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到九月,娛樂圈新聞不斷,早有傅園慧刷屏,接著是張繼科,然後是王寶強,昨天又有曹雲金和郭德綱。
而我半導體界也沒閒著,那種沒閒過還是從2014年開始的,各種併購收購層出不窮,半導體公司的員工轉眼不但換了老闆,還有些直接從外企轉民企,從英企轉日企。另外,Intel的工藝報導就像女朋友生氣一樣,每天都出現,這不,今天又來了。
1、英特爾又傳跳票,7 納米2021 年問世?
晶片龍頭英特爾(Intel)的工藝被臺積電狠狠超車?
外媒從英特爾的徵才啟示抽絲剝繭,發現似乎暗示7 納米量產時間延至2021 年,追不上臺積電的2018 年,慢到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The Motley Fool 報導,英特爾在印度班加羅爾尋找處理器設計工程師,原本內容寫明,負責研發預定2020 年問世的處理器核心和圖形卡,使用英特爾前瞻的7 納米製程。不過近來英特爾修改徵人告示,時間從2020 年改為2022 年。內容變成研發「2022 年」問世的微處理器核心,採用10 納米以下製程。
The Motley Fool 據此推測,這可能暗示英特爾再次跳票,7 納米生產時間會拖到2020 年以後。報導稱,對照英特爾當前的生產進度,確實有此可能。一般預料,英特爾將在2017 年下半生產首批10 納米晶片,2018 年1 月進入量產。
英特爾的研發周期從2 年延長為3 年,表示10 納米晶片需要3 年時間才會推展到7 納米,將經歷10 納米(2018 年)、10 納米+(2019 年)、10 納米++(2020 年)階段,到2021 年1 月才會生產首批7 納米晶片。
如果英特爾2021 年就能生產7 納米,徵才告示為何要改到2022 年?報導推斷,首批7 納米晶片的效能可能僅略優於前代的10 納米++,要到2022 年7 納米晶片才有大幅度升級。
不得不說,從媒體報導上來看,進入了16nm製程以內,臺積電的工藝製程似乎開始逐漸領先Intel,而從最近頻頻見報的10nm上看,臺積電更是將英特爾遠遠拋在身後。Intel在最近幾年似乎學會了黃仁勳教主的拖延大法。
我想說一句,Intel,擠牙膏也得遵守基本法啊,你這樣搞法,報導有偏差是要負責任的。
不過,我更想看到10nm之後,晶圓廠的路線圖是怎麼規劃的,等著吧。
軟銀(Softbank)5 日發布新聞稿宣布,已完成對英國半導體巨擘安謀(ARM Holdings)的收購手續,已砸下240 億英鎊(約3.3兆日圓)取得ARM 已發行以及預定發行的所有股票,正式將ARM 納為旗下完全子公司行列。軟銀對ARM 的收購金額創下日本企業海外併購案的史上最大規模紀錄。
軟銀原先設下的目標是在9 月30 日以前完成對ARM 的收購手續,而該目標已提前達陣,且隨著軟銀完成收購,ARM 也將在9 月6 日從倫敦證券交易所下市。
ARM 設立於1990 年,前稱為RISC Machines,1998 年3 月更名為ARM。
據日本媒體指出,ARM 擁有使用於智慧手機等用途的CPU 專利,全球流通的智慧手機產品中,高達約95%使用了ARM 的技術,而軟銀收購ARM,主要目的是要活用ARM 的研發能力、強化物聯網(IoT)事業。蘋果(Apple)、三星(Samsung)、高通(Qulcomm)都是ARM 的主要顧客。
編輯評論:
終於塵埃落定了,英國企業ARM在這一刻正式歸屬於來自日本的軟銀。之前看過很多評論,都在擔憂ARM被日本買了以後,會不會受困於日中過往的糾結,而成為發展掣肘。我總覺得這是大國小民的思想。看了那麼多盜版日本漫畫,罵了那麼久富堅義博,你們什麼時候見過日本追討過,罵過?
