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半起床,4點半前到達場站做發車前的準備工作,這是北京公交集團1路公交車駕駛員常洪霞的早班常態。
每次出車前,常洪霞都會再三檢查工服是否穿戴整齊。業餘時間,常洪霞還會參加1路的手語隊,提升服務技能。
從一到冬天就凍手尖、腳尖、鼻尖俗稱「凍三尖」的黃河通道車,到18米長的純電動公交「中國紅」,常洪霞在公交一線運營服務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1年,安全行車近50萬公裡。
12月17日,公交司機常洪霞清洗公交車後視鏡。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設立暖心箱方便乘客
北京公交1路是北京市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上的一條公交線路,貫通北京城區東西,大家親切地稱它為「大1路」。因途經天安門廣場、軍事博物館、西單、王府井等北京地標,每逢節假日,車上總是擠滿了乘客。與其他線路相比,大1路在服務水平上的要求更為嚴格。
作為一名公交駕駛員,純熟的駕駛技術固然重要,服務意識同樣也少不了。每次出車前,常洪霞都會再三檢查工服是否穿戴整齊。業餘時間裡,常洪霞還會參加1路的手語隊,學習標準手語,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技能。
一次,車上有男乘客的紙袋壞了,各種東西散落一地,到站後只能抱著東西很尷尬地下了車。從這件事上,常洪霞受到了啟發,與車組人員總結梳理了一些乘客的突發需求,在車廂中設立「暖心箱」,為乘客提供充電寶、方便袋、紙巾等20餘種應急物品,還為低血糖的乘客準備了糖果。疫情期間,常洪霞還自費購買了免洗消毒液、口罩等放置於車廂內,方便有需求的乘客應急使用。
「各位乘客,前方到站是天安門東站,要前往天安門廣場遊覽的乘客請在下一站下車。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這樣「導遊式講解」的報站方式,是大1路獨有的特色。
近年來,常洪霞帶領團隊從「小發明」突破,研發出防凍液加注機、過濾水再利用裝置、公交車玻璃封窗器等7項成果,並完成導遊式服務、文明行車語言、安全行車四步法等10餘項課題。她還提出了「讓服務在線」的工作理念,設計開發了「電子意見箱」,方便乘客提出意見建議,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處理反饋。
苦練技術行車不顛簸
作為線路上為數不多的女性駕駛員之一,常洪霞身著工作服駕駛著18米長的「中國紅」行駛在長安街上,頗為帥氣。
其實常洪霞身材嬌小,剛接觸公交車時不順利。「剛開始帶客實習的時候,剎車和油門配合不好,把方向盤也覺得很吃力。」
師傅傳授給常洪霞一個「半盆水」訓練法,從此她每天工作之餘,都在家中端著半盆水,右腳懸空,模擬真實的駕駛操作。「訓練很枯燥,但是增長了肌肉記憶,也磨鍊性子,讓我擁有更加沉著冷靜的駕駛心態,非常快地提升了駕駛技能。」
2001年,常洪霞如願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公交駕駛員。
為了練平穩駕駛,她每天開車前都在駕駛艙放上一杯水,經過幾個月的訓練,一天下來,杯子裡的水幾乎都不灑。
2014年7月,常洪霞調到了1路車隊。由於1路的發車班次非常密集,剛開始,她的節奏總比別的司機慢一些,她開的車後面總是壓著兩三輛車。於是常洪霞便利用休息時間,專門去坐更有經驗的師傅開的車,拿著本子把每站的進站停車位置都記下來,等到休息的時候就在腦子裡模擬駕駛。
沿線27公裡的大小46個路口,28個紅綠燈,哪段路上的井蓋多、哪個路口的行人和車輛多……這些常洪霞都爛熟於心。每到這些路段,她都會提前採取措施,不會讓乘客有任何顛簸感。
常洪霞從事公交駕駛員這些年,累計安全行車50萬公裡,未出現過任何違章和事故。
「常姐,我怎麼才能把車開快?」常洪霞的徒弟問道。「你應該問怎麼才能把車開穩、開得安全,這才是一個新駕駛員最需要完成的任務。」常洪霞耐心地告訴徒弟,開快車誰都會,但是把車開穩是需要技術的。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影記者 王貴彬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