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閱讀-管仲論(蘇洵)

2021-02-13 文言文

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餘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敗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釋蘇洵(公元一OO九年至一O六六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秘書省校書郎。歷遷陳州項目城令。與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


①管仲(約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 漢族,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②威公:即齊桓公。因避欽宗(趙桓諱),改為威公。
③豎刁、易牙、開方:齊桓公寵幸的三個近臣。豎刁,為了進入宮廷做宦官,自割其生殖器;易牙,雍人,名巫,善於調味,相傳曾烹其子為羹以獻齊桓公;開方,衛公子,喜歡阿庾逢迎。管仲死後,這三個共同專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豎刁與易牙等殺害群臣,立公子無虧,太子昭奔宋,齊國因此發生內亂。用:當權。
④薨(hōng):周代稱諸侯死。
⑤五公子:指桓公的五個兒子,即公子武孟、公子昭(後立為孝公)、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
⑥簡公:齊簡公,名壬,公元前484年至481年在位,為左相田常所殺。
⑦兆:徵候,跡象。
⑧鮑叔:姓鮑名叔牙,史稱鮑叔。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大夫。其生卒年不詳,以善於知人、薦賢、讓賢著稱於世。
⑨顧:但。
⑩四兇:舊傳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鱹兜(人名)、三苗(古族名,這裡指其族首領)、鯀(人名)為堯時的四兇。
譯文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後,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桓公死於宮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於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於管仲,而說是由於鮑叔。至於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於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於管仲。為什麼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兇,有了仲尼然後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麼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於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於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倖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啊!如果他乘著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麼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可晉文公死後,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餘威,還能在一百年裡充當盟主。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後,齊國一敗塗地,這沒有什麼疑問奇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並非無賢人,確實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書裡有記載他將死時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並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是他心中認為這幾個人都不能託以國家重任。而且預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鰍,因為活著不能薦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為此有身後勸諫之事。蕭何臨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後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麼可以死掉呢?

提示:點擊左下方之「閱讀原文」,頁面上方有「點擊分類瀏覽往期詩文」按鈕,點擊即可分類瀏覽。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蘇洵《管仲論》
    威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qiú),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 摩羅教授要講蘇洵名篇《管仲論》,時間地點自己戳開看
    俊德堂書院大講堂:古文背誦講座講座篇目:蘇洵《管仲論》開講時間:6月4日下午16:00~18:00講座地址:俊德堂書院(具體地址見下面課表)管仲論蘇洵         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
  • 古文觀止——管仲論
    《管仲論》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分為五個自然段,第一段概言管仲生前死後齊強之功和齊亂之禍,第二段直陳齊國之禍實由管仲,第三段指責管仲不懂治國之本,第四段以晉文公來比照齊桓公以步說明管仲於齊國敗亂無可逃責,第五段總結管仲臨終不能薦賢自代的教訓以垂戒後人。全文章句騰挪多變,奇詭莫測,起伏照應,極富雄辯恣肆的特點。
  • 管仲論
    管仲論宋代:蘇洵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
  • 古文觀止-管仲論
    威公之薨也,一敗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 古文觀止卷十之《管仲論》
    管仲論唐代:蘇洵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 蘇洵的六國論真的論證嚴謹嗎?為借古諷今而還是削足適履?
    高中語文教材就有《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等課文涉及到這一議題。蘇洵的《六國論》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蘇洵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敗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全文就是圍繞這樣一個中心論點來組織論據,進行論證。他把六國的破滅分成兩種類型來分析。先是鄰近秦國的三個國家:韓國、魏國、楚國。
  • 管仲與鮑叔牙竟然「成了情侶」?
    他們兩人曾經合夥做生意,賺了錢分利潤時,管仲總是給自己分得多而給鮑叔牙的少。鮑叔牙的手下就很不平,向鮑叔牙抱怨。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邊太困難,我家裡邊比較富裕,他多拿的那些是我給他的。」管仲給鮑叔牙辦事,但經常把事情辦砸,鮑叔牙就安慰管仲說:「事情沒辦好也不是你的錯,只是我們的運氣差了點。」後來管仲應聘當官,但幾次都是沒幹多久就被罷免了。
  • 浪子回頭金不換,上梁不正下梁正——蘇洵是怎麼做到的
    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上的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本書,學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洵的《六國論》,《六國論》這篇議論性散文大家應該非常熟悉,文氣貫通,行雲流水,恣肆奔放。比起文章,大多數同學更有興趣的是作者不一般的經歷,這個不成器的父親,卻教出大宋才氣絕頂的兒子,而且是兩個。我們就來說說這個。
  • 千年誤傳「蘇老泉」是蘇洵,實為蘇洵之子蘇東坡
    誰都知道這《三字經》裡的「蘇老泉」是指蘇洵。但事實上,歷史上的「蘇老泉」,應該是蘇洵的兒子蘇軾,而不應該是蘇軾的父親蘇洵。        蘇洵號「老泉」乃誤傳。南宋時,「蘇老泉即蘇洵」之說深入人心,《三字經》即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明清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老泉」是蘇軾之號,蘇老泉即蘇東坡。
  • 蘇洵的《以家人之名》:神仙爸爸培養出的兩個神仙兒子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很多人眼裡,蘇洵的聲名比起蘇軾來說,弱了不止一點兩點。而實際上,如果沒有蘇洵的言傳身教,小蘇軾和小蘇轍也許成為不了他們長大的樣子。蘇洵小時候並不愛讀書,不巧的是,周圍哥哥都是學霸。
  • 古文分級閱讀叢書《童年的古文課》今日在深圳首發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古文內容沒有分級閱讀這個概念,這意味著有些晦澀、生僻的古文會讓低年級的學生們望而卻步,瞬間澆滅他們的學習熱情,為適齡的孩子甄選適齡的古文內容就成了當務之急。 今日,由近30位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的語文教師共同參與編寫的《童年的古文課》在深圳首發,記者在新書首發式上獲悉,該書特有的古文分級閱讀概念,能讓小學生們明確知道什麼年齡階段要學什麼古文,讀什麼古文。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見,韓愈在當時文學地位真的很高。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韓愈。
  • 古文閱讀-師說(韓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
  • 拾人牙慧│《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此外,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應當也沒提到蘇軾號老泉而非蘇洵,否則我應當有印象!後來,我翻看《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039 頁),找到如下表述:「正式辦完(蘇洵之妻)喪禮之後,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後來蘇洵也葬埋於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 《管晏列傳》之管仲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呂氏春秋》:「管仲與鮑叔同賈(賈,泛指做買賣;經商)南陽,及分財利,而管仲嘗欺鮑叔,多自取。鮑叔知其有母而貧,不以為貪也。」】,鮑叔終【終,自始至終】善遇之,不以為言【言,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已而【不久,後來】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齊世家》云:「鮑叔牙曰:『君將治齊,則高傒與叔牙足矣。
  • 把高考作文寫成千字古文!B站博主如此解讀管鮑齊桓公故事
    把高考作文寫成千字古文!作文題:圍繞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故事寫發言稿全國Ⅰ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
  • 古文閱讀-豫讓論(方孝孺)
    即此而論,讓餘徐憾矣。段規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於心也。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上也。
  • 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的二三事
    小白讓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論取名的重要性)。姜小白這個名字很現代、很有趣,像一杯酒,像一首歌。對的,春秋齊國是姜姓,史稱姜齊。彼時,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代表血緣,家族的榮耀,不可改變,但不冠於名或字前,不與名字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