當年軟銀入股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幾年間都見到了瘋狂的成長,而ARM現在在收購之前都處於寡頭市場,孫正義怎麼才能把ARM帶上一個同樣高速增長的軌道,去挑戰絕對霸主Intel,又或者另闢蹊徑去開墾更大的市場,我真的想看看這個投資天才的規劃。
對啦,我想問個問題,我持有的ARM股票,在ARM退市後,該怎麼處理啊?
中國半導體業啟動新一波擴建產能,上遊矽晶圓於2017年將供貨吃緊,矽晶圓環球晶今年連續併購產能搭上順風車,下半年營運升溫,8、9月業績持續走揚,法人預估第3季營收出現雙位數成長,近期外資買盤湧入,今日股價一度來到82元高點挑戰前波高點。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調查,2016年至2017年全球新建的晶圓廠有19座,其中中國大陸就佔10座,除了臺積電在南京興建12吋晶圓廠,及預計今年底投片的聯電12吋晶圓廠,力晶與合肥市政府合資的晶合集成電路12吋晶圓廠也預定在明年10月底完工量產。
另外,加上三星、SK海力士、格羅方德、武漢新芯、紫光同芯擴廠需求等,明年中國半導體對矽晶圓需求大增,全球矽晶圓供給卻僅微幅成長,於明年恐出現供貨吃緊狀況。
環球晶於今年連續進行兩項併購案,先是將丹麥Topsil旗下半導體事業群納入旗下,再者是拿下SunEdison半導體產能大增,正趕上中國矽晶圓需求順風車;今年業績逐月走高,連續7個月營收走高,下半年營運逐漸升溫,法人指出,8、9月營收可望持續走高,第3季營收呈現雙位數成長。
遍布全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園,雨後春筍般冒起的晶片設計公司,不斷補充增強的晶圓廠,層出不窮的應用。在大基金和政策支持下的中國半導體正以火箭般的速度攀升。這也拉動了全球產業鏈的需求,作為根本的晶圓,也就自不然需求水漲船高。
中國從不缺乏聰明人,但有時候就太過聰明了。早幾年全力發展LED的結果到現在還是歷歷在目。但這次有所不同的是,真實的需求和產業鏈的齊頭並進,中國半導體或許真的要搞出點「大事」了。
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官網近日報導,該校材料學家成功研製的1英寸大小碳納米電晶體,首次在性能上超越矽電晶體和砷化鎵電晶體。這一突破是碳納米管發展的重大裡程碑,將引領碳納米管在邏輯電路、高速無線通訊和其他半導體電子器件等技術領域大展宏圖。
碳納米管管壁只有一個原子厚,是最好的導電材料之一,因而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電晶體材料。碳納米管的超小空間使得它能夠快速改變流經它的電流方向,因此能達到5倍於矽電晶體的速度或能耗只有矽電晶體的1/5。由於一些關鍵技術挑戰無法攻克,碳納米電晶體的性能表現遠遠落後於矽電晶體和砷化鎵電晶體,無法在計算機晶片和個人電子產品中得到運用。
而最新的碳納米電晶體獲得的電流是矽電晶體的1.9倍,性能首次超越目前技術水平最高的矽電晶體。材料工程學教授邁克·阿諾德和帕德瑪·高帕蘭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介紹。
碳納米管內往往會混雜一些金屬納米管,這些金屬納米管會造成電子裝置短路,從而破壞碳納米管的導電性能。而研究團隊利用聚合物獲得了去除金屬納米管的獨有條件,最終將金屬納米管的含量降到0.01%以下,幾乎是超高純度的碳納米管。
研究團隊還研發出一種溶解方法,成功移除碳納米管制造過程中產生的殘渣。阿諾德表示:「我們的研究同時克服了碳納米管面臨的多重障礙,最終獲得了性能首超矽電晶體的1英寸碳納米電晶體。碳納米管的許多設想仍有待實現,但我們終於在二十年後實現了趕超。」
過去幾十年,作為一種半導體原材料,矽做的非常出色。但隨著晶片性能的增加,對半導體製程工藝越來越高,而在這個演變過程中,矽本身的特性限制就表露無遺。為了追上性能的速度,產業界正在尋找新材料代替矽,之前的GaN,SiC,石墨烯,就是這種追求下的產物,現在的碳納米電晶體更是。
感謝這些研究人員,讓我們可以活在更好的信息世界裡面?不過我想問問為什麼總是美國引領技術潮流?
