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老人心裡最惦記的,往往不是最孝順的子女?3個原因讓人心酸

2020-12-18 騰訊網

為啥老人心裡最惦記的,往往不是最孝順的子女?3個原因讓人心酸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有一個思想,那就是「養兒防老」,所以很多家長從小教育孩子長大要孝敬老人。

而現實中,也有很多人做到了這點。但奇怪的是,如果家裡孩子多的話,老人心裡最惦記的,反而不是那個最孝順的孩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案例:

小李的媽媽有很多兄弟姐妹,但媽媽是家裡最孝順的一個。平時經常買各種東西送給老人,而且還會給老人做飯,幹家務。最關鍵的是,小李媽媽從來不在父母面前「邀功」,總是默默無聞的付出。

小李一直以媽媽為榜樣,覺得自己應該向母親學習,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但時間久了,小李發現姥姥姥爺似乎並不記得媽媽的好,每次去家裡做客,老人嘴裡惦記的都是舅舅和姨姨,這讓小李覺得很不公平。

小李問過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外公外婆這麼「偏心」,難道看不到自己母親的付出嗎?她的媽媽雖然很無奈,但還是安慰小李道:「因為舅舅和姨姨常年不在家,老人看不到他們的狀況,多點掛念也是正常的」,即使母親這麼說,小李還是不能理解,難道孝順的孩子就要遭到這樣的待遇?

那麼為什麼越孝順的子女,越不被老人惦記呢?

1、嘴甜得更討人歡迎

家裡孩子多了,很快就能看出性格上的差距。有些孩子喜歡默默無聞地做事,而且很少在父母面前抱怨。但有些子女「能說會道」,擅長哄老人開心。

「做好事不留名」很容易被人遺忘,而會說漂亮話的,反而讓人印象深刻,所以老人們才會更惦記這樣的子女。

2、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吧,越是不在父母面前抱怨,或太過於懂事的話,久而久之,父母就會減少對這類孩子的關注,更不會為他們的事操心。

而喜歡折騰,什麼事都需要父母幫助的孩子,父母要花更多的時間照顧他們,即便他們長大成人後也是如此,因此這類小孩更容易被老人惦記。

3、孝順的孩子給父母留下了「好印象」

人很容易對某件事情形成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很孝順,從來不計較父母的偏心,就會在父母心中留下「好印象」。一次一次的退讓,會讓父母養成習慣,哪怕已經「偏心」的很明顯了,也覺得孩子不會介意,會理解老人。換句話說,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

對於父母而言,不偏心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1、同等對待每個孩子

孩子都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大家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是說哪個孩子更優秀,更不用父母操心,大家就要減少對他的愛,畢竟他們的優秀是自己努力換來的,而過程有多不容易,家長能了解多少呢?

再者說,一個人強大了,不代表他就不需要父母的關心,不需要父母的培養,這樣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家長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只顧著那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2、不要總是讓一個孩子承擔責任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你是大的,要多照顧弟弟妹妹」,這也是很多父母經常犯的錯誤。兄弟姐妹之間的幫助應該發自內心,源自家人之間的愛,而不是身份,家長不能把某些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尤其是孝敬老人這件事上,不是說那個孩子有能力,有時間,哪個就要多付出。身為一家人,應該團結一致做某件事,而不是「能者多勞」,這樣的思想本身就是錯誤的。

最後我想說,家裡孩子多了,父母更要注重孩子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孩子的教育。孝順是發自內心的,家長不要用道德去「綁架」小孩,如果你能給孩子更多的愛,他們也會給你更多愛。對於那些不計較的孩子來說,家長不要覺得他們懂事就心安理得地接受,這樣只會寒了孩子的心。

