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人地位達到巔峰,為加強皇權,朱元璋將權柄伸向文人的範疇

2020-11-19 騰訊網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總會有著一些綿延千年的階層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文人團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總是褒貶存疑,但是他們同時也是在歷史進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於他們對於社會,對於國家政策有著重大影響,因此,他們往往都起到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明朝時,由於文人階級的混亂,君臣之間權力分配出現混亂,這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滿,在他的強力舉措之下,終究改觀了文人對自身位置、身份的認同

也是有著這一方面的影響,讓明朝之後的文人更多的因為身份認同的加深被不斷限制於政府的管控之下。明太祖朱元璋這一場讓文人身份改觀的動作,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1、 自古文人治國傳統影響深遠,明太祖也難以免俗

(1) 西漢開始,文人開始有了進入仕途的機會

西漢時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手段。在這一情況之下,就有著越來越多的世俗文士專門研究文化典籍、企圖進入官場一展抱負。

在這一過程當中,通過儒家的洗禮與教育,越來越多的文人士子成為了封建王權向為其嘔心瀝血的一份子。在漢武帝加強文化大一統的時候,為了體現自己對於儒家的重視,他在政治方面給予了研究儒學的文人士子非常多的好處。

這成為文人初次能夠通過官方途徑進入仕途的第一次嘗試,也正是因為這一傳統的久遠,讓文人的發展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呈現出了非常不同於其他階級的特殊性。

這項操作讓文人的身份有了一定的轉變,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思想進一步鞏固的前提之下,文人士子成為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治國理念的傳承者在不同朝代煥發著各自的光彩。

如果說漢朝為文人身份的提高提供了一個開頭,那麼在宋朝時,文人身份地位的提高則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

(2) 宋朝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身份暴漲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最終登上皇位。在經歷了十數年的東徵西討以後,趙匡胤順利建立了北宋王朝。

這一時候的他對於前朝經驗進行總結,武將出身的他深知前朝因為藩鎮掌控兵權帶給中央政府以極大威脅。為此,他極力防範武將,並先後通過各項措施進一步集中了兵權。

除了限制武將以外,趙匡胤在位期間還大力扶持文官團體。在某些要求的影響之下,她留下三條所謂的祖宗家法,其中便有一條不得殺害士大夫,這為後來宋朝形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和平年代的宋朝統治者,深知文官對於朝政治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文人身份上極力構建新的政治框架與形成制衡的局面。在宋朝這樣對於文人極為重視的情況之下,文官體系逐漸完善起來,同時促進了擁有家國情懷的士大夫意識覺醒

他們成為鞏固皇權的重要力量;雖然僅是一介文官之身,但依舊有著以天下共存亡,與社會共榮辱的崇高信念。

在宋朝形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影響之下,文人身份得以暴漲,在這一情況之下形成的文人身份認同開始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此時文人在權力分配上能夠成為與皇帝並肩同行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文人的身份認知在宋朝時達到了頂峰,一直影響到後來的明朝。在朱元璋因為自身的不足因此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極為倚重文人。

(3) 朱元璋自身的不足,對於文人的倚重可見一斑

朱元璋是元末時一個小小的牧童,因為時機和時代潮流的推動,他進入起義軍隊作戰當中。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南徵北討以後,他成為起義部隊當中實力較強勁的意志,並最終打敗了元朝,建立大明政權。

這是就文章本身滷汁農民的出身,使得他在文化方面經常處於不利地位,甚至說一度都是以吃虧為主。在這個時候,他就對於自己手底下的文人官吏非常倚重

在閒暇時間當中,他甚至向有關文人士子學習知識,以更好地配合政治建設的需要,在這一過程當中,體現了朱元璋延續了之前文人治國和皇權政治的合作關係

在這一趨勢的發展之下,明朝初期依舊處於文人地位,相對較高情況,這與之前的歷史因素是非常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隨著君臣關係開始越發混亂,這使得朱元璋非常惱火。為解決這一問題,加強自己的皇權政治,朱元璋將皇帝權並開始伸向文人範疇、暗地裡謀求文人身份改觀,為自己政權建設服務。

