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於建築新生而言,《建築師的20歲》是一本非常合適的入門級讀物。並沒用以專業且枯燥的口吻去介紹建築設計這個行業,而是以著名建築師們的訪談錄,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於大家溝通這個行業。你將從大師的身上,找到你現在的影子,迷茫的學生甚至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文/建築學小渣
怪誕?藝術家or建築師
本次的主角是弗蘭克·蓋裡,其最大的設計特點是其作品具有不規則的曲線與雕塑般的造型。建造出來的建築作品總是能帶給人們巨大的視覺衝擊力,從外觀來看給人的感覺就如同是藝術品;而在功能的角度來看其作品卻是一個建築物。所以這個怪誕的人物定位總是會被人們爭論,究竟是屬於藝術家or建築師呢?
與建築結下良緣
人們的在下某個決定之前,必然有一段漫長的伏筆。
弗蘭克·蓋裡並不是天生就對建築產生興趣而成為建築師的,和大多數人一樣,在追尋夢的路上一波又三折。
蓋裡一個人擁有三個人的知識與閱歷。第一段是高中的在校期間,對建築並沒有太多興趣,反而認為其是乏味且枯燥的。在此期間對化學工程產生了興趣,在上學期間,選修課選擇了藝術類型的陶藝課。隨著時間的推進,對於藝術產生了更大的興趣,繪畫、雕塑與古典音樂等都成為了蓋裡的最愛。
第二段是從南加州畢業後,便去了哈佛大學學習城鄉規劃。在這個階段,蓋裡由於看到了學校展示建築大師勒·柯布西埃的繪畫,便從此愛上了這個人物,所以便開始對建築產生了興趣便開始學習。最終結束哈佛的學習生涯後便直接到了建築事務所積累經驗。這個階段掌握了如何與相關部門、諮詢師以及其他所有工程師合作溝通。
追求自由!想喚起觀眾的真實情感
在歐洲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便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早期的風格是常見的直線風格,但是在自己研究了大師們的作品後,便開始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便開始萌發出了想要追求自由的心情。蓋裡迫使自己放棄了自己本來的思維方式,開始嘗試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和方法去設計建築。
蓋裡認為能否從一幢建築中感覺到一些東西非常重要,比如能夠喚起觀眾的真實情感。
建築界的怪人,得到了藝術家們的支持
任何人的事業起步很難是一帆風順,蓋裡也是。當年起步時特別需要幫助,但是同類型的建築師們卻認為「蓋裡」是個怪人,特別滑稽,所以多數支持都來自於藝術家們。
與藝術家的接觸經歷是蓋裡最大的寶藏,不同領域的接觸就像在讀一本書,始終保持著另一種感知力的接觸,對於自己而言,也更像是有了從不同形體觀察形體與空間的神秘力量。
蓋裡的抽象草圖
蓋裡被很多人吐槽是在垃圾堆裡找靈感,是因為他的多數創作源於偶然。當靈光一閃的時候,總是能夠用手繪草圖第一時間將當時的建築思維捕捉到畫紙上。所以身為建築學生的我們,有一個能將自己靈光一閃記錄下來的能力十分重要。
可以選擇相關的書籍來提高自己的對應技能。另一個角度,建築生們對於手繪與表達本身就有著較高的要求,不求擁有藝術生們細膩的繪畫實力,但是必須擁有表達能力。
通過草圖上的曲線來表達自己的建築思維,才使得建造出的建築充滿了自信的流動,在不一樣的線條與造型下表現出了建築的邏輯與藝術品的絢爛。
「如果,非要說什麼是對我建築實踐的最大貢獻,我會說是眼與手之間協作的成就。這就意味著我變得非常擅長於建造我想像的一個畫面或一種形式。」——弗蘭克·蓋裡
這個怪誕師弗蘭克·蓋裡,果然是建築師and藝術家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