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雜談
(本文為拾荒雜談原創,抄襲必究,歡迎轉載!)
人物資料:朱元璋,又名朱重八。今安徽鳳陽縣人,明朝開國皇帝,簡諡「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今南京明孝陵。主要成就:推翻並驅逐蒙元,建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漢人政權。
明太祖朱元璋
鑑於民族之間的關係,朱元璋在歷史課本上一向是著墨頗少的,比較出名的點也是因為繼位之後大殺功臣。可以說,很多人對於朱元璋的初始認知就是不折不扣的「暴君」。
事實真的是這樣?
教科書怎麼寫我們無法評論,但對於朱元璋的評價確實是過於主觀甚至是戴了有色眼鏡。今天不以「皇漢明粉」的角度去追捧朱元璋,也不用「野豬皮」的認知去詆毀他,就以一個很平常的中國人的身份去了解這位極具爭議的皇帝。
可以說在不了解朱元璋之前,陳勝吳廣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比較不切實際的夢想,甚至說是一句笑話也不為過。尤其是東漢末年門閥勢力的崛起,更讓這句震聵無數國人的名句變成了一個黑色幽默。
這種認知直到朱重八的出現才開始被打破。
從一個父母兄長都被餓死的赤貧放牛娃,到四處求齋化緣的小彌僧,再到起義軍將領,直至最後打敗所有對手,登上九五之位,建立一個朝代。黃帝創歷五千年,華夏子民萬萬兆,僅有此一人能達成這個成就。
丁未,享太廟。庚戌,詔曰:「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率眾渡江,保民圖治,今十有五年。」——張廷玉《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我很贊成明粉們的那句話「論得國之正,無出太祖右者」。
始皇帝奮六世之威,滅六國,一統天下。靠的是祖輩打造的強盛。
漢高帝官吏之身,餬口度日不難。
隋文帝、唐高祖皆是因為祖上的功勞,至於宋太祖則是直接篡了別人的天下。
所以單從這裡看,朱元璋的確是有豐功偉績的人,能力極強。
而且朱元璋還有一點最讓人嘖嘖稱奇,古往今來,他是唯一一位從南向北徵伐而統一成功的皇帝。如果稍微熟悉一下古代戰爭,就不難看出朱元璋的軍事水平到底是何種地步。
可以說,從負到零再到一的朱元璋是偉大的,就算不以民族主義的眼光來看,他依舊是偉大的軍事家。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廢除了丞相制度,將相權和皇權結合,縱觀唐宋以降,這種中央集權是非常有必要的。
明中山武寧王魏國公太傅徐達
唐朝頻繁產生權相和權宦,後期又形成了藩鎮割據,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禮。宋朝改良了這種制度,但太過矯枉過正,整體國勢因為重文抑武而變得薄弱。所以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準備大權獨攬,使文臣武將之間互相權衡,並廣開六科十三道言路,加強監察系統。
我們可以說朱元璋的這一套執政觀念的確是遠超同時代,明朝沿用了兩百多年後,清朝又繼續用著朱元璋開創的這套體系。當然,如果後世皇帝真的能夠遵循祖訓「宦官不得幹政」的話,可能還會更好一點。
岐陽武靖王曹國公李文忠
朱元璋對於政務如此老練,讓人很難想到這是一個沒有接觸過正規學習的「文盲」,他所能靠的不過是休息之時看書,閒暇時刻請教文人,以及一次次在戰鬥中吸取敵人滅亡的經驗而已。
這種自律讓人佩服又害怕。
自律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但同時也更「冷血」。
其實,不管是誰經歷過朱元璋所經歷的事都會變得心性堅韌和「冷血」。
開平忠武王鄂國公常遇春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十年內兩位至親的離去,使得朱元璋本就有些暴戾的脾氣變得更甚。
中年喪妻,晚年喪子,這是男人最痛的三件事之二,朱元璋挺過來了,但同時也帶走他太多的精氣神。所以他想趁著最後的幾年重新確立繼承人,並為其掃空障礙,以確保大明江山不會向前元一般短暫覆滅。
繼承人是他嫡長子的庶次子,即朱標之子朱允炆。朱元璋為何會選擇既不是嫡也不是長的朱允炆?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很多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皇帝是不喜歡自己的繼任者太像自己。盛於武功的皇帝就想找安於治世的繼承人,否則數代喜歡逐鹿邊關,烽煙戰火,那民生怎麼辦?所以,不管是趨於仁政的朱標還是性子軟糯的朱允炆都可以是朱元璋的繼承人之選,而喜歡戰事的朱棣只能得父喜愛不得父之基業傳承。
既然繼承人確定,那麼接下來就該掃空繼承人的障礙。
朱標原先在世的時候,朱元璋幾乎是很少操心的。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在朱標監國的時候都能壓得住。至於壓不住的也無非是像李善長、湯和、徐達等已經風燭殘年的老一輩。
文人是翻不了天的,至於武將方面,朱元璋特地給朱標安排了藍玉、傅友德、馮勝等超一流將領,尤其是藍玉,因為其是朱標太子妃舅父的關係而成為太子一系的極力擁護者。朱元璋給朱標留下藍玉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始終認為逃至漠北的前元日後必定還會捲土重來,這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避不開的宿命。而藍玉算是「年輕一輩」中對戰遊牧騎兵最有經驗的。
明太宗朱棣
但計劃是永遠趕不上變化,朱標的突然離世打亂了這些安排,同時朱元璋確立朱允炆作為繼承人後,這些本來應該和朱元璋同輩的一流將領在輩分上大過朱允炆太多,能力和閱歷上也遠非毛頭小子能夠比擬。所以問題很明顯就出現了: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絕對壓不住老一輩的文臣武將,特別是有從龍之功的開國功臣。
