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號令天下(管仲故事之十二)

2020-12-23 老伍說古

管仲不僅經濟上、內政上和軍事上進行了改革,而且在外交上也提出了明確的主張。齊桓公繼位後,曾經與魯國作戰,與有些國家也有過交戰,但都遠沒有勝利。而管仲卻認真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他覺得在國力強大之後,如何以正義的盟主面目出現,這是很重要的。

此時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覲和納貢,所以必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所謂「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朝天子是各國共同領袖的地位;所謂「攘夷」就是聯合各國諸侯,共同對付山戎、北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犯。

管仲像

打出這個「尊王攘夷」口號,就使得齊國名正言順,出師有名,就使齊國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使他的霸業更加合理合法。這樣就使齊桓公可以用諸侯盟主的地位,挾天子以令各國諸侯。

為了使齊桓公成為諸侯的盟主,管仲在外交上做了許多努力。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救燕。山戎攻打刑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又 再次派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幫助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進攻衛國,衛懿公被殺。齊國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楚國比較強大,不太聽從齊國,於是管仲以楚國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進行責問,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獻計讓齊桓公會集諸侯與周天子定盟,保障太子的正統地位。

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齊國在諸侯各國中地位大大地提高,齊桓公已經成為了各國諸侯之首領。

相關焦點

  • 尊王攘夷,保合諸侯的齊國
    武王伐紂,周得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於是有齊國。     尚父,即尚(正史稱太公望、呂尚、呂望),為炎帝之後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嶽,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有功,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為呂氏始祖,後世從其封,故曰呂尚。太公望應輔佐武王而冠於姜姓一族之首,奪姜姓大宗,故稱姜姓(跟周朝、秦國、楚國類似都是姓氏大宗,大宗稱姓不稱氏)。
  •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相管,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始霸葵丘 《左傳》裡有個叫「齊小白」的,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姓姜,齊氏。管仲對齊桓公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在他的策劃下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出兵據狄,挽救了邢衛兩國,為齊桓公增了不少粉兒。此時的齊桓公儼然以國際警察自居。三十年春他又順道徵討了最有實力的「蠻夷」楚國。楚成王覺得很無辜,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我招你惹你了?」管仲卻一臉嚴肅地質問:「說!給周天子進貢的楚國包茅你們拖欠了多少?
  • 尊王攘夷,實現一統,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二思想
    歃血修戰事,尊王攘夷盟。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中興之主,也是春秋首霸的締造者。齊桓之所以能夠從晉楚的包圍中脫穎而出,成為遠東霸主,離不開自身的胸懷和管仲的輔佐。由於姜尚的後人們前期荒誕五道,齊國在春秋早年一度淪為末流國家,好在管仲橫空出世,用尊王攘夷重新為齊國奪回了國際地位。
  • 每天一個歷史故事——尊王攘夷
    由於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國富民強,可以會盟諸侯了吧?」管仲諫阻道:「當今諸侯,強於齊者甚眾,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而他們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稱霸。周王室雖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海內諸侯必然望風歸附。」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齊桓公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響亮地提出了「尊王室」的口號。 尊王必須攘夷。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夷之辨乃當時華夏族的一種共同心理。事實上,被泛稱為「夷」的周邊少數部族經常騷擾周王室,進犯中原地區,已經嚴重地威脅到華夏族的生存。所以,除大力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外,還需聯絡中原各諸侯國,共同抗擊夷狄對中原諸侯國的侵襲。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春秋五霸」,晉文公緊跟齊國之後,擎起「尊王攘夷」、維護周禮的大旗。有屈辱,就會有光榮,有「禮樂崩壞」的喪亂,就會有一統天下的壯觀盛世,這二者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晉國也不例外。經過公室徵伐後不久,晉國的機會果然再次來臨。
