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創始人吳清友: 我們為什麼能承受長達15年的虧損?

2021-02-25 微處

誠品書店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書店,首家店於1989年開張,目前已經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是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之一。其第43家誠品書店,也是大陸首家旗艦店位於蘇州,2015年上海分店也將落戶上海中心。本文系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編輯而成,他講了他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直至走到25年後的今天。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那個年代,臺灣很貧困,父親經歷了非常大的風波。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愛人。他把生命定為「留得清白在人間」,雖然沒有錢,但很有骨氣,希望他的小孩將「誠」字作為生命的信仰,「財物有時而盡,惟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所以我有機會成家立業,所有公司全部以誠為始。


我經歷了年少的貧困,但運氣很好,工作十幾年積累了很多財富。1980年代左右,我經營一家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它讓我自問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

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這就逼迫我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了,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了斷。他三十多歲時,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卻選擇了佛教中最嚴厲的律宗,以追求生命的完成。

另一位對我影響深遠的人是史懷哲先生。史懷哲先生對基督教很有研究,還研究巴赫,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風琴演奏家。一天早上,他讀到一份報導講剛果有很多黑奴病痛無人照顧,就立志此生都要奉獻給黑奴,花了五六年時間去學醫,然後跟太太去了非洲。這本書讓我大受感動。


史懷哲

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位在西方,一位在東方,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決定此生要度己度人,這種生命的壯闊實在是非我們所能及。我的學問不好,但從小就喜歡思考。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誠品的第一家店——臺北仁愛店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誠品畫廊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

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

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我在香港、臺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麼是我?其實,為什麼不是你?只問「為什麼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願,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麼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

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麼,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麼?對不起,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

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誠品是服務業。但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上過很多美式、歐式商學院的課,至今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

商學院舉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錢有關,和得到客戶的歡心有關,和職位升遷有關。但很多從事服務業的人不是光要這些的。

誠品有很多同仁,大學畢業、碩士畢業,願意站在結帳櫃檯用恭敬的態度、兩手遞一本書給讀者,他們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每一個從業人員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更精彩。

能不能把所有陌生人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顧客只不過是在分享我精進過程當中某一個當下。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了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


利益也有近利、遠利、短利、長利之別。我對事業的經營關照幾個面向——對社會、對文化、對城市、對讀者的全面關照。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有的誠品書店開在醫院裡。我看到,病人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跟他在購物中心吃一碗麵的感動是不一樣的。


我有機會在醫院服務一個有病痛的人,讓他有那碗牛肉麵的滿足感,這是非常好的。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誠品生活亞東醫院店

在誠品書店,我們擺了差不多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


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複製」。複製可以快速發展、成本降低,但我們不複製,每一家誠品店都不同:書的組合不同,裝修的空間和氣質不同。

例如 ——

在大學,我們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因為那裡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後,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誠品臺大店

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要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誠品希望在書店環境的設計中,將顏色、燈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慮進去,甚至還有烹調分享,都是為了人。

例如——

我們準備了一個30平方米的獨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去進行實驗性的裝置或者其他創造性表現;

例如 ——

最近我們開了一個音樂廳,我們知道一年就要賠400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家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


誠品辦的活動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

2010年,到誠品書店看書的人次超過了1億次。2013年,誠品書店營收是130億臺幣,會員98萬,書店營收佔30%左右。

信守25年的願許

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全球化是一個災難,導致強者更強、富者更富、大者更大。絕大部分人要在商場一爭長短,100個人當中贏家不會超過10個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類可能開始要轉變了。

無論如何,人是城市當中最珍貴的資產;人最重要的素養是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素養,就是善、愛和美的素養。

書店行業,大家都在講網絡化、電商,但誠品講的是人和人之間、人和空間之間、人和書本之間、人和講座、表演等之間的互動。誠品出版了幾本刊物,用的名字都與此有關。當你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必須要改變自己,要釐清自己的價值,保有心靈層次的安寧。臺灣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曾經講過,活在當今社會,假使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涵養,日子是很難從容過下去的。

生命終究是我們最重要的關口,而不是生意和錢

誠品在商業經營上備受批判,但我至少信守當年的信諾 ——

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築與空間,都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家的精神與心靈。

25年來,我陸續實現了這些願望。現在我們有電影院、音樂表演廳、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在蘇州建造了未來誠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個項目。我真的覺得奇怪,好像上天在冥冥之中促成了很多好的因緣。



誠品蘇州店

一個企業真正的創新是在價值和理念部分。假如把事業和人生做一個整合性的思考,以生存、生活、生命,或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三層次,對應到經營上來,就是先求生存,再求領先,領先之後,有的人要成為產業的第一,而誠品希望讓顧客滿意。在繁忙的都市當中,希望書店成為城市人的客廳。到書店裡可以放鬆,可以從容。

