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2020-12-22 瑜論新知

皇帝發的誓,而且是開國皇帝發的誓,對其繼承者應該是具有絕對的權威和約束力的。

一千年前的趙匡胤,敢立這塊"不殺士大夫「的石碑,固然出於萬世基業的考慮,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勢所必然、順應社會發展的行為。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趙匡胤要結束軍人對政治的幹預,也許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此乃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真理,但這句話只是半句,另外半句,早在一千年前,趙匡胤就身體力行做到了。槍桿子可以出政權,但這個政權絕不能再被槍桿子左右。實行文官制度,由政治家治國而不是軍事家治國,便是趙匡胤執政的奮鬥目標。誓碑雖小,意義重大,因為它極其明確地刻下了"不殺「二字,也就提供了實行文官制度的最起碼保障。

在此之前,中國的士人,也就是文人、讀書人、知識分子,是被統治者視為呼之即來、揮之則去的「衙役」,是被權力擁有者視為用得著時用之、用不著時甩之的"抹布」,是被當官的、有錢的、拿刀動槍的視為可以騎在頭上拉屎撒尿的臭老九,當然更是以秦始皇為首的暴君們視為大逆不道的整肅對象。

在此之後,至少在這塊深藏於密室的誓碑上,有一行字,「士人不可殺」。大宋王朝,第一併非沒有殺過士人的紀錄;第二,士人確實也殺得較他朝為少,因此,這誓碑意義非凡。

中國之文化精神,其輝煌燦爛,其博大精深,其傳統悠久,其生命力蓬勃,是有超越歷史而萬劫不滅的能量。視文化為民族生命,視文人為國家棟梁,乃有史記載的三千多年以來中國人的精神傳承。中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是因為其國力強大,不是因為其人口眾多,不是因為其地大物博,也不是因為其歷史悠久,而是因為其擁有的這種文化淵源。

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敗弱過,窮困過,破碎過,被人侵略得都幾乎亡國過,但之所以衰而不敗,敗而不滅、滅而重生,生生不息,得以篳路藍縷,走出困境,全在於支撐看我們精神的這顛撲不破、歷久彌新的由方塊字組成的文化傳統。

在中國,也許相當一段時間內,文明,會被抑制得喘不過氣;文化,會被扼殺得了無生氣文人,會被鉗製得萬馬齊喑文學和文藝,會被整肅到寸草不長、顆粒無收。但是,這種誓碑上的精神傳承,猶如橫亙在中原腹地的長江大河一樣,枯水期再長,也不會斷流。

有宋一代,對於文人比較優容,也比較信任。其人事政策的起源,是與這塊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所立的誓碑分不開的。德國漢學家庫恩(Dieter Kuhn)在《宋代文化史》一書中指出:

中國在11世紀至13世紀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孟子以王道治國的思想第一次付諸實施。其次,宋朝在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質文明(如手工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農業技術的新發展,新土地的開墾,以及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宋朝經濟繁榮的基礎。城市商業和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以商人為代表的新富人階層,促進了飲食文化、茶文化、建築和居住文化的發展。

因此,庫恩甚至認為,宋朝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的開始。

宋代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第一是趙匡胤對於歷史的經驗總結;第二是他自身文化素養、精神淵源的影響所致;第三,恐怕更是他對於武將奪權篡位的巨大威脅始終不敢掉以輕心。

因為他自己搞過這樣一次突然襲擊,也就是"陳橋兵變「,僥倖成功,他不能戒之懼之,不能不防患於未然,不能讓別人在撿這個便宜。

其實"黃袍加身"的發明權,並非他的首創,而是蹈襲他的上司郭威。他的老長官起事就更倉促了,甚至連黃袍這樣重要的道具也未準備好,只是扯下旗杆上的黃旗裹在身上,就劍不出鞘,刀不血刃的把江山奪了。這才有了」杯酒釋兵權「,這才有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軍事體制,這才有了重用文官的一系列措施,這才有了大量招收士子的科舉制度

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將宋代稱作「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也是在強調唐宋大轉變中的文化含量的變化。11到13世紀期間,在政治社會和生活諸領域中,沒有一處不表現出較先前時代的深刻變化。

這不單單是指一種社會現象的變化(人口的增長,生產的突飛猛進,內外交流的發展……),而更是指一種質的變化,政治風俗、社會、階級關係、軍隊、城鄉關係和經濟形態均與唐朝貴族的仍是中世紀中期的帝國完全不同,一個新的社會誕生了,其基本特徵可以說已是近代中國特徵的端倪了。

