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早期偉大的政治家

2020-12-21 國學新知堂

管仲是春秋早期偉大的政治家,雖然有《管子》一書存世,但是我們一般不認為這部書是管子自作。管仲早於孔子,還處於貴族統治時期,私學尚未興起,但在客觀上卻存著管子思想。學者們認為,管子思想是齊國人繼承和發展管仲的治國方略和政治理念過程中逐漸形成,而不是管子本人有自覺的哲學思考和著述。

齊國人在繼承和發展管子思想時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流派,後人稱為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形成和興盛,也當在戰國時期。學者們認為,管仲學派與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同時存在,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三個不同的政治傾向。

任繼愈先生總結說,這三個學派相互區別的主要標誌在於他們宗法制的態度。儒家學派對貴族宗法制採取全面肯定和全盤保留的態度。儒家張口閉口三代和堯舜,主張以周代禮樂制度作為社會改革的藍圖。法家學派則對貴族宗法制度採取全面否定的態度,目標是建立一個君權集中的絕對專制主義的政治體制。管仲學派介於這兩者之間,對貴族宗法制採取半保留半否定的態度,試圖將禮治和法制調合起來,使宗法制與中央集權在相互妥協中並存。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諸侯爭霸的時代,周天子的權威雖然衰落,但是名義的共主地位還是被共同承認的,貴族宗法制還有相當大的勢力,當時代的人還不可能產生要徹底消滅它的思想。國家要強大,必須要加強君王的權利而削弱貴族的權力,這在當時是必然歷史趨勢,但是這個趨勢尚處於起始階段。

太公望,姓呂,名尚。是周族重要盟友,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殷商被滅後,太公受封於齊,都營丘。周王室東遷之後,北方戎狄深入華夏腹地不斷侵擾,東北方興起的山戎也乘機騷擾燕國和齊國的邊境。南方的楚國也已經強大起來,頗有北上的野心。在這種情勢之下,中原各國迫切需要強大威權來集中諸國力量來與蠻夷做鬥爭,而此時周王室已經沒有這個力量了,歷史只好等待霸王的出現。

春秋時代第一個霸王是齊桓公,而齊桓公能稱霸離開不管仲的輔助。沒有管仲的貢獻,齊國的霸王難以成就。管仲輔助桓公霸業的主要功績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促進了齊國富強,另一個「尊王攘夷」政策的成功。

管仲任相後,根據齊國的地理條件「通貨積財」,齊國土地肥沃就大力發展農業桑麻,齊國濱海有魚鹽之饒,人民善於紡織,就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管仲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始終將倉廩實與衣食足放在首要位置,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和商業,積累財富,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

管仲分全國為二十一個鄉,工商六鄉,士十五鄉。工商專心本業,不擔負兵役。士鄉即農鄉,農夫平時耕種,戰時當兵。建立起兵農合一的強大的組織。規定:「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裡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每戶農家出兵一個,「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帥之。四裡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這些制度建立了齊國軍事強大的目標。

經過了管仲的治理,齊國很快實現國家富足,軍事強大的目標,霸業指日可待,而齊國的霸業就是「尊王攘夷」政策中實現的。齊國團結華夏諸國,打擊蠻夷,提高了本國在諸侯中地位,曾會盟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成為當時中原華夏各國霸主,填充了由於周王室衰微而導致的權力真空。

救邢,存衛,北抗戎狄。南拒荊楚,阻擋蠻楚北進的鋒芒。這些都是齊國霸業的重大功績。孔子由衷讚嘆道:「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 第四冊

