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少年彌賽亞犯了錯?還是《少年彌賽亞》犯了錯?

2021-02-21 OC舉目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6.03.03

文/邱慕天


近年好萊塢復活節檔,內容愈來愈反映出必須一面顧及正統、一面得有所創新的雙重壓力。

對片商而言,復活節檔的聖經電影只有一個最高製片原則:「打動教會界包場觀看」!故不論如何創新,都絕不能離經叛道、惡搞基督信仰。

但由於嚴格根據聖經情節翻拍大銀幕的做法,在過去數年已被《上帝之子》《受難記》用盡了,2016年的《少年彌賽亞》(The Young Messiah。注1)終於開始步入舞臺劇大師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1948- 。注2)「寫實架空式」的新區;對偽經上才有、正典福音書甚少著墨的少年耶穌故事,加以立傳生色。

 
 邁入轉型突破期

《少年彌賽亞》將在3月下旬的復活節檔期上映。劇本改編自知名小說家安•萊絲(Ann Rice)於2005年出版的「耶穌基督」(Christ The Lord)系列中,第一部作品《神子》(Christ The Lord: Out of Egypt)。內容是敘述7歲的耶穌和家人離開埃及、回到猶太故鄉的故事。

在這個「寫實架空」的基調下,以英文、而非《受難記》考據式的亞蘭文與拉丁文拍攝的抉擇,顯得順理成章。

雖然是改編,但《少年彌賽亞》要為劇情注入張力,必然得對電影中的幾個元素,加以著墨:

1. 耶穌的神性意識發展。
2. 耶穌與家人的互動張力。
3. 耶穌家人與其社群之間的互動。
4. 耶穌與體制(猶太宗教、羅馬政治)間的互動張力。

其中第3、4點,對《少年彌賽亞》不太會是問題。

儘管眾所周知,福音書中,對耶穌童年的記載很少。主要引述來自《路加福音》2:40-52:



內容除了如「縮時攝影」般地描述「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以及上帝和人對他的喜愛,都不斷增長」之外,還講述了耶穌12歲時與父母上耶路撒冷聖殿過節,卻拋下父母進殿與猶太教師談道。他的聰明問答和應對,震驚四座。

由於好萊塢過去並無描摹童年耶穌的電影題材,改編自小說的《少年彌賽亞》只要抓住「深沉睿智卻仍討喜」的少年形象,來充分發揮,便很難出錯。

但是,要談耶穌的自我意識以及家人互動,卻不容易。

 
高低基督論與路加福音

首先,耶穌的神性意識發展觸及基督論「神人二性」(基督耶穌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教義之神學奧秘。沿著高低基督論(high and low Christology)的光譜,神學家與信眾各有定見,卻未曾明言共識。

「高基督論」認為耶穌在身心靈層面更偏向上帝、不像人;「低基督論」則傾向用更多常人視角的心理學、人類學,解釋耶穌的自我經歷。

預告片中,少年耶穌靠著馬利亞的引導,逐漸發展出「正確」的自我神性覺察,如此迎合天主教的聖母觀,電影顯然意在一魚兩吃,新教舊教市場都要。

然而,馬利亞教導的情節不但從未在聖經出現過,《路加福音》那段耶穌童年故事,反而清楚透露了「耶穌比祂的雙親都更明白天父的旨意」:

當約瑟與馬利亞花了3天時間,終於在聖殿找到「失蹤兒童」耶穌時,他們並未分享聖殿周遭人士對這位「神童」的驚嘆,反而把耶穌當作一個刻意捉迷藏、讓父母心焦的「屁孩」。於是,耶穌當下糾正了馬利亞的觀念:

「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的家裡嗎?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而馬利亞暗暗地「把這一切事,都存在心裡」,改變了自己對耶穌的教養態度。

由此可見,《少年彌賽亞》一片在採取「低基督論」描繪手法的同時,顛倒了耶穌與其父母親間互動的主客性。

一如電影預告文宣中寫道:

「耶穌對於自己的身分和存在感到困惑和掙扎,他疑惑自己『為什麼擁有著死而復生、治療疾病的能力呢?』

「於是向父母尋求解答,但約瑟和馬利亞要如何向『上帝之子』解釋這個世界呢?又如何膽敢去教育身負聖命的他?更要如何去幫助一位降臨於世、來拯救自己的救世主,讓耶穌明白自己出生真相與使命呢?」

 
 偽經《多馬的孩童耶穌福音》

然而仿佛光是這樣張力還不夠似的,《少年彌賽亞》預告片更透露了馬利亞囑咐耶穌:「隱藏你的神力、靜待天父指示你何時及如何使用它。」顯然是片中的少年,濫用神力被「抓包」了。



此時,未看過全片的筆者,可反推《少年彌賽亞》必然自偽經《多馬的孩童耶穌福音》擷取靈感:根據這本2世紀的託名之作,孩童耶穌曾在安息日,對泥塑鳥吹氣,變成了12隻活鳥。中文預告影片的43至45秒,就是拍攝這段故事。

在《少年彌賽亞》的介紹中,好萊塢禱告網(Hollywood Prayer Network)發起人凱倫科維爾(Karen Covell)表示:

「我相信本片會激起盛況空前的討論和深度的探問,或許會引導許多人第一次翻開聖經。」似乎暗示了這是一部帶來疑問、而非答案的電影。

《多馬的孩童耶穌福音》還有非常多離奇的內容,包含耶穌5歲時,別家的孩子搗毀了耶穌堆起的小池塘,於是因祂的咒詛而變成一具乾屍;後來有另一位孩子,因為莽撞奔跑而撞到耶穌,也因被耶穌咒了一句,就撲倒斷氣,引發鄰裡恐慌。

這些「兒童不宜」的部分,很可能不會納入片中,否則既傷害了信徒情感,也不太可能將《少年彌賽亞》留在合乎「保護級」(PG-13)的分類標準。

官網上,自稱「基督跟隨者」的導演賽羅斯•諾羅斯泰(Cyrus Nowrasteh)更說,拍攝這部片所持的信念是「盡最大可能貼合聖經」。

只是有沒有可能,當許多人翻開聖經時,才發現電影所拍出的這些內容,根本不存在於聖經中?

 
基督教題材電影的神學

2014年因有許多基督教題材的電影面世而被譽為「好萊塢聖經年」。



《基督教新聞社》(CNS)在2014年6月曾委託民調,發現基督新教徒對好萊塢持有正面觀點者為4成,天主教徒則為57%。儘管在受訪者中,有近8成(79%)者認為「是否忠於聖經詮釋」,是他們選擇觀看基督教題材電影的決定性因素,但只有33%的受訪者認為,好萊塢做到了這點。

19世紀的批判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1872)以「宗教是人內在本性的外在投射」的說法聞名於世。在《基督教的本質》(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中,他更大膽地提出,「上帝」不過是人按照人類美好的形象所創造出來崇拜的對象。

這背後是唯物主義「反上帝實存」的思想。

後現代某種程度上復甦了費爾巴哈的基調。如近年打造的《挪亞方舟》(注3)、《出埃及記》,這類需要「解讀與解毒」的聖經題材改編電影,在讓人耳目一新之餘,也成了窗口,給當代許多年輕人置入錯誤基督教信仰和「上帝」印象。

《挪亞方舟》的挪亞被「上帝」搞得精神分裂,甚至想殺自己孫子;《出埃及記》中的「上帝」則以狂童形象驚世駭俗地現身,其毫不講理的作為,逼得摩西在法老與妻子西坡拉之間進退維谷。

這類改編手法與《少年彌賽亞》一樣,都夾帶了導演自己想要訴說的「人性掙扎」;「上帝/基督」自然在受人類慾念投射的過程裡,也沾上不少人味。



由於「犯錯」及「自我懷疑」,不過是一名青少年在成長中,正常且健康的經歷;我們可以想像,在觀看《少年彌賽亞》後,或許,因此錯誤的耶穌形象、教會歷代以來所防範的「偽經」基督論,會被我們重新認識和接納呢!