5、富士通與Nantero 達成協議,2018 年推出快1000 倍的NRAM 存儲
富士通半導體和三重富士通半導體上周共同宣布宣布,他們已與總部位於美國的Nantero 公司達成協議,授權該公司的碳納米管存儲(NRAM) 技術,三方公司未來將致力於NRAM 存儲的開發與生產。據了解,藉由NRAM 技術所生產的存儲速度將是當前普通存儲的1,000 倍。預計,藉由三方面的合作,將在2018 年推出藉由55 納米製程所生產的NRAM 存儲。
在納米技術研究領域,碳納米管(CNT) 是一種很獨特的材料,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五萬分之一,能導熱導電,硬度是鋼鐵的50 倍。在儲存領域,碳納米管通過矽基沉底也能達到0 與1 變化。因此,也可以用來當做儲存晶片使用,而且因為其特性為非揮發性,所以就算斷電也不會清除儲存在上面的資訊。
而由於碳納米管有著特別的特性,因此相較於當前的普通存儲,NRAM 晶片的具有非常強大的優勢。除了讀寫速度是普通快快閃記憶體儲的1,000 倍( Nanteo 官網上表示是1,000 倍)之外,同時可提供功耗更低,更具可靠性與耐用性的存儲,而且生產成本更低。
富士通半導體系統內存副總裁松宮正人表示,藉由Nantero 公司的碳納米管技術而生產的非揮發性儲存存儲是業界的一個超越了傳統技術的顯著進步。而富士通半導體自90 年代以來,一直是在設計和生產非揮發性存儲FRAM (鐵電隨機存取存儲) 的少數廠商之一。因此,富士通半導體具有整合FRAM 設計和生產的能力。如今再與Nantero 公司達成協議之後,未來將就由過去設計與生產FRAM 的能力,用於開發NRAM 存儲,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對於此合作案,有業界人士指出,Nantero 公司自從2006 年就說要開始生產碳納米管存儲了。但是,到現在一直沒什麼特別的進展。未來,即便是跟富士通半導體達成了合做協議,量產的NRAM 晶片容量還是不夠大,只適合一些嵌入式設備使用。所以,NRAM未來能否改變整個存儲的生態,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你認為呢?
6、OLED 電視太難賣?LG 2017 年將推量子點電視
三星電子和LG 電子硬碰硬,結果看來量子點電視才是王道?LG 多年來強攻OLED,近來卻態度軟化,宣布明年將開賣採用液晶(LED)面板的量子點電視,似乎顯示量子點電視在這波戰火中佔了上風。
usinessKorea、韓國時報報導,LG 電子家用娛樂部門執行副總Kwon Bong-suk 表示,明年LG 將發表量子點電視,採用技術與三星不同。他說,OLED 電視鎖定金字塔頂端的2% 消費者,明年推出量子點電視,可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Kwon 在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IFA)的記者會上,做出以上表示。
Kwon 表示,OLED 電視比高階液晶電視貴上1 千美元,LG 的量子點電視將與其他液晶電視競爭,價格不會和OLED 一樣貴。與此同時,LG 集團的面板廠LG Display 也與量子點材料商Nanoco、Nanosys、QD Vision 拓展合作關係。LG 集團多家子公司並將合作研發量子點材料和技術。
LG 在OLED 電視艱苦奮戰多年,幾乎是OLED 電視面板的獨家供應商。儘管LG 跟隨三星跨入量子點,但是對OLED 仍未死心。Kwon 表示,明年Panasonic 和Sony 都將發表OLED 電視,OLED 競爭會加劇。他說,LG OLED 良率提高,技術不斷提升。
LG心裡一定有一種感覺,為什麼我跟三星都是韓國企業,為啥命運就差那麼遠呢?他做手機,我也做手機,他賣到盤滿缽滿,我差點賣不出去;他做手機處理器,我也做手機處理器,他做的不僅自己用,我做的,我的還沒做出來,就花了幾十億刀,還玩不下去了;他做OLED,我做OLED,他的在手機上賣到斷貨,我的電視,都爛手裡了。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真的不知道這個貴1000美元的驅動力在哪裡啊?給我一個理由買啊?
