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管之交,你有管仲之才嗎?

2021-02-07 散文網

  《水滸傳》裡朋友哥弟稱呼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哉


  《三國演義》裡桃園結義,劉關張那一拜,從此屌絲逆襲,演繹一段段人生傳奇。


  看到這些誰不血脈噴張,誰不嚮往有幾個親兄熱弟,一生中有一幾個朋友不離不棄。


  不僅文學作品裡有這麼多,史書裡也有這樣為人津津樂道的橋段。

  比如《史記管嬰列傳》裡有「管鮑之交」。


  現代詞典上說是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膾炙人口的情節大致如下:


  管鮑年輕時做生意,月底結算總是拿大頭。別人提醒鮑叔牙,他總是一笑了之。


  後來管仲身陷囹圄,鮑叔牙奔走營救。


  出了獄,又舉薦做了齊桓公的國相。


  對此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對此司馬遷在《史記管嬰列傳》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這樣看來管仲和司馬遷都認為鮑叔牙是一個「知人」的賢士。


  如果從這角度再次審視「鮑管之交」這個一關係兩方應該是這樣的。


  管仲,一匹千裡馬;鮑叔,一位伯樂。


  鮑叔牙是一位伯樂。其偉大在於「知人」,更在於對管仲才能的判斷不被一時一事的挫折和世俗的評價所動搖的堅定自信。因此他才能看到管仲從年輕走到人生巔峰;才能穿過管仲的「貧、」「欺」、「愚」、「不肖」、「怯」和「無恥」的表象看到「」的「管仲之謀」。

  管仲,一匹千裡馬。他的偉大不只是前文所說「九和諸侯,一匡天下」,就連現在你打開朋友圈分析現今中美貿易戰有人也在那拿管仲說事。其偉大甚至在於他是一倍受爭議的人物。司馬遷推崇孔子將其列入世家。但對管仲管仲的評價時他寫到「孔子小之」,然後引用《孝經》中的話又一駁斥。(同見《管晏列傳》)為了管仲和孔聖人叫板!


  「管鮑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有人甚至認為好朋友就應該像鮑叔牙甘願付出,一直付出。


  翻開史記,我們看到友情的雙方並不是印象中的樣子。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友情關係的關鍵是管仲,關鍵是管仲是一匹千裡馬。


  我們經常說親密關係包括友情的建立在於「同頻共振」。從史記原文來看管仲鮑叔一貧一富財富上不同頻。但為什麼能共振?答案只能是管仲的才能,鮑叔的知人讓他們好朋友一生一起走。