作為神學研究者,筆者深知高低基督論間的鬆弛有度,才是健康常態;作為傳播與布道工作者,筆者更反對不假思辨的教義崇信──需要在犯錯及自我懷疑中成長的,不是彌賽亞,而是每一位門徒!

不論什麼電影,教會該自問包場的心態不是停留在「讓好萊塢幫我們撒種布道」、「讓電影衝上票房冠軍寶座」來「榮耀上帝的寶座」?只怕當基督教界會在世俗日益精緻的行銷手法下,失去了信仰的主動性。

2000年後的今天,耶穌依然走在路上,看見一群困惑地從電影院走出來基督徒,正彼此爭執著。他們發現了耶穌,立刻上前問祂:

「是《少年彌賽亞》犯了錯呢?還是少年彌賽亞犯了錯?」

耶穌笑了。(注4)

註:

1.參:官方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VL4o5IPjA。

2.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為生於英國倫敦的劇作家。獲獎無數。作品包括《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中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貓》中的Memory、《歌劇魅影》中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

3. 參:王星然,「《挪亞》的狂野想像–到底《挪亞》是大爛片?還是有思想深度的好電影?」http://behold.oc.org/?p=22022。

4.參《約翰福音》9:1-16。

 
作者為媒體與神學工作者。

電影《星際穿越》啟示錄

主題一:謙卑。聖經中的謙卑與華人傳統文化中的謙虛有何不同?謙卑是否導致缺乏自信、阻礙才能的發揮?為什麼上帝賜恩給謙卑的人?如何保持謙卑又堅持真理?截稿日:2016年5月30日

其他欄目:參見微信主頁面菜單。

《舉目》雜誌一向鼓勵原創作品,請勿一稿兩投;為尊重版權,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網路刊登過的稿件。

投稿《舉目》雜誌:BH_editorial@ocHWXY.org(英文不區分大小寫),請務必註明「投稿給《舉目》」。並附中英文姓名、筆名(若不想用真名發表)、電郵、地址及作者簡介或相關照片。