僅就中國人的四大發明來說,除造紙外,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三項,這些宋朝人智慧的結晶,一直到今天仍為當代社會所需要。現在電腦上使用的印刷體被稱為」宋體「,這個「宋」,就是宋朝的「宋」。

宋朝人的社會生活模式為後世中國人所承襲。或者說,我們當下的生活方式,與秦,與漢,與唐,都不搭界,從文化淵源上講,與宋,卻是最為接近的。

趙匡胤的誓碑,也許子虛烏有,然而,有一點是不可抹殺的,兩宋王朝對於文人的優容,對於文化的扶掖,對於文明的提倡,對於文學和文藝的寬容,也許是中國歷史中最值得肯定的時期了。

相關焦點

  • 宋朝祖制不殺士大夫?這是謊言,看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行為就知道了
    喜歡宋朝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這個朝代有個特點,就是主導權力和輿論的文官集團一直在鼓吹不殺士大夫及文官,並美其名曰「祖制」,從宋朝立國三百多年的實際情況來看,不殺士大夫及文官這個政策還執行得比較徹底。但這種做法正確與否?
  • 《清平樂》宋朝真的不殺士大夫嗎
    近幾年來,社會上掀起一股美化高抬宋朝的風氣。很多人提出了各種美化宋朝的說法,其中一條就是宋朝「不殺士大夫」,甚至還說這是宋太祖當年親自立下的祖制。那麼宋朝是真的「不殺士大夫」嗎?有關所謂宋朝立「不殺士大夫」為祖制的記載見於《避暑漫抄》,作者據傳為陸遊。但《避暑漫抄》這部史書是野史,成書年代和作者其實都存在爭議。而在有關宋朝的正史,比如《宋史》中,沒有「不殺士大夫」祖制的記載。
  • 宋朝為何會毀在文官手裡,導致宋朝積貧積弱300年?
    但畢竟職位有限,每年官場只進人不出人,國家是怎麼把這些人養起來的呢? 這就要說宋太祖趙匡胤了,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後周小皇帝手上搶來的,所以他剛登基的時候,手下的文官班底大多都是後周朝廷的舊臣。
  • 《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錢穆:宋朝兵制是歷史上最壞的制度!
    錢穆先生曾在其《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談到宋朝的兵役制度和國防力量時。指出宋朝的兵役制度是中國歷代兵制中最壞的制度。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起到宋朝滅亡。大宋王朝始終都是如風中飄絮,在一次又一次的暴風雨中,苟延殘喘!
  • 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都代表什麼?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三皇五帝時期,堯、舜、皇帝的著裝樣式和顏色上,就與其他人有諸多不同之處。 《周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正是因為等級高的人才能身穿華服,便由此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官服制度。
  • 宋朝重文輕武的治國思想演變過程:武將憋屈無奈、士大夫全面治國
    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從中唐到宋朝建立這段時間裡中國社會的思想理念發生了轉變,人們崇拜軍事力量,這使得武將稱雄。這一局面促使皇帝權威的下降,也使得文臣集團受到武將的控制,國家政治由武將和他所掌握的兵力大小所決定。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河北三鎮範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割據一方,他們雖然從屬於大唐天子,但是實際上處於聽調不聽宣的狀態。
  • 為何宋朝的皇帝不稱自己為「朕」,而是叫做「官家」?
    宋朝稱呼皇帝「官家」的原因其中這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一開始只是後周的大將,後來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稱皇帝才建立了宋朝。但是由於他這樣篡取兵權的方法並不是很正大光明,也不能為很多人所信服,後來為了更好地去管理成立政務,就決定不稱自己為朕,而成自己為官家,這樣就能避免一些麻煩的事情。
  • 大赦是把「雙刃劍」,宋朝如何做到「一歲三赦」,大赦制度的演變
    不過就事實而論,宋作為中國古代僅有的兩個延祚超三百年的帝制王朝,其慎刑恤罰的法律思想應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就是宋代文官政治的推動作用。宋太祖深知唐末及五代時期武將作亂對國家的危害,便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剝奪了武將的兵權,大力發展科舉制度,擴展科舉規模,形成了龐大的文官政治體系,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文官政治時代。
  • 宋朝那些事兒:重文輕武,一項影響了宋朝320年的國策