有時候我覺得很多硬體開發者做產品和網際網路的產品一樣的,總是假設你需要什麼,我這個東西又有多厲害,但是你沒發現最後原來都是自嗨。但是LG已經跨入量子點了。
京東方內心OS:你們這些大哥究竟想玩啥,我剛想玩OLED,你們就玩量子點。
7、 英特爾宣布收購視覺處理晶片廠商Movidius英特爾周一宣布收購視覺處理晶片初創廠商Movidius公司,其關鍵產品正是其傾力研發的視覺處理晶片(VPU)的公司,可應用於VR處理領域以及無人機等物聯網視覺處理應用。收購交易具體細節仍未披露,收購交易預計將於年底內完成。
視覺處理晶片製造商Movidius成立於2006年,創始人是愛爾蘭人Sean Mitchell 和David Moloney,總部位於矽谷,在羅馬尼亞、愛爾蘭設有分支機構,現有員工180人與聯想、谷歌和DJI都有合作協議,其最新型的Myriad 2視覺處理晶片能夠同時處理多個視頻推流,相當令人震驚。而Intel正大舉發力物聯網技術市場,並通過大量收購行動獲取關鍵技術,上個月Intel剛以4億美元收購了一家AI深度學習初創企業Nervana Systems。
Movidius的視覺處理平臺具備了低耗高能的特點,能夠主動不間斷地拍攝圖像並處理信息,這能夠賦予聯網設備感知環境的能力,是物聯網設備更加智能化的關鍵,在虛擬實境頭戴設備、家庭自動化、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均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顯然,光有硬體並不能實現感知的能力,按照CEO Remi El-Ouazzane 的說法,硬體在其中只佔到10%的作用,剩下的全要靠軟體和算法來實現。Google能感知環境的智慧型手機項目Project Tango採用的就是Movidius的第一代晶片。。
發現在移動晶片落後的Intel現在真的是殺紅眼了,把自己的移動產品線停掉,然後瞄準物聯網方面的應用,周邊買買買。這個視覺處理平臺,加上Realsense的手勢識別,加上早前的深度學習晶片,我發現Intel已經具備了做一個機器人女友的能力了。
設想一下,以後回到家裡,有一個知冷知熱的女朋友,可以識別你的一舉一動,能夠聽得懂你的想法,能夠跟你越來越融洽,最主要還不會生你的氣,這種女朋友,真的多多錢都買啊。
回到主題,這樣看來,Intel在未來的智能家居,人工智慧等領域真的是深謀遠慮啊。鋼鐵俠裡的賈維斯應該很快就能實現了。
8、 年薪百萬人民幣條件難擋 矽谷晶片人才恐湧向大陸
大陸IC設計業者過去對於向臺系晶片廠借將興致勃勃,然近來大陸人才挖角動作已明顯轉至美國矽谷,不少大陸晶片業者提供矽谷晶片研發工程師年薪達人民幣100萬元條件,並提供房屋住宿,這樣的薪資水準其實已完全不輸給美國矽谷當地IC設計業者,對於矽谷人才相當有吸引力,業者憂心隨著矽谷晶片人才湧向大陸,未來恐將加深臺系晶片廠遭邊緣化的壓力。
晶片業者透露,目前大陸晶片廠提供的矽谷人才招募條件,通常是1籤3年,或可以1年1籤,逾10年經驗的晶片研發工程師年薪平均可達人民幣100萬元,不僅提供房屋住宿,每年還可允休兩次長假回美國探親,以這樣的薪資水準,研發工程師家庭可繼續留在矽谷生活,這讓不少矽谷晶片人才趨之若鶩。
晶片業者坦言,其實年薪人民幣100萬元的水準,放眼矽谷已完全不輸給當地IC設計公司,就算是在臺灣,亦相當於聯發科協理級以上等級的待遇。面對目前美國矽谷人才紛紛群聚在蘋果(Apple)、Facebook、亞馬遜(Amazon)、Google及Tesla等重量級明星企業的情況下,不少矽谷晶片工程師有意另尋出路、轉進大陸發展。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半導體這個行當,經驗是個很好的東西,作為一個微電子出身的人,老實說,在學校只是涉及了一些皮毛,一個工程師能在一個領域說得上獨當一面的話,那就肯定經歷了很多年實驗室的老闆「剝削」,公司的初期培養和後期努力而成的,尤其是這些在國外領先公司經歷過的「高手」。與其說這一百萬是買這個人,不如說買他的經驗。一百萬,貴麼?想想那些明星露個臉十分鐘不到就能掙大幾十萬,這個工程師價格就是白菜價了。
