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鳳凰山,放眼望去,無邊的綠色格外清新養眼,不遠處的茶葉加工廠飄來陣陣茶香,讓人沉醉。這裡就是重慶市最大的連片高山茶園鳳凰茶鄉,總面積4200餘畝,其中投產面積3000畝。
種植標準與國際接軌,三峽好茶走出國門
鳳凰茶鄉位於萬州區太安鎮鳳凰社區,這裡千溝萬壑,海拔高度800—1060米,常年雲霧繚繞,潤澤萌發,最適宜種植高山茶葉。傳說「老茶梁」為唐朝貢茶產地,茶文化底蘊厚重,明朝一品大員牟仲泰曾在此開田種茶。當地村民大多以種茶為生,但是由於種植規模小,技術落後,收入較低,很多人都外出打工。
正在晾曬中的有機茶葉(宋春燕 攝)
2016年,鎮裡幫助引進重慶玖鳳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擴建管護千畝茶園,新建設施先進的茶葉加工廠,引進精品茶生產加工設備。
拋棄落後的生產技術,茶園從2016年開始按歐標EU、美標NOP有機茶標準進行種植生產加工:100%施用有機肥,零使用農藥,人工物理方法除蟲除草,遠離汙染。
茶農為茶樹施有機肥(宋春燕 攝)
2019年5月,經歐盟權威檢測機構檢測有580項有機指標合格,茶園獲得歐盟權威有機產品認證機構CERES(瑟瑞斯)頒發的歐盟EU、美國NOP有機產品認證證書,被命名為歐美有機茶生產基地。
茶園生產的「老茶梁」三峽銀針系列產品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獲中國茶葉協會「中茶杯」一等獎、重慶市十大渝茶品牌,享譽巴渝,遠銷歐美。
「茶」產業助力村民就地就近就業
依託「茶」產業,做好「茶」文章,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家鄉富裕了,在外打工漂泊的遊子也回來了。
村民劉祖德(宋春燕 攝)
今年42歲的劉祖德是土生土長的太安鎮人,之前一直在廣東打工,聽聞家門口有了就業機會,他立刻返鄉。「在家門口打工加上分紅,每年的收入也有三萬多,更重要的是,能夠陪伴孩子,照顧家庭。」劉祖德說,「目前,村子裡在外打工的人有60%都回來了。」
據萬州區太安鎮鎮長劉又銘介紹,鳳凰社區在積極開展「三變」改革試點後,將原段家村集體的茶園按租期70年、每畝1.6萬元價格流轉到社區,社區再與旅遊公司籤訂入股合同,切實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呈現出農民脫貧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企業發展的「三贏」局面。社區集體每年保底分紅10萬元,社區全體股民每股每年分紅2兩茶葉實物,並解決68人長期務工、每年季節務工8000人次,其中帶動鳳凰、法隆等全鎮貧困戶220戶4200人次務工收入37.8萬元。
每年清明前後,以「踏青體驗採茶、品茗三峽銀針」為主題的鳳凰花果山踏青採茶節都會在這裡舉辦,眾多遊客現場遊覽美麗茶鄉,學習制茶工藝,參與採茶比賽,體驗採茶樂趣,在茶山上聆聽山歌對唱,盡情品味體驗身邊的茶鄉文化。
如今,鳳凰山上20多個大小山丘、九溝十梁,處處可見一壟壟茶樹。閒坐農家,一席茶事、一段時光,濃鬱的茶鄉風情,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鳳凰茶鄉,引得遊客紛至沓來;三峽好茶,成功進入歐美市場。鳳凰社區的「茶」文章,已經初見端倪,寫出了精彩片段。