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關情況。
從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95%的學校能夠保障學生在校每天一小時體育鍛鍊。
評價體系方面,建立起健全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將身心健康情況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體育科目被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同時,啟動在高校招生中使用體育素養評價結果的研究。2019年實施「自主招生」和2020年實施「強基計劃」的高校在招生考試中全面實施體育測試製度。實現學校體育工作與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掛鈎,與教師的績效工資、職稱掛鈎,與學生的綜合評價、升學掛鈎。
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項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體育鍛鍊和體育運動,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磨鍊堅強意志、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體魄強健,自然成為衡量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標誌,成為國家現有及潛在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成為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基礎。
在升學的現實壓力下,家長和學校等對於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比較重視,卻輕視其身體素質。目前,我國青少年近視發病率已經高居世界第一位,假如沒有有效的政策幹預,到2020年,我國近視患病人口有可能高達7億人,患有高度近視的人口將達到5000萬左右。
不僅僅只是近視率逐年上升,一些成人才易患的疾病正在年齡小化趨勢。比如有不少的中小學生就曾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治療抑鬱症最有效的方法,除了心理疏導和藥物,就是運動。多少抑鬱症患者,都是依靠增加運動,從病痛裡走出來的。體育鍛鍊不僅能增加人體大腦血流,而且還會促進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能令人產生愉悅感的激素的分泌,從而能起到預防抑鬱、焦慮的作用。
顯然,教育部門也早已開始重視青少年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這一現象,及時地開展了一系列的加強學生鍛鍊的重要性措施,規定中小學學校學生體育鍛鍊每天不低於1個小時等。
目前,大部分學校保證學生1小時的體育鍛鍊基本沒有問題,從網上點擊學生課間操,各校課間操豐富多彩、各式各樣,都變做法子讓學生喜歡起運動來,像鬼步舞、集體舞、健美操、太極拳等都成了課間操項目。
就我校來看,學生除了每周2節體育課之外,每天還要上兩次課間操,上午前兩節課和後兩節課之間一次,下午前兩節課和後兩節課之間一次,每次半小時的時間,當然除了集合和早點下操實際上操鍛鍊時間不足1小時,鍛鍊的形式主要小步跑操。
雖然體育鍛鍊時間基本上保證了每天1小時,但是總覺得學生們通過上操沒有達到真正放鬆的目的,雖然鍛鍊了身體,但身心仍然處於緊張中,急急慌慌地去集合,又急急慌慌地返回以防晚下一節,跑操時還要同其他班級比賽,要跑齊、口號要響等諸多要求,這種形式雖然培養了集體主義榮辱感,但身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也似有不妥。
寫到這裡不禁產生了自己上中學時的美好回憶,那時課沒那麼多節,中間還有不少自習課,下午兩節正課後後兩節是自由活動時間,時間由自己做主安排,可以複習鞏固、完成作業、繼續學習等,可大多數同學還是到了操場去打籃球、踢足球、踢建子、跑步、跳遠等,也有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的,也有夾著樹本去小樹林、去小溪邊,真真正正地得到了鍛鍊身體又得到了身心放鬆,也沒覺得學習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也沒有發現學生中有精神疾病的,也沒有抑鬱症等。
你們學校鍛鍊時間達標嗎?都是什麼運動形式?
你的運動時間達標嗎?喜歡怎麼樣的運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