2011年,我到北京和很多官員見面,他們問我對北京的意見,我很坦率地講,北京的讀者值得書店的經營者給予更好的待遇,給他們更好的空間、更多元的選擇、更親切的服務,要讓更有靈魂的活動注入書店的氛圍。


北京的小書店

當代大陸的企業家要有更好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關懷這個社會,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過度精明取得的利益是一種掠奪。商業認為你的KPI好,經營效益好,從人文觀點來說,實質是在衍生成強弱貧富。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慾。有一位建築評論家說過 ——

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

這段話,誠品同仁感受最為深刻,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信守25年的願許。在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來源:虎嗅網

編輯:書單(微信號:BookSelection)

素材來源: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現場演講

往期推薦(點擊即可閱讀)

愛上手工藝

庭院 · 鋪裝

山本耀司:一把剪刀一個世界

品物流形 | 中國式造物

向"性冷淡"說不!波西米亞風家居設計

中國最美五十家民宿院子

百年前的中國豔照,看到第三張有些悵然若失...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申賦漁《匠人》|這些最後的手藝人,是失落故鄉的守望者

【手藝人】

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的人

大機器生產時代之下

曾經的手藝人慢慢地被社會遺忘

此平臺通過傳播手藝人的故事

希望可換起人們對手工藝的重新思考

長按「二維碼」▼關注手藝人 / 傳播工匠心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吳清友:我為什麼能承受長達15年的虧損?
    六月十四日,誠品書店六月結婚書展,全面打點好您的結婚行頭,以書店盛大排場,見證您一生的婚禮。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系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編輯而成,他講了他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直至走到25年後的今天。文章刊於《中歐商業評論》九月號,原文標題:《我與誠品書店25年》。
  • 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
    我知道誠品,源於朋友圈裡每個去臺灣的朋友曬的照片,只要去過臺灣,就去過誠品;而每次看到誠品的名字出現,我的腦海裡就會閃過一個念頭:這樣的實體書店,是怎樣找到生存空間的?小花生從今年7月份起,開始陸陸續續做一些以原版童書為主的團購,從而開始了解出版業的情況,也讓我們一步步地深入思考:我們將以什麼樣的理念去向讀者推薦什麼樣的書?我們能為讀者提供什麼樣的獨特價值?
  • 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
    從小家境不太好,身體也一直不太好的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39歲時創立誠品書店,發願推廣閱讀。在承受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直至走到25年後的今天。讀完他的一篇自述後不難發現,這與他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影響密不可分。
  • 吳清友: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
    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吳清友選擇了讓房子面向東方。4年後,他創立了誠品書店,並在「人文」的經營理念與現實商業世界之間徘徊,一度虧損達15年之久。這是否與風水先生「積累智慧」的點撥有關? 1950年出生的吳清友雙鬢斑白,身材高大,喜歡穿一件米色外套,戴著黑框眼鏡。他為人謙虛,卻氣場強大。他常對訪問他的人說:「不要叫我吳董事長,叫我吳先生就好。」
  • 致敬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曾15年虧損,如今年營收超40億人民幣,成為亞洲最大書店?
    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6月18日晚間在誠品的辦公室突發心臟病,急送北醫仍不幸病逝,享年68歲。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卻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誠品書店創立28年,虧損15年,如今誠品書店不但實現盈利,還成為一處文化旅遊地標,那麼吳清友先生和誠品是如何做到的?
  • 病逝的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留下了一個怎樣的誠品?
    而此刻他留給世人的卻是思念與哀悼……「誠品書店」,這家創辦將近三十年的臺灣本土書店,早已成為臺灣的文化地標,甚至許多旅人去臺灣為的只是去一趟誠品。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誠品書店其實已經連續虧損了15年。然而吳清友卻說,書店賠錢的15年,是他一生最豐富的時光。
  • 20170724 吳清友先生走了,但誠品書店永遠活著
    文編:鞏呂       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6月18日晚間在誠品的辦公室突發心臟病,急送北醫仍不幸病逝,享年68歲。吳清友雖逝,他留下的誠品書店,卻可為中國文化業的一段佳話。誠品書店創立28年,虧損15年,如今誠品書店不但實現盈利,還成為一處文化旅遊地標,那麼吳清友先生和誠品是如何做到的?一、走近誠品誠品書店1989年由吳清友先生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誠品書店吳清友:連虧15年,在工作中辭世,他是最被文人敬仰的商人