朱元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不是不想效仿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而是所處環境差異太大,朱允炆太過稚嫩。再加上藍玉等人是堅定的太子黨,如今太子已薨,藍玉等人都已失去了再度從龍的熱血,慢慢開始暴露本性,驕縱跋扈。
朱元璋的心本就是冷的,尤其是至親接二連三的離去,在這世上能讓他眷戀不捨得只有朱允炆和自己打下的大明基業。所以他要在死前解決掉能解決的問題。
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北徵還,夜扣喜峰關。關吏不時納,縱兵毀關入。帝聞之不樂。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慚自經死,帝切責玉。初,帝欲封玉梁國公,以過改為涼,仍鐫其過於券。玉猶不悛,侍宴語傲慢。在軍擅黜陟將校,進止自專,帝數譙讓。西徵還,命為太子太傅。玉不樂居宋、潁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比奏事多不聽,益怏怏。——《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傳二十》
藍玉之功最盛於捕魚兒海之役,同時也奠定了藍玉成為徐達、李文忠、湯和三位之後的新一任軍中領袖的地位。可以說此時期是藍玉最巔峰的時期。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薨,同年,藍玉多不法事,先是夜晚縱兵毀關隘,朱元璋對此很不高興,但是礙著藍玉北徵勝利的軍功不好發作。
但從朱標去世開始,原先朱元璋能夠忍耐藍玉的不法之事慢慢開始擺上檯面。
明制漢服
有人奏言藍玉在破北元之時,曾強行凌辱北元王妃。
這裡的奏言很有意思。姑且不論這件事的真偽性。自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取得捕魚兒海戰役的勝利之後,朱元璋便將其安排在今雲貴以及陝甘寧戰線進行平叛。也就是說藍玉即使凌辱元妃也是應該發生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甚至還要再往前。以朱元璋的能力和耳目消息,當時發生的時候他真能不知?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已。等到太子死後,藍玉等人成為「尾大不掉」卻又「孤獨飄零」的單獨勢力,這時候藍玉所有的不法都顯得格外扎眼。
然而最讓朱元璋忌諱頗深的還是藍玉在軍中自行任命將領校尉而不經中書和兵部流程。
明制初期盔甲
這一點,無論是哪個帝王都無法忍受的。
所以,朱元璋原來堅如磐石冷若寒冰的心腸因為藍玉的舊功出現了一點驅趕寒冷的火焰,但是藍玉在軍中的獨斷徹底將這點可以挽救其未來的火焰徹底湮滅。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告發藍玉謀反,從者牽連甚廣,史稱「藍玉謀反案」。這是朱元璋最為後世詬病的一個舉動。大批公侯功臣被殺,讓朱元璋坐實了「屠戮舊部」之昏名。
在牽涉藍玉謀反的功臣之中,絕大多數都是一開始跟隨朱元璋的淮西老鄉。他們在利益上已經形成了一個集團,一個可以威脅到皇權的武將集團。其中很多核心人物都是繼徐達、李文忠死後轉而投向藍玉的人,以及跟隨藍玉一次次南徵北戰的舊部。
我們以平常人的眼光去看,朱元璋的確是牽連甚廣,濫殺無辜,但是從統治者的角度去看,他的這種行為無可厚非。如果不這樣做,北周和後周就是前車之鑑。
包括之前的胡惟庸黨案。兩起大案的本質上是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對尾大不掉的文官武將淮西兩大集團進行清洗,可從核心人物來看,朱元璋的清洗也不是天子隨性,賞罰無常,而是胡惟庸和藍玉等人本就存在不法事實,且已經存在對抗皇權的苗頭。
但其中有無辜之人被牽扯是肯定的事。
在最後幾年,朱元璋幫助朱允炆鋪平了道路,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已經成為籠中之雀。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朱元璋還是給朱允炆留下了已經通過考察的耿炳文等一流武將。
他是時候該閉眼去見那日思夜想的妻子和愧疚不已的兒子了。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崩於應天皇宮。享年七十一歲。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明史.卷三.本紀第三》
就這樣,一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皇帝徹底告別了他為之奮鬥終生的大明。
我們常說人死後要「蓋棺定論」,從朱元璋駕崩之日距今已有六百二十二年之久,但是人們對其的評價卻是呈現兩極分化。不好的認為是暴君,崇敬的認為是千古一帝。
但不管是暴君還是千古一帝,每個人眼中的朱元璋總是不一樣的。如果讓我給這位放牛娃出身的偉大皇帝一個評價的話,那麼應該是:
放眼中華五千年,除卻三皇五帝時期,再無任何一位為君者真正出身於最底層,直到朱元璋的出現才打破這種「詛咒」。可以說朱元璋稱帝給廣大底層樹立了一個榜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由此看,他是極為偉大的,偉大的地方在於他讓洪武之後的所有人都有了「奮鬥」之希望。
大明風華
同時他也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堅韌殘酷,鐵腕執政但又極為「仁善」。他為了鞏固統治可以對多年的舊部狠下殺手,但對素不相識的百姓卻可以施以極大的寬厚。終明一朝的執政方針,始終放眼保護落後的經濟(黃仁宇觀念),保持平衡,防止極富極貧,這是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一件事。根本之處還是在於朱元璋出身於寒苦。
可以說,朱元璋是一個天生偉大之人,是一個專門為皇帝之位而生的人,是一名極為合格的皇帝。但卻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以及合格的上司,或者說,他並不是一個好人。
他很偉大,但只偉大在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