相關焦點

  • 管仲是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妓院的開山鼻祖
    最早開設妓院的都是偉大的政治家,這確實是一個驚人的巧合。中國的妓女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無可考證。有人說從夏朝開始就有王公貴族養了一-些女人,那就是妓女。那是的妓女和外國的性奴類似。在春秋初期,妓女已經開始出現,不過很少。
  • 管仲家道中落路遇貴人,憑藉聰明才智坐上一國之相,實行改革
    管仲,提起這個名字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管仲的綽號也有很多,像什麼"青樓鼻祖""天下第一相""中國最大的政治家"這無疑不是在讚美管仲的偉大事跡。而管仲也稱得上這些綽號,在中國歷史上,管仲的地位,一點也不低,諸葛亮都把他視為自己的偶像,《史記》記載中孔子評價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由此可見管仲的地位之高,所做之事的偉大,連博學多識的孔子都對他讚嘆有加。
  • 古文觀止-管仲論
    ①管仲(約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 漢族,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②威公:即齊桓公。因避欽宗(趙桓諱),改為威公。
  • 不計前嫌善管仲
    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 如果管仲給鮑叔牙送禮物,一定選這個!
    今年全國I卷高考作文題目成了熱點,主題是圍繞管仲、鮑叔牙和齊桓公展開的,這三個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
  • 古文閱讀-管仲論(蘇洵)
    ①管仲(約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 漢族,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②威公:即齊桓公。因避欽宗(趙桓諱),改為威公。
  • 古文觀止——管仲論
    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桓公:即齊桓公。桓,南宋版避宋欽宗趙桓諱而均作「威」。攘:排斥。豎刁、易牙、開方:三人都是齊桓公時期備受寵幸的近臣。薨(hōng):古代稱諸侯死。
  • 古文觀止卷十之《管仲論》
    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倖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啊!如果他乘著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麼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 格言大王管仲 | 金句改變命運!【春秋第1集】
    從此,歷史就進入了春秋時期。周朝衰落了,周朝下面的諸侯國就開始強大起來。這裡面第一個崛起的就是齊國。而齊國的強大,離不開一個 非常能幹的大臣,他叫管仲。管仲,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今天的故事就從他當刺客的時候開始講。
  • 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除了管仲,還要感謝這兩個人
    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對於齊桓公來說,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後,搶先回國,奪取君位。成為齊國君主後,齊桓公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促使齊國逐漸強盛。
  • 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
    說一個春秋時的故事。
  • 鮑管之交,你有管仲之才嗎?
    現代詞典上說是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膾炙人口的情節大致如下:  管鮑年輕時做生意,月底結算總是拿大頭。別人提醒鮑叔牙,他總是一笑了之。  後來管仲身陷囹圄,鮑叔牙奔走營救。  出了獄,又舉薦做了齊桓公的國相。
  • 管仲對齊桓公說了八個字,字字珠璣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管仲的著作:《管子》。今天我們分享《管子·霸形》,這一篇是齊桓公和管仲關於如何形成霸業的對話,齊桓公召見管仲,問他如何才能成就霸業,管仲說:有一個根本的事情做到了才可以。齊桓公問什麼是根本呢?管仲說:「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齊國的老百姓就是根本。
  •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是誰呢?
    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就是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他們兩個人的友誼,為歷代所傳頌。管仲齊桓公時期,在齊國擔任宰相,他雖然是安徽人,可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山東度過的。他和鮑叔牙是一起長大的髮小,成年後這哥倆曾經一起做過買賣。管仲本錢出的比鮑叔牙少,但是年底分紅時,卻要比鮑叔牙多拿錢。別人都看不過眼了,紛紛指責管仲太貪心了。
  • 鮑叔牙與管仲的故事(圖)
    「管鮑之交」(網絡圖片)管仲是春秋戰國時代齊國有名的宰相,鮑叔牙又稱「鮑叔」,是齊國大夫,也是最了解管仲的知己。鮑叔牙與管仲兩人曾經合夥做過生意,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窮。」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當兵打仗,而且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
  • 管仲與鮑叔牙竟然「成了情侶」?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鮑叔牙,姒姓,鮑氏,名叔牙,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管仲和鮑叔牙很早就認識。
  • 我的高考作文,齊恆公、管仲和鮑叔猶如婆婆、媳婦和小姑
    今天再來寫一篇高考作文,依然是關於齊恆公、管仲和鮑叔的,我覺得高考作文出來之後,自己可以多嘗試寫幾篇,或許能夠從中找到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齊恆公,管仲,鮑叔是春秋戰國時期三個著名的人物,三個人的關係錯綜複雜,也在一起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今天我回頭一看,感覺他們三個人的關係,猶如婆婆、媳婦和小姑,可能你認為我在刻意多人眼球,但是,我想以我們平常人的角度,我們能理解的範圍,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物,我們對於王侯將相也只是遠觀,我們總是想在身邊的範圍內尋找的合適的關係,去對比他們的關係,或許這樣,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理解,又可能會有一些新的驚喜
  • 2020年語文全國一卷滿分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中對誰感觸最深
    在那令人回味無窮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子糾與小白的爭鬥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仍然給今天的我們諸多啟發。三人中,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能夠一匡天下,胸有大格局的桓公。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人心險惡,管仲護主,一箭射中桓公衣帶鉤。若非桓公裝死,他早已失去稱霸資格。然而世事無常,與桓公有著一箭之仇的管仲竟又被鮑叔推至桓公面前。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誰最有本事?
    從他不計較管仲的一箭之仇,還委以重任,就可看出他的胸懷和格局,另外後來他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以說將他的胸懷延伸到了極致。可以和秦始皇和曹操比肩。後文將著重說一下。鮑叔牙,愛國、識才、不嫉賢妒能。他勇於推薦管仲,還樂意讓管仲的職位高於自己,這一點胸懷和氣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駕馭的。可以說,他也是有格局,有胸懷。管仲,就不用說了。
  • 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的二三事
    對於喜歡歷史的人而言,有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春秋爭霸,管鮑之交……這些詞會馬上浮現腦海。單就材料內容而言,大多人的初印象應該是這樣。齊桓公寬宏偉量,雄才大略;鮑叔舉人唯才,知人善薦;管仲才能卓絕,君臣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