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近4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或身邊存在家暴行為
因婆媳矛盾,阿英和老公長期冷戰,4年來,她和丈夫很少說話,每天兩公婆各自上班,共同負擔孩子的上學費用,表面上維持著正常的婚姻,雖然時常遭受丈夫的辱罵,但是為了孩子,阿英都忍了下來,取消了離婚的念頭。阿英並未意識到丈夫對她使用了精神暴力,她也不知道如何維權。像阿英這樣遭受家暴的人大有人在。近日,「家『圓』行動」公布東莞市家庭暴力報告。結果顯示,受訪的1325人中,近4成表示自己或身邊的人曾經或正在遭受家暴。令人意外的是,超過一半的人並未意識到「冷淡、不予理睬」等精神暴力也屬於家庭暴力。
時報對法院審理的涉及家暴案件,以及「東莞市家庭暴力報告」進行梳理,讓我們一起對家庭暴力說「NO」。
案例
下崗丈夫性情大變多次施暴
李麗(化名)和許政(化名)是經人介紹認識的。雖然是盲婚啞嫁,但婚後兩人感情不錯,李麗還生下了一名男孩。
雙方的矛盾是從2004年許政下崗後開始的。未經李麗同意,許政用家庭積蓄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麵館。可是,由於經營不善,麵館運營了兩年就難以維持下去。許政從此便賦閒在家,家庭的重擔落在李麗一個人身上。
後來,許政轉戰股市,並開始向李麗索要資金。在多次索要炒股資金未果之後,許政性情大變,開始對李麗拳腳相加,並以離婚作為要挾。2012年8月,許政再次對李麗實施家暴,並將她和兒子一併趕出家門,後在社區警務人員和社工的調解下才回家。
無奈之下,李麗於去年4月第一次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可是,許政並不同意。他說,夫妻倆的糾紛純屬家庭瑣事,沒有達到夫妻感情破裂程度,希望李麗能再次給他一次機會,努力經營好家庭。因此,法院判決不準予離婚。
然而,許政對李麗的態度並未改變,反而變本加厲施暴。去年7月,許政再次對李麗拳腳相加,導致李麗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李麗帶著兒子搬離家中,並再次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
法院一審判決準予李麗和許政解除婚姻關係,兒子由李麗撫養,許政承擔每月800元的撫養費,至兒子年滿18歲為止。許政不服,已向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訴。
案例
戀愛4年未覺他有暴力傾向
王梅(化名)和李達(化名)是大學同學,2003年成為情侶,經過4年的愛情長跑後登記結婚。
王梅說,談戀愛時,雙方也鬧過彆扭,但並未因為口角動過手。可是,婚後兩人經常因為生活瑣事吵架。王梅先後兩次因為家庭暴力報警,其中,2013年12月31日在派出所做了筆錄。
法院調出詢問筆錄顯示,當晚12時30分,王梅稱因為家庭糾紛,被丈夫毆打,手部被割傷,頭部、胸口、腹部、背部都被拳頭打傷,但沒有明顯傷痕。然而,由於筆錄沒有李達的籤字確認,李達在法庭上並不承認毆打了王梅,稱只是吵架時有推搡。
今年1月份起,王梅和李達分居,並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從王梅提交的材料顯示,李達於2013年、2014年先後寫了兩份保證書,內容寫明他多次對王梅動手。此外,王梅提交的病歷顯示,她曾被人毆打導致全身疼痛10小時,時間與到派出所做筆錄時間吻合。
法院一審判決準予王梅和李達離婚,女兒由王梅撫養,李達承擔每月1000元撫養費,至女兒18歲為止。李達不服判決,提起上訴。
特點
妻子成為施暴者佔19.8%
「家『圓』行動——東莞市反家暴社工援助計劃」是東莞市首屆公益創投入選實施項目之一,自從2012年以來致力反家暴宣傳和援助。
為了摸清東莞市家庭暴力的情況,社工們從去年7月至12月展開調查。
在南城、東城、莞城、萬江、常平、黃江以及大嶺山等鎮街發出1400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325份。
