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論

2021-02-13 古文詩詞歌賦

管仲論
宋代:蘇洵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矣乎?桓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於桓、文,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餘威,得為諸侯之盟主者百有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譯文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後,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桓公死於宮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於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於管仲,而說是由於鮑叔。至於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於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於管仲。為什麼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兇,有了仲尼然後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麼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於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於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倖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啊!如果他乘著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麼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可晉文公死後,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餘威,還能在一百年裡充當盟主。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後,齊國一敗塗地,這沒有什麼疑問奇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並非無賢人,確實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書裡有記載他將死時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並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是他心中認為這幾個人都不能託以國家重任。而且預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鰍,因為活著不能薦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為此有身後勸諫之事。蕭何臨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後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麼可以死掉呢?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管仲論
    《管仲論》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分為五個自然段,第一段概言管仲生前死後齊強之功和齊亂之禍,第二段直陳齊國之禍實由管仲,第三段指責管仲不懂治國之本,第四段以晉文公來比照齊桓公以步說明管仲於齊國敗亂無可逃責,第五段總結管仲臨終不能薦賢自代的教訓以垂戒後人。全文章句騰挪多變,奇詭莫測,起伏照應,極富雄辯恣肆的特點。
  • 古文觀止-管仲論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 【古文觀止】:蘇洵《管仲論》
    威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qiú),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 古文觀止卷十之《管仲論》
    管仲論唐代:蘇洵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 古文閱讀-管仲論(蘇洵)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 摩羅教授要講蘇洵名篇《管仲論》,時間地點自己戳開看
    俊德堂書院大講堂:古文背誦講座講座篇目:蘇洵《管仲論》開講時間:6月4日下午16:00~18:00講座地址:俊德堂書院(具體地址見下面課表)管仲論蘇洵         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
  • 《管晏列傳》之管仲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呂氏春秋》:「管仲與鮑叔同賈(賈,泛指做買賣;經商)南陽,及分財利,而管仲嘗欺鮑叔,多自取。鮑叔知其有母而貧,不以為貪也。」】,鮑叔終【終,自始至終】善遇之,不以為言【言,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已而【不久,後來】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齊世家》云:「鮑叔牙曰:『君將治齊,則高傒與叔牙足矣。
  • 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的二三事
    小白讓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論取名的重要性)。姜小白這個名字很現代、很有趣,像一杯酒,像一首歌。對的,春秋齊國是姜姓,史稱姜齊。彼時,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代表血緣,家族的榮耀,不可改變,但不冠於名或字前,不與名字連稱。
  • 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們沒有發跡的時候一起做生意,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少,但每次年底分紅的時候卻總是管仲拿的多。旁邊的人就替鮑叔牙不值了,說你出的本錢大,怎麼讓管仲這個小人拿的比你還多呢?鮑叔牙笑笑說,管仲家裡條件不好,拿多一點是應該的,再說他也不是光出錢不幹活,很多事都還是靠他出主意的呀。
  • 管仲、鮑叔牙與列子
    說管仲與列子誰更厲害,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好比有個年輕人問我,說連霍高速是不是李連杰與霍元甲為了切磋武藝方便,門對門修建高速公路便於通行一樣。
  • 鮑叔牙與管仲的故事(圖)
    「管鮑之交」(網絡圖片)管仲是春秋戰國時代齊國有名的宰相,鮑叔牙又稱「鮑叔」,是齊國大夫,也是最了解管仲的知己。鮑叔牙與管仲兩人曾經合夥做過生意,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窮。」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當兵打仗,而且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
  •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推薦)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邢疏:此章歷評子產、子西、管仲之為人也。「或問子產」者,或人問於夫子曰:「鄭大夫子產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者,惠,愛也。言子產仁恩被物,愛人之人也。「問子西」者,或人又問鄭大夫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
  • 管仲不負鮑叔牙
    公元前645年,年逾75歲的管仲病榻之前,齊桓公問管仲:先生離世後,誰能助我,當我丞相?     鮑叔牙行嗎?
  • 南懷瑾老師:管仲與鮑叔牙的交情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路說,老師說齊桓公好,但是我想起一件事。齊桓公和公子糾,是兄弟也是政敵。管仲沒有得志的時候,原來是幫助公子糾的,那時另外還有一個大臣名召忽,當時公子糾死了,召忽也拼命作戰,為公子糾而死,但管仲並沒有殉職。這樣說來,管仲的人格還是有問題。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當時幫助齊桓公成功,有名的名臣是鮑叔牙。桓公問鮑叔牙,如果想成霸業,把齊國治好,誰是好的人才。鮑叔牙就推薦了管仲。但管仲曾經在作戰的時候,用箭射過齊桓公,幸好沒有將齊桓公射死,而射中了衣帶鉤。
  • 不計前嫌善管仲
    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 管仲與鮑叔牙竟然「成了情侶」?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鮑叔牙,姒姓,鮑氏,名叔牙,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管仲和鮑叔牙很早就認識。
  • 管仲與齊桓公的精彩故事
    因此,管仲就自請魯國把他作刑犯,交付鮑叔牙帶回齊國。然後,鮑叔牙對齊桓公說,要放過管仲,請他幫忙治國。齊桓公很氣恨管仲,並不同意。鮑叔牙說,你不想在列國中成就霸業,那就算了!如果你想要治國圖強稱霸,你就非用管仲不可,我鮑叔牙是不及他的。歷史上描寫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事實上,劉邦還不及齊桓公的胸襟。
  • 管仲是春秋早期偉大的政治家
    管仲是春秋早期偉大的政治家,雖然有《管子》一書存世,但是我們一般不認為這部書是管子自作。管仲早於孔子,還處於貴族統治時期,私學尚未興起,但在客觀上卻存著管子思想。學者們認為,管子思想是齊國人繼承和發展管仲的治國方略和政治理念過程中逐漸形成,而不是管子本人有自覺的哲學思考和著述。
  • 【每日分享】名人故事:管仲與鮑叔牙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於《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齊襄公被手下將士殺死,他的弟弟公孫無知被立為齊王。沒幾個月,公孫無知又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
  • 晉文公稱霸的最大推手,原本和管仲齊名,現在卻鮮為人知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之所以能第一個稱霸,不僅是因為齊國整體實力的強大,也離不開管仲這位千古名相的輔佐。而在齊桓公之後,晉文公之所以能接替春秋霸主的寶座,也離不開賢臣的輔佐。其中,就郭偃來說,可以稱之為晉文公稱霸的最大推手。不過,郭偃原本和管仲齊名,最終卻鮮為人知,也即其現在的知名度,完全比不上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