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早期偉大的政治家,雖然有《管子》一書存世,但是我們一般不認為這部書是管子自作。管仲早於孔子,還處於貴族統治時期,私學尚未興起,但在客觀上卻存著管子思想。學者們認為,管子思想是齊國人繼承和發展管仲的治國方略和政治理念過程中逐漸形成,而不是管子本人有自覺的哲學思考和著述。
齊國人在繼承和發展管子思想時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流派,後人稱為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形成和興盛,也當在戰國時期。學者們認為,管仲學派與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同時存在,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三個不同的政治傾向。
任繼愈先生總結說,這三個學派相互區別的主要標誌在於他們宗法制的態度。儒家學派對貴族宗法制採取全面肯定和全盤保留的態度。儒家張口閉口三代和堯舜,主張以周代禮樂制度作為社會改革的藍圖。法家學派則對貴族宗法制度採取全面否定的態度,目標是建立一個君權集中的絕對專制主義的政治體制。管仲學派介於這兩者之間,對貴族宗法制採取半保留半否定的態度,試圖將禮治和法制調合起來,使宗法制與中央集權在相互妥協中並存。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諸侯爭霸的時代,周天子的權威雖然衰落,但是名義的共主地位還是被共同承認的,貴族宗法制還有相當大的勢力,當時代的人還不可能產生要徹底消滅它的思想。國家要強大,必須要加強君王的權利而削弱貴族的權力,這在當時是必然歷史趨勢,但是這個趨勢尚處於起始階段。
太公望,姓呂,名尚。是周族重要盟友,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殷商被滅後,太公受封於齊,都營丘。周王室東遷之後,北方戎狄深入華夏腹地不斷侵擾,東北方興起的山戎也乘機騷擾燕國和齊國的邊境。南方的楚國也已經強大起來,頗有北上的野心。在這種情勢之下,中原各國迫切需要強大威權來集中諸國力量來與蠻夷做鬥爭,而此時周王室已經沒有這個力量了,歷史只好等待霸王的出現。
春秋時代第一個霸王是齊桓公,而齊桓公能稱霸離開不管仲的輔助。沒有管仲的貢獻,齊國的霸王難以成就。管仲輔助桓公霸業的主要功績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促進了齊國富強,另一個「尊王攘夷」政策的成功。
管仲任相後,根據齊國的地理條件「通貨積財」,齊國土地肥沃就大力發展農業桑麻,齊國濱海有魚鹽之饒,人民善於紡織,就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管仲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始終將倉廩實與衣食足放在首要位置,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和商業,積累財富,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
管仲分全國為二十一個鄉,工商六鄉,士十五鄉。工商專心本業,不擔負兵役。士鄉即農鄉,農夫平時耕種,戰時當兵。建立起兵農合一的強大的組織。規定:「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裡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每戶農家出兵一個,「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帥之。四裡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這些制度建立了齊國軍事強大的目標。
經過了管仲的治理,齊國很快實現國家富足,軍事強大的目標,霸業指日可待,而齊國的霸業就是「尊王攘夷」政策中實現的。齊國團結華夏諸國,打擊蠻夷,提高了本國在諸侯中地位,曾會盟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成為當時中原華夏各國霸主,填充了由於周王室衰微而導致的權力真空。
救邢,存衛,北抗戎狄。南拒荊楚,阻擋蠻楚北進的鋒芒。這些都是齊國霸業的重大功績。孔子由衷讚嘆道:「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 第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