2、 皇權加強的需要,朱元璋將權柄伸向了文人的範疇

朱元璋在學習的一些文化知識以後,逐漸沉澱出相應的文化素養。在明朝政權的發展過程當中,皇權加強的需要成為現實的可能。已經吃夠了文化的虧的朱元璋,開始將皇帝的權柄伸向文人的範疇。

它在文學作品方面都進行了各方幹涉,以讓文人的一些文學作品只能有利於他的皇權統治,不能有絲毫的違逆。

這樣的想法,在朱元璋對於一些文學作品的態度上可見一斑。如在對那一些文學作品的拼搏當中,他對於韓愈和柳宗元所提倡的文風非常不滿,為此還專門寫了相關的文章以批駁這種文風。

這就體現了隨著皇權的加強,此時的朱元璋對於文人階級身份地位認知的不滿;而在之後發生的事情,更讓朱元璋深刻了解到,必須讓文人對於自己身份認知有所改變。

3、 李善長、胡惟庸等文人擅權,引發朱元璋開始處理文人

(1) 藉機廢丞相、收權柄,朱元璋再次收攏大量文人

在文人對於自己身份地位認知不明的情況就產生一些因為利益自然人為、甚至想要背地裡先威脅皇權。在這些人中,便以胡惟庸、李善長等人為最

身為宰相的胡惟庸,李善長等人無法轉變自己文人身份的觀念,認為應當保留著該有的驕傲和對於朱元璋此類草莽皇帝的蔑視,經常瞞上欺下。這對於此時想要改變原來的文人身份認同,出現新的局面的朱元璋非常不滿。

他針對這件事從重處理,收拾了一些驕傲自大、對自身身份定位不準的文人。通過這樣的方式,他逐漸收回了新權力的同時,又將文人的身份地位開始進一步改變。

在這過程當中,朱元璋的與選拔制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將通過選拔制度做官的文人任免,緊緊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樣的情況之下,明朝權力分配混亂的局面也有所改觀。朱元璋在之後又通過一系列自己的權利流轉,長期以來文人對於自身身份認知的固化表現。

他不斷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在拉攏文人團體的同時;也對他們進行洗腦的工作,不斷改變著他們對於自己身份的認知。

(2) 宣揚儒家治國理念,培養文人忠君愛國思想

朱元璋大力鼓支持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大力鼓吹儒家這一思想的基礎之上,讓官員不斷忠誠於自己。

他企圖通過這一方式來重新改變文人內心的階級認知,為此,朱元璋甚至專門以利用相關的古書典籍宣傳文人對於君王的忠與孝,以此來控制更多的文人階級。這時候的文人對於自身身份認知遠不如之前那般驕傲。

這其中的功勞,除了朱元璋對於過分強調自身認知的文人的打壓以外,更多的是通過思想進行的洗腦式教育的新官吏。

在朱元璋這樣對於原本君臣合作關係的改革過程當中,通過降低文人的身份、抬高皇帝的地位進一步拉開了兩者的差距。這時候更強調皇帝身份的同時,讓他們的文人團體對於國家、對於君王進一步的忠誠

他們此時的身份定位僅僅是作為國君、作為皇帝的奴僕。通過強勢手段實現文人身份地位改觀,成為了朱元璋鉗制文人的重要手段。

4、 文人身份認同不斷加深,變相成為朱元璋鉗制文人的手段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鼓吹文人治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斷削弱著為人對於自身身份地位的認同。這不斷降低的情況之下,讓文人對於自身身份地位有了重要的改觀,逐漸剝離了文人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實現了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朱元璋成功實現了原本君臣權力分配的混亂局面,並通過這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進一步削弱文人的地位,在思想領域形成了對文人的鉗制

士人階級被強力磨滅了原先屬於自己的獨立特行的心態和品格,取而代之的是惶惶不可終日的自我委全,這樣的做法無疑是一種性質卑劣的精神麻痺和戕害。

結語:

為解決君臣權力分配之間的混亂,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勢措施來應對這一方面的問題,但究其本質,都是為了加強自己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在政治發展過程當中,更應該探究這一政策是為何種權勢集團服務,是為天下之公或為私人利益?這才是這一政策能否成為歷史的根本所在。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濫殺文人前因
    此三種身份履歷,朱元璋地位顯貴後時時刻刻用心掩蓋或裝潢,把以前不光彩的履歷視為陳年舊傷,只可自我舔舐、自我療愈,不許他人看,不許他人碰,更別說他人公開揭露用來做文章了。布衣是平頭百姓,既非縉紳士族,也非膏粱子弟,由此朱元璋對布衣出身一度介懷。坐穩皇帝後,他便想認一門顯耀的祖宗。士大夫向他推薦朱熹,南宋名儒,姓朱,離明朝時代不遠,家世顯赫,條件符合。朱元璋很高興,自以為可造個假族譜矇騙世人。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二、文人對墨的喜愛 蘇軾是我國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有這三蘇美稱的榮譽,以他為代表的愛墨文人數不勝數那麼文人對墨的喜愛達到了一種真樣的境界呢,這種境界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 明朝重視文人,朱元璋為何取消衍聖公的稱號,讓孔子後人回老家
    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他的很多行為都令人無法理解,不過假如仔細鑽研過他小時候的經歷,那麼或許就能夠明白這其中的苦心。在孔子去世之後,幾乎所有的朝代都對他表現出了足夠的敬意,唐朝就不用說了,特別的尊重文人,並且給了士大夫極其崇高的地位。
  • 文人為什麼喜歡畫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是我國文人畫中的四君子。文人畫從宋代開始發端,發展於元朝,在明清兩代達到頂峰。宋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蘇軾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實際上,蘇軾不僅僅是書法上的宋四家之首,而且在繪畫上也是有著卓越貢獻的。蘇軾的繪畫格調高雅,清新灑脫,往往帶有一種奇異的文人氣息。
  • 《慶餘年》:看宰相林若甫與慶帝的角逐,淺談古代皇權與相權之爭
    ▲秦始皇陵近照秦始皇執政時,李斯是為秦朝宰相,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付出不少心血,善於權謀的秦始皇即使將部分權力給予李斯,也是無關緊要的,在此時皇權還是大於相權。唐朝中後期,地方節度使開始割據為王,各地各自為政,中央皇權被大幅度削弱。不久之後,宣武軍節度使朱溫代唐稱帝,五代十國登上歷史舞臺。隨著時光的不斷前進,北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結束長達百年的混亂割據場面。宋太祖統一中國後,盛文衰武,將文人墨客送上相權中心。
  • 宋代文人為何選擇茶作為社會交往的媒介?
    茶文化在宋代時發展到了巔峰,許多文人都將其作為社會交往的媒介,這背後的原因何在?經濟文化繁榮的宋朝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精神文化生活極為豐富的一個朝代。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政權,定都開封,定國號為「宋」。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文重風骨,人更重風骨,後世往往用風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用風骨來裁斷一個人的德行和操守,於是風骨就成為一種高邁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 我們現代人都喜歡的女孩子為何反而成了古代文人眼裡的賤人?可悲
    在明朝朱元璋提倡理學之後,女人就變成了男人的附庸品。為何在南北朝時期能誕生花木蘭的故事,在宋朝能塑造出來「楊門女將」,但在明朝之後,女人在歷史上的英雄越來越少了,這難道不都是理學的功勞嗎?如果你了解唐宋時期的生活,你會發現唐朝出現女皇,宋朝女人在大街上做生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 文人畫的特點、發展和代表人物、作品
    2、 中國文人畫的發展、代表人物及作品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使歷代文人將其尊為繪畫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態。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
  • 明朝:從微末起身的「布衣皇帝」朱元璋,是大眾眼中的「英雄」!