    這三家中,朱全忠和李克用互相不對付。上到朝政,下到勢力劃分,兩邊都打的不可開交。但最開始,朱全忠的實力還是最強的。所以其野心日漸上漲,在徵淮南失利之後,朱全忠再也忍不住,逼迫唐衰帝退位,建立梁,史稱後梁,由此拉開五代十國混戰的序幕。朱全忠自立這年,是公元907年,宋朝建立這年,是960年。
  • 宋太祖趙匡胤為何在一塊誓碑上強調不殺士大夫?他的目的是什麼?
    這段著名的宋太祖誓詞在正史中無記載,出自陸遊所撰寫的《避暑漫抄》中,是真是假無從辨別,不過,宋朝歷代皇帝的行為和這段誓詞要達成的目標非常接近,就姑且當是真吧,至於宋太祖為什麼強調不讓後世皇帝殺害士大夫,小編以為有兩點原因。
  • 為什麼宋朝稱呼皇帝不叫天子陛下,而叫官家?
    關於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歷史書上刻板形象,就是積貧積弱,但其實,宋朝只是軍事戰略上略差,在文化,經濟,科學技術方面,這是個絕對繁榮,令文人嚮往的的年代。隨著歷史劇清平樂地熱播,我們發現,劇中對皇帝的稱呼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雖然皇帝還是以朕自稱,但無論宮嬪臣子,王侯草民,都稱皇帝為官家,而非臣子,這究竟是為何呢?都說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皇帝名稱地由來就來自三皇五帝,而官家就取自官天下三字。
  • 宋朝皇帝的繼位亂象
    而在十數個大一統王朝中,最積弱的宋朝無疑是極為搶眼的一個。從各方面來說,趙宋有無數的黑song'li'zong料可以被扒,但是今天要講的宋朝黑料只有一個——宋朝皇帝繼位亂象。宋朝皇帝全家福你認為的皇帝繼承制度有哪幾種?好像最常見的就是父死子繼。是的,這是古代無論帝王還是公侯王爵都會選擇的主要方式。如果膝下無子,一般就會傳位給同胞弟。
  • 宋朝熱:被歷史低估的「幸福朝代」
    這四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朝的氣質——不同於盛唐藝術氣象萬千的強者之美,宋代的美學倡導「格物致知」,不以技藝感人,不流於濫情,以敬畏和理性,展現閒適淡雅與寧靜飄逸。燒香在宋朝是種雅玩。我們熟知的陸遊、黃庭堅都是箇中高手,因此許多詩詞都曾提及燕居焚香的趣味。如陸遊的《初夏》:「床有蒲團坐負牆,室無童子自燒香。」
  • 宋朝文人地位達到巔峰,為加強皇權,朱元璋將權柄伸向文人的範疇
    明太祖朱元璋這一場讓文人身份改觀的動作,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除了限制武將以外,趙匡胤在位期間還大力扶持文官團體。在某些要求的影響之下,她留下三條所謂的祖宗家法,其中便有一條不得殺害士大夫,這為後來宋朝形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 【宋朝風雲】宋朝皇帝順序表
    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執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後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大宋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宋優待文人其實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抉擇
    一個王朝的正常運轉要靠讀書人,但是一個王朝的毀滅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讀書人,很多封建王朝都有過「文字獄」,都迫害過讀書人,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立下了「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他的這一做法奠定了北宋「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
  • 皇帝的女人紅杏出牆,其他朝代都是殺無赦,唯獨宋朝處理最人性化
    關於北宋的戰爭不利是與北宋本身從太祖開始制定的軍事制度有關,此外,在冷兵器時代,長期來看,農耕文明國家打不過馬上遊牧民族是必然趨勢(短期耗盡國力,犧牲人民換來的勝利,根本帶不來多久的保證,參考漢武帝),世界各地文明都曾被幾近摧毀,歐洲文明也曾被摧毀,遭遇漫長的中世紀。
  • 唐太宗「偃武修文」為什麼能「貞觀之治」,而宋朝「重文輕武」卻...
    宋朝重文輕武,是因為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權利,以文人代替武將管理地方事務;宋初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經驗,認為權利過重,會有謀逆之嫌疑;宋代科舉考試發達,文人輩出,使宋代文學發展得百花齊放。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文景之治」在宋朝的巧妙運用:一段跨越千年的政治智慧
    宋朝時期的很多皇帝都曾被群臣以漢文帝早立太子國家得以長久存在的例子進行勸諫而早日確立了皇室繼承人。比如在仁宗一朝,歐陽修以「漢文帝早立皇儲,奠文景之治。唐明宗遲遲不立皇儲,導致唐朝衰敗」的例子來勸諫宋仁宗早立皇儲,維繫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