所以不知道讀什麼的孩子,去做半導體吧。
9、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還很遠
從幾大科技、汽車巨頭如谷歌、奔馳的表現來看,似乎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已然不遠,但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具備了取代人類司機的能力。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機器人及商業化專家 Herman Herman 就認為,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還很遠。
Herman 認為要開發出完成度在 80% 的無人駕駛汽車很「容易」,只要天氣、GPS 定位信號非常好,道路標誌設置合理。
但問題是要實現剩下的 20% 就非常困難,因為這需要汽車可以在沒有 GPS 定位信號、天氣惡劣及或沒有道路標誌的情況下自動行駛。
雖然人類有可能實現上述目標,但如今的無人駕駛汽車還達不到這一標準。
從我個人觀點來說,我覺得無人駕駛這是一個偽需求啊!花了那麼多人力和物力,就為了研究一個不需要司機的車,目的是啥?為了共享經濟,釋放交通壓力?為了協助半導體廠商賣晶片?為了安全?為了讓人在車上可以幹更多的事情?其實作為了一個思想有局限的小編,真的想不出無人駕駛的價值體現。
各位讀者,可以跟我說說無人駕駛的價值麼?
日本經濟新聞社透露,佳能將啟動「CMOS 傳感器對外供應」業務。在 2 年內,我們或者會用上搭載佳能 CMOS 傳感器的相機產品。
根據 PetaPixel 的報導,佳能正在籌建一個新團隊,這個團隊主要負責 CMOS 傳感器對外供應業務。在此之前,佳能所製造的傳感器已經都是處於「自供自足」的狀態,基本上他們旗下的旗艦產品用的都是自家傳感器,而有少部分入門級機身會採用索尼提供的傳感器。
對佳能而言,本次業務調整是具備一定意義的。
目前,佳能的 CMOS 業務在全球市場中排第五,與位居榜首的索尼(市場佔有率為 40%)和排名靠前的三星(市場佔有率大約為 20%)相比還有一些距離。佳能希望通過這項業務來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日本經濟新聞社在報導中提到,佳能的舉動可能是和相機市場的萎縮有關。他們在報導中表示,佳能現在想通過 CMOS 對外供應業務,開拓新的需求市場。而新興技術領域,包括一些感應卡類產品、機器人等,就是佳能這項業務眼中窺探的蛋糕。
但從相機方面來說,佳能的CMOS的表現近乎完美。其實數位相機從混戰到現在佳能和尼康對立的戰況,佳能的CMOS也可以記上一功,但不知道是因為自身的眼界局限,還是怎樣,佳能的CMOS大部分都是自產自銷。
但從現在來說,別說市場,工藝上已經遠遠落後於索尼和三星了。未來將會在哪些市場入手呢?手機沒機會;機器人?這又是一個廝殺的戰場了。
還是那句話,一個企業領導人的眼光真的非常重要:
NOKIA內心OS:是的是的,在木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
【關於轉載】: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文章標題及內容,不得刪改、添加內容繞開原創保護,且文章開頭必須註明:轉自「摩爾芯聞MooreNews」微信公眾號。謝謝合作!
【關於投稿】:歡迎半導體精英投稿,一經錄用將署名刊登,紅包重謝!來稿郵件請在標題標明「投稿」,並在稿件中註明姓名、電話、單位和職務。歡迎添加我的個人微信號MooreRen001或發郵件到 jyzhang@moore.ren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半導體高薪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