    吳清友創辦誠品書店的過程非常不容易,書店在開業後連續虧損15年,實現盈利後也沒有把賺錢作為經營宗旨。這是它與其他書店最大的不同。從商業角度看,這不是一樁好生意,但從社會角度看,這卻是一項可以載入史冊的功業,它為喧囂時代的人們貢獻了一家真正的書店,龍應臺說,「誠品的成功,意味著我們有一個人文的空間。」
  • 《誠品一萬天》,吳清友最後留給書店人的火光
    老先生同心臟病鬥爭了一生,熬過了 3 次大手術,支撐一家連續虧損 15 年的書店走出困境,最終卻在一次突臨的襲擊下繳了械。臺灣誠品書店從創立之初,吳清友便秉承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理念,同創始人的品性一樣,誠品書店執著於身份認同,但不停留於對口號和標語的迷戀。
  • 連虧15年仍堅持的誠品書店創始人走了,他說沒有文化活不下去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本文轉載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昨晚突然傳來噩耗,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舊疾去世,享年68歲。據報導,吳清友5月底才親自出席過誠品股東會,原本今天要參加他的自傳新書《誠品時光》的發布會。
  • 紀念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業和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 吳清友 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走了,他的自傳《誠品時光》即將發布。而誠品24小時書店將永遠是臺北和很多其他的城市最溫暖的一道風景。 「在臺灣誠品算小公司,目前營業額不到四十億元人民幣,但連續十五年來誠品是在年輕大學生跟碩士生,就業首選時排在前五名,這種情況只有誠品一家。CNN最近剛公布「世界最酷百貨」評選結果,臺灣以「誠品生活松煙店」入選。二十七年來,誠品變成了一個品牌,從臺灣到香港到蘇州,這是自我覺醒的思索過程,我們的重點是作為企業存在的必要性跟正當性。」
  • 吳清友——我走了,但誠品書店會永遠活著
    當幾乎所有人都把錢和精力投入股市的金錢和數字的遊戲中時,那間叫做誠品的小書店誕生了,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注意到它。十年後的臺灣921大地震,讓很多臺灣人心靈備受衝擊。金錢不再是唯一或者首要的目標,文化與心靈的慰藉變得越來越重要,也正在那一年,誠品敦南店首次24小時營業,成為了亞洲唯一24小時營業的書店。因為開書店,吳清友虧了15年。
  • 吳清友最後的演講:賺錢之外,誠品存在的正當性
    ­  吳清友和誠品不把盈利作為書店經營的最高目標,在誠品連虧15年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經營,這樣的理念讓誠品的20餘載充滿了風雨,卻也讓誠品書店成了很多閱讀者心中的一隅勝地,以至於在傳統書店逐漸被網絡衝擊代替的今天,賺錢乏力的誠品依然維持著亞洲最大書店的地位。
  • 至此,蘇州誠品成了吳清友在內地的絕唱
    」「這是千載難逢的因緣,我們期望誠品可以成為城市生活的桃花源。」吳清友一直對誠品進駐大陸經營懷抱著使命感。記得他在蘇州誠品開業時表示:上海將是誠品在大陸的第二站,深圳的計劃也在計劃中。他由衷希望:「希望有機會能到北京開店。」
  • 斯人離去 誠品永在: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病猝逝
    或許,從商業的角度,虧損15年的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他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在《誠品時光》一書的序文中,他曾回憶創辦誠品的初衷——1988年他深覺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無常,想追尋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所在,將活了38年的生命歸零,創辦誠品,人生重新啟程。
  • 連虧15年的誠品董事長吳清友:生與死之間,我總得做些什麼
    就像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沒能等到上海分店開幕,昨天晚上就已因心臟舊疾忽然辭世,享年68歲。他的自傳體新書《誠品時光》要在今天發布,他就走了。有時候覺得,命運是故意的。帶走他的,是跟他廝磨了一輩子的心臟病。而當年把誠品帶給他的緣起,也是這顆殘破的心。
  • 21年18萬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關門了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誠品是不想活的。」1989年,吳清友開出了第一家誠品書店。從最初登場起,誠品書店就走了一條與傳統書店截然不同的路線:砸重金營造人文氣息,大大超過賣書的目的。在吳清友的打造之下,誠品書店有多「砸錢」?從商業角度看,誠品的模式是典型的「體驗式營銷」。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生命價值在於利己、利他、利眾生
    在《誠品時光》一書的序言中,吳清友回憶創辦誠品的初衷——1988年我深覺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無常,想追尋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所在,將活了38年的生命歸零,創辦誠品,人生重新啟程。當年我沒多想,心念也很單純,就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
  • 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這本書歷時兩年半的創作,紀錄了他的人生經歷和誠品的發展歷程。然而就在2天前,這位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不幸辭世。 吳清友 你可能不認識吳清友,但常去臺灣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他的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1989年在臺北創立,至今已在臺灣、香港及大陸開了4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