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樓裡,朱元璋細細品讀《明實錄》,桌上放著一摞書,「嗯,高瞻祈見佑,厚載翊常由,怎麼好像不太對?嗯……我的個孩兒來!大明怎麼亡了?」朱元璋站起身來,看著分站兩列的子子孫孫,到底誰才是那個第一大敗家子兒……
在一些通俗歷史讀物中,明朝皇帝最不堪的是這麼幾個人:喜歡自己奶娘的明憲宗朱見深、寵幸劉瑾的明武宗朱厚照,當然,少不了喜歡鋸木頭的熹宗朱由校。
事實上,這幾位皇帝並沒有清修《明史》或者是一些通俗讀物中描述得那麼昏庸無能。那麼,他們在位時究竟做得怎麼樣?那就先從憲宗朱見深說起。
成化皇帝朱見深,出身高貴,對大自己十八歲的萬貴妃也是一往情深堪稱是言情小說男主角的最佳模板。
明憲宗朱見深
除了用情專一,他也頗有能力和手腕,朱見深的諡號是憲,諡法中,創製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讓國家從混亂中重新確立制度和秩序,刑罰與文治並用恢復國家強盛,才能稱之為「憲」,代表了當時人們對朱見深的高度評價。
我們可以對比唐代「元和削藩」的唐憲宗李純,朱見深的政績也不遑多讓,他接班時明朝的情況極其糟糕,但他在位時,對內平反于謙,鎮壓荊襄流民起義,壓服蠢蠢欲動的建州女真;對外反擊虎視眈眈的蒙古,堪稱太祖太宗之後的明朝第三帝。他在收拾建州女真時,曾經下詔「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可屠者屠之」。鐵血手腕可見一斑。
朱厚照不僅是明朝皇帝,還兼任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是古往今來頭號給自己封官的皇帝,他和他的封號一樣,相當之威武。
他愛好廣泛,在自家後院開了個動物園,養一些威武的動物,還喜歡和這些猛獸親密接觸。
除此之外,演練軍隊、研究軍備也是厚照的真愛,他對打仗有著莫名的執念,朱元璋逐元帝於漠北的榮光是他一生的渴望。
朱厚照生性不好受拘束,對於權力,他更是不想他人染指,他想和文官爭奪軍隊的控制權。朱厚照重用錢寧、江彬等人嘗試組建自己的班底,並嘗試調集邊軍改革京營,並且在應州之戰中親自指揮軍隊擊敗蒙古軍。
在剿滅劉六劉七兄弟起義時,朱厚照也有明晰的思路。他認為,劉六劉七不過是流寇,打輸了就跑,很難剿滅,而那些建立根據地的坐寇,盯著的可就是他那把龍椅了。
於是朱厚照下令集結重兵率先撲滅坐寇楊虎,重點攻擊坐寇後,改攻為守、堅壁清野以待流寇軍,最終將一場危機撲滅。
儘管最後人亡政息,但種種跡象表明,朱厚照有耽於玩樂的一面,但還真不是個只會醉臥美人膝,醒著吃葡萄的昏君,以朱元璋的脾氣,最多罵他愛玩。
朱由校,從小因為爸爸朱常洛不受寵待遇很差,和弟弟朱由檢相依為命,重情也重義,有著和年齡極不相符的成熟和深沉。
天啟皇帝不僅對老婆張嫣、弟弟朱由檢夠意思,對自己的老師孫承宗也是十分尊重,在遼東布置上與孫承宗意見相左時,也會酌情處理,難能可貴。
在明朝,他同樣因為重用太監被罵得很慘。其實,明朝的宦官參政並不同於漢、唐,動輒廢立皇帝,明朝宦官更多的代表了皇帝意志的延伸,說句不好聽的,不過是皇帝制衡文官集團的工具,劉瑾、魏忠賢之流,覆滅也不過是在皇帝抬手間。
通俗讀物中,朱由校是寵幸魏忠賢,喜歡做木工的文盲。而在天啟年間,明廷大力追繳拖欠賦稅、提解羨餘、增收榷稅等增補國家收入。
當時明朝的財政狀況並不好,朱由校也不信任文官,只能以這種方法維持國家收支平衡,而徵收的錢款多進入內承運庫,在內承運庫的調動下,天啟三年以後的財政也還算過得去。
朱由校做木匠這一說法源自劉若愚的《酌中志》,原文不過是說天啟皇帝善於建築和家具一類,並未說沉湎於此,況且劉若愚寫《酌中志》的時候被下獄中,誇大這種情況來闡明魏忠賢竊權也在所難免。
天啟三年以後,明朝在遼東封鎖後金,使得後金在遼地寸步難進,只能攻打蒙古內喀爾喀諸部,到了天啟末年,後金國內的物價飛漲,形勢已然不容樂觀。
對於朱由校被抹黑一事,引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各自吐情實,勿挾縱橫之術,熒惑萬世人心。」
這麼看來,朱元璋即便是會抽以上幾位,也不會是第一個抽他,至於朱高熾、朱祁鈺、朱佑樘、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等等功過兼有之或在位太短的,朱元璋也不至於很快動手。
這樣一來,以朱元璋的脾氣,最有可能扇嘴巴的將在以下幾位中誕生,分別是:朱允炆、朱棣、朱瞻基、朱祁鎮、朱由檢。
朱元璋是個什麼性子?愛土地,愛權力但也重親情,當然,也很愛很愛子孫。
朱允炆比起當皇帝,更適合當一個文人,當一個言官,他似乎是被手下忽悠瘸了。
