,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一些和青年有關的英文表達。 文藝青年 「文藝」 在漢語裡原指 「文學和藝術」 literature and art,此外還指撰述和寫作方面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