相關焦點

  • 父母不喜歡孝順的子女,反而偏心不孝順的?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而老人想要指望誰?無非是自己最疼的那個孩子。可有意思的是,往往最後常伴床榻孝順父母的,反而是那個最不受寵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現象?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種現象,在農村有,城市裡也有。尤其在兩個時候最能看出來誰親誰疏。一個是在醫院裡,一個是在借錢的時候。
  • 暮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孝順老人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孝老敬老的言行舉止,也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可我們身邊,卻也經常能看到種種「不孝順」的場景,明明兩位老人兒孫滿堂,個個都有出息,但就是沒有人願意贍養老人,甚至對簿公堂。
  • 為什麼一些家裡很孝順的子女,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
    為什麼一些家裡很孝順的子女,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現實社會有很多人,平時忙完工作又要忙家裡的老人孩子。寧願自己苦一點也不願意委屈了家人,可是總有一些人忙裡忙外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認可,反而受累討不了好。而他們卻忽略了在他們身邊經常忙前忙後的孩子,並且習以為常,而那些孝順的子女並不計較這些,一如既往的付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講的不就是這些越是調皮越能得到父母的注意,越能得到關愛。
  • 晚年時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往往都有這3個行為,要怨只能怨自己
    文/暖媽說育兒 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作為子女應該盡的義務,畢竟老人養育我們成人十分不容易,我們應該主動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所以,對於一些不孝行為,人們還是非常痛恨的。
  • 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若有這3個特徵,怨不了孩子
    司馬遷曾說,「父母者,人之本也。」孩子是每個家庭中未來希望的寄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也都不僅僅只局限於要一個孩子。然而,孩子多了,對於有的家庭而言,父母老去後的麻煩也就變多了。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若有這3個特徵,怨不了孩子。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子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 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年輕時養孩子多有「3個表現」,怨不了別人
    在我國,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有良知、善心的人,他一定是個孝順父母的孩子。因為父母自小將他呵護、養育成人,其內心深處應當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倘若他連一點孝順、感恩之心都沒有,再說他如何善良、有善心,想必都是虛假偽裝的。當然,每個人對「孝順」的看法、定義可能有偏差,那些被指責「不孝順」的子女可能存在冤屈。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一般會做3件事,網友:真是自作自受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給養大,雖然對於孩子的要求也並不是非常高,但是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到老的時候有孩子孝順著,但是這個現在的社會上,子女虐待老人或者是不去撫養老人的現象,真的是經常能夠見到。生活的起居還需要老母親來進行照顧,已經60歲的劉阿婆身體並不是非常好,每天需要去買菜做飯,甚至是需要去考慮生計,這也讓劉阿婆看起來感覺非常的疲憊,而且比實際年齡看起來也要老很多。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大多數會做這3件事,要引起重視
    老有所依也是每一個老人到了晚年最大的一個願望,因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給撫養成人,等到父母變老之後,子女撫養老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老人被子女虐待或者是老無所依的現象,真的是經常能夠見到。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都有這3個特點,孤獨終老怨不了別人
    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每個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孝順,自己的晚年能夠幸福,可是,固然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道德素質也越來越高,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有各種各樣的不孝子女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孝事件發生,令人十分寒心
  • 被忽略的「偽孝順」,解開面具又是怎麼樣呢?老人和子女同時沉默
    原創/貓說隨著父母慢慢老去,子女多的家庭在養老的問題上的矛盾也逐漸展示出來,有些子女還以為自己真的很孝順,殊不知已經掉進自己編造的「偽孝順」裡,解開面具後,老人和子女同時沉默了。其實把父母接到城裡去住,初心可能是好的,但是由於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比較快,很少有時間陪伴老人的。加上在城裡老兩口又沒有熟絡的朋友,對周圍的環境也不熟悉,這樣很容易造成父母心裡的空洞和孤獨心理。
  • 「把養老金都給子女,你是不是傻」?這位老人的回答讓人啞口無言
    ,而其他幾位老人也是連忙的「隨聲附和」,面對眾人不解的目光和質疑反對的聲音,當事老人隨即說出了自己的考慮和答案!老人為什麼會將自己的養老金,給自己的子女呢?他說出3點原因子女有了實際困難,自己不可能說坐視不管吧?
  • 老人晚年沒有子女孝順,年輕大多有3個表現,老無所依不能怨別人
    這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思想,但是現在很多子女卻不怎麼孝順老人,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上班時候的小林忙得熱火朝天,突然間他接了來自於家裡親戚的電話。電話裡面告知他,父親一不小心在家裡面摔倒了,現在正在醫院裡面緊急治療,需要小林儘快的回來一趟。
  • 父母年老後最大的心酸,不是子女不孝,而是……(看完淚崩)
    聽著兒子的責難,父親趴在柱子上,失聲痛哭。 最後,父親強忍著淚水,向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並說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都曾嫌棄過父母的出身,抱怨過父母的能力,責備過父母的過錯。 但即便如此,父母卻依然想要守護子女,唯恐虧欠得太多。
  • 《喜喪》:86歲老人服藥自殺,6個子女、無人贍養,原因讓人深思
    進養老院的前一天晚上,86歲的老人服藥自殺,她有6個子女,竟沒有一人贍養她,晚年獨守空房,這不得不讓人反思。電影《喜喪》也側面的反應了現代大多數老人的生活窘境,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部悽慘卻又現實的電影。《喜喪》是一部由張濤執導,鬱鳳雲、王士蘭、李寶明、阮鳳鳴等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該片於 2016年7月中國上映。
  • 「人活到70歲,最需要的不是子女,而是這2樣東西!」
    7旬老人:人到晚年,最需要的不是子女最近和我家附近的老人們聊天發現,對於子女到底會不會回家,老人們其實並不太關心,雖然說他們也非常的關心子女什麼時候回來看看,但是他們似乎最需要的並不是「子女」的問題。本來大家還以為這位老大爺的子女都陪伴在身邊呢,但是那天我和他聊天的過程當中才知道,老大爺有三個孩子,兩個去了外地生活,還有一個就在本市,但是平時回家的次數也不多。就在我想要勸慰老大爺的時候,他卻和我說:「人活到70歲,最需要的不是子女,而是這2樣東西!」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兒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 父母有這3個特徵,晚年生活大多很悽涼,子女也不孝順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01導語俗話說:「養兒防老」,父母辛辛苦苦養育孩子長大成人,然而有些孩子卻死活也不願意孝順自己的父母,不了解情況的人可能會一味地指責子女,然而了解到子女為何冷漠的原因後
  • 父母年老後最大的心酸,不是子女不孝,而是…(看完淚崩)
    世間最心酸的事,莫過於唯一真心為我們付出的人,卻最怕給我們添麻煩。《詩經》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 這世間,唯有一種愛,是不以回報為前提,不因距離和歲月而消磨。 那便是父母對子女之愛。
  • 子女孝順的老人還需要存錢嗎?2位70歲老人說出實情
    導語如果到了晚年,手裡沒有錢,那我肯定會活得苦不堪言,因為老年人到了晚年之後花錢的地方特別多,如果沒有存錢的話,那麼怎麼可能過上好的生活呢,要是問子女拿,子女肯定會嫌棄,所以手裡有錢真的很重要。但是,有的老人覺得,如果子女孝順就沒有必要存錢了,因為子女會給他們花,但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