如果能採訪到朱允炆,問他的偶像是誰?他一定不會說爺爺朱元璋,而是王莽。
朱允炆在位時除了削藩,他還幹了啥?他認為啊,上古時期肯定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所以要復古,這事還不能拖,在他在位的四年裡,狂改地名、恢復井田制等等,簡直是王莽以後復古第一人。
朱允炆執意迅速削藩,首先就打破了朱元璋對於北方的布局,也打破了朱元璋引以為豪的藩王掌兵不執政的規劃。再則,削藩就削藩吧,復古就復古吧,朱允炆坐擁天下,居然昏招頻出,讓朱棣清君側也順便把自己清了。他的無能會讓強人朱元璋很想有抽他的欲望。
如果要說朱元璋的兒子中誰最像他,估計就是朱棣了。朱棣在文治武功上有著很高的追求。
他在位時,派鄭和下西洋建立朝貢體系、收了朱元璋說的不徵之國安南,五徵蒙古等等,他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自己的強大,弱化版朱元璋,是他了。
但朱棣最讓朱元璋不滿意的可能還不是他起兵搶了侄子的皇位,應該是朱棣的縮邊。
朱棣在位時多次出關,卓有成效的打擊蒙古韃靼部,但是對於縮邊,鐵和血鑄成的明太祖朱元璋可能就會很生氣了。朱棣最著名的縮邊莫過於把大寧都司廢了,把大寧都司下轄衛所給內遷了,這是朱棣對於邊防政策的失誤,但他總體幹的還行,朱元璋或許不會那麼快打他。
朱瞻基頂著「好聖孫」之名登基,對藝術有著崇高的追求,喜歡鬥蟋蟀也很喜歡作畫,在藝術上向他的前輩宋徽宗看齊,但他在國政上並不懈怠,開創了仁宣之治,是明朝的太平天子。那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說朱元璋可能抽他嘴巴?
那是因為,論起縮邊這件事,朱瞻基可遠勝於他爺爺朱棣,朱瞻基不僅放棄了永樂年間收復的交趾布政司,而且還把故元上都開平衛給放棄了,這一嚴重的軍事布置失誤使得明朝失去了戰略縱深,彼時明朝北方的防禦體系的缺陷暴露無遺。
雖然朱瞻基算是體恤民情,在位時國家機構也算穩定運行,也曾親自率軍擊敗蒙古,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當他得知他長期自豪的衛所制度在宣德開始出現大量逃卒的情況,盛怒之下一巴掌下去還是很有可能的。
除了以上幾位,這份名單裡,朱祁鎮和朱由檢也是個大熱門。一個險些亡國,一個直接亡了國。
他幹了什麼事?有著遠大理想的他想帶兵去打瓦剌,一個不注意全軍覆沒自己還給瓦剌人當了俘虜,簡直丟臉丟到了家。
土木堡一戰舉國震蕩,還好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于謙力挽狂瀾才不至於社稷易手。而這一戰的負面影響還不止於此,至此勳貴集團徹底沒落,文官開始崛起,舊有體系被徹底打得支離破碎。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還以「勾結外藩」之名冤殺于謙,什麼都想幹的他結果什麼都幹不好,志大才疏,之後又坐視女真做大,荊襄流民聚集,要說他這輩子做了什麼值得稱道的事兒吧,大概只有廢除人殉了。如果真讓他們見面,我們可以猜到身強體壯的朱元璋會做些什麼了。
傳聞朱由檢勵精圖治,努力程度只不如老祖宗朱元璋,最後因為積重難返還亡了國,想必老祖宗朱元璋會體恤他吧?
歷史中,以明朝當時的情況,積重事實,難返未必,是志大才疏的他一頓猛如虎的操作才把明朝給弄亡國的。他犯錯之多令人髮指,在這裡指出他幾個最為錯誤的操作:
殺陳新甲,陳新甲事件可以說是崇禎朝執政的一個縮影,松錦會戰之後由於崇禎的促戰導致明軍邊軍精銳盡數覆滅,此時農民軍重新坐大,與清廷和談迫在眉睫。這時,願意背鍋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成為了和談主要人選。
然而,崇禎雖然想和談,但是必須保持自己鐵血君王的形象,只能暗中進行。後來,陳新甲由於保密不周事洩,崇禎翻臉不認人,將他斬首棄市,從此直到後來討論南遷,也再無人願意為他背鍋。
促戰孫傳庭,哥舒翰兵敗潼關已經證明,這一戰催不得,然而崇禎的急功近利再次發作,傳令孫傳庭趕緊出關決戰,後來,孫傳庭兵敗身死,大明再無可戰之兵。而孫傳庭死後,崇禎連個追諡都沒有,真寒了天下之心。
借用劉宗周對朱由檢的評價:「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不已,積為壅蔽。」
簡單來說就是崇禎水平不行,又不敢放手讓臣子幹,自己又不敢擔責任,急功近利卻管的太寬,這樣的君王,不得不說是臣子的噩夢。
往生樓裡,沉默許久的朱元璋合上《崇禎長篇》,對著朱由檢的嘴巴一陣狂抽,連帶著打的,還有跑過來勸架的朱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