    如果稍微熟悉一下古代戰爭,就不難看出朱元璋的軍事水平到底是何種地步。 可以說,從負到零再到一的朱元璋是偉大的,就算不以民族主義的眼光來看,他依舊是偉大的軍事家。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廢除了丞相制度,將相權和皇權結合,縱觀唐宋以降,這種中央集權是非常有必要的。
  • 李白玉笛聞折柳,範仲淹羌管霜滿地,古代文人為什麼都是音樂達人
    當時文人大多詩能寫錦繡文章,歌能譜曲演唱,詩歌的創作成為了文人的一項基本技能。而樂府設立初衷也讓詩歌創作成為了文榮耀,讓詩歌的創作地位大大提高,成為後世創作的主要文學題材之一。但是晉南北朝對於詩歌音樂的拓展,尤其是這一時期文人音樂理念的形成,為隋唐之後詩歌音樂改革和創作打下基礎。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南宋·法常(牧溪) :六柿圖 日本京都龍光院藏文人畫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士大夫隨手畫著玩的東東,中國畫是文人畫的業餘遊戲,文人畫在元代以後逐漸佔主導地位。正式提出「文人畫」概念的是晚明的董其昌,他以佛家禪宗分南北而喻,推出了文人畫的「南北宗論」,這種分類既是對蘇軾「士人畫」的一種回應,也對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從淫詞小調到《春宮圖》——明代文人彌留的最後一點風骨
    明朝建立,朱元璋頒布《衣冠復古詔》,承襲漢唐宋服飾風格,「上承周漢、下取唐宋」,聲稱恢復堂堂正正的中華衣冠,再立漢家禮儀。然而,即使儀表堂堂的明代文人,無論怎樣正衣冠,都恢復不了唐宋時的文人風骨了。朱元璋政府的打壓朱元璋出身貧民,對身世之說極為在意,於是一系列的明朝文字獄便由此發生了。江南大儒徐一蘷循舊例上賀表,與以往一樣,大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諛頌之詞,文中寫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等的語句。
  • 文人為什麼會相輕?
    好名字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於是便有讀了幾本書便自命為文人的;也有將「文人」作為尊稱稱呼讀書人的;還有寫了幾篇豆腐乾,鼓吹自己在寫作的;更有甚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清高,離群獨居的……曲高和寡嘛,曲高不高不好說,先來個和寡也不錯。
  • 辛棄疾:壯志難酬生白髮,武將豈能是文人。我是抗金將領不是文人
    辛棄疾寫詩在南宋時期,是文人的天下,整個國家都以文人為尊。但是,你要敢在辛棄疾面前說他是文人,就像是在吳京面前說他是小鮮肉一樣,辛棄疾會用拳頭告訴你,「你才是文人,你全家都是文人,我是一個出色抗金將領。」
  • 「百無一用是書生」,古代文人的窘境與通過武俠的自我安慰
    從李白到蘇軾,看似是從盛唐到宋朝幾百年的時間,看似是文壇兩大文豪之間的文學變化,其實更多的是文人顛沛流離,失意失落的一種命運輪迴。"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古代文人對於自我的一個廣泛認知,是古代文人的一個共同窘境,正是由於這樣的認知使得古人將自己仕途的失意與人生的壯志,化為詩歌中的千言萬語,化為詩句中以自己俠肝義膽訴衷情的英雄人和。文人成為了俠客最熱衷的追隨者,這才有了賈島"十年磨一劍,霜鋒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在這種波折的政治環境下,文官雖然沒有掌握實權,卻仍然享有聲望與地位,出於對文治傳統信念的堅持,他們試圖恢復李唐王朝的政治制度,進一步發展儒家傳統的教育思想。為達到目標,他們也不得不尋求與武人權貴的合作。隨著後周政權的建立,五代十國文人群體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文治政府開始得以復興,這為宋朝的建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 狹邪、情慾與文人風騷——明代青樓文化與文學
    這兩大分支在唐代發展為教坊歌舞妓與平康飲妓兩大群體,成為明代青樓文化的直接源頭。兩宋時期,女妓文化興盛,女妓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政府施行酒樓榷賣制度,酒樓或酒庫均設有官私妓女當值,從而出現了面向城市市民的飲妓群體。兩宋城市亦出現了大量的歌館茶房等娛樂組織,代表著樂妓群體逐漸走向市民階層。宋代飲妓與樂妓群體從唐代的宮室官府走向了市民大眾,從而為明代女妓文化的興盛奠定了文化基礎。
  • 為何我國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我們從小在歷史書上對宋朝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其實不然,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一般,但是經濟文化卻空前繁榮,可以說是文人最憧憬,老百姓生活最富足的一個朝代,在宋朝皇帝們和歷朝歷代一樣自稱為朕,但是臣子和百姓都稱呼他們為官家,從來不叫皇帝或者陛下,這到底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