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黑龍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哈爾濱市中央大街、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等19個街區列入名單。龍頭新聞將對入選的部分文化街區進行走訪,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保護城鄉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26日,記者對哈爾濱哈飛家屬區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走訪。
三層紅磚樓木屋簷是典型歐式風格
在哈爾濱新區平房片區,提起北廠的哈飛家屬樓幾乎無人不知。這裡的老樓和平房區幾乎同齡,更是承載著平房區居民尤其是幾代哈飛人的記憶。
26日,走在哈飛家屬區,放眼望去整齊的三層紅色小樓非常惹人注意。清一色的紅磚房,俄式尖頂,多戶居民還留存當年的木圍欄。尤其是那些雕琢精美的木屋簷,更是典型的歐式風格。
哈飛生活區在北部城區,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北廠」,以新疆大街與友協大街相交段為中心,除修複利用日本侵略軍遺留下來的「四方樓」及「聯三樓」等16棟舊樓房改作家屬住宅外,還建了100餘棟庭院式樓房住宅群,建築面積30餘萬平方米。
在其樓房群的南、東側,建有「老自建」「新自建」「三十棟」「五十棟」(以企業自建房先後時間和建築棟數起的名稱)等聯片的平磚房住宅區。最近幾年為方便職工、提高職工居住生活水平,在工廠區西側的「窯地」西段新建五層以上住宅樓20多棟。
有1平方米衣帽間 在當年非常罕見
在哈飛住宅217棟附近,在北廠的哈飛家屬區居住了60多年的舉先生告訴記者,這些「黃房子」是上世紀50年代初建設的。「先有廠後有區。先建設的哈飛等工廠,後來才有的平房區。這些老房可以說是半部平房歷史。」舉先生說,當時附近都是平房,只有哈飛家屬區是樓房。不僅有自來水,還有暖氣,不用劈柈子、搓煤球,在當年是非常高大上的房子。而且,更讓人羨慕的是有的大戶型還有1平方米左右的衣帽間,這在當年可是非常罕見的。
除了使用面積50多平方米的帶衣帽間的大戶型外,當年哈飛廠還建設了一批「母子樓」。舉先生指著遠處幾棟多層說,這些房子面積非常小,只有幾平方米,叫母子樓,開始是給有孩子的獨身女職工準備的宿舍,後來就成了一家三口住的解困房。
「這些房子和三大動力路上的一些房子外形非常像,據說都是用蘇聯專家設計的圖紙建造的。」哈飛老職工陳先生說,當年蘇聯支援哈飛建設,來了挺多工程師,這些房子一部分就是給當年的蘇聯專家和亞麻廠的工程師使用的。後來哈飛的國外專家撤走了,就把房子分給了職工。
每天坐著馬車去哈飛上班,坐著馬車下班回家屬區,也成為當年讓人羨慕的生活。
行道樹有腰粗 古樹見證老廠歷史
走在哈飛家屬區,路兩側的行道樹都有成人的腰粗。「這些樹我們看得很緊,像愛護孩子一樣!」在靠近建文街附近住的一位老先生說,夏天老鄰居都在樹下乘涼,下著棋嘮著老哈飛的往事,非常愜意。
據綠化部門介紹,在哈新區平房片區有7條古樹街路,多數在哈飛家屬區和附近的道路,古樹胸徑均達到50釐米以上。這幾條街路生長環境開闊,人們的活動對其影響較小,加之園林人的精心呵護,剪枝時的整體規劃,長勢良好是必然趨勢。在新城裡頭道街,有一株家榆胸徑180釐米,樹齡已經300年。在哈飛賓館院內,一株山桃稠李胸徑95釐米,樹齡100年左右。
逐個排查 將修繕破損漏雨老房子
記者從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哈飛家屬區歷史保護街區紫線面積11.38公頃。紫線範圍界定位於平房友協東頭道街、友協大街、建文街、青年街、新裡街圍合地段。要求新建築的高度、體量、色彩、風格必須與原建築相協調。
雖然這裡的建築保護得比較好,但是由於風雨侵蝕,再加上年久失修,部分建築出現了破損,尤其是有的建築樓頂漏雨,加劇了老建築的老化速度。記者從哈爾濱新區平房片區住建部門獲悉,針對哈飛家屬區樓體破壞情況,他們將協同有關部門逐個排查,介入改造計劃,對老房子進行修繕。
來源:龍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