  • 人類新時代的「尊王攘夷」,誰是那個王,那個夷狄?「皇協軍」則如糞土!
    人類新時代的「尊王攘夷」,誰是那個王,那個夷狄?「皇協軍」則如糞土!特郎普到上帝那求教怎麼樣讓美國再次強大起來。上帝默默地塞給川大爺一顆炸彈,特郎普一拍腦袋說我懂了,是讓我炸中國啊。沒等川大爺說完,上帝點燃了那個抱在特郎普懷中炸彈的引信。特郎普連忙用嘴吹滅。
  • 尊王攘夷!《銀魂》背後真實的日本幕末
    《銀魂》以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天人」來到地球為背景,講述了地球人和天人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之時,攘夷派志士為反抗幕府與天人勾結進行鬥爭的故事。它借用了江戶末期的時代背景以及部分明治時期的人物原型,並將一些歷史元素融入其間,例如反對「天人」的攘夷戰爭,即幕末反對「開國」的運動,以及禁止武士帶刀的「廢刀令」等等。
  • 厚植國力,尊王親鄰,聯眾擊強,鞏固諸夏
    其後,齊桓公之定霸,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實際上維護了宗法為紐帶的封建制度。 所謂「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在封建制度中的宗主地位,「攘夷」在於保護封建諸侯的安定,代替周天子維持封建秩序。 因此,齊桓公霸業的意義,不僅在為「春秋五霸之首」,更在維護中原周文化的貢獻。
  • 尊王攘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尊王攘夷,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出自: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 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除了管仲,還要感謝這兩個人
    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對於齊桓公來說,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後,搶先回國,奪取君位。成為齊國君主後,齊桓公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促使齊國逐漸強盛。
  • 什麼是「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戰國楚竹書》中就有這樣一則故事——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公不悅,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曰:「向者吾問忠臣於子思,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恆稱其君之惡,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恆稱其君之惡者,遠祿爵者也。
  • 管仲是春秋早期偉大的政治家
    管仲是春秋早期偉大的政治家,雖然有《管子》一書存世,但是我們一般不認為這部書是管子自作。管仲早於孔子,還處於貴族統治時期,私學尚未興起,但在客觀上卻存著管子思想。學者們認為,管子思想是齊國人繼承和發展管仲的治國方略和政治理念過程中逐漸形成,而不是管子本人有自覺的哲學思考和著述。
  • 從尊王攘夷到推翻幕府,日本擺脫了被外國奴役的命運
    為到達這一目的就必須要改革藩幕體制,以恢復天皇權力為名進行改革,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其代表人物有:佐久間象山、橋本左內、吉田松陰等。尊王攘夷運動要求去除外國侵略勢力,保護民族國家獨立,同時也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將日本的舊學(儒學、國學)和西方的科學相結合,名為「東洋道德,西洋藝術」。
  • 晉文公稱霸的最大推手,原本和管仲齊名,現在卻鮮為人知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諧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
  • 齊桓公和管仲:這對野心勃勃的君臣,都幹過哪些搞笑的「缺德事」
    於是,「尊王」的口號被齊桓公叫的天響。比如「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就是借著「周天子」的名義伐宋。齊國以諸侯身份舉行天下會盟。哪個國家的行動不道義,或者藉口不尊重周天子,就開打。管仲說,聽我的,沒錯!齊桓公出得前廳,裝模做樣對燕王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你們燕國無禮。就把燕莊公腳下的土地盡數割予燕國,並叮囑燕莊公學習召公,向周天子納貢。果然如老謀深算的管仲所料,這件 「尊王攘夷」 的典型事件,為齊桓公獲得了各諸侯國的尊敬和服從。
  • 齊桓公和管仲:這對野心勃勃的君臣,都幹過哪些搞笑的缺德事
    這對君臣那個合拍,簡直臭味相投,可謂是春秋時期的江湖老大「夢幻二人組」。他們的時代,是周朝勢力衰微的時代。周天子沒威信(信譽);沒威力(軍事);沒犒賞(金錢)。分封的各諸侯國都各自發展自個勢力,大國欺負小國,強國攻打弱國,都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