  我們渴望「管鮑之交」,更要建設好自己做一個有才能的人。因為那個看似一直在付出的鮑叔牙的偉大在於「知人」。


  你是千裡馬,才可能遇上上伯樂。


文章創作者:治永

相關焦點

  • ​姚老師講:鮑叔牙與管仲之交
    因為近人近了好欺人,又是你的命,好歹都要認命,只能憑德性感化。對於近人,好也不許說,歹也不許說,還不許尋思。只許勸、不許管,勸也有數,勸妻一次,勸兒女三次,勸弟兄四次,朋友五次,勸父母沒次數,近人近了是心,遠人近了是意,神是一切都近、近而遠之,佛是一切都遠、遠而近之,像世人對我,不都成為近人了嗎?
  • 《管晏列傳》之管仲
    於是桓公從之。」】。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以,憑藉;齊桓公以之霸】,九合【聚集,會合。諸侯會盟】諸侯,一匡【匡正】天下,管仲之謀也。【譯】管仲管夷吾,潁上人。管仲年輕之時,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佔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麼怨言。不久,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 古文觀止卷十之《管仲論》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 杜甫一首詩揭露人性醜惡,這才是社會的真相,很殘酷但很真實!
    這對杜甫本身可以說是經歷過「多麼痛的領悟之後」才寫下的,這首詩即便過了1000多年,現在讀來仍然很現實,很諷刺。一起來看下:貧交行杜甫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這首詩裡面有一個典故,那就是「翻雲覆雨」,他的意思並不是所謂的男女合歡之意,雖然現在很多人習慣這麼用,它真正的意思是做人變臉很快,人們往往會根據形勢變化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展現出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
  • 「前浪」陪你寫作文——⑦管鮑齊桓公之交,何以傳頌...
    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 2020高考作文:鮑叔之腹,管仲之肚,齊桓公之胸懷
    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 管仲論
    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於桓、文,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 361.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朋友們,今天學習下面一章: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 管仲,你為什麼不去死?
    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 兩千年前的帝師之爭,管仲與鮑叔牙,拿齊國江山賭了一把
    這個時候,齊襄公外逃的兩個弟弟激動起來,立即謀劃回國爭奪國君之位的事情,他們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管仲又說:「公子糾比你年齡大,有他去料理喪事就行了,你何必急匆匆地趕路呢?」公子小白臉一沉,不高興地說:「我家裡的事用不著你來操心。你快離開吧,少管別人的事。」管仲自討沒趣,抬頭一看周圍的隨從,個個橫眉怒目,摩拳擦掌,只等小白一聲令下了。管仲見勢不妙,便往回走。沒走幾歩,管仲突然轉過身來,彎弓搭箭,朝小白射去。
  • 古文觀止-管仲論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 什麼是「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古文觀止——管仲論
    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14?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15。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16,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於桓、文17,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18。
  • 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的二三事
    更對小白說:「如果國君胸無大志,只想把齊治好,我鮑叔牙就有這個能力,如果你要稱霸稱王,則非管仲不可」小白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終接受了管仲,但並未重用,才有不聽管仲之言而善自伐魯之舉齊桓公此時才驚覺管仲阻他伐魯是有先見之明的。這一戰齊軍死了三千將士,小白深感無法向國人交待,回國後,始感受到管仲勸阻他伐魯之用心。但此時的管仲心灰意冷,氣小白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心生辭去之意他現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寫下他的治國策略,請鮑叔牙轉交給小白。他從牧民、形勢、權修、立政、到兵法、霸形、霸言。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高考作文題中的黃金三人組
    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
  • 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他,才是齊桓公時代到來的真正推手 ……齊桓公的父親齊襄公在位時,曾與魯桓公的夫人私通。齊襄公在謀殺了魯桓公後,更是無所忌憚。鮑叔牙讓小白前去勸諫,卻遭襄公怒斥並「以屨蹴之」。他因此斷言:「有奇淫者,必有奇禍!」於是建議小白在齊國政治風雨來臨前夕,遠避禍患以待時機。
  • 古文閱讀-管仲論(蘇洵)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 尊王攘夷,號令天下(管仲故事之十二)
    管仲不僅經濟上、內政上和軍事上進行了改革,而且在外交上也提出了明確的主張。齊桓公繼位後,曾經與魯國作戰,與有些國家也有過交戰,但都遠沒有勝利。而管仲卻認真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他覺得在國力強大之後,如何以正義的盟主面目出現,這是很重要的。
  • 管仲家道中落路遇貴人,憑藉聰明才智坐上一國之相,實行改革
    而管仲也稱得上這些綽號,在中國歷史上,管仲的地位,一點也不低,諸葛亮都把他視為自己的偶像,《史記》記載中孔子評價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由此可見管仲的地位之高,所做之事的偉大,連博學多識的孔子都對他讚嘆有加。
  • 管仲與齊桓公的精彩故事
    為了各為其主,管仲在中途爭奪戰中,曾經拉弓射過小白,正好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帶鉤上,幸好不死,也未受傷,但那卻是致命的一箭。結果,小白和鮑叔牙爭先回到了齊國,就繼位稱齊桓公。鮑叔牙又帶兵威脅魯國說,公子糾是齊國新君桓公的親兄弟,自己不好處理,請魯國代為解決。因此魯國殺了公子糾。鮑叔牙又要求魯國說,管仲是齊桓公的仇人,有射鉤之恨,請你交給我們帶回齊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