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老人心裡最惦記的,往往不是最孝順的子女?3個原因讓人心酸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有一個思想,那就是「養兒防老」,所以很多家長從小教育孩子長大要孝敬老人。
而現實中,也有很多人做到了這點。但奇怪的是,如果家裡孩子多的話,老人心裡最惦記的,反而不是那個最孝順的孩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案例:
小李的媽媽有很多兄弟姐妹,但媽媽是家裡最孝順的一個。平時經常買各種東西送給老人,而且還會給老人做飯,幹家務。最關鍵的是,小李媽媽從來不在父母面前「邀功」,總是默默無聞的付出。
小李一直以媽媽為榜樣,覺得自己應該向母親學習,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但時間久了,小李發現姥姥姥爺似乎並不記得媽媽的好,每次去家裡做客,老人嘴裡惦記的都是舅舅和姨姨,這讓小李覺得很不公平。
小李問過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外公外婆這麼「偏心」,難道看不到自己母親的付出嗎?她的媽媽雖然很無奈,但還是安慰小李道:「因為舅舅和姨姨常年不在家,老人看不到他們的狀況,多點掛念也是正常的」,即使母親這麼說,小李還是不能理解,難道孝順的孩子就要遭到這樣的待遇?
那麼為什麼越孝順的子女,越不被老人惦記呢?
1、嘴甜得更討人歡迎
家裡孩子多了,很快就能看出性格上的差距。有些孩子喜歡默默無聞地做事,而且很少在父母面前抱怨。但有些子女「能說會道」,擅長哄老人開心。
「做好事不留名」很容易被人遺忘,而會說漂亮話的,反而讓人印象深刻,所以老人們才會更惦記這樣的子女。
2、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吧,越是不在父母面前抱怨,或太過於懂事的話,久而久之,父母就會減少對這類孩子的關注,更不會為他們的事操心。
而喜歡折騰,什麼事都需要父母幫助的孩子,父母要花更多的時間照顧他們,即便他們長大成人後也是如此,因此這類小孩更容易被老人惦記。
3、孝順的孩子給父母留下了「好印象」
人很容易對某件事情形成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很孝順,從來不計較父母的偏心,就會在父母心中留下「好印象」。一次一次的退讓,會讓父母養成習慣,哪怕已經「偏心」的很明顯了,也覺得孩子不會介意,會理解老人。換句話說,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
對於父母而言,不偏心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1、同等對待每個孩子
孩子都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大家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是說哪個孩子更優秀,更不用父母操心,大家就要減少對他的愛,畢竟他們的優秀是自己努力換來的,而過程有多不容易,家長能了解多少呢?
再者說,一個人強大了,不代表他就不需要父母的關心,不需要父母的培養,這樣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家長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只顧著那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2、不要總是讓一個孩子承擔責任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你是大的,要多照顧弟弟妹妹」,這也是很多父母經常犯的錯誤。兄弟姐妹之間的幫助應該發自內心,源自家人之間的愛,而不是身份,家長不能把某些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尤其是孝敬老人這件事上,不是說那個孩子有能力,有時間,哪個就要多付出。身為一家人,應該團結一致做某件事,而不是「能者多勞」,這樣的思想本身就是錯誤的。
最後我想說,家裡孩子多了,父母更要注重孩子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孩子的教育。孝順是發自內心的,家長不要用道德去「綁架」小孩,如果你能給孩子更多的愛,他們也會給你更多愛。對於那些不計較的孩子來說,家長不要覺得他們懂事就心安理得地接受,這樣只會寒了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