相關焦點

  • 亨德爾:彌賽亞
    詹寧斯非常仰慕亨德爾的才華,他希望這部新劇本能借大師之手經久傳唱,而這部清唱劇就是《彌賽亞》。當時正鬱郁不得志的亨德爾,並沒有心情去寫這樣一部清唱劇,但是他還是隨手翻看了一下。剛拿到手裡,他就被手稿裡的第一句話深深打動:「鼓起你的勇氣!」這句話如當頭棒喝,震醒了消沉的亨德爾。這強有力的語言,深深地撞擊著他的心靈。
  • 彌賽亞詩集《那春天》出版
    張執浩:解讀彌賽亞最可靠的鑰匙,是其詩歌中瀰漫出來的趣味性,活潑,自由,還很優雅,如同「螺螄殼裡做道場」一般,在狹小逼仄的空間內儘可能讓詩意大幅度跳躍。 彌賽亞的詩在語氣、語調、節奏和韻律上,有一種爵士樂的即興感,自由,突兀,奇崛,當然又不失優雅。而威士忌這個比喻,是表明他詩歌語言的烈度,這種刺激大腦皮層的烈度,絕不是那些陳詞濫調所能企及的。
  • 韓德爾《彌賽亞》神曲
    這時候,好韓德爾的一位朋友查理‧金尼士(Charles Jennes)根據聖經找到關於彌賽亞最重要的經文,把它編好了寄給韓德爾。韓德爾7月的某一天收到了查理‧金尼士的手稿。他仔細的閱讀,耶穌基督的生平,從降生、受難到得榮耀。
  • 清唱劇「彌賽亞」音樂會
    清唱劇「彌賽亞」音樂會  「音樂最高的用途就是讚美上帝,上帝最愛聽的音樂,
  • ♪【生命見證】不朽的名曲彌賽亞
    名曲《彌賽亞》是一首頌讚救主基督全生涯的作品,從舊約聖經的預言,到主耶穌的出生、生活、受難、受死及復活,以及榮耀的再臨。
  • 必定遲到的彌賽亞——對動畫《The Big-O》的一種解讀
    一種能被意識完整掌控的身體,自然是啟蒙以來基於主體觀念的現代建構:身體會得病會受傷,會遭遇到各種意料之外的經驗,會有背離主體意志的行動(這一點對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來說更加明顯,身體隨著成長變得愈發未知且不可控,一覺醒來會夢遺或來月經,無外乎那麼多的機器人動畫將主人公設定在這一年紀),有著難以被話語勾勒的複雜之維。正如福柯所言,「靈魂是肉體的監獄。」
  • 聖誕節•韓德爾•自然神論——有關韓德爾的《彌賽亞》
    時至今日,音樂史上已留下多部為基督受難譜寫的傑作(如:巴赫的《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復活節神劇)),而聖誕節一直缺乏一部具代表性的劇作,韓德爾的《彌賽亞》正好補上了這個遺憾,因此從19世紀開始
  • 現代彌賽亞:是神?還是神棍?讓你反覆懷疑自己的Netflix新劇
    彌賽亞,Messiah,在希伯來語中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上帝之子。《彌賽亞》(Messiah)這部Netflix新劇好看之處是,開場就不走尋常路。某天,在敘利亞的ISIS組織再次復活。民眾處於一片恐慌之中,這時候有個神秘的男子出現了。他像耶穌一樣,安慰驚慌的民眾。
  • 彌賽亞!斯特拉迪瓦裡之魂 Part3
    直到維奧的女婿阿拉爾德提出質疑之後,這把琴才被人們稱作「彌賽亞」。關於彌賽亞在工藝方面的特點,有著很多歷史記述:比如,琴身輪廓線條果斷而有力,甚至顯得有些「鋒利」。旋首的稜邊被施以濃厚的黑色等等。但實際上,在絕大多數Strad作品中,不管是琴頭的左右兩側還是兩個音孔,都幾乎沒有完全一樣過。從正面觀察,旋首的兩個側面位置很多時候都是一上一下、不對稱的。而兩個音孔在很多時候寬窄不一,而且朝不同的方向傾斜,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就連音孔的形狀差異也是相當大的,這顯然是大師的「故意為之」。那麼,在彌賽亞的身上,很顯然這些特點並不是非常明顯。
  • LiuteriaCeci · 彌賽亞!斯特拉迪瓦裡之魂
    直到維奧的女婿阿拉爾德提出質疑之後,這把琴才被人們稱作「彌賽亞」。關於彌賽亞在工藝方面的特點,有著很多歷史記述:比如,琴身輪廓線條果斷而有力,甚至顯得有些「鋒利」。旋首的稜邊被施以濃厚的黑色等等。如果按照一些猜測和臆斷的想法,Strad的作品都應該具備近乎於幾何般的精密工藝。
  • 抖音花田裡犯了錯是什麼歌 王力宏花田錯歌詞完整版
    抖音花田裡犯了錯是什麼歌?本篇文章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這首歌,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來看看。>  心情就像夜涼如水  手裡握著蝴蝶杯單飛不醉不歸  花田裡犯了錯  說好破曉前忘掉  花田裡犯了錯  擁抱變成了煎熬  花田裡犯了錯  犯錯像迷戀鏡花水月的無聊  花田裡犯了錯  請原諒我多情的打擾  醉怎麼會喝醉 美 因為你的美  愛匆匆一瞥不過點綴
  • 我犯了,全天下很多男人都會犯的錯。多年後,成龍為錯自行買單
    我犯了,全天下很多男人都會犯的錯。多年後,成龍為錯自行買單!7月26日,吳綺莉在社交平臺上回應此事,稱「這世界什麼人都有,什麼二千萬、三千萬、四千萬,只要你們說得開心,(口業之東西受的是自己),能令別人開心也是一種福氣。」
  • 美劇推薦《現代彌賽亞》
    現代彌賽亞主演:麥赫迪德比米歇爾莫納漢簡...蓋勒必須儘快解開這個謎:他究竟是.上帝派來的聖人,還是一個能夠瓦解世界地緣政治秩序的騙子。隨著故事的展開,多種視角交織在一起,其中包括一名以色列情報官員(託莫希思黎飾)、一名德克薩斯州傳教士(約翰- 奧提茲飾)和他的女兒(史蒂芬妮婭.歐文飾)、一名巴勒斯坦難民(賽義德埃爾阿拉米飾)和報導該故事的記者(簡-亞當斯飾)。
  • 中國舞演繹王力宏的《花田錯》,花田到底犯了什麼錯?
    花田裡犯了錯,說好破曉前忘掉花田裡犯了錯,擁抱變成了煎熬花田裡犯了錯,犯錯像迷戀鏡花水月的無聊花田裡犯了錯
  • 深度文章:彌賽亞預言的時空背景
    他預言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彌賽亞會帶著生命和希望,有一天來到世上,拯救他們,以色列將重獲自由,重見光明。 所以彌賽亞預言關係重大,說出來就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預言,把人事時地前因後果都講清楚,這裡我們已經知道了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加利利,加利利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地方,加利利原文的意思是圓圈。
  • 天堂影院丨《耶穌基督:走出埃及》少年彌賽亞的成長故事
    官方網站: www.theyoungmessiah.com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6-03-11(美國)片長: 111分鐘又名: 少年彌賽亞耶穌的善良還有智慧就像影片中所展現出來的,沒錯,這是我們想像中耶穌童年該有的形象,但是他還是沒有明白自己出身的奧秘,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他們走過一段釘滿十字架犯人的山坡,小耶穌注目望去,意味深遠,卻還不知道上帝為他預備的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因著他在十字架上的死,拯救了我們所有人。
  • 神劇「彌賽亞」與韓德爾的心靈世界(陳茂生)
    至於「彌賽亞」神劇卻是獨樹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舊約及新約,注重靈修、思考有關救世主「彌賽亞」的作品。 韓氏的「彌賽亞」可說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神劇(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許多語文,當然英文被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樂;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許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團、聖歌隊唱過或試著去唱,許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
  • 這個人改寫了亨德爾的「彌賽亞」
    所以莫扎特對「彌賽亞」的改編,並不是為了點石成金,而僅僅是為了能夠錦上添花。亨德爾本人,在他寫出了這部作品後,也在一直修修補補,從未停止過對盡善盡美的追求(這也是為什麼對彌賽亞這部作品而言,並沒有所謂的「原稿」)。
  • 亨德爾和《彌賽亞》的背後故事
    》 亨德爾和《彌賽亞》1685年2月23日,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喬治·弗雷德裡克·亨德爾,1685-1759)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哈雷鎮。從他的經歷,似乎也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程當中,「失敗」並不一定是負面的,亨德爾歌劇事業的失敗,似乎使他轉眼仰望上帝的慰藉,也重新憶起自己年輕時寫教會音樂的熱情;而詹氏的「彌賽亞」劇本,就像是「及時雨」,使亨德爾的心田及時獲得滋潤。
  • 來自靈魂的聲音,喚醒生命的音符——《彌賽亞》的誕生
    8月21日,曾為他的歌劇寫過歌詞的朋友,給他寄來了新的《彌賽亞》清唱劇的歌詞,請他譜曲。心情惡劣的亨德爾看到第一句歌詞:「鼓起你的勇氣」就怔住了,他覺得那不是歌詞,是天使從九霄雲外向他發出的召喚,以喚起他怯懦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