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嬌小,穿上工作服卻頗為帥氣,笑容溫暖,落落大方。今天我們介紹的,是北京1路公交車上的司機常洪霞。她是682全國青年文明號車駕駛員,是「全國勞動模範」,也是「最美公交司機」。她說:「只要用心,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從業二十餘年來,常洪霞腳踏實地,用不懈的奮鬥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用行動踐行著永不言棄的交通精神。她的身上,散發著新時代勞動模範的熠熠光輝,更詮釋了一名中國夢奮鬥者的無窮力量。
大1路「掌舵人」
北京公交1路開通於1935年,是北京市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上的一條公交線路,被首都百姓親切地稱為「大1路」。
「各位乘客,前方到站是天安門東站,要前往天安門廣場遊覽的乘客請在下一站下車。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這樣「導遊式講解」的報站方式,是大1路獨有的特色。
每逢節假日,大1路上總是擠滿了乘客,不只是因為大1路途經北京的多個重要景點,很多乘客更是慕名而來,專門體驗大1路的特色服務。大1路為乘客們提供最優質的出行服務,常洪霞也成為了公交迷和長安街老乘客們心中的「公交名片」。
與其他線路相比,大1路在服務水平上的要求更為嚴格,每次出車前,常洪霞都會再三檢查工服是否穿戴整齊。業餘時間裡,常洪霞還會參加1路的手語隊,學習標準手語,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技能。在常洪霞的心中,新時代的公交駕駛員不僅需要嫻熟的駕駛技能,還應注意儀容儀表、言談舉止。
北京公交集團工會主席王秀英說:「常洪霞就是十萬北京公交員工中的一名典型代表,她從車廂小舞臺走上了社會大舞臺,用自己積極向上的形象為公交代言。她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映射著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進程中,每一位普通勞動者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不知倦的「老司機」
「剛開始帶客實習的時候,剎車和油門配合不好,把方向盤也覺得很吃力。」常洪霞在實習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每天工作之餘,她都在家中端著半盆水,右腳懸空,模擬真實的駕駛操作。2001年,常洪霞終於如願成為了一名公交駕駛員。
2010年,常洪霞參加了北京市汽車駕駛員職業技能大賽,她從8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是十強選手中唯一的女選手。
「從站上領獎臺的那一刻起,擇一業而終一生的信念就在我心中深深紮根了。」常洪霞說。
2014年7月,常洪霞調到了嚮往已久的1路車隊,但沒想到「老司機」還是遇到了新問題。1路的發車班次非常密集,剛開始,常洪霞開的車後面總是壓著兩三輛車。於是常洪霞利用休息時間,專門去坐有經驗的師傅開的車,拿著本子把每站的進站停車位置都記下來,等到休息的時候就在腦子裡模擬駕駛。
沿線27公裡的大小46個路口,28個紅綠燈,哪段路上的井蓋多、哪個路口的行人和車輛多……這些常洪霞都爛熟於心。每到這些路段,她都會提前採取措施,不會讓乘客有任何顛簸感。
憑著這種認真、勤奮的態度,常洪霞的駕駛技能飛速提升。從事公交駕駛員十餘年來,常洪霞做到安全行車50萬公裡,節油節氣18000餘升,未出現過任何違章和事故。去年一年,常洪霞就節約了8000多度電。
建設企業「智囊團」
工作之餘,常洪霞帶領著「洪霞創新工作室」,解決了眾多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把工作室建設成為企業的「智囊團」。
「洪霞創新工作室」最初是由老一批技師帶頭成立的「創新工作室」,2019年起,由常洪霞擔任領頭人,並更名為「洪霞創新工作室」,代表著一種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傳承。
近年來,工作室先後研發立項和課題研討20餘項。2015年研發的防凍液加注機每年可節約防凍液1萬餘升,節約開支8萬餘元;2017年研發的後機艙清洗劑解決了公交車後機艙空間小、線路走向複雜、高溫、高熱等難題。
常洪霞經常說一句話:「我們的崗位可能很平凡,但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兒!」
2011年5月,常洪霞作為北京市交通行業的青年代表,進入中南海參加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的五四青年座談會。座談會上,常洪霞提出了加快公交建設,推進公交連線成網的建議,並邀請總理乘坐公交車,親身感受北京公交的發展和變化。2012年5月1日,溫總理如約來到北京公交,並對北京公交的職工進行了慰問。
在2013年北京市總工會在全市勞模中開展的「我為首都發展建言獻策」活動中,常洪霞暢談了自己對首都道路交通的一些建議,她提議進一步加大公交專用道的建設力度,將公交專用道延伸到路口,形成網絡覆蓋全市,提升公交運營速度,吸引更多市民選擇公交出行方式。
公交故事「宣講員」
在車廂之外,常洪霞更像是一個傳遞者,喜歡將自己的經歷,將北京公交的文化、發展,與家人、朋友、市民分享,讓更多人感受到公交的發展變化,體驗公交出行的獨特魅力。
1路車隊黨總支書記梁南南說:「常洪霞工作努力,積極向上,總是想在前,幹在前,為其他員工做出了表率。」
感於心、宣於言、踐於行。常洪霞作為北京交通廣播安全宣傳大使,積極向社會宣傳交通文明。同時,作為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她將交通文明、安全知識傳給了孩子們。
常洪霞希望通過宣講,鼓勵更多人去了解、熱愛我們的城市,感染和帶動更多人積極參與到綠色出行、文明出行中,已累計宣講140場次、200餘小時。
「公交車輛從依賴進口、改裝卡車,到實現國產、科技領跑;支付方式從月票、紙票、IC卡,到現在刷碼乘車……」去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常洪霞作為「五長」之一,結合自身經歷暢談了北京公交的發展變化。
在網際網路時代,她通過微信等社交軟體與世界各地的粉絲們溝通,也讓更多人了解北京公交。
「常姐,真沒想到,現在1路公交車已經這麼牛了,連豪車上才有的360度主動安全預警系統也成為了標配。」「中國紅」投入運營後,一名在德國留學的高中生看到外媒報導後,特意回國與常洪霞約好來體驗「中國紅」,下車的時候十分激動。
車輛不斷更新,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車廂服務內涵不斷豐富。「這不僅是交通人、公交人的驕傲,也是北京和中國的驕傲。」常洪霞說。
本報記者 單佳雯
責編|陳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