社工馮祥譜對表示接觸過家暴的人員進行進一步分析統計,發現施暴者是丈夫的比例較大,佔41.8%,而妻子成為施暴者則佔了19.8%。
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法庭副庭長楊玲冰認同該組數據。他說,從今年來南城法庭審理的案件來看,逐漸出現女性對丈夫施暴的情況。「這類女性一般比較強勢,經濟獨立。」
特點
「冷淡」也屬家暴 超一半人不知
說起家暴,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拳打腳踢」等身體暴力,調查中,9成以上的受訪者知道此類行為屬於家庭暴力。但言語辱罵及冷淡、強迫性生活等較不明顯的家暴行為,則容易被忽略。受訪者中不到一半的人認為「冷淡、不予理睬」屬於家庭暴力。
阿英和她的丈夫結婚10年,雖有過短暫的甜蜜,但自2010年起,她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由於婆媳間的矛盾,她和丈夫一直在冷戰。「我們每天各自去上班,孩子讀書的費用各出一半。周末我帶小孩出去玩,他就在家裡玩遊戲。」阿英說,4年來她和丈夫很少交流,每天說過的話屈指可數,還時常遭受丈夫辱罵。
阿英並未意識到經常性的言語辱罵也屬於家庭暴力,也未曾向相關部門尋求過幫助。她說,她也曾想過離婚,但丈夫怎麼也不同意,想到孩子今後要生活在單親家庭,阿英最終還是打消了離婚的念頭。
馮祥譜說,阿英這種觀念並不少見,精神暴力往往容易被忽視,但是它的危害性極大,不僅讓受害者失去尊嚴,最終還可能引發身體暴力,導致家庭破裂。
特點
施暴者試圖通過暴力控制對方
值得一提的是,受訪者中36.91%的人認為家庭暴力一個巴掌拍不響,受暴者也有問題。馮祥譜說,這種觀念是極其錯誤的,無論受暴者犯了什麼錯誤,都不應成為挨打的理由,對施暴者要譴責和懲罰。
馮祥譜說,雙方在吵架時,往往會說出過激的言語,這容易成為家暴的導火線。比如,部分女性和丈夫吵架時,往往會說「你打啊」等帶有挑釁性的話,有的甚至把臉湊過去。此類行為很容易點燃對方的怒火。盛怒之下,丈夫很可能一個巴掌打下去。
遇到這種情況,妻子通常是先怔了一下,隨後哭了起來,沒想到丈夫會打自己。施暴者往往會通過言語或行為對受暴者表示歉意,不久後雙方和好如初,可是不久後家暴又會再次發生。
馮祥譜說,這就是家暴的周期,施暴者錯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導致暴力循環。「有些施暴者想以此讓對方喪失反抗的信心和勇氣,最終控制受暴者。」
調查結果顯示,在看待家庭暴力問題上,有近40%的受訪者表示家暴要零容忍,男性對家暴的容忍度低於女性。「說明大家對家暴的認識仍存在一定誤區,一定要樹立一種觀念,家庭暴力是違法行為,應該零容忍。」馮祥譜說。
特點
多數認為缺乏溝通是家暴主因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家暴呢?近8成受訪者認為缺乏溝通是引發家暴最主要的原因,另有近7成的受訪者認為,生活、工作壓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4成的受訪者認為,「求助渠道缺乏」也是家暴發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馮祥譜介紹稱,家暴對受暴者身心造成嚴重傷害,還可能影響子女的行為方式。有研究表明,60%的家暴施暴者在童年時曾目睹或親身經歷父母施暴。「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無意識地接受暴力解決問題的心理模式,使得家暴成為『遺傳』」。
從受暴者處理方式的比例來看,在遭遇到家暴後,人們一般選擇找居委會、婦聯、公安、反家暴項目社工等相關部門單位求助,向第三方求助的佔69.74%,選擇離婚的佔34.11%,此外有11.17%的受訪者選擇家醜不可外揚,默不出聲,自己